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精要
决策是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精心设计和制定的行动方案,对于企业而言能否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并保证得到实施,既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又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为此,每一个总经理都必须对决策予以高度的重视。须知,决策是管理的心脏,是关系到企业兴衰荣辱的直接所在。
1.众说纷纭话决策
决策一词,在我国大约首见于秦汉时代,它所指的内容有大小轻重之不同,大指决定军国大事,小指对一般事物作出的决定。然而,以往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却把“决策”只看做是高级领导人以至仅仅是中央领导人的事,这是过分狭隘的理解。实际上,决策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人类在生产、工作和生活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遇到问题。要解决问题就要想办法,想办法解决问题就意味着决策。也就是说,人在行动之前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及作出抉择的整个过程,都可称之为决策。因此可以说,决策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
决策起源同人类起源一样古老,有人类就有决策。决策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寻求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目标的活动。决策是人们对自己行动的设计和选择。决策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至国家、政府,小至家庭、个人,都有决策问题。
(1)决策的内涵
关于决策的内涵,多年来专家与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不同见解。管理学教授里基·格里芬在《管理学》中提出:“决策是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而管理学学者伯利·卡塔尔则认为:正确决策应该指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办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在掌握大量有关信息的基础上,提出若干预选方案,并从中选择出作为人们行动纲领的最佳方案。
有关决策的定义还有很多不同的描述,而且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现代决策也愈来愈趋于下面这样一个共同的认识:
决策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行动方案、进行方案选择并准备方案实施的活动,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决策的特点
决策作为人们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行动方案的过程,具有以下4个特点:
[1]战略性
决策虽然也有不同范围、序列和层次的区别,但不管哪个范围、序列、层次的决策,都具有战略性,即都是对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或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问题进行的决策,如对事物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所作出的决策。
[2]全局性
决策的内容通常涉及到本地区、本部门或本企业以及个人或家庭一些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问题。
[3]稳定性
决策的内容不仅涉及面广、规划较大,而且周期比较长,相对稳定。
[4]超常性
决策除了面对大量的常规性的事件之外,还要面对不少突发性的偶然事件,这样,才能使各种活动既适应正常的情况,又适应意外的情况,从而保证生活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因为任何生活工作都不可能总在正常的情况下进行,总难免遇到突发的意外情况,所以在决策时,预见到突发偶然情况的可能性,是完全必要和十分重要的。
(3)科学决策的分类
决策依照不同的要求,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一般分为11类,这11类决策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宏观决策、中观决策和微观决策
依照决策涵盖面的大小和决策所涉及的时间长短不同,可分为宏观决策、中观决策和微观决策。这些决策之间的区分,主要是指每项决策所涉及的内容与决策主体关系的密切程度的大小。
[2]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从决策所起的作用大小看,决策可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战略决策指的是关系到总体的、全局的、长远的和根本问题的决策。战术决策,指的是针对某一具体对象的具体决策,具有涉及面较窄,影响只限于某个局部或只关系到某一段较短时间内的特点。
[3]个人决策和团体决策
以做出决策这一行动的参与人数多寡来分,决策可以分为个人决策和团体决策。
个人决策,就是凭借决策者个人的主观能力进行的决策。
团体决策,就是借助团体的力量来进行决策。
[4]稳定决策和风险决策
在决策中按决策实现的可靠性来划分,决策可分为稳定决策和风险决策。
所谓稳定决策,就是所掌握的决策要素比较齐全,实现决策目标的条件也较为齐备,实现的可能性较大的决策。风险决策与前者不同,它所确定的决策目标、决策方案及实现决策拟采取的途径,往往是包含风险因素的。这种决策,机遇与挑战并存,并且挑战较机遇为多。它带有置之死地而后生、险中求胜的意味,也体现了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化挑战为机遇的辩证思维。
任何决策的选择和运用,都离不开企业的实际,而且,也离不开科学的态度。在进行企业决策时,一定要从提高决策者的素质这一根本的前提出发,紧紧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尊重科学,进行辩证思维,这样,企业决策的成功实现就会有可靠保证。
2.科学决策是企业经营成功的保障
对于企业而言,能否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能否保证科学正确的决策得到实施,则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现代企业普遍具有组织复杂、分工细密、联系广泛的特点,这就使决策在企业中显得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因此,能否进行科学的正确的决策,就成了企业能否成功发展的关键和前提。每一位企业领导者,对决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如何才能进行科学正确的决策都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并予以高度的重视。
(1)决策是企业领导者的基本职能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是两件事:“出主意”和“用干部”。“出主意”包括制定大政方针和计划,需要从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进行抉择;“用干部”,则是确定用什么样的人,分配给他们何种工作,给予他们何种权力和责任,这些都离不开决策。可以说,决策是领导者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有关大政方针要领导者决策,有关日常工作问题要领导者拍板。上级有指示,要领导者立即组织行动;下级来请示,要领导者给予及时回答。还有许多紧急意外的突发性事件要领导者迅速及时地作出正确决策。总之,领导职能的发挥,领导活动的开展,都要受制于领导决策。如果一个领导者不懂得科学决策,或者不善于进行科学决策,就难以做好领导工作。
(2)企业领导决策关系着企业的成败
由于领导决策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特点,因此,企业领导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着企业的兴衰存亡。回顾历史,我们在战略决策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过令人痛心的教训。
无数的事实和经验证明,正确的决策,能指引各项领导活动顺利开展,不断取得成就,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蓬勃发展;错误的决策,“一着不慎,全盘皆输”,会招致企业重大的损失和挫折,以至整个事业的失败。
(3)决策决定着企业不同范围活动的发展方向
领导决策涉及到许多方面,许多部门。这些方面、部门的领导活动,只有共同遵循既定的决策目标而协调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尤其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情况下,各种专业分工细致无比,各个部门之间互相依赖和互相协作,全球社会生产紧密联系的趋势日益加强。同时,社会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自然环境互相冲突又彼此交织在一起。在这种纷繁复杂、难以分割的社会整体联系中,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科学的发展,领导决策越来越须注意影响范围和社会效果。因此,领导在总体决策中,必须考虑到各个局部、各个环节、各个时期及各方面的影响。同样,一个局部在决策时也要考虑到左邻右舍,否则也不会成功,或者因小集体受益而使大集体遭受到损失。历史的无数事实充分说明,领导决策的后果和影响绝不是孤立的,而是对整个社会有影响,有时这种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既然企业决策在企业领导工作中如此重要,关系如此之大,那么对包括总经理在内的企业领导者来说,就应该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决策的理论,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减少决策的失误。
3.追求最大的合理性是决策的根本原则
合理性是对决策的一种原则规范,决策所揭示的是一种存在于思想中尚未在现实中展开的实践活动,是对未来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观念创造,它必须从既有的客观条件和活动方式出发,来确定某一实践活动的现实可行性,预测未来实践效益的大小,以寻找和确定具体的最优化的实践目标或方案。
(1)合理性是决策规范的表现
决策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决策合理性的本质必须置于认识合理性的框架之内来考察。但是决策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尽管决策合理性和一般认识合理性一样,也要体现规律与目的两者的统一,但决策主要是以目的为标准,因而在决策合理性中,规律与目的的地位和意义是不同的。规律性是决策合理性的前提,合理性则是决策合理性的核心。决策者在一定条件的限度内所作出的选择或决定适合实现指定目标。企业在选择和制定自己的实践目标或方案时,总是考虑是否符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显然,功利性是决策合理性的一个主体性根据。所谓决策功利性,是指领导者在为企业进行决策时必须正确把握主体的功利需求,合理的决策只有建立在正确把握主体功利需求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要求决策主体准确地评价主体的功利需求,立足于真实的主体功利需求,剔除一切虚假的主观欲求,使主体观念创造的实践模型符合并真实反映人的功利目的是人们决策行为的一个准则,是决策合理性的又一主体性根据。决策规范性是要求决策结果在实施前要充分反映主体的伦理需要和合乎社会的道德规范,在实施后要满足体现社会的道德规范。
(2)法制是规范决策的保障
现代科学决策与以往传统的决策有着根本的区别,一是谋和断分开;二是决策主体不是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而是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经验的专家集中在一起,组成智囊团或咨询机构;三是决策依据不是凭个人的才智、经验、感情和好恶,而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依靠集体的智慧取长补短,互相启迪补充,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当代社会高度发展,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大,组织间社会联系越来越复杂。经济社会涉及的问题面广量大、层出不穷,且一个问题的出现总是伴随多个因素或变量。对解决重大问题所作的决策,仅凭个人的才智单独谋断已难以奏效,只有依靠专家集体的力量,出谋划策,集思广益,反复论证,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一些管理者凭经验拍脑袋来决策,在一些地方决策出了问题难以及时纠正,只有等到出了大问题,才来事后堵漏洞,这种盲目拍板的轻率决策屡见不鲜。因此,要想达到决策的合理性就应该强调以法制规范来决策。决策者在政治、经济等活动中要注意正确行为的选择,把决策纳入法制规范的范围,受法律的制约。用法律规范决策,不但要涉及决策的原则、决策的程序、决策的方法,更主要还要涉及决策的后果。可以说在一切失误中,决策失误损失最大。从经济角度看,决策失误也是最大的浪费。因此,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错了也无从约束和制裁的状况再也不能存在下去了。必须制定和实施有关法律,向有决策权的领导者昭示,轻率的不负责的决策失误应该有罪。
(3)决策要追求最大合理性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使得决策变得越来越困难。决策不存在万无一失。决策很重要,决策又很难。当今许多社会经济问题,错综复杂,往往难以作出准确的决策。难就难在决策对象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决策者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量或信息不准,就会造成很大损失。可见,知识和信息在科学决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知识和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控制决策实施的依据,检验决策科学性的尺度。知识和信息是决策思维的原材料,决策过程就是思维运用的过程,决策思维的内容来源于知识和信息。知识和信息越完备、越准确,决策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就越大,决策也就越正确。在科学决策中,从发现问题、确定目标、价值判断、拟定方案、分析评估、方案优选、试验证实、方案实施到监督反馈,每一个程序都离不开起中介连结作用的信息。因此,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建立为决断服务的信息系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4)尊重规律是决策合理性的前提
要保证决策成功,避免和减少失败,就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违背规律的决策是不会具有合理性的。合理的决策要主观与客观相一致,从可行性、现实性出发,分清理想目标和满意目标,确定切合客观实际的决策目标。只有对客观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后,认清主流看透本质的分析,才能真正做到决策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尤其是重大决策,既要考虑全局,又要兼顾各个方面;既要考虑眼前,又要顾及长远,在全面权衡利弊得失的基础上作出决定。
4.透视领导者的四大决策基因
领导者的决策思维能力,通常被称之为决策基因。决策基因决定着决策者的综合决策水平。
决策基因由经验、知识、信息和思维方法四部分构成。经验是决策者长期实践得出来的逻辑,知识是决策者理论学习得出来的逻辑,信息是决策者通过观察、沟通得到的商务信号,而思维方法是决策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与线路。
从形成顺序上看,一般地知识先进入决策基因,然后是经验进入,最后是信息进入,思维方法相伴而生。因为人的成长过程一般是先接受系统教育,然后参与社会实践,参与实践使自己有了捕捉信号、加工信息的能力。从稳定性角度看,思维方法最稳定,是习惯养成的;其次是经验稳定,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教训变成的逻辑,其背后有一系列的故事、心理过程和人生过程,所以记得更系统、更牢固;再其次是知识,学习得来的逻辑,系统性强,关联度大,逻辑链条长,便于联想;而信息的稳定性最差,它是外部环境的反映,缺乏系统性和长时效性。
决策基因是由经验、知识、信息和思维方法整合出的逻辑整体,它们共同起着作用。有明确目的的,相对独立的逻辑体系称为决策环。由于目的既是思维逻辑的起点又是思维逻辑的终点,所以决策环也可以用决策思维过程来表述。如果没有经验,仅凭知识、信息和思维方法,可加工出学术论文,但要加工决策环,就很可能与管理执行脱节;如果没有知识,仅凭经验、信息和思维方法,可以形成简单的、低层次的决策环,复杂的、高层次的决策环则难以形成,因为缺乏联想跨度;如果没有信息,仅凭知识、经验和思维方法,只能从事周而复始的固定商务,因为决策目标是从商务信号中得来的,变环与环变都需要外部世界的支持,若没有思维方法,仅凭经验、知识和信息,则很难把它们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决策基因是决策者“经营”决策的全部资产,其中经验犹如固定资产,可长期发挥作用;知识好比是递延资产,需要不断更新,它不像经验那样容易保值;信息则是流动资金,流动性越好,信息流越大,决策越有产量;而思维方法是无形资产,它是前三种资产组合的粘结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