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EMBA前沿管理方法:逆向管理
8863600000039

第39章 四两搏千斤,商场饕餮“小吃大”

对企业或者一个投资者来说,如何以最小的资金赚最多的钱,从来就是最大的诱惑。那么,这种属于“超级金矿”投资的产权交易,又有怎样一些技巧呢?“四两搏千斤”就是其中之一。

1.金融史上最古老的花招:小钱赚大钱

美国林格公司的发展,是一度令人眩目的企业奇迹。它在第一个10年成长率为22倍;在第二个10年竟高达200多倍!林格原来是一个在海军服役的通讯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解甲回家,想凭着自己在部队掌握的丰富的电讯知识来办一个从事电气承包的公司。身无分文的他把房子卖掉后,得了3000美元。他便靠这3000美元起家,成立了林格公司。在通过从事电气工程承包积累了一定原始资本后,即开始了这种投资策略:大量向银行借贷(一般是长期贷款),一旦瞄准了目标,就不惜借贷巨款进行兼并。假如对方不肯轻易就范,则以高价收购其股票,以得到控制权。到1967年,林格公司已经合并或兼并了12家原来独立的公司成为自己的子公司。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合并威尔逊食品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25年,比林格公司早20多年;年销售额为9.9亿美元,比林格公司高出一半以上。此外,该公司还是一家跨国公司,在英国、新西兰、比利时等国都设有子公司。有人评价:林格公司就像一个太阳系。总公司是太阳,其它子公司是行星,他们不断围绕太阳在旋转。林格因此还获得一个外号——“侵夺别人公司的魔术师”。

林格曾提到他为什么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功。他说:“没有什么。我不过是擅长以别人的钱来为自己赚钱罢了!”这样的回答耐人寻味。但却并没有很大新意。其实,自己出最少的钱、借大部分的钱来完成投资,从而以小钱赚大钱,却是金融史上玩“金融魔术”最古老的花招之一。犹太人对此最是擅长。这有一个公式——Leverage=长期借款/投入资金总额。投资中所用的借款越大,投资者本人所出的股本越低,则投资者由此得的好处也越大。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论以小钱挣大钱:

假如你从自己的资金中,拿出100万元进行投资。一年后,你的投资获得了丰厚的报偿,你这100万元就变成了300万元。毫无疑问,你赚到了200%的利润。然而,如果你只是出10万元,其余的钱都是借来的,那么即使你是采取高利贷方式借的钱,现在你必须照30%的利率还,即连本带息要还117万,那么你投资10万元所得的纯利还有173万元,即利润率高达1730%。通过这种计算,你不难发现哪一种投资方式是更合算的了。

2.“小吃大”与LBOs的出现

在世界上开展企业兼并最早且规模最大的国家是美国,“小吃大”现象并不是在近几十年内出现的。在其工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当兼并现象出现不久,就有这样的例子。但是,真正在经济界形成气候,却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

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的第四次兼并浪潮,还以混合兼并为主,但已有一些新变化:除了从无关兼并向有关兼并转化外,便是大量“小吃大”式兼并现象出现。如1985年,经营超级市场、销售额仅为3亿美元的潘特雷·普莱德公司,通过借债方式,竟以17.6亿美元收购了年销售额为24亿美元的雷夫隆公司。

大量“小吃大”兼并的出现和其它一些原因,还带来了金融手段的大变革。那就是所谓LBOs的出现。所谓LBOs,也就是杠杆兼并,或曰投机购产。其意义正如上所述:假如投资者要买下一家公司,他们可以只出很小一笔钱(自有资本),而大量靠借钱付款。借款的方式、条件多种多样。其中用得特别多的,是使用所谓“垃圾债券”(Junk Buns)。这种由商人米切尔于70年代首创的债券,虽然风险大、利率高,但它可使收购者的收购能力超越其真正的金融实力,使“小”者具有能“吃大”的资本,因而深得大量企业的青睐。据统计,到1986年,美国就已有600亿美元这类债券在流通。

毫无疑问,筹集到更多“别人的钱”是“以小搏大”的关键。虽然“垃圾债券”有这么大的市场,但是也不过是筹集方式的一种。何况,由于国度的不同,时机的不成熟,未必任何人也能采取这种方式。于是,企业管理者更应当探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什么好的筹资方式呢?

3.甜头加时间差

利益驱动是任何企业经济行为的原始和最大的动机。那么,如要让金融机构在融资方面积极,则可在让其多尝甜头上下功夫。现在,有些金融机构是直接作为兼并中介人或促办人出现的,他们对兼并自然有着较强的积极性。但是,“小吃大”式兼并使其负担的风险自然也较大。那么,作为兼并者这一方,对兼并应该有着更好的招数。“甜头加时间差”就是一种很好的策略。1966年,克罗克从麦氏兄弟手上买下麦当劳全部股权时,麦氏兄弟开了一个当时吓人的高价——270万美元。克罗克绝对出不起这笔钱,但是他在得力助手哈利的帮助下,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以到时付出1200万美元本息的代价,向约翰·布里斯财团借贷270万美元,一举将麦当劳买下。

这是不可能再高的高利贷。该财团当然愿意干。但是,这笔交易却有一个时间上的条件:分期付款,时限为6年。即从麦当劳所有的连锁店的总销售额中每年提取一定的数额,直到1972年还清。

虽然如此,财团当然愿意,因为其贷款利润还是十分高的,这意味着6年后,他们就可以捞回本金的5倍多。从表面上看,好像克罗克吃了大亏,实际上,由于他让麦当劳一举摆脱了保守的麦氏兄弟的控制,而让自己的经营天才得到充分发挥。6年后,麦当劳所赚取的利润达30亿美元!

4.以股易股

在产权交易过程中,通过股票互换控制其他企业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尤其是那些“小吃大”的场合,如果要大量用自己的资金尤其是现款,那么由于其实力极为有限,那么肯定难以作成。但若以等价交换的原则,拿自己公司股票与别公司股票进行交换,则有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因为不少时候,兼并公司虽然是相对较小的公司,但其股票在市面上或根据有关评估得出的价格,比票面价格要高许多。而被兼并公司,尽管相对说规模较大,但在不少情况下,其股票价格与票面相比不太高甚至还要低。采用“以股换股”,兼并方可用少量股票换得他们大量股票,直到达到拥有控制权的数额。不仅如此,根据股市的奇妙规律,不少时候,某些业绩好的股票,又会因规模扩大而进一步增值;与此同时,一些被兼并企业因原来市场评价过低,导致尽管其每股收益高于兼并企业的每股收益,但其价格/收益比——PE比率(Price/Earnings Ratio)比兼并企业低。而当兼并一发生,兼并方的PE比率就往往成为兼并后企业的PE比率,即市场价格一下就上来了。这样也能达到整体升值效果,实在是一举数得。

西方国家有不少“以股易股”的成功作法。近些年又有新花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用汽车公司在20世纪末兼并电子资料系统(ES)时推出的E股。兼并ES,是在通用公司总裁佩洛特根本不想卖出公司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直到通用出了25亿美元的高价(即该年ES计划赢利的33倍),才将其买下。25亿美元并非一个小数目。但实际上通用汽车公司才出10亿美元的现金。这除了对ES进行账面处理、从税款中省出一部分外,主要是推出了一种向ES股东“购买”ES股票的E级股票。这种股票的最大特色,就是其股息并不是以通用汽车公司而是以ES本身的赢利为基础。这看来好像他们没有占通用汽车公司的光,其实恰恰相反。其归入通用后,通用还让ES相对独立,并让佩洛特继续担任其领导,还希望他保持ES原有的富有活力的管理方式。同时,通用对ES又有财力注入并提供更大的市场。一言以蔽之,此时ES原有的优势一点都未失去,而又增加了新的优势。赢利情况比原来只会好不会差。结果不仅作为最大股东的佩洛特愿意,ES的大多数股东——广大职工也十分乐意并继续留在ES公司。

5.连续抵押

谭仲英是美国新一代的“钢铁大王”。他以收购企业不断求得事业的发展。1981年,他拥有的钢铁企业就有20多家。1982年,他又一举买下在美国钢铁企业中排名11的麦克罗斯钢厂。他的资产超过10亿美元,跻身美国最大的钢铁家行列。

谭仲英的成功,一是来自抓住了进入钢铁行业并以自己的才华使其得以发展的良机。当时美国的钢铁工业,由于材料技术的发展和高科技产业的兴起,以及来自日本等国强有力的挑战,在国民经济和世界钢铁界中的地位开始下降。进入90年代,钢铁业破产企业不断增多。谭仲英敢冒风险,所收购的企业都是一些亏损或破产企业。其二,他采取连续抵押的方式,大胆向银行贷款——每当他要收购一家企业时,很少动用或干脆不用原有企业的经营周转金,而是以原有企业作抵押,向银行争取相当数量的贷款。在将该企业收购下来以后,再用收购的企业作抵押,向银行争取收购下一家企业的贷款,由此连续抵押下去。这样再配以他杰出的经营才华,他的产业也就像滚雪球般的越滚越大。

6.与原公司股东“互利共生”

在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英资的老牌公司、香港十大财阀名下最大的上市公司——“和记黄浦”,被李嘉诚一举收购成功。“和记黄浦”的市值比李嘉诚的“长实”多出55亿港元。这一收购的成功关键,在他赢得了“和记黄浦”大股东汇丰银行的支持。当时汇丰银行持有“和记黄浦”40%的股份。但“和记黄浦”由于内部管理不善,赢利不佳,使汇丰银行很不满意,已有对之“易主”之想。而李嘉诚此时在商场上的一连串成功,使汇丰银行看在眼里,得出他是“最有领导方法的经营家”、并能很好地率领“和记黄浦”前进之结论。因而当李嘉诚露出收购“和记黄浦”的意向之后,该行便果断地将自己掌握的22.4%的普通股,以每股7.1元的优惠价转让给了李嘉诚。加上李嘉诚另外收购的一些股票,他所掌握的股票总数就达39.6%,于是理所当然地坐上了这家英资集团董事局主席的交椅。从此,这家香港英资四大洋行之一的企业集团便成为归入华资财团的第一家。而李嘉诚的“长实”也由此摘取香港集团公司的桂冠。汇丰银行的“大方”的确耐人寻味。这不仅是由于它以优惠价将大量股份出让,更因为它是香港印发钞票的“官衙”。正如香港有关报刊所评述的:历来官商交易,送好处的应当是商人,而此次却变成了官家,真是大异常态。其实汇丰银行绝非作“善事”,更不是作亏本买卖。尽管他出让了普通股,但还有近20%的优先股在手。只要李嘉诚能将“和记黄浦”经营得好,它同样可得厚利。

果然,“和记黄浦”一到李嘉诚手上,就很快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推出了一系列堪称里程碑的大动作:收购香港仅次于中华电力的大电力公司“港灯”、逐渐垄断货柜码头、向海外进军并使“和黄”成为香港最大的跨国综合企业公司、推出“黄浦花园”等大型物业。经营效益越来越好。接手“和记黄浦”前一年,该集团综合纯利才2.3亿港元,接手之后的第二年便升到3.32亿港元,十年后,更增加到30.3亿港元。经20年的苦心经营,到20世纪末为止,市值在所有上市公司中名列前茅。而此时,汇丰银行也已从中得到了丰厚的利润。于是,李嘉诚和所收购的公司的大股东汇丰银行,实现了真正的“互利共生”。

7.借势

美国殖民公司董事长、纽约工商界八大奇才之一的洛兹,是特别擅长“小吃大”的一个。他起步的第一步,就令人叫绝。洛兹26岁时,用辛辛苦苦赚来的1500元,在纽约开了一家袜子店,专门销各大厂家生产的袜子。洛兹十分能干,而且气质很招人喜欢。有一大厂的老板,有意识扶他一把。便对他说:“你开这种店子赚不了几个钱。不如帮我加工袜子。只要找几间房子,买几部织袜机就可以开始干了。你不必担心销路,不必担心原料,而钱比你现在肯定多得多。”

这是天赐良机,别人求之不得。但洛兹天生就是做大事业的人,他绝对不满足于此,而要把这机会放大。经再三考虑,他决定不当这位老板的加工者,而要自己开设制袜厂。

自己开厂很需要钱,即使是先搞小的。他把自己的店子转让了,也只能买一点设备。再向亲朋好友借点钱,至多能把厂房租下来。其他方面就顾不上了。于是,他想获得那位想帮他的老板的支持。

那位老板听说他放弃有利无险的加工商不做,却要自己开设厂子,大出意料。勉强地笑着说:“这样一来,我们就成了同行,我恐怕不能帮你什么忙了。”

“不,可以。我想借用你的销售网,顺便帮我销一下。”

“那怎么行!”老板叫起来,“那不是来帮助你抢我的生意吗?请问天下哪有这样的傻瓜?”

“不,”洛兹笑着,努力说服:“我的产品可能还不到你的产量的万分之一。而且,我只是暂时借用,生产一上轨道,我就会自己想办法。”

说得颇有道理。看来洛兹并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何况自己原来就想帮他。所以这位老板答应了。不仅如此,他还愿意将自己商标提供给洛兹使用。说实话,他对洛兹的关心,可谓是无微不至。但他没想到,这点被洛兹拒绝了——他已经想到将来自己必须创出自己的名牌。

但他还要老板帮一个忙:“我出广告费,由你的公司出面替我作一个广告,就说我的产品委托你们代销。”

老板很爽快地答应了。还开了一句玩笑:“这样一来,你的产品就会和我一样出名了。”

事实上可不是玩笑。因为几年后,洛兹公司的产品不仅比他公司的产品有名,而且他的公司也就成了洛兹的囊中物了。

洛兹一方面组织优秀人员,在花色、式样等方面不断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市场叫好的产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大老板的销售网,大力打开销路。这一市场先行战略取得了成功。订单越接越多,原有规模的小厂已无法满足需求,于是便以工厂作抵押贷款,把规模扩大了三倍多。之后,更进一步采取“以股换股”的策略,将其他一些小厂收到他的公司之下。而这时,他已经不仅仅利用那位老板的销售网,而且自己还到其他百货店、零售店送货了。

这时候,那位老板坐不住了。一则他没料到洛兹的势头如此之猛,抢走了他不少市场;二则是在洛兹合并的公司中,有几家还是他的卫星工厂。他跑去找洛兹算账,骂他忘恩负义。洛兹知道他的一些理由站不住脚,但感谢他当初的提携,就停止了制袜业的投资,转向成衣业进军。

一年以后,出乎那位老板的意料,他的公司并没有因洛兹减轻了竞争压力而好转,反而陷于更加困难的境地。这时他才意识到:根本的原因是由于自己经营上的失策,没有注意开拓。即使洛兹不扩大规模,别人也会乘机而起。但现在意识到这点已经为时过晚,要想进行整顿又已经力不从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公司出售。而要寻找收购对象,没有比洛兹更好的了。不仅他采取的“以股换股”的策略,可以使原来该公司的股东变成洛兹公司的股东,而且他的开拓能力大家信得过,公司转让给他,大家绝对有利。就这样,仅仅在洛兹决定自行开厂的第四年,原来他仰以发展的大公司,成了他企业集团的一部分。洛兹的成功,是“借势”谋略的体现。成大业者无不借势。在产权交易过程中,借势之所以能成为杠杆,也是由于它可以省略一些原来非花不可的钱。而且比起直接借钱来说,还省略了诸如自己建销售网等许多中间层次,实在是事半功倍。著名美国经济学家凯金斯教授论产权交易的周边支持条件:

“小吃大”式的产权交易是很迷人的,但必须有一些周边支持条件:

第一,以股份制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必要前提。因为,只有股份制公司才能保证不必将对方的公司全盘买下,只要能收购其一定的股份就可以获得对公司的控制权;此外,由于股票不断起伏的市面价值往往能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业绩好的企业由于更能得到投资者青睐,所以在以股易股时能以少换多获得大企业更多股票,也更易得到金融界的融资支持。从历史的情况看,世界上搞企业兼并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尽管在工业化的早期就有兼并,但大规模的兼并却是在19世纪下半叶、企业制度演化为以股份制为主以后。

第二,经营者地位的提高。小企业要能“吃”大,经营者的经营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投资的投入产出比(利润率)、投资的前景等,这些对企业的兼并中能否“有力度”的方面,都主要是由经营者们所决定。所以无论是从提高其物质报酬还是让其对企业有效地行使经营权,都应该尽可能提高其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美国企业经营机制起了一些新变化,表明企业经营者地位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公司经理人员通过兼并在公司中直接参股,形成富有新特点的一种“杠杆收购”——“管理集体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