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巴菲特投资路线图
8820100000002

第2章 投资的起点(2)

谁知卖出后,城市服务公司股票一路涨到了202美元,假如巴菲特能够更耐心一点的话,他就能赚到492美元,这让巴菲特十分懊悔。要知道从巴菲特6岁卖口香糖开始,到他11岁购买股票,他用了5年的积蓄来购买股票,却没有挣到什么钱就早早收场。他足足少赚了457美元,如果按照他出售二手高尔夫球和到球场卖爆米花的赚钱标准来计算,他要用好多年才能弥补自己少赚的这部分。

通过这件事,巴菲特总结出了三点教训。第一是,不要过分关注股票的买入成本,股票的价格低于买股成本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事情。第二是,不能不动脑筋地急于抓住蝇头小利。第三是,别的投资人一定会在投资的过程中施加压力,这个时候一定要自信,要相信自己,不要屈从于投资人的压力而做出错误地判断。

后来师从格雷厄姆后,格雷厄姆告诫他做投资必须避免“市场先生”的影响,让他想起了第一次买股票的经历,他认识到自己当时正是因为受市场波动和姐姐的影响,没有认真分析研究公司的价值,而是完全情绪化操作,导致无法以平静的心态去投资,最终错过了随后的上涨行情。那件事对巴菲特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从那以后,他投资总是远离委托人。

从巴菲特的第一次买股票的经历,引发我们几点思考:

1.投资是个人行为

有的投资者总喜欢跟着别人买股票,缺乏独立思考,别人说某某股票好,就跟着买入,如果被套,就开始到处求医,但因为每个人对同一只股票的判断都不一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于是就不知道该听谁的,最后的操作十有八九是错误的,踏空或套牢后,就开始埋怨别人,久而久之,心态越来越差。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很多所谓的“名博”,跟着博客做股票似乎成了投资者的一种时尚,但是投资者应该注意的是,名博不等于高水平博客,很多名博只是为了商业目的人为制造出来的,而非真正为投资者服务,跟着这种博客做股票,被误人子弟的可能非常大,而且有的投资者喜欢跟好几个博客同时做股票,美其名曰博采众长,这种做法更不可取,因为每个人投资风格都不同,一会儿学甲,一会儿学乙,最后可能成了四不像,学习别人投资的优点无可厚非,但是完全模仿不利于好的投资习惯的养成,巴菲特当时错过城市服务公司股票随后的上涨,就是因为受到姐姐的影响,没有坚持自己的观点做出错误判断。投资是个人行为,投资者不要总想走捷径,而应该独立自主去研究思考,付出多少就会得到多少回报,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市场。

2.好股票持有很重要

童年的巴菲特错过牛股的经历,小赚后早早卖出股票,结果没有把大机会抓住。在投资的过程中,“发现价值,坚定持有”两者缺一不可。对于好股票,买入很重要,持有更重要。很多投资者都有选出大牛股的经历,但真正做到坚定持有的却寥寥无几,很多情况下是在大牛股起步前就早早卖出,后悔不已。做丢大牛股的原因是什么?简单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见好就收。有的投资者往往很怕获得利润会跌回去,比如买入一只股票,涨5%时心里就开始小有躁动,涨10%时已经开始忐忑不安,涨20%的时候就可能认为不会继续涨了,见好就收吧,巧的是,越是这样想,后面往往越会大涨。在市场没有系统风险的时候,这种见好就收的思想,看似风险意识强,实际是信心不足的表现。第二种是波段丢失筹码。有的投资者,获得稳定收益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他们还要让收益最大化,波段就成了他们的武器。假设一只股票上涨50%,回调30%,能在高位抛出低位买回,当然很理想,问题是有几个人能够做到精准预测呢?真实情况往往是在股票调整时卖出了,没等买回,股价又创了新高,再要买回只能付出更高的成本,否则就要踏空。对于明显上升趋势的牛股,波段思想十分害人,牛股的回调幅度往往远小于预期,创新高却很容易,事实证明,丢失筹码都是贪图波段利润的结果,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第三种是见异思迁。有的投资者买入一只股票后,可能别的股都涨,就它不涨,开始时只是有点急,但会对自己说只是暂时的,耐心等等,如果随后别的股还在涨而他的股依然不涨,就开始怀疑自己,最终抛掉去追涨得好的股,现实总是很残酷,多数情况下都是卖出的股票随后大涨,买入的股票开始调整,完全乱了阵脚。

3.价值投资如何寻找买点

有的投资者可能关心价值投资如何寻找买点,价值投资的最佳买点是好公司的股价低估时,次买点是股价在合理估值范围内,如果股价高于公司实际价值,严格来说就买入就不是好时机。因此,所谓的买点不是一个价格,而是一个区间,买到最低价格是很难实现的,相对低却很容易做到。比如一只股票合理估值范围在5元至15元,现价10元,一个投资者判断股价会涨至30元,却总想等股票到5元时再买,结果该股最低回调至7元就一路上涨至30元,最终踏空。保守的投资者往往喜欢等待低估时买入股票,实际上,好股票低估的机会转瞬即逝,尤其是在市场环境比较好的情况下,踏空的可能很大,因此,合理估值区间买入也是不错的选择,当你判断一只股票会有3倍收益的时候,有必要为几块钱的成本斤斤计较吗?上例中,如果这个投资者以10元价格买入,短线被套,却是安全套,获利是迟早的事,因为认真分析过,心中有数。关于低估或者合理估值区间的区分,本身就是一种博弈,不同风格的投资者有不同的观点,需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而定。

3.农场主与卖报郎

巴菲特成长过程中还有过农场主和卖报郎的经历。

13岁时,巴菲特找到了一份《华盛顿邮报》送报员的工作,与此同时,他又揽到一份送《华盛顿时代先驱报》的工作,有意思的是,两家报纸是竞争对手且所在区域基本相同,正好互补。巴菲特回忆说,如果有一个订阅者取消了一种报纸而订阅了另一种,他就会高兴坏了,因为他马上会向客户推荐其他报纸,这样就让他得到了更多订阅机会。他把两条投递《华盛顿邮报》的线路和两条投递《华盛顿时代先驱报》的线路结合起来,很快拥有了第五条线路——西切斯特公寓区的投递工作。每天,巴菲特要送500份报纸,他通常5点20分出门,去赶开往马萨诸塞大街的公共汽车,送报对巴菲特来说十分重要,有时他生病,他的母亲不得不替他去送报,但不敢碰儿子的钱,他的母亲曾经写道:“巴菲特攒的钱就是他的命根子,你根本不能去碰他的钱,否则他会跟你急。”

少年巴菲特把每一个铜板都看得很重,这一切都为了那个35岁成为百万富翁的梦想。

西切斯特公寓区是一片八楼公寓区,巴菲特总是将每幢楼的报纸一半放在第八层电梯出口处,一半放在四楼,然后就自上而下逐层发报纸,把各家报纸塞进门缝,到了收报费的时候,他会在公寓前台放置信封,这样就不用挨家挨户索要报费了。巴菲特这种上门服务,看似简单,其实是展现了他的商业智慧:第一,先把报纸发到读者手里,读者就不会买其他报童的报纸,等于占领了对方的市场;第二,报纸的随机购买性强,钱数不多,大家也不会不给钱,读报的基本都是文化人,通情达理,因此采取先送报后收费的形式合情合理,先下手为强;第三,即使有些人看了报不给钱也没关系,一是报纸总会有剩余,二是他看了报,肯定也不会买其他报童的报纸了,也达到了缩小竞争对手市场的目的。

为了扩大自己的送报收益,巴菲特说服了负责路线分派的经理把威彻斯特分给他。这个区域其实是属于成年送报人负责的区域,但是巴菲特硬是抢了下来。巴菲特之所以要抢下这个区域是因为这里是上流阶层的聚居地。在这条线路上有6位美国参议员,还有军队的将领和高级法院的法官。一方面这些人的阅读兴趣比较浓厚,另一方面这些人的经济实力较强支付能力也高。就这样,巴菲特一下子就有了一大笔业务。

为了增加收入,巴菲特在卖报的同时还向送报的客户推销台历。不仅如此,他还向客户要旧杂志,根据这些杂志的标签,巴菲特轻易地查出了杂志订阅的到期时间。他将这些客户都整理成卡片,在杂志订阅到期后,巴菲特就上门拜访,向他们推销新的杂志。

战争时,威彻斯特的人口流动非常频繁。人们会频繁搬进搬出而忘记给他付钱。巴菲特最怕的就是出现这种状况,因为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报纸和杂志的订阅成本就要由他来承担了。巴菲特就和一个服务生达成交易,一旦有人搬走就马上向他提供情报,条件是服务生可以免费得到报纸。

小工作大智慧,巴菲特很快把这份兼职工作做成了大生意,他每月可以赚到175美元,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年轻职员一个月的收入,对于一个少年来说,这是很了不起的。1944年的年底,巴菲特填报了自己的第一笔所得税7美元。原本按照他的收入,他所应该上缴的所得税不应该这么低,但是巴菲特精明地把腕表和自行车作为业务支出费用加以扣除了。巴菲特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就学会了合理避税,这也成为他以后的经营哲学之一。

14岁的时候,巴菲特已经完成了他最喜欢的那本《赚1000美元的1000招》里的第一步,攒够了1000美元。

1945年,尽管巴菲特只有15岁,但是他却拿出攒下的1200美元,他用这笔钱买下了内布拉斯加州华顿西北的一家农场,这是一个未曾耕种过的农场,占地面积为40英亩。几年前,他的父亲就买下了这个农场,巴菲特用现金从他父亲手中买下了它,将它租给了土地租用人。对于巴菲特而言,买下农场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出租收益,你可千万别指望见到巴菲特在农场里默默耕耘。巴菲特曾在父亲的饲料公司里做过3个小时的苦力,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体力活是笨蛋干的工作”。

此时的巴菲特就和许多同龄的毛头小子一样,叛逆而又自信。进入高中的巴菲特对于自己农场主的身份非常得意,也常常向同学们炫耀,然而他的种种做法并没有获得别人的认同。巴菲特自己虽然善于思考,但是却拙于社交,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他自作聪明地培养了自己的一种倔强与乖张的思维方式。在本地电台录制的一期中学生辩论节目中,巴菲特阐述了一些很荒唐的观点,比如:取消所得税、吞并日本等等。巴菲特曾这样总结这个时期的自己“当人们需要有人扮演疯子的时候,我会主动要求来干这事儿”。

巴菲特很快就发现自己的种种做法,非但没有获得同龄人越走越近,反而让自己与别人越来越远。巴菲特意识到,如果不能解决自己在社交上的问题,那么他的一生将很难获得成功。这次拯救巴菲特的是另外一本书——戴尔·卡内基写的《如何赢得友谊及影响他人》。

读过这本书后,巴菲特的内心被深深地触动了,他发现自己在社交方面的缺陷非常大。巴菲特立刻把卡内基提供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来。通过实践,巴菲特深刻地了解到卡内基所说的话多么地有价值。巴菲特集中精力去学习和运用卡内基的社交哲学,并不断地重复学习。在这种锻炼与学习之下,不仅改善了巴菲特的人际关系,还强化了他的说服能力,开发了他的推销天赋。

此时的巴菲特已经不再是那个孤傲的赚钱天才,他不再单枪匹马,他学会了和别人合作赚钱。

一天,17岁的巴菲特想到了一个绝妙的赚钱主意,他将这个主意说给唐·丹利听。“现在的理发店里面什么娱乐设施都没有,顾客进去只能无所事事地等着,这对于我们而言就是一个机会。我打算用25美元买下一台旧的弹子机,我们可以合伙,你负责修理,我负责购买机器和推广。”

巴菲特的主意打动了唐·丹利,两个人立刻行动起来。他们走到埃里克理发店对老板说:“我们是威尔森投币机公司的代表,我们的老板威尔森先生让我们向您提个建议。事情非常简单,您也不会冒任何的风险。我们打算把这台弹子机放在理发店里,当你的顾客等待的时候可以玩这个,利润我们平分。”老板考虑了一下,决定试用一下。试用的结果让双方非常满意,当天晚上弹子机就为双方赚了4美元。

一周之后弹子机为巴菲特赚了25美元。很快镇上的其他理发店也都有了来自莫须有的“威尔森投币机”公司的弹子机。这一刻巴菲特见证资本运作的奇迹,巴菲特不需要做什么事情,他的钱就可以为他赚钱。此时巴菲特锻炼的社交能力也帮了他的大忙,因为弹子机的价格并不贵,为了避免理发店自己购买弹子机,巴菲特用他的社交才能让这些理发店老板相信,虽然弹子机很便宜,但是他的维护费用很高。这样巴菲特就牢牢把握住了理发店的弹子机市场。

凭借着弹子机,沃伦·巴菲特发了一笔小财,足足有5000美元,这相当于巴菲特投递50多万份报纸才能挣到的钱。不过此时的巴菲特也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投递工作,他的想法就是不断地赚钱,让自己的的资本越来越多。

4.首次看到《证券分析》

1947年的秋天,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实际上,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巴菲特非常合拍——当其他孩子玩的时候,精力过人的巴菲特像个装卸工一样四处忙碌挣钱。

这个时候,他看了大量投资类的书。据巴菲特回忆道:

“我读了很多书——读了我能找到的所有关于投资和股票的书。11岁时,我买了3股股票,后来我在内布拉斯加时读了本格雷厄姆的书。我的建议是大量地阅读,尽早开始实践,如果你开始得早,并且大量阅读,你会成功的。在投资行业里,不存在只有少数神棍才知道的秘密,投资成功依赖于某些特定的性格,而不是高智商。你的智商至多需要达到125,超过的部分都浪费了,但你需要具备某些特定的性情,并且能独立思考,然后不断地寻找机会。你可以每天都学习,但你不能每天都采取行动。它和任何游戏一样,如果你乐在其中,你就能做好,所以要尽早开始,遵循一个已被证明为成功的体系。”

在大学的时候,巴菲特开始学习股票投资艺术了。一开始,巴菲特和普通人一样,刚买股票时也是做技术分析,看图形,算指标,听消息,追求差价,而且一做就是几年,但是投资业绩平平,直到大学毕业认识了他的导师——格雷厄姆,开始研究价值投资后,才让他后来成为亿万富翁。

格雷厄姆在投资界的地位,相当于物理学界的爱因斯坦和心理学界的弗洛伊德,可以说,没有格雷厄姆的教诲,就没有巴菲特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