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杀事件令全体美国人感到震惊、悲伤、愤怒、羞愧,学校停课休假,商店关门停业。巴菲特和其他人一样回到家里,也没有什么情绪波动,只有淡定的凝重,整个周末都在关注不停播放着的电视报导。
美国运通的丑闻因而退居报纸内页,但巴菲特不会错过任何经济报导。美国运通股票在周五股市关闭前重挫,恢复交易后仍继续下跌。该公司本是美国最有声望的金融机构之一,但投资人大举抛售股票,使股价腰斩,连是否能存活下去都成为人们热衷讨论的问题。
那时搭飞机旅行成为一种潮流,5亿美元的美国运通旅行支票散布全球,五年前推出的信用卡也大获成功。美国运通是刚刚崭露头角的大型金融机构,该公司的价值在于它的品牌,它出售的是“信任”。这次的污点是否会影响顾客对这品牌的信任?巴菲特开始造访奥马哈的餐厅,还接受美国运通信用卡及旅行支票的场所,并深入调查。因此,他得出了一个结论,顾客依然喜欢使用美国运通产品,在华尔街的丑闻并未影响一般大众。
当时巴菲特父亲的健康快速恶化,但巴菲特并没有放弃对美国运通的专注。葬礼当天,大约500人来悼念他的父亲,尽管人们对他的观点颇有争议,但最终还是表达了对他的尊敬,而巴菲特一直沉默地坐着,一言不发。回到办公室后,他继续以自己特有的节奏买进美国运通公司的股票。在他父亲去世两个月后,他已经在运通股票上投入达300万美元,这是巴菲特合伙公司成立以来下的最大赌注。巴菲特把父亲的巨大画像挂在书桌对面的墙上,尽管在他脸上看不到任何悲痛的表情,然父亲去世对他的打击还是很大,几周后,他的头发开始脱落。
此时他的个人财富已累积到180万美元,合伙公司在1964年初的资本已达到将近1750万美元。他开始在不抬高股价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买入尽可能多的美国运通股票。
1964年6月,他在该股上投入大约300万美元,美国运通成为巴菲特合伙公司最大的投资。
美国运通做了错事,巴菲特认为这家公司应该认错并赔偿损失。该公司总裁克拉克也认为公司有道义责任,先前已提议给众银行6000万美元进行和解;可仍有一部分股东提出诉讼,认为美国运通应该为自己辩护,而不是付钱了事。巴菲特自告奋勇要为管理阶层的和解计划出庭作证,并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来帮美国运通公司脱离困境。他认为,这件事的解决是否圆满,关系到公司的长远利益。诚实与诚信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公司,都是极其重要而绝不能被忽视的品质。
但美国运通公司只是单纯为了躲避败诉的风险,因为那样会给公司的股票带来负面影响。巴菲特在给运通公司总裁的信中写道,公司理所应当负起责任并且赔偿6000万美元,这种实际行动远比宣称为子公司负责强一百倍。他认为这6000万美元就像在邮寄过程中弄丢的红利支票,只是小事一桩。从长期看是推动了公司的发展,树立了公司的良好形象。
苏珊曾无意中把红利支票扔进炉子,但只瞒着巴菲特,如果她知道自己的丈夫竟然如此慷慨地处理邮寄中弄丢的6000万美元红利支票,一定会惊得下巴掉到地板上。其实巴菲特一直都把自己当作所投资公司的管理者,他已经具有了他父亲遗传下来的诚实,现在看起来他还继承了父亲对原则问题当仁不让的坚持。他没有预约就站在了运通公司总裁的门口,劝说他要坚定立场,不要理会其他股东的诉讼。
后来,美国运通支付了和解金,并辛苦地解决了种种问题,原本每股重挫到35元以下的股票,后来却扬升到49元每股,似乎呼应了巴菲特认为诚信具有财务价值的看法。
1964年11月,巴菲特合伙事业拥有430万美元以上的美国运通股票。他还在其他公司投下重金:投资德州海湾生产公司460万美元,在纯油公司投资350万美元,而两家都是“烟蒂”。这三家总共占了投资组合的一半以上,到1965年,光美国运通就占了近1∕3。从来不怕大手笔集中投资的巴菲特,持续买进美国运通这只股票,直到1966年总共投资1300万美元。巴菲特没有像其他大多数投资机构一样进行分散投资,即多样化投资,他会把40%的仓位分配到单一股票身上,这种做法的前提有两个:第一,对这只股票判断错误的概率极小;第二,未来可以改变这只股票潜在价值的可能性很小。
事实证明,巴菲特合伙公司投资美国运通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65年合伙公司的资产达到了3700万美元,其中有350万美元的利润来自于美国运通这只股票。这只股票的价格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走,从50美元到60美元,再到70美元!在这个过程中,巴菲特个人净赚超过了250万美元,这使巴菲特夫妇在合伙公司的股权达到680万美元,当时他才35岁。
格雷厄姆奉行的是冷静的“量化”分析法,就像是看重马匹速度的赛马分析师,纯粹依据数字来捡“烟蒂”。而巴菲特大胆采取和恩师格雷厄姆大异其趣的投资观,他对美国运通的投资侧重于“高可能性洞察力”。美国运通不像那些价值来自现金、设备、不动产和其他资产的公司,这些资产可以计算,而商誉是无价的。巴菲特信心满满地把合伙人的钱投注在美国运通的商誉上。芒格认为商誉是“伟大企业”的竞争优势,是质化、而非量化的评估。
巴菲特后来写信告诉合伙人,买下“对的公司(拥有对的前景、产业条件和管理等)就代表价格自己会涨,这是让收银机叮当作响的原因;不过这种事不常发生,就像我们不常有这样的洞察力一样,而且量化分析法通常无需洞察力,数字才是最重要的。而真正赚到大钱的投资者通常是在质的方面做了正确的决定”。
投资眼光再独道,也需要等待时机的提携;时机的选择也是巴菲特投资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崩溃的市场环境,对巴菲特来说是绝佳的机会,有两点他是肯定的:其一是自己投资模式的威力;其二就是他娴熟的操纵技巧。最为关键的是,他对自己的投资行为从不怀疑。“我一直如此,”他说,“一直。”
6.接盘伯克希尔·哈撒韦
在美国运通公司股票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巴菲特在奥马哈国家银行挖来了约翰·哈丁,把合伙公司的行政管理工作交由他负责。上任前巴菲特特意提醒他:“我不知道我还要做多久,但如果我辞职了,你也会失业。”
事实上,巴菲特追逐财富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哈丁本来打算跟巴菲特学会投资后自立门户;后来他才意识到这种想法有多愚蠢,因为巴菲特实在太优秀了,他非常放心地把自己的大部分积蓄投入了巴菲特的合伙公司。
巴菲特正在积极寻找下一个“猎物”,科文给他提供了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一家纺织品公司,位于马萨诸塞州新贝德福德,目前正在以低于资产价值的价格准备出售。这家公司就是伯克希尔·哈撒韦。
巴菲特最初的打算是买下这家公司,清算资产后出售以获得利润。因此他开始四处搜集资料,经过观察分析后,他开始有条不紊地购买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
1934年,西伯里·斯坦顿接管了这个公司,为了拯救这个破旧的纺织工厂,他和他的弟弟投资了1000万美元用于工厂的现货化改造。他们的努力使公司的生意出现了短暂的兴隆,但竞争的压力仍然无情地威胁着他们的工厂。1954年,斯坦顿将哈撒韦和另外一家精细纺织公司伯克希尔合并,试图增强整体竞争力。
但伯克希尔的主人蔡斯拒绝为现代化进程投资,他反对西伯里·斯坦顿对现代化的需求。但新合并的公司仍是斯坦顿说了算,他简化了工厂的生产线,重点生产人造丝,并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此时他的弟弟奥梯斯开始怀疑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可斯坦顿拒绝放弃复兴工厂的想法。
斯坦顿也许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投资回报,他唯一关心的事就是让工厂继续生存下去。他不停地往纺织工厂砸钱,而过低的纺织品价格却使他的投资颗粒无收。
三年的时间,斯坦顿投资了1100万美元来发展伯克希尔,但结果是亏损220万美元。他生产的产品无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到1961年底,伯克希尔只剩下7家工厂了。
1962年,巴菲特已经算出,注入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资金价值约为2200万美元,也就是每股约19.45美元。可公司在连续九年亏损之后,股票的价格仅为7.5美元,于是巴菲特开始毫不犹豫地买进。
但问题是,只要有人知道巴菲特在买哪只股票,就会有人跟风买进,这样很容易推动股价上涨。巴菲特想了一个解决办法,就是通过经销商布朗来买进股票。因为这家公司保密工作做得最好。
通过坚持格雷厄姆的交易方法,巴菲特每年的投资收益率达到了20%以上,他的交易次数并不频繁,因为他更喜欢长期投资。巴菲特总是喜欢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不断压价,只有价格符合他的要求,他才会买入,否则不予考虑;他从不会因为非常想得到哪只股票而提高自己的报价,这似乎已经成了他的交易原则。
科文是奥梯斯的朋友,因此可以很方便地打听到公司的内部情况。他告知巴菲特,现在斯坦顿和奥梯斯兄弟俩关系不和,后者认为斯坦顿不应该满足工人对提高工资的要求,他也不赞同让杰克当公司的继承人,他认为更适合的人选应该是现任的副总裁蔡斯。
巴菲特还是决定亲自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拜访一下,以求了解更多他想知道的事情。他发现斯坦顿桌子附近连个坐的地方也没有,看来这个男人通常是让别人站在他面前和他讲话。
巴菲特问斯坦顿对下一次要约收购有何打算,他显得相当坦诚。斯坦顿反问道,“你打算以什么价格卖出呢?”
“11.5美元。”巴菲特的回答简洁而肯定。斯坦顿当面答应了。
然而不久巴菲特收到了一封信,信中的要约收购价格赫然写着11.375美元,巴菲特立刻火冒三丈:这个价格比之前的协议价格少了12.5美分,这是一种欺骗,事实上之前他们已经握手成交了。
巴菲特托科文去说服斯坦顿不要耍花招,可斯坦顿一口否认了与巴菲特的口头协议,“那是我的公司!我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显然是个错误,他也会为自己的这个错误付出相当的代价。因为巴菲特已经决定不再出售自己手中的股票,相反,他要得到伯克希尔。
巴菲特认为,这是一家破败的、看不到希望的企业,但它最大的优势就是价格便宜,更关键的一点是,他认为斯坦顿不值得拥有它,他和他的合伙人才是伯克希尔真正的主人。
巴菲特千方百计地搜集更多公司股票的持有者,并试图说服他们以市场价格将股票转手于他。他先是在自己同学成立的合伙公司和格雷厄姆追随者们手里,收买了他们各自持有的伯克希尔股票。然后,他又去了一趟新贝德福德,这次是去看看继承人杰克。这个人将是斯坦顿的接班人,重要的是,他想了解一下他是否具备成功企业家应有的素质。
然杰克以工作忙为由拒绝了巴菲特的拜访,派董事会主席蔡斯带他到工厂看看。当时蔡斯47岁,真诚而稳重。当然他还不清楚自己会成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有力竞争者,他耐心地给巴菲特讲纺织生意上的相关事情。在与蔡斯相处的两天时间里,他的诚实和认真的工作态度给巴菲特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蔡斯认为,斯坦顿将大把的钱投到这样一个正在走下坡路的行业实在是不明智的做法。
紧接着,巴菲特开始积极争取更多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包括蔡斯家庭成员所拥有的股票。最后一个目标就是奥梯斯,巴菲特约奥梯斯夫妇在新贝德福德的沃姆苏塔俱乐部见面。席间,巴菲特提出购买奥梯斯手里的伯克希尔股票,而对方的条件是只要他的报价与斯坦顿一样即可,但他的妻子出于家族情结,希望能保留几股作为纪念。巴菲特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我想要的是2000股,而不是1999股。”
巴菲特得到了对他来说最重要的2000股,这样他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权高达49%,已经具备了控制这家公司的实力。4月的一天,巴菲特约蔡斯在纽约会面,他请蔡斯吃冰激凌,很快就切入正题,“我认为有个职务比较适合你,由你出任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总裁,你看怎么样?”巴菲特解释说他已经实际控制了这家公司,并打算在下一次董事会上选举新的管理层。蔡斯被这突如其来的美差吓到了,但这确实是真的,他答应在选举之前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