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
88510200000002

第2章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注释】

掀天揭地:形容声势浩大,或巨大而彻底的变化。

【译文】

想有赤金美玉一样的人格品行,必定得经过烈火煅烧般的磨砺;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必定要经历艰难险阻的考验。

【道理】

真金是炼出来的,美玉是琢出来的,崇高的人格品行亦是需要不断修进提升才能得到的;要想建立丰功伟业,不可好高骛远,更不可眼高手低,大意行事,凡事都需谨慎。

仲尼厄而作《春秋》

孔子因力主削弱鲁国三大权臣家族的势力被权贵排挤,不得不在五十五岁的时候开始了周游列国之行。

在周游列国期间,已过天命之年的孔子饱尝了世间的冷暖:在宋国,司马桓魋(tuí)因讨厌孔子而扬言要加害于他;在郑国,他与弟子们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时,被人嘲笑为“丧家之犬”;最凄凉的一次则是在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途经曹、宋、郑三国来到了陈国,并不时往返于陈、蔡两国之间。因吴国攻打陈国,“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孔子便带着弟子前往楚国。而陈、蔡二国的权贵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在楚国受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就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陈、蔡两国边境附近。围困数日后,孔子一行断了粮,很多弟子都饿倒了。子路有些气恼地问孔子:“君子也有困顿的时候吗?”孔子泰然回答道:“困顿时,君子会安守,而小人就会胡作非为了。”

几年后,历经磨难的孔子回到鲁国,开始悉心著书立说。他先后整理了《诗经》《尚书》《易经》,并编写了《春秋》,为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由他所开创的“春秋笔法”,更是后世史家尊崇的重要原则。

##第3章 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

【注释】

浮囊:古人常借助牛、羊皮制成的气囊来凫水或者用其制作皮筏子。罅(xià)漏:裂缝。

【译文】

一念之差造成的错误,会让人觉得很多事情都不对,所以对待差错就应当像对待渡海用的浮囊一样,不容许有针尖大小的漏洞;能做的好事都做到,才会一生无愧,就像佛经里描绘的由众多林木支撑的凌云宝树,修身、为善应当是由一件件善行累积起来的。

【道理】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要做到万无一失,就要从小处做起,一丝不苟。

防微杜渐

东汉和帝即位时仅十四岁,由于年幼,窦太后代其执政。随着窦太后的哥哥窦宪被任命为大将军,东汉的军政大权实际已落入窦家人手中。当时的大臣司徒丁鸿忠心于汉室,十分不满窦家外戚专权,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

几年后,出现日蚀,丁鸿借这个当时被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和帝,建议趁窦氏兄弟权势尚不大时早加制止,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他在奏章里说:“如果做到‘杜渐防萌’则凶妖可灭,国家的祸害就可以消除,人民就得以幸福安康。”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打算,于是便采纳了丁鸿的意见,并任命他为太尉兼卫尉,进驻南北二宫,同时削去窦宪的兵权,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出现的外戚政变。

##第4章 涤尽渣滓,斩绝萌芽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异见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

【注释】

自高:抬高自己。要名结好:求名声,结交人。植节:培养节操。

【译文】

做善事时,希望以此抬高自己从而胜过他人;施恩惠时,希望借此博得名声并结交一些人;修业时,希望能有朝一日惊世骇俗;培养节操时,希望能够标新立异:这些都是善念中的戈矛,是追寻真理道路上的荆棘,都是无心夹带的,因此也是最难拔除的。只有将这些彻底除去,才能显现为善、施恩、修业、植节的真义。

【道理】

为善、施恩、修业、植节,如果下决心去做,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拥有一颗平常心。

功勋边事

唐代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禅师叫洞山和尚,他曾经与一名慕名前来寻访的僧人有一段关于布施的精彩对话。

僧人问洞山:“有人说,以斋饭布施众多修成正果的佛、菩萨、阿罗汉的功德,不如以斋饭布施一名没有修为、没有开悟的普通人的功德高。这是为什么呢?难道那些修成正果、开悟得道的佛、菩萨、阿罗汉有什么过错么?”洞山回答:“佛、菩萨、阿罗汉当然没有什么过错,只是因为给他们布施斋饭往往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僧人又问:“那怎样布施才不算是锦上添花的事呢?”洞山回答:“在不知道这样做会对自己有何好处的情况下做的布施就不算。”

也就是说,在洞山的眼里,只有不带着任何功利目的的单纯善举才算得上真正的功德之举;反之,则只能算是功利之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