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美德故事丛书·职业道德故事
8858200000018

第18章 慧眼识英才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出生在江南小城金坛,虽然他从小对数学就有极高的天赋,却因为无法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成年后只能在当地一家杂货店当店员。

华罗庚相信,勤奋是取得成就的根本保证。通过自己勤奋自学,他逐渐步入了数学神圣的殿堂。1930年在当时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颇有见地的论文。但是,他没有炫人的学历,没有深厚的背景,谁也不相信,这篇论文会出自乡间一位普通青年人之手。

幸好他的这篇论文被当时的大数学家熊庆来教授看到了。熊教授立即看出,论文的作者是位前途不可限量的英才。熊教授立即打听这位青年的下落。他得知,华罗庚居然是乡村小店员,还身负残疾,完全靠自学取得了这般成绩。在他心头不由得升起一股爱才和敬佩之意。决不能让这样的人才埋没,必须把华罗庚接到清华大学来,让他有更广阔的发展前途。

熊教授想方设法,终于把华罗庚招进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不过,华罗庚只能在那里当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干一些杂务。当然,有这样一个好机会,靠近数学殿堂的大门,华罗庚已经心满意足了。他学习更加勤奋了。

从此以后,数学系办公室里,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年老的熊教授用笔敲着自己的脑袋,对一道难题百思不解时,他会站起身来,敲敲大门,招呼正在忙自己工作的华罗庚:“小华,你来一下,看看这问题该如何解决。”于是,华罗庚便立即放下手里的活,走进办公室去,跟老教授一同解那道难题。一老一少相得益彰,问题常常便这样迎刃而解。

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华罗庚迅速成长起来。他先后出版了几本数学专著,还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外国游学,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学者,中国数学界的泰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回国担任了数学研究所的所长。

无独有偶。跟华罗庚相似的故事,几十年后又在数学研究所重现。五十年代,福建一所中学里,分配来一名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叫陈景润,研究的是数论。他沉默寡言,不会讲课,中学数学教师当不成,学校就让他到图书馆当了管理员。

在书海徜徉一段时间后,陈景润终于找回了自己。他接连在专业杂志上发表有真知灼见的文章,还大胆地向华罗庚教授写信,陈述自己的看法,就华罗庚教授的著作进行探讨,显现出初生牛犊咄咄的生气。

他的信终于放到了华罗庚教授的办公桌上,华老立刻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位真正的学者,他想看到的,就是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万马齐喑的局面,把学术研究推向前进。

华罗庚力排众议,亲自过问,把陈景润调到了北京,让他在数学研究所专攻数论。从此,陈景润可以在比较优越的环境里完成对科学顶峰的攀登。

数论的研究十分枯燥乏味,但陈景润从来没忘记人民的重托,恩师的教诲。他住在九平方米的陋室,终于得出了陈氏定理,把破解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取得了全世界为之瞩目的成果,把中国的数论研究带到了世界的先进行列。

人类的文明科学的历程,是一场永无休止的接力赛,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英才,接过接力棒,再传递下去。从熊庆来到华罗庚,从华罗庚到陈景润,我们足可傲视全球的数学理论研究,就是这样得到了继承,并一步步地发扬光大。

人们说,真正的人才就像颗珍珠,放到哪里都会闪闪发光。但是,珍珠也有跌入黑暗的时候,珍珠也会蒙上灰尘。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去发现它,并轻轻擦拭掉它身上的灰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千里马要有伯乐相识。而且,要做这伯乐,还要有识马的慧眼,更要有一颗无私坦荡的心。就像熊庆来、华罗庚,他们为了数学事业,发现蒙尘的珍珠,并让它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