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历来充满着变数,在所有投资者的心里都充满着对股市不确定性的恐惧。正是由于人们都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心理,于是便开始对这种不确定性进行研究。这时,就出现了一种有效市场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投资者永远不可能在恰当的时机买入正确的股票。因为市场价格不能完全反应所有的有效信息,而且事实上,投资者也不可能在所有时间里都对市场信息了如指掌。
正当这个理论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的时候,一种批判的声音若隐若现。这个声音对对有效市场理论提出了挑战。它认为市场本身就是由众多不理性的因素构成的,所以市场本身是无效的。因为人们总是依靠自己的认知去对市场进行预测,这样会给市场披上了浓厚的人为色彩,需要指出的是人并不是万能的,并且自身也并不能够做到绝对的理性,所以市场的不理性也就是必然的。
这两种理论对投资者在进行股票投资时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投资者认为市场是有效的,那么股票价格将是所有信息的集中反映,所以根本无需去了解公司的基本情况,只要在股价较低时买入,涨高时卖出就可以了。如果投资者认为市场是非理性的,那么股价就不会完全反映公司的所有信息,股价跌涨似乎就变得毫无意义。取而代之的是公司的内在价值,在他看来如果公司的价值高于它的股票价格,如果以一个合理的价位将其买进,就是一个获利的绝好时机。
巴菲特显然是后者的坚决支持者。他说:“如果市场总是有效,我只会在大街上到处流浪。”回顾自己六十多年的投资经历,他把他的成功归结为,在买入一家企业时,他只做两件事,第一是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第二是对市场价格进行理性分析。而不是想很多投资者那样只关注股票价格的跌跌涨涨。
在他看来,如果有效市场理论足够的正确,那么每一个投资者都可以成为一个投资大师。有效市场理论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所有投资者都不能做到绝对理智,所以在人为因素浓厚的股票市场不会为理智留有一席之地;其次,投资者无法做到对股市信息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因为他们通常都会抛开公司自身因素,而采用事实上根本无法正确反映公司基本情况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投资者往往看重的是公司在短期内的经营业绩,这会导致投资者犯下高价买入,低价售出的严重错误。
巴菲特经过多年对股票市场的观察,得出了一个结论:股票市场通常在短期内是无效的。因为长年累月在股票市场长活动的是充满复杂情绪的人,他们总是将多样化的情绪注入股市信息中,可想而知,当有人的因素掺杂在其中时,股票市场是不会反映出公司的内在价值的。甚至有时候会导致公司的价格远远低于公司的实际价值。此时正是巴菲特采取行动的最佳时机。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巴菲特就曾不失时机的利用市场的无效,大赚了一笔。当时的美国,由于长期的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导致股票市场持续下跌,陷入了长时间的低迷。恰恰就在这时,巴菲特投资3000万美元买入了《华盛顿邮报》大量的股份。巴菲特为何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投资呢?原因就在于,此时的股票市场无法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导致《华盛顿邮报》的价值不但无法通过股票价格真实的反映出来,反而被大大低估了。对于精明的巴菲特来说,选择在这时买入该公司的股票当然是明智之举。
所以巴菲特告诫所有投资者,市场并不是永远有效的,但聪明的投资者不会因此而灰心丧气,因为市场的无效恰恰给他们提供了投资获利的大好机会,他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跑赢市场,成为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