书城传记李嘉诚敢想敢干的超人胆识
8818800000015

第15章 敢动:站在高台上开始起跳(3)

有人说,包船王勇猛有余,而韬略不足。其实这并不是说包氏不善用计,而是他的性格使然,加上形势所迫,他经常要速战速决,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对手周旋。因此,包氏的收购,代价极昂,一般都要经过一番血战之后“惨胜”,或“负创取胜”。九龙仓之战就是最典型的战例。

刘銮雄曾留学海外,受西方影响较多。他最先向香港引进华尔街式的商法,那可以说是一种海盗商法。

他在收购中,先瞄准一家控股不牢、或经营不善、或内部不和的公司,暗吸其股份,等达到一定数目时,再突然发动袭击,若成功,则控得该公司;若不成功,就逼对手以高价赎回他控有的股票。

因而,刘氏即使收购不成功,也会获利丰厚,是股市人人畏惧的狙击手。公司若控在他手,他必进行眼花缭乱的集资、分拆、股权重整等活动,搞得小股东们怨声载道,不知所措。

刘銮雄靠一个小小的电扇厂起家,几年内资产便扩张到100多亿港元,很快便跻升于富豪之列。他在股市留下的形象实在很恶劣,是一种“恶意收购”的典型。

其实,从客观上而言,刘氏是对香港证券史起过历史性作用的人物。他最先引进的新鲜战法,使香港股市的投资投机活动赶上了华尔街水平。继刘蛮雄后,香港股市狙击手辈出,人们逐渐习以为常,谴责刘氏收购术的舆论自然也就少多了。

刘銮雄一拳击醒了众多沉睡的狮子,许多大亨们惊奇地发现,不必辛辛苦苦干实业,只需带上一笔大亨们根本就看不上眼的本金进股市,就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亿元、百亿元大亨了。

与刘蛮雄的“恶意收购”正好相反,李嘉诚的收购是一种善意收购。

他收购对方的企业时,一定会与对方进行协商,并尽可能通过心平气和的方式谈判解决。若对方坚决反对,他也不会强人所难。

李嘉诚富有心计,又极有耐心,擅长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最典型的战例莫过于前文所述的收购港灯之战,他从萌发念头到控其到手,先后历经几年,倒是西门?凯瑟克最终沉不住气,主动“入套”,以相当优惠的折让价出售港灯股权。

李嘉诚收购和黄时,其心术之精,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他借汇丰之力,兵不血刃,收服了资产大其10多倍的庞然大物。李嘉诚的收购,从不情绪化,没有非买不可的心理。因为他知道,若持这种心理,往往会付出过于高昂的代价。收购遇到阻力时,他在冷静权衡利弊后,会含笑放弃;如收购九龙仓、置地,他都持这种态度。

李嘉诚的收购,无论成与不成,通常都能使对方心服口服。如果收购成功,他不会像许多新进老板一样,进行一锅端式的人事改组和拆骨式的资产调整;他总会尽可能地挽留被收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照顾小股东利益;对于股权等重大事项,一定要征得股东会议通过如果收购未遂,他也不会以所持股权作为“要挟”,逼迫对方以高价赎购,以作为退出收购的条件。

如在合战置地时,以李嘉诚为首的财团退出收购,将所持的置地股权售予怕和,售价只有8.95港元,仅比当日收盘价高出5分。新财团出售股票的税后利润,估计约在1亿港元。这是四家大财团先后耗费一年多精力的所得,算来实在是微不足道。

李嘉诚的形象有口皆碑,在股市从来不用担心李嘉诚会恶意收购,甚至有人曾允称,在收购战中,对方只要说一声“我不愿意”,李嘉诚就会立即放弃收购行动。

李嘉诚保住了不做狙击手的清白。对他来说,良好的信誉,本身就是宝贵的财富。

有一个词,叫“失之东篱,收之桑榆”,意思是说,此时失利,彼时得到补偿。做生意就应像李嘉诚这样,不看重表面的输赢。如果在某件事上未能达成心愿,并不等于输了。若是因此维护了信誉,维持了人际关系,等于种下了善因,将来必结善果。反之,如果勉力而为,不顾一切地达成心愿,使名誉受损,或招致怨恨,等于种下恶果,日后难免遭报应。所以说,谁笑在最后,谁就笑得最美。

要想成大事,心中不能没有指南针

李嘉诚做大生意的能力

要成大事必须心中有一个明确的指南针,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李嘉诚认为,一个想要摆脱生存困境、改变自己生存劣势的人,在人生定位这个问题上必须要有准确的判断。要能在自己最喜欢的“行当”里淋漓尽致地发挥优势,这样,你才能拯救自己;否则入错了行,你就会在很多人面前处子下风。处处感觉到自己处于劣势状态。这就是说,要想成大事。心中不能没有指南针。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李嘉诚终有所大成。

由于过人的勤奋努力,李嘉诚很快熟悉了销售业务;而且自从李嘉诚加盟五金厂,五金厂以销促产,业务蒸蒸日上,产销均步入佳境。老板喜不自禁,在员工面前称阿诚是第一功臣,倍受老板器重。

但是,李嘉诚在五金厂刚刚打开局面,又要“跳槽”而去,尽管老板心急火燎,提出给李嘉诚晋升加薪,他仍不回心转意。

这一次的“跳槽”又是为了什么?难道他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以至忘乎所以了?莫非他有“跳槽”癖?

李嘉诚要去的塑胶裤带制造公司。在现代人的眼里,这是一问小小的山寨式工厂,位于偏离闹市区的西环坚尼地城爹士街,临靠香港外港海域。

这间山寨工厂的魅力安在?

李嘉诚此举,一是受新兴产业的诱惑,二是塑胶公司老板的“怂恿”。

40年代中期,塑胶工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香港作为全方位开放的世界自由贸易港,市面上很快就出现欧美输入的塑胶制品。塑胶制品易成型,质量轻,色彩丰富,美观适用,能够替代众多的木质或金属制品。塑胶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缺点,但这些缺点,被人们趋赶时髦的风气所湮没。时至90年代的今日,塑胶制品仍大行其道。

李嘉诚在推销五金制品之时,就感到塑胶制品的巨大威胁。最初,塑胶制品是奢侈品,价格昂贵,消费者皆是富人阶层。但塑胶制品的价格一直呈下降趋势,舶来品愈来愈多,尤其是港产塑胶制品面市,造成价格大跌。李嘉诚清晰地意识到,要不了多久,塑胶制品将会成为价廉的大众消费品。

香港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地方,香港没有传统工业,它与世界有广泛的联系,能够迅速地引进适宜在本地发展的产业。最初的塑胶厂屈指可数,但很快成雨后春笋的发展趋势。

塑胶裤带公司的老板,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经营者。他靠塑胶裤带起家,短短的一年,开发出10多个产品。香港的塑胶厂愈来愈多,竞争也将愈来愈激烈。老板四处招聘推销员,前后有20多人做过推销,真正能胜任者寥寥无几。

老板自己也常常出马推销,他到酒店推销塑胶桶时,与推销白铁桶的李嘉诚不期相遇。李嘉诚成了老板手下的败将,酒店更青睐塑胶桶,而不惜废掉进白铁桶的口头协议。

不打不相识。李嘉诚虽败在塑胶公司老板手下,他的推销才能却深得老板赏识,老板认为,李嘉诚未推销出白铁桶,问题在白铁桶本身,而不是他的推销术火候欠佳。老板有意与李嘉诚交朋友,约他去喝晚茶,诚心诚意拉李嘉诚加盟。

言谈中,李嘉诚表现出对新行业的浓厚兴趣。但他说:“老大(老板)还算蛮器重我,我去他厂做事没多久就走,恐怕不太好。”

“晚走不如早走,你总不会一辈子埋在小小的五金厂吧?看这形势,五金难得有大前途。”

这正是李嘉诚所不愿看到的,他离开舅父的公司出来找工作,只是为了自我磨练、自我挑战以增长才干,而不是作为终身的追求。

于是,李嘉诚终于跳出了五金厂。

李嘉诚的“跳槽”,为多数人所不解。他们的疑问,令人想起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陈胜。据《史记》记载,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被人雇佣去耕田。中间休息的时候,陈胜来到田埂上,叹恨了很久,说道:“如果有谁以后富贵了,不要互相忘记。”与他一起给人耕地的一个人笑道:“如果是一个被人雇来耕地的人,怎么会富贵呢?”陈胜回答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后来,陈胜发动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不仅被拥立为王,而且名垂青史。

同时,他的“跳槽”也令人想起陈胜的一句名言:“帝王将相宁有种乎?”是的,将相本五种,经商也不是只有那些所谓天才或有钱人的专利。有志者事竞成,一个人不论他的身份和地位如何,只要有理想有抱负,勇于开创新局面,就都有成功的希望!

当然,仅有“鸿鹊之志”是不够的,还必吃苦耐劳,努力学习,勇于奋斗。李嘉诚的成功就生动而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