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中 程莹
“……在世纪的废墟中散落的弹子,愿你们仔细收捡,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子……”
——题记
初遇《寂寞圣哲》,正是从初中步入高中的转折期。许是性格“慢热”的缘故,心绪总是常常被迷茫、追忆、伤感、不安所占据。寂寞,是我最长久的姿态。
不久,老师就推荐了这本鲍鹏山先生所著的《寂寞圣哲》。
“寂寞”?我在私底下暗自苦笑,书名中的这个词恰好契合了我当时的心境。我的“寂寞”来源于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过往无休止的追忆。那么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那群被我们称为“大思想家”、“大政治家”的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圣哲”们,他们的“寂寞”,又根植何处?
于是在夜晚昏黄的灯光下轻启书页,墨香扑鼻中,读着读着竟不忍释手,仿佛自己的思想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蒙昧与激越并存的时代,与那些人类的智者——生活在颠倒与扭曲的世界,心肠变得冷酷但又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老聃;神情枯淡、不疾不徐地编织着草鞋,但内心渴望鲲鹏展翅于万里高空的庄周;一路风尘、坐在马车上弦歌不绝,当看到弟子在用音乐教化陶冶百姓后莞尔一笑的孔丘;腰间佩带短剑、眼神中闪着坚毅之光,面目一片黧黑的“独行狭”墨翟;不能安于现状因而也不能“诗意地栖居”于现实大地,最终只能无路可走而走向自杀的屈原——进行了长达三年的交流与对话。
在这次穿越民族记忆核心的“寂寞之旅”中,我个人的“小寂寞”渐渐消融于先哲们的“大寂寞”中。诚如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序》中所言:“这本书使圣贤庸行,大人小心,使我们不知不觉而知觉。”
只是我直到三年后的今天才惊觉:这“知觉”,竟能持续整整三年高中生涯,无论是诗意的与社会的协调,或是功利的对应试的把握,《寂寞圣哲》的影响可谓深矣。
在我们这个年龄,“友情”毫无疑问是情感生活的主角。在高中初来乍到、“举目无朋”的情况与初中时“呼朋唤友”所形成的鲜明反差总是叫人沮丧,动辄还会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更不爽……其实明人张岱说得好:“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生活不会一成不变如死水一潭,当变化的波澜漾起,我们只要一抬脚,清泠泠的活水就会盈漾在我们目睫之间,浸润在我们的心灵之中。不妨读读孔子“益者三友”的评说、庄子对施惠的感念、庄子与孟子的擦肩而过、屈子的独善其身……这些都将会带给你心灵巨大的冲击,帮你驱赶那纠结于心底的浓重寂寞。
对于学生而言,“应试”,无论你有怎样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高考大棒仍旧在挥舞,我们学生尽管无可奈何,却不得不向功利和现实妥协。这种妥协渗透到阅读的层面,迫使我们不得不捧起一本本并非真心想看的书,迫使我们不得不把一长串拗口艰涩的名言生吞下去,迫使我们“为赋新词强说愁”,“装”出义愤填膺、悲悯天下的“大情怀”。但《寂寞圣哲》却全然不似这般。它总是在熟悉的地方带给你陌生,在陌生的地方带给你愉悦,在愉悦的陌生中让你的思想于不自觉中提升。
《颠倒的世界与哲学》中,作者从老子的治世哲学中得出结论——“技术的世界,往往影响人的心灵的世界,太重智慧,可能损害德行”。这不是颇值得现代人在科技与道德的较量中好好玩味一番吗?
《折断的双刃剑》中,作者对“高洁之士”“道德有行之士”提出质疑——“弃天下如弃敝屣,避世风流、个人逍遥乃最崇高因而也是极要推崇与企羡的人格理想,这类人被视为高洁之士、道德有行之士。而投身人众之中,以天下苦痛为心病,通天下之务,忧天下之患,则反被视为俗人,往往被嘲讽和讥笑,他们的行为也往往被歪曲”。由此,作者进一步揭示一种“道德与审美严重对立”的文化现象,真的是振聋发聩,令我目瞪口呆!
且听“颠倒的世界与哲学”传来的回响:“没有道德感的人是没有道德痛苦的,没有良好的文化熏陶的人也就没有文化负担(当然,受过文化熏陶的人中也有不少人更没有文化负担)。这‘痛苦’,这‘负担’,是人生的枷锁。但若没有了这种枷锁,那不就成了如孟子所说的‘放僻邪侈,无不为己’的恶棍了么?”
且看“黑暗王国里的残烛”是如何闪耀光华:任重而道远“是自讨苦吃式的崇高……让人尊敬是有条件的,不能因为你读了不少书,甚至读了不少洋文书,知道各种主义,就能受人尊敬。你还得有所承担。孔子及其弟子们,在那么一个时代,就已经意识到担当道义是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甚至是无法摆脱的宿命了,就已经知道执行文化批判而不是文化媚俗文化献媚是知识分子的基本职责了”。
且思“向帝国挑战”的道德挑战:“从个人角度讲,道德的行为会使人得到最大的利;从社会角度言,道德的行为亦是社会以最小的代价而获得最大效益的最佳方式。而不道德的社会行为,如墨子在《耕柱》篇中所说的‘大国之攻小国’,结果是大国小国全都不划算,全都受损失。”
一如作者所言:“当我们放弃了思想,我们只能是工具性的存在。”《寂寞圣哲》一书中,几乎每篇都有闪烁的思想之珠等待你去一一捡拾。相信这些思想之珠能给刚刚开始思索社会、思索人生的你助上一臂之力。
《人在江湖》有一段诗意且意味悠远的比喻:
“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文化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都在大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感谢这些寂寞的树,因为你们使我不寂寞。
感谢作者,让这些寂寞的树成为我年轻生命的图景,并使我明白,寂寞,让人如此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