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商人来说,最头痛的问题是与对手较量。当然,聪明的商人,不是靠蛮力取胜,而是靠智力致胜。李嘉诚与对手打擂台,手法多变,常以智力占得先机,从而在巧处赢得胜局。
做到如鱼得水的办法
李嘉诚做大生意的能力
人际关系对于经商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左右逢源”一词。常用来形容那些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的人的能力;同样在经商过程中。也特别需要这种左右逢源的智慧和能力。李嘉诚与对手较量,则是想尽办法如鱼得水。
李嘉诚的长实公司上市是为了从股市集资,以支撑实业投资,那么结果如何呢?他具体是怎样做的?
可以这样说:在“股拉地扯”,两头低迷,许多人因而大赔老本的情况下,李嘉诚却左右逢源,两头得利。
1973年的大股灾,一直延续到1974年底,其后股市有所回升,但仍继续低迷了一年之久。这次股灾使不少地产商和投资者受损,造成地产低潮,地产低潮又反过来促成股市低迷。“股拉地扯”,成为70年代后,香港经济中的一个特有现象。
李嘉诚对这类香港的经济兴衰规律有较深的认识。他认为,股市地产低潮,正是拓展的有利时机,此时地产价格偏低,物业市值亦偏低。低潮过后,新一轮高潮又会到来。
拓展物业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对上市公司来说,发行新股就是最好的办法了。
1974年度,长实发行1700万股新股票,用以购买“都市地产投资有限公司”50%的股权。实际上,是以1700万长实新股,换取都市地产的励精大厦和环球大厦。这两座商业大厦,租金收入每年达800~900万港元。
由于处于地产低潮期,再加上都市地产公司发生了财政危机,李嘉诚才得以如此轻易得手。另外,李嘉诚此举又在客观上帮助了都市地产,做了一回好人。
1974年5月,长实与实力雄厚、信誉卓著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怡东财务有限公司,李嘉诚任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同年6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力促下,长实股票在加拿大温哥华上市。这为今后长实拓展海外业务,打下了基础。
1974年到1975年间,李嘉诚两次发行新股共筹得资金约1.8亿港元。另外,李嘉诚从个人持有的长实股份中,拨出2000万股,售予获多利公司,套取了6800万港元现金。
经过这一系列活动,李嘉诚积聚了充裕的资金,使他得以在地产低潮地价偏低时,大量购入地盘。
另外,随着形势的转变,李嘉诚一反过去只租不售的做法,将重点放在了发展物业上。这样一来,就大大加速了资金的回笼周转,然后又利用这些资金及时购入地盘,兴建楼宇,进入以钱滚钱的高速发展期。
1976年,香港地产市道转旺。人们这才惊奇地发现,在整个地产界沉寂之时,李嘉诚却在不动声色地四处拓展,他那个小小的地产公司已经壮大成了一个地产大豪。
1976年,李嘉诚继续乘胜前进,再发行新股5500万股,集资1.1亿港元,又与世界著名的大通银行达成协议,在长江实业需要时,可向该行随时获得一笔约2亿港元的4年期贷款。仅此两项,使李嘉诚可动用资金就达3.1亿港元,再加上公司的正常盈利,长实资金实力大增,于是继续大举扩充物业和地盘面积。
1976年,长实取得年经常性利润5887万港元、拥有地盘物业635万平方英尺、资产净值增至5.3亿港元的历史最好成绩。
1958年,李嘉诚涉足地产;1971年将长江工业改为长江地产,集中发展地产,次年又更名为长江实业,并成功上市。当年的重大抉择,现在越来越显示出正确性。
通过股市融资,李嘉诚的实业血脉充盈,活力旺盛,发展极为迅速。仅以与股市关系密切的地产为例,李嘉诚在长实上市后仅用了短短5年时间,长实的物业和地盘面积一下子跃至1020万平方英尺,而它上市时拥有的物业仅35万平方英尺。当时,香港地产界巨无霸一一置地,拥有物业和地盘近1300万平方英尺。
由此可见,单就地盘物业面积而言,已经直逼置地。
记得当初李嘉诚制定出“赶超置地”的目标时,许多人认为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而现在,它已由遥不可及变成近在咫尺,伸手可触。李嘉诚“超人”的名号也渐渐叫响了。
胜家之术:不战而屈人之兵
李嘉诚做大生意的能力
经商的最高胜家之术是:不战而胜。《孙子兵法》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战者无胜名,无勇功。”就是说,不经过战斗而能够使敌人屈服。是最高明的,所以善于作战的人反而没有战胜的名声,也没有取得胜利的功绩。毫无疑问,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也是商战的最高境界。李嘉诚的收购港灯之战,就属于这种境界。
纽璧坚下台,舆论的焦点渐聚在西门?凯瑟克身上。西门?凯瑟克尚未正式上台,港版英文《亚洲华尔街日报》就以“对怡和新大班来说,战役才开始”为标题,报道怡和高层变动及未来走向。
作为怡和最大的潜在对手李嘉诚,十分关注怡和的变动。
那时,马世民尚未正式加盟长实系和黄,但两人接触频繁,常坐在一起谈论马世民服务过14年的怡和。马世民指出:怡和高层一直患有“恐共症”,这是他们的致命弱点。
置地陷入困境之时,马世民积极主张从置地手中夺得港灯。在这点上,两人英雄所见略同。但李嘉诚奉行“将烽火消弭于杯酒之间”的战略,主张以谈判的温和方法购得。李嘉诚与纽璧坚商谈收购港灯事宜,遭纽璧坚拒绝。纽璧坚的大班地位已岌岌可危,他不想在他手中失去九龙仓,又失去港灯。虽然他知道出售港灯,大概是早晚的事。早售早甩包袱,除此,不再有两全之计。
西门?凯瑟克接下怡和置地的管理大权,又接下前任留下的累累债务。
西门1942年出生于英国温切斯特市,他与曾任怡和大班的叔父约翰一样,少年时进入全英著名的伊顿公学念书,毕业后进人世界名校剑桥三一学院。西门不愿念书,他只读了一年就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葬礼。他躺在棺材中,由同学抬出校门——从此永别全球学子都向往的剑桥大学。西门的玩世不恭,惹得他父亲威廉暴跳如雷,认为他“孺子不可教也”。
西门的哥哥亨利?林德利在70年代初,曾任3年怡和大班。西门于1962年加入怡和公司,在海外的分公司任职。1982年初,西门调回香港,同年出任常务董事。他说服其他董事,频频向纽璧坚发难。西门如愿以偿坐上大班尊位,成为凯瑟克家族出任怡和大班的第五人。
已过不惑之年的西门?凯瑟克,不再是年轻时的纨绔子弟。但他是否有能力统治香港最大洋行?不少人提出这个问题。
对凯瑟克家族史作过深入研究的黄文湘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西门-凯瑟克在过去多年不足以证明他因此而能够胜任怡和公司首席管理人职位。不过,事实证明,他虽是贵族出身,却不是外行商家,有能力发展怡和公司的多元化业务。”
李嘉诚反复研读有关怡和及凯瑟克家族的报道。他已经向怡和表示过欲购港灯的意向,现在他不再作出任何表示,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事情的发展。
1984年,马世民加盟长实系,李嘉诚委以他和黄董事行政总裁的重任,和黄的业务获得长足发展,成为长实系的盈利大户。
1984年,西门?凯瑟克出台“自救及偿还贷款”一揽子计划,即出售海外部分资产以及在港的非核心业务。
统揽怡和地产业务的置地自然是核心业务,置地的旗舰地位无论如何要保住,而置地又是怡和全系的欠债大户。汇丰银行逼债穷追不舍,债台高筑的置地大班西门,不得不断其一指——出售港灯减债。
首先的买家,自然是李嘉诚。财大气粗的李嘉诚出得起理想的售价,他曾向前任大班纽璧坚表示过接手之意。西门当时也在场,他很佩服李嘉诚的君子作风。
令西门不解的是,这一年来,李嘉诚不再有任何表示。难道他真不想要港灯?港灯可是拥有专利权的企业,不可能会有第二家在港岛与其竞争,盈利确保稳定。
李嘉诚欲擒故纵,使西门终于按捺不住了,主动向李嘉诚抛去绣球。第95期《信报月刊》描绘道:
“1985年1月21日(星期一)傍晚7时,中环很多办公室已人去楼空,街上人潮及车龙亦早已散去;不过,置地公司的主脑仍为高筑的债台伤透脑筋,派员前往长江实业兼和记黄埔公司主席李嘉诚的办公室,商议转让港灯股权问题,大约16小时之后,和黄决定以29亿港元现金收购置地持有的34.6%港灯股权,这是中英会谈结束后,香港股市首宗大规模收购事件。”
这其间,李嘉诚把和黄行政总裁马世民请来,具体与置地商议收购事宜。消息传出,全港又一次轰动。
李嘉诚对新闻界说:“假如我不是很久以前存着这个意念和没有透彻研究港灯整家公司,试问又怎能在两次会议内达成一项总值达29亿港元的现金交易呢?”
当年置地以比市价高31%以上的溢价购入港灯;现在和黄以6.4港元的折让价(收购前一天市价为7.4港元)捡了置地的“便宜”,购入34.6%的港灯股权。以市值计,李嘉诚为和黄省下4亿港元,显然要高对方一筹。
同时,未过35%的线,故不必全面收购;因是“和平交易”,不会出现反收购,但和黄实际上已完全控制港灯。又一次兵不血刃。
收购过程中,有关股票未作全日停牌。只是午时左右,买家和记黄埔、卖家置地公司和“货色”港灯公司主动要求四家交易所停牌。
四家停牌时间不一,造成部分炒手利用时间差炒这三只股票。大部分投资者作壁上观,三只股票均未像以往的收购战一样被抢高——都知李嘉诚“买货”,不会出现竞购与反收购的好戏。
整个现金交易额29亿港元,按协议须2月23月前交清。和黄2月1日就提前付款。置地提出扣还利息。依计算,2月1日至23日问,利息达1200万港元,和黄只收了400万港元,另800万港元送回置地。
这等于和黄蚀本800万港元。李嘉诚觉得这笔交易“抵数”。他看好的不仅是港灯的常年盈利,还看好港灯电厂旧址发展地产的价值。
李嘉诚斥巨资收购港灯,对恢复港人对香港的信心,起了较好的作用。
马世民谈起港灯的收购,仍对李嘉诚称道不已:“一共花了16个小时,而其中8个小时是花在研究建议方面。
“李嘉诚综合了中式和欧美经商方面的优点。一如欧美商人,李嘉诚全面分析了收购目标。然后握一握手就落实了交易,这是东方式的经商方式,干脆利落。”
在资产的扩张中,李嘉诚真是高明之至。他看好港灯的潜质意欲收购,没想到老对手置地也看好港灯,跑出来与他作对,置地势力强大,手脚又快,此时,李嘉诚冷静分析两家情况,采取了避开置地,避免两败俱伤的策略,保存了实力。然后,他以超凡的耐性静观其变,等待良机。由于准确预测了形势,没有多久机会果然来了,置地不堪重负,只有出售港灯,他们主动找到李嘉诚,这对李嘉诚采说真是个大好机会,于是爽快成交,盈利丰厚。
公司购并不是一种慈善事业,不是通过优势企业去帮带亏损企业,相反,它是一种投资行为,要讲求经济效益,只有当并购活动能够增加公司价值,为公司带采净收益时,这种收购才是成功的。李嘉诚收购港灯,以折让价捡了置地的便宜,为和黄省下4.5亿港元,不能不说是很出色的财务管理。
不以力取胜,可以智取胜
李嘉诚做大生意的能力
善为事者,不以力取胜,可以智取。李嘉诚深知“斗力”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即使免强取得胜利。也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只有坚持“斗智不斗力”,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在激烈的商场竞争中游刃有余。
李嘉诚是个智能型的人,在其平生经历的所有的商战中,始终坚持着“斗智不斗力”的原则,在与众华商合战置地的过程中也同样如此。
对李嘉诚的挑战,凯瑟克当然不会束手就擒。他与包伟士匆忙商议对策,开始布置反收购行动。
在4月28日,怡策与其所控的文华东方发布联合声明,由文华东方按每股4.15港元的价格,发行10%新股予怡策,使怡策所持文华东方股权,由略低于35%增至41%。
对华商众豪来说,这简直是当头一棒。精明的李嘉诚马上意识到事态的严峻性——怡策与文华东方的股权变化,虽与置地没有直接关系,却是怡和抛出的反扑信号,其后,怡和将会随机抛出一系列的反收购措施。
5月1日初,李嘉城、郑裕彤、李兆基,以及香港中信集团的荣智健等华商,频频晤面,商讨对策。他们决定,为防止置地效仿文华东方,必须趁其另一反收购举措尚未出笼,向怡和摊牌。
这一切似乎早在凯瑟克的预料之中,他很沉得住气,结果使得素有耐心的李嘉诚不得不先出一招。
5月4日傍晚,股市收市后,李嘉诚、郑裕彤、李兆基、荣智健等,赴怡和大厦与西门?凯瑟克、包伟士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