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这是几?
高危老人的生活,也许我们并不了解,但是,那是我们每个人的未来……那么一个不起眼的老人,在你路过时紧紧盯着你,你和他说话,他有点紧张,但你摸摸他的手,他就对你笑了。就是这样的老人,他们在生命最后几年究竟在想什么,又需要什么呢?
比如,我的“眼睛奶奶”。
之所以注意“眼睛奶奶”,是因为在天气好的时候,她总会坐在医院大厅门口。这位近九十岁的老人有个特点:只要有志愿者和她说话,她立刻像“背台词似的”先抢说一大堆,诸如“现在是好社会,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等等。
开始我觉得挺有意思,后来才知道,她坐在那里,每天盼着有人和她说话,但她怕,怕人知道她眼神听力都不好,怕人立刻就走,于是事先准备一大段话。只要是学生来,无论中学生大学生,这些话都能适用,说的时候再抓住对方的手。
很多时候,当有人和她说话时,她会本能地向前探身子,试图看清对方脸部的——轮廓(长相是根本看不清的),说了几分钟,一旦发现对方感觉到她耳朵背了,她又会很热情地说:“你先忙别人那吧,先忙别人吧。”而人家真的走了,她的表情就会落寞下来……
她的头脑非常清楚,但是一直为视力和听力的退化而痛苦。
在和我成为朋友后,很多次她对我说:“谁愿意和我说话啊,我又聋又瞎,谁会搭理咱啊!”为了消除她这个想法,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和她说话,总要伸出两个手指在她眼前晃,对她喊着:“这是几?”(我知道她这样还是能分辨的)
“2。”
“能看见!可以看见的!”我再把手放远,再说“能看见!”
她摇摇头:“这还看不见啊?关键是人的面貌看不见。”
我就再趴在她耳边说:“您也能听见、能听见。”她就说:“奇怪了,你说话我就能听见。”
“那还是您的耳朵好使。”我笑着说。
说实话,我的话她也不是都能听清。有一次我大声说着:
“您这不是听见了吗?”
她的回答就是:“你说什么,我听不见。”
还有一次,她说她过去曾从一个地方摔下去了,差点就没命了,我琢磨她的发音,问她:“您说的是城墙吗?”
“是。”她点着头。
后来我和她说起从城墙掉下的事,她一愣:“什么城墙?从那么高掉下来不就摔死了吗?”
“那是掉——‘河’里了?”
“对。”
几天后她又否认了“掉河”的说法,以至于我始终都不知道她究竟是从何处掉下的,又掉到什么地方去了。
不管怎样,每次看见她,我还是告诉她能听见、能看见,这对解开她的心结也许没有实质的作用,但至少是个心理安慰。她能看见我的手,能听见我的声音,就是某种心理“底线”。一旦这个底线被突破,对她的打击将是致命的。
主动寻找痛苦
“眼睛奶奶”有一个缺点(也是许多奶奶的共性):总在找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进而让自己始终在痛苦中。
为了让她高兴,我经常给她讲“欢乐奶奶”(以后详述)的故事,讲“欢乐奶奶”的乐观与积极,希望能给她起到“榜样”
作用,比如我和她说:“奶奶,你看,那个奶奶和你差不多大,但人家就活得乐观,活得高兴。”
“她眼睛好,我眼睛快看不见了。”
“奶奶,她也看不见。”
“噢,也看不见,那她耳朵能听见啊,我还耳背。”
“奶奶她也耳背,也得喊着说话。”
“噢……她有儿子吗?”
“她有两个儿子。”
“我说是啊,她有两个儿子呢,我只有一个。”
“奶奶,但她还不能走路呢,你还能走路呢。”
“走路有啥用啊,啥也看不见,而且她有两个儿子呢。”
我几乎无法理解奶奶为什么是这样的性格,她几乎是在想尽办法让自己不高兴,这一点让我非常头疼。后来我想,她似乎在某种程度上需要这种痛苦,痛苦让她每天都在动脑,她不至于完全无所事事。对于一个头脑清楚但看不清、听不清、记忆不好的老人来说,无所事事是致命的,而“烦恼”有某种持续性,可以在长时间内思考……对此,我真不知道该为她难过,还是为她庆幸……不管怎样,当想明白这点后,我要求自己以平和心态对待——她对痛苦的“执拗”。否则,我也将被这种痛苦折磨死了,真若那样,还怎么去安慰她呢?听力骗局
后来,我反复地跟她说这样一句话:“二楼三楼的奶奶都没有你年龄大,都看不见听不见,只能在床上干躺着。”
说了六七次后,某一天,她突然长长吁了一口气,然后问我:“像你说的那些人有多少啊。”
“有两三百呢!都听不见看不见”(实际也就十几人吧)
她嘟囔了一句:“噢,那么多呢,都看不见啊!”接下来,她的语气就轻松些了。
一段时间内这话非常有效果,我们一见面,主要就说那二三百个和她一样甚至还不如她的人,她的心情就渐渐好些了。
只是有一次,我仍然对她说着这样的话,还强调着:“大夫说了,九十岁的老人大都看不见。”这时,我的斜前方突然传出一声大喊:“你说的不对!”我一惊,寻声望去,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老爷爷正挥着胳膊对我喊:“不对,我九十三了,能看见!”
他的声音很大,把我吓坏了,这要是让奶奶听见,我这半个多月的努力就白费了,我赶紧冲他摇手,但他仍然大喊大叫着,我转头再看奶奶,奶奶一点反应也没有,低着头,表情平静,嘟囔着:“那么多人都看不见啊!”
很明显的,她确实听不见。
我庆幸于她的听不见,不过……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庆幸啊。
之后几天,她又为眼睛的事情特别难过。原来,一个大夫对她很好,打饭时嘱咐食堂人员给她多加些菜,那几天她反复地说着:“人家对我好,我都不知道人家的面貌,我想知道她长什么样啊。”
在几天后,她又告诉我,那位大夫每次路过她身边,都和她打招呼,打招呼的方式也很特别:在她面前跺脚,用力跺三下,她就知道是大夫来了。
说到这个细节时,她笑了。
有一段时间,我以为她已经从痛苦中走出来了,但是后来她总和我说:活着没意思了,是个废人了。对此我并没有太在意,因为许多老人都说过类似的话,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宣泄。直到后来,我发现她好几天都在走廊里坐着,不再去大厅,也不去院子晒太阳。我就问她:“奶奶,你为什么不去晒太阳啊?”
她没有一点犹豫的,直接说出下面的话:
“不晒了,晒太阳对身体有好处,但我不想活那么久,不晒了。”
我惊呆了。
我们沉默着,我只能紧紧握着她的手……我的手心在冒汗。
看着她低着头不吱声,我的鼻子有点发酸,想着她就坐在这里,想让自己身体彻底垮下去,而且已经付诸行动……
奶奶啊……之后的一个月内,我每隔两三天就去看她,陪她说话,我想在连续的时间里让她心里亮堂点,离开她的时候也说好下次来的时间,给她一个盼望。依照以往的经验,爷爷奶奶们只要早晨起来有个盼头,每天就能高兴一些。
每次在病房里见到她,我就坐在她身边,拍她的手,喊一声:“我来了!”
“来了!”她语气上扬,但不转头,眼睛看着前方,紧紧握着我的手,然后和我说着不高兴的事情。我听着,不停拍她的手,就这样一天天说着,我并没有看到太大起色,但我不能放弃,越是作用有限,越得把这个有限的作用坚持下去。
那些日子里,一走进医院大门,我就希望她突然又坐在大厅门口了,坐在那里,表情严肃,但一有人握住她的手,她就那么喜笑颜开的,立刻说出准备好的话,那一幕,还会再出现吗?
(提醒:针对老人的某种身体痛苦,编造一些虚拟的人,这些人,或者与她年龄相仿但比她更痛苦,或者同样痛苦但年龄比她小,让她觉得自己还是幸运的,这个方法,很有效。)
对孩子有意见
眼睛的烦恼还没有消除,奶奶又对自己的儿子有了意见。她认为儿子不该把她送到老年医院来,她愿意自己在家呆着。
在我看来,对孩子的成见是天大的一件事,如果对亲人有怨气,她心中将永远没有欢乐,我开始进行劝导。
“奶奶,您的儿子对您真的很好,很孝顺。”
“孝顺?不,不孝顺,孝顺怎么不让我在家呆着。”
“你想想,他都退休了,还要出去给人做兼职,家里就剩你自己,你不怕出事啊?”
“找个保姆不就行了,也不用干什么,就给我做点饭。”
“但你万一生病了,还一次次往医院送啊,这样折腾也得把你折腾坏了。”
“哼!”
“而且,你想想,他要想图省事,每月花七八百元雇个保姆就行了,但他宁肯花一两千元把你送到正规的老年医院,你能说他不孝顺吗?”
“……”
“而且,你再想想,他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也要人照顾,而且,您也说他腿脚不好,但他也一次次看您,来一趟光在路上就一两个小时,多不容易啊。”
“我不用这么费心,在家就行,我不给孩子添麻烦。”
“对呀,而且那次他听护士说你爱吃包子,就打车给你送来一饭盒包子,你还说光车钱就是包子的十几倍了,你心里还是很感动的,对吧?”
“他,他也不容易……”嘿嘿,只要奶奶说出这句话就好了!理解万岁!
(提醒:作为子女,请为高危老人至少做一件让他特别特别感动的事情,这样她就不会在心灵脆弱时再去怀疑亲情。)
劝导接力
知道眼睛奶奶心情不好,许多志愿者加入到劝导的行列中。
那天,我走进奶奶的病房,发现志愿者刘楠也在屋内,我跟刘楠打了一个招呼,然后对她小声说:“奶奶最近不太高兴,总说活着没意思,总想着自杀什么的,我劝她两天了,效果不明显。”刘楠点点头:“我也看出她心情不好。”说这话时,刘楠的姿势很有趣,她斜靠在床上,半个身子倚在奶奶的腿上,像一个撒娇的小孙女。
我出去了,这时候看见志愿者王刚正坐在走廊的沙发上,我出来后,他笑着对我说:“怎么样,没抢上吧。”他的意思是说我来晚了,只好让刘楠先和奶奶聊了,而他,是坐在这里充当候补的,一会儿再进去。
这一刻,我心里觉得很温暖,眼睛奶奶并不知道有一个志愿者小组,几乎以一种接力的方式在帮她解决心结啊!
我到其他老人那里转了几圈,又回到眼睛奶奶这里,刘楠还是半倚在奶奶腿上,但让我惊讶的是,刘楠居然……哭了,我进去时她正抹着眼泪,看见我,不好意思地转过头去,而此时眼睛奶奶说的正是“不想活”之类的话,我知道刘楠听着这些话难过,为奶奶心疼。
我走了,把这个安静的屋子让给她们两人,也许刘楠并不能做什么,但在这一段时间里,眼睛奶奶最起码是和“亲人”在一起,在向“亲人”倾述……
几天之后,医院在大厅里举办一个游戏:把许多老人聚在一处,围成一个圈,让大家传球。眼睛奶奶也被拉来加入这个游戏,很快,她表现出了对这个游戏的喜爱,她玩得很起劲,还和我说:觉得身体有劲了,晚上睡觉也好了,吃饭也多了,挺高兴的。
奶奶的确变了,那个传球让她有了活力,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她在一个“集体”里,而且她很——重要,没有她,球就传不下去了。
在旁人看来这不是重要的事情,但她已经九十多了,是老小孩了,对一个孩子来说,很重要。
十几天后,让我激动的一幕出现了:
她竟然又去门口晒太阳了!
她安详地坐在门口的椅子上,还时不时地摸着门口的大桌子一步步走。那个可怕的自虐想法似乎消失了。我的劝导,那么多志愿者的关爱,以及她在集体里活力的恢复,似乎起了作用了!
说来有趣,一次她坐在那里传球,我在她旁边和她说话,她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突然冒出了一句:“你先忙去吧,我就不耽误你时间了。”
我心想:哪是她耽误我时间,是她觉得我耽误她传球啊。
我就站在一旁看着她,她很认真地接球,然后用力地递给旁边的奶奶,其实轻轻一递就可以,但她非常使劲,因为她有劲,有劲……
看着她,我忍不住笑了。不过,我也知道,她的视力肯定还会下降的,也许某一天她会连球都看不清,那时候她会更难过,于是,我就在心里小声对她说着:
奶奶,无论怎样,别怕,还有我呢……
两个月后,奶奶真的什么都看不见了,我则开始了她生命中最后一年的劝导与陪伴……
猜字
“眼睛奶奶”半躺在床上,后面靠着叠着的被子,闭目养神……
我蹑手蹑脚走过去,坐在她旁边,把手放在她手心里。她的手一动,随即一把握住我的手,然后向手腕摸着,她很快就知道这是一个人的右手,而她习惯从左手判断一个人是谁,她又摸着,抓住我的左手,向胳膊里摸着,嘴里喃喃说着:“谁呀?这是谁呀?……是小张吗?”
“是!”我在她耳边大喊了一声,她笑了:“是小张啊!”
奶奶已经完全失明了,但她可以根据“摸胳膊”来判断来的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志愿者是谁。胳膊有点粗的是刘宇,细一点的是我或者王刚,然后再用鼻子闻,有烟味的是王刚,没有烟味的是我。
我们聊着天,过了儿一会奶奶问我:
“对了,你吃橘子吗?”
“奶奶,我不吃。”
“吃点吧,我都给你留着了,天热都坏了,哎,都坏了吧。”
“奶奶,我真的不吃,我们来猜字吧。”
“好,猜字。”
猜字是我的发明,是我的灵光一闪。奶奶虽然看不见,但没关系啊,我把奶奶的手掌摊开,在上面写字,让奶奶猜,开始奶奶并没有多大热情,但猜对两个后(当然是极简单的,比如我特意降低难度的“丁”、“王”),她来了兴致,主动把右手改为左手,并且把手一横,正对着我,让我在上面写。
这次是我第二次和她猜字,她的表情已经有点兴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