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是与复利最匹配的投资方式,也是最简单有效的投资方法,要有长期持有的耐心。举例说明,如果投资者在万科上市之日起买入长线持有至今,累积涨幅10000%以上,经历过两次经济危机仍然能获得如此的收益率让人尊敬,问题是有几个人能做到长线持有呢?曾经看到过一篇报道,确实有一个投资者上市之初买入万科持有至2008年,但是令人深思的是,他持有至2008年的原因竟然是忘记了买过万科。知易行难,是每个价值投资者深有体会的,因为每天市场上都充满诱惑,做到一点不心动,确实需要极大的考验。认识到复利的魅力,就必须早行动,因为时间是价值投资最好的朋友,正是因为缺少那份执着的信念,因为价值投资而获得成功的投资者寥寥无几。
第二是要精准选股。
做价值投资,仅仅坚持远远不够,最关键的是选股,就像一个优秀的厨师,不给他好材料,照样做不出好菜。我们不妨对同属电器行业的两家上市公司四川长虹和格力电器做下比较,如果两个投资者1998年初分别买入格力电器和四川长虹长线持有至今,买入格力电器的投资者可以获得10倍收益,而买入四川长虹的投资者就不那么幸运了,四川长虹从当时的28.17元跌至现在的4元以下,投资者依然深套其中,简直是天壤之别!可见,价值投资选股更加追求精准,如果选错了公司,对价值投资者来说将是致命的灾难!
2.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全世界炒股的人不计其数,但大家公认的股神却只有一个人——沃伦·巴菲特。
2007年10月24日,巴菲特第二次来到了中国,在接受媒体人员进行采访的时候,从巴菲特嘴里听到最多的词,就是谨慎、小心、冷静。
这样的投资心态给巴菲特换回了极其丰厚的回报。不过,仅仅小心谨慎并不能成就巴菲特,真正让他成为股神的,还是被他奉为宝典的价值投资理念。
巴菲特反复提到这样的投资理念:投资股票其实就是投资公司,每一个普通人股民都可以用这样的理念积累财富。正确的投资就是寻找到价值被低估的公司,然后按合理的价格买入,而无论什么样的因素都不会真正影响公司的内在价值。
很多投资者不明白买股票究竟买的是什么?想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要知道股票的定义。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公开或私下发行的、用以证明出资人的股本身份和权利,并根据持有人所持有的股份数享有权益和承担义务的凭证。从中不难发现,购买股票其实是一种出资行为,买入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就相当于和其他股东一起经营这家上市公司,按照股份数分享这家上市公司经营取得的收益,同时承担相应的风险。因此,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股票的存在,让优秀上市公司的股权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现实,即使只买入100股,也拥有了和优秀上市公司一起经营的机会,只是承担的权益和义务不同而已。
巴菲特的恩师格雷厄姆曾教导他:不看股票看公司。格雷厄姆还有句名言:用公司经营的态度来投资股票是最明智的。买股票其实是买股票代表的上市公司,股票只是一个凭证,就像我们买房子,房产证只是一个产权证明,我们最终得到的是房产,因此巴菲特说:你购买的是公司,而不仅仅是公司的股票。
既然买股票就是买公司,那么买股票之前,就应该全面了解准备买入的上市公司,包括公司的发展历史、经营概况、财务指标、管理团队等,公司可以创造多少价值,决定了公司的股票值多少钱。一家优秀上市公司应该有“三好”好行业,好产品,好业绩。巴菲特的办公室最多的就是上市公司的年报,他很少看股票走势,多数时间都花在阅读上市公司年报,分析公司的经营状况,继而发现投资机会,其严谨的投资态度可见一斑。然而大多数中国股民是怎么做的呢?往往是听朋友说什么股票好,或者看看股评,不假思索就买了,甚至不知道买入的上市公司是经营什么的,他们多数抱有赚一把就走的心态,因此觉得没必要研究基本面,这种轻率的买股行为其实和赌博没什么区别。
这里引出投资和投机的本质区别:投资是和上市公司一起经营,是一种合作行为,投机则是赚别人的钱,是一种掠夺行为。投机就是所谓的低买高卖,是每个股民梦寐以求的,但是实际做起来却总是高买低卖,今天你赚到的钱就是别人赔的钱,短期来看你是赢家,但是市场是公平的,明天可能输家就是你,长此以往,钱就在股民之间倒来倒去,最后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有的股民认为自己做短线成功率很高,其实成功率达到90%也无济于事,为什么?因为即使连续对9次,如果把前9次的收益全部押注在第10次,一旦第10次错了,前面9次的收益很可能荡然无存,赌博往往让人倾家荡产,同样,频繁短线追涨杀跌让多数股民伤痕累累。
巴菲特认为,选择什么样的股票,比什么时候对股票进行买卖要重要得多。因为你选择的股票代表的是公司,真正给你带来收益的是公司。
在投资中,大家要学习巴菲特的心态。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4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他当年对伯克希尔公司所有市场价值超过6亿美元的股票列出了一张表,看过表单的人会认为,我们的操作是根据技术分析、专家的建议或者投资获利诊断来操作的。
其实,他和合伙人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些东西。对投票的投资,完全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的。这和单纯的炒作股票有有着本质的区别。
伯克希尔公司在美国运通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吉列公司、富国银行,这四家大型企业一共投资38.3亿美元成本。截至2004年末,伯克希尔公司持有这些股票的平均时间长达12.5年。
伯克希尔公司按照持股比例一共从这4家公司身上得到12.2亿美元的红利分配,这相当了不起。
截至2004年末,伯克希尔公司累计从这4家公司实现的盈余分配已经占当初投资总成本的31%,所分配的现金股利也在同步增长,2004年达到4.34亿美元。
在巴菲特看来,因为投资就要信自己当初的选择,对于上述四家公司本身是有信心的,这就是以投资态度持有股票所得到的应有回报。如果以投机者身份来对待,持股时间就不会有这么长,更谈不上继续持股不动了。
也就是说,如果投资者多关注股票的内在价值,而不是一味地着急于股价变动,是完全可以通过长期持股获得丰厚回报的。相反,如果投资者从投机心态看问题,不能坚持长期投资的话,这样的丰厚回报也就失之交臂了。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无论是对公司的整体收购还是部分买进,伯克希尔公司都会从所有者身份来考虑问题的。
大多数时候,购买某个企业的部分股权是一种“比较便宜的选择”,所以在伯克希尔公司的资产组合中看到这类股票投资占大多数,可是如果整体收购和部分拥有股权两者评估出来的内在价值差不多,伯克希尔公司会“特别偏爱拥有一整家企业”。
巴菲特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主要有三点原因:首先,既然该企业物有所值,对这样的企来投资当然是越多越好。其次,从会计纳税角度看,整体收购企业有利于节税、推迟纳税。再次,整体收购企业,可以使所有者的权力得到保障,同时保证该企业按照自己的经营理念继续运作。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应该从企业所有者角度来对待股票投资。也就是说,如果你能把买入该股票的考察工作像整体收购该公司一样看待,投资的获利回报就能得到保证,投资失误将会大大的减少。
对股票的投资就是对公司的投资。所以,巴菲特认为,既不要过于执着于某一类或某一家上市公司,也不要对某一类或某只股票持有偏见。只要符合自己投资理念的股票,并且价格又合适,就可以大胆买入。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3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将来究竟会投资哪个产业,预先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关键是要看能否找到自己喜欢的经济型态,以及喜爱一起共事的经营管理层。如果这两个条件具备,就可能会入股该公司。
3.管理团队要优秀
一流的业务,一流的管理,是巴菲特选股的两个重要条件,可见在他的选股标准中,一流的业务很重要,一流的管理同样重要。他曾说过:在收购公司和买入股票时,目标公司不仅要业务优秀,还要有非凡出众、聪明能干、受人敬爱的管理者。
巴菲特曾经说过:“投资者购买的股票,其公司管理层一定要优秀。股票投资初看投资的是企业,其实更重要的应该是人,即这家公司的管理层。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家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是否足够优秀,是你是否要投资该公司应该考虑的决定因素之一。”
有趣的是,巴菲特对于自己旗下表现优秀的管理层,总是不吝啬赞美之词,经常公开赞扬公司的管理者,甚至到了肉麻的程度。比如巴菲特曾说,自己最敬佩的公司管理层是资本城/美国广播公司的汤姆·墨菲、丹·伯克,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比尔·斯奈德、卢·辛普森,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凯瑟琳·格雷厄姆、迪克·西蒙斯,正因为有这些精英主持公司的大局,伯克希尔公司才能永久持有这3只股票。
巴菲特之所以如此看重与爱护管理层,因为他看到了企业经营的本质,一个好的管理层会产生一个好的企业,企业的价值要得到提升,最终是靠优秀的人来提升。
巴菲特还提醒人要注意一个现象,许多上市公司中都存在着一个问题:首席执行官缺乏有效监督。这就是通常所说:“失去监督的权力是腐败的权力。”企业管理层的腐败失职,很大程度是源于没有约束。
虽然从道理上讲,公司董事会应当监督、考核管理层,而实际上公司董事会成员都希望能与首席执行官和睦相处,不愿意得罪公司管理层,尤其是在中国,这种现象更加明显,还是老板说了算,没有一个具有约束的决策机制。公司到了破产边缘、最终被其他公司兼并了,于是大家一起作鸟兽散。
基于此,巴菲特对这一点非常警惕,一再劝告投资者,一定要把资金投到公司管理层十分优秀的上市公司。如果你对这家公司管理层的管理才能和人品一无所知,那么且慢,还是等考察清楚了再做决策。
那么,什么样的管理层才是优秀的呢?对这一点,巴菲特也给了我们一个标准。
巴菲特说:“他们热爱自己的公司,像所有者那样思考,他们的所作所为表现出高尚的品德与出众的能力。”
巴菲特对优秀公司管理层的衡量标准主要有三点:一是像所有者那样思考,二是高尚的品德,三是出众的能力。细细品味,这是非常深刻的。
一个企业管理团队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一个公司要发展,领头人很重要,一个公司管理团队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命运,因此选择上市公司时,要特别关注公司的管理团队。如果一个上市公司的管理团队文化素质高,管理水平一流,又有创新意识和进取心,将带给公司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发展动力,这种公司正是价值投资者需要寻找的,它们往往会在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比如万科的王石、格力电器的董明珠、海尔集团的张瑞敏、苏宁电器的张近东、云南白药的王明辉等,在他们的带领下,各自的公司都成为了市场的明星,可见管理团队对于一个上市公司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
我们以科伦药业为例来说明。
2010年刚刚登陆资本市场的科伦药业,创造了14年时间从100万到300亿市值的奇迹,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输液生产企业,辉煌的背后正是因为科伦药业有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
1995年底,刘革新离开了供职4年的某中美合资制药企业。这位前任总经理辞职前甩给美国老板们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们还这样对待中国员工,我会让你们一辈子都生活在我的阴影之下;我会干和你们一样的事情,我会证明中国人的能力绝对超越你们。同刘革新一起出走的,还有时任这家中美合资公司副总经理的程志鹏以及财务总监潘慧。
“我们是用100万元创业的。”刘革新说,那些年太太的主要工作就是帮他借钱,借遍了娘家所有人的钱。尽管注册资本是150万,但实际到位的是100万元。
从当年的100万出发,到今天的300个亿市值。刘革新认为科伦可以引以为豪的,“是14年间我们的资本增值了3万倍”,而最初的创业团队却还在一起。
从困境中成立到A股上市,从小作坊到行业巨头,刘革新向我们展示了管理团队对于一个公司的重要性。
如何了解一个上市公司的管理团队呢,有条件一定要去公司看一看,感受公司的整体氛围,作为中小投资者,可能见到公司的管理团队比较困难,但不妨碍投资,可以收集关于管理团队的文章及相关信息,对公司管理团队的整体风格、水平等都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买入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就是投资一个管理团队。既然投资是和企业合伙做生意,那么你是愿意选择一个平庸的管理团队合作呢,还是选择一个卓越的团队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只有卓越的管理团队,才能不断为股东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