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EMBA前沿管理方法:逆向管理
8863600000069

第69章 高人一筹,保持1000%的高利润

销售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总墨守一种销售方法,就很有可能面临一场失败。所以,销售的方法除依赖质量、服务等以外,还应注重把握好消费者的心理。施乐公司创业之初,也和许多成功的大企业的新生期一样,充满着苦难。第一代总经理,现在的董事长威尔逊,继任他祖父所开设的赫洛德公司总经理,是1945年间的事,从那时起,他就立下决心,不以一家地方性的中小企业的总经理为满足。他的内心偷偷地以同在罗吉斯达市的伊斯曼·柯达公司为榜样,把目标放在世界性的大企业上。

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威尔逊日夜探求开拓之本。有一天,幸运终于降临了,那是一位毕业于曼恩工业大学的年轻德国人带来的,他和威尔逊谈起一件事:“为何不把过去的湿式复印机改造成干式的呢?”

他就是施乐公司现在的副总经理约翰·罗梭。干式复印机果然使该公司变成今日世界上的复印机大王,获得独创的专利权。但在当时若无威尔逊那种过人的眼光,能看透它的划时代的性能,不过是画饼充饥罢了。

威尔逊既已看透它的性能,并且确信赫洛德公司必能由于它而变成世界性的大企业。于是,便经由当时33岁的青年律师李诺威治(后来在威尔逊担任总经理期间,就任为董事长)取得专利权。

然而,苦难也随之而来临,在“施乐914”复印机上市前后,用去14年漫长的岁月,耗去7500万美金的巨款,其处境之艰难可想而知。

施乐公司之所以能跻身今日世界性的大企业行列,其秘密关键仍在于威尔逊那坚定的信念及所持的经营哲学和经营战略。

当施乐1号机“914”制造成功之时,威尔逊以它为前提,喊出这么一句话:“好,我明白了,卖价就定为2.95万美元吧!”

本来,威尔逊认为“914”是公司抬头的纪念,欲把售价订为零,免费优待顾客。但学法律的李诺威治提醒他,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既然如此他便一反原来的作风,狮子大开口地喊价:2.95万美元。

诚实的技术专家罗梭,大吃一惊地再三反问,深以为自己听错了。原来“施乐914”的一切成本,仅仅为2400美元,谁知威尔逊竟开了十倍以上的高价,这真是常识所无法接受的计算。

就在这时,威尔逊简洁而有力地宣告:

“我不出售成品!”

威尔逊洋溢着自信,脸露微笑地加上一句:

“施乐只要出售品质和服务就够了。”

这真是前古未闻的奇言。然而威尔逊那敏锐的经营触觉,已使他相信他的新方法必能促进施乐公司的进步。因为当时所流行的是湿式复印机,但施乐复印机却不必那么麻烦,只要用一般干纸,不论是文字或图片,短短的三、四秒之间,便可复印出图文鲜明的文件。自然,创造一种新东西,必有巨大的风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威尔逊竟忍耐了14年的苦难,其坚毅不拔的信念和忍耐力,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吗?

这就是他把售价抬高到成本的十倍的理由,虽然法律禁止无价,但并没限制价格之高低。施乐之所以把利润定为1000%以上,事实上也是由于威尔逊存心禁止施乐的买卖。

冲进市场的施乐,果然由于性能的绝对优势,终于获得今日的成功与荣耀。同时,施乐所生产的机械,世界各地需求甚切,促成威尔逊一直保持1000%以上的利润,此种事实的确出乎原先的构想之外。

归纳赁贷制的推销方式,可能威尔逊早已预料到一种事实,即贷出的机械,价格越高越有利。从这儿可以看出威尔逊的经营才能确实是相当卓越的。

威尔逊对经营的判断,其正确性如何,从1960年以后施乐的实绩来看,可以说百分之百的完满。

施乐公司1960年的营业额3300万美元,市场贩卖占有率是15%;五年后,营业额上升到3.9263亿美元。市场贩卖占有率,也在美国市场上达到66%。到1966年,营业额又创新纪录,是5.3亿美元,这比1960年增加1600%,其速度令人叹为观止。

著名的经济性杂志《财富》,每年揭载美国大企业中最巨大者500家公司,从这张名单上来看,施乐在1961年以前是没有列名的,而到1962年初已列为第423位。并且,随后名次年年升高,至1966年已升至第145位。同时,《财富》杂志在1966年发表过去十年间发展最迅速、最优秀的20家公司,对于施乐的营业额33.8%和利润率42.5%的惊人的年平均成长率十分赞赏,并把它列名于第一流公司的行列中。1000%的高利润,乍听起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威尔逊偏偏就这么做了,也因这么做而获得了巨大成功。原因何在呢?这首先得归结于产品的卓越性能,而这卓越性能又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另外,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如果性能确实高人一筹,而你的价格却与他人持平,你可能是出于好意,但消费者心中却可能顿起疑窦。而你的高价格,反倒使之更确信了产品所具有的高性能。也许有人会说,这种高价格会阻碍销售。这话确实有道理,威尔逊也想到了这一点,本来他根本就不想通过销售来赚钱,但采用的推销方式是赁贷制,而赁贷制的特点就是价格越高越有利。如此价格策略,对于那些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具有启迪作用。

——摘自美国《财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