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裁思想-46位总裁的企业观点与经验主张
8864700000016

第16章 从智慧管理到管理智慧

中华英才网总裁张建国

目前,很多企业更擅长应用管理的“术”,即通过一些技巧性手段达到管理目的。与此同时,却忽视了管理的“道”。于是,形成了只重智慧管理,而不善管理智慧的态势。

智慧管理主要是通过若干技巧、手段达到管理的目的,它是以管理者为中心的。而管理智慧则是尽量把员工的智慧发挥到极致,以此为目的进行创新管理,它是以员工为核心的,因此结果自然不同。前者使员工进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状态;后者则最大化地发挥了员工的智慧,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利润。

“专注”是一个不断选择和放弃的过程,与其双拳出击,不如练好自己的“一指禅”,只要练到家,就可以无往而不胜。

我最初对招聘行业并不感兴趣,觉得它很难做大。但网络招聘出现后,我发现这个新兴行业的增长率是 44%,相对于美国网络招聘 78%的市场占有率,中国网络招聘市场占有率只有不足30%,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我来到中华英才网之前,国内招聘市场就已经呈现出一“强”两“弱”,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前程无忧以“传统媒体报纸为主”+“网络为辅”为“武器”,占据着网络招聘的江湖老大地位。报纸广告占其总收入的比例超过 60%,在招聘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华英才网紧随其后,占据市场的第二把交椅。

位居第三的智联招聘以“网络为主”+“传统媒体报纸为辅”为主要盈利模式,在网络招聘市场中独树一帜。

前有“饿狼”后有“猛虎”,且都有自己的独家秘笈。中华英才网如何才能突破竞争对手的夹击,开启市场之门?

竞争对手方面,前程无忧在传统报纸招聘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虽然智联招聘在此领域也有建树,但市场份额不大。中华英才网如果强行切入报纸招聘市场,就是以己之短攻敌所长。即使能抢得一部分市场,那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从整个行业来看,报纸招聘市场在短期内将会缓慢增长;但从长期来看,随着互联网用户的高速增长,报纸招聘市场将呈现下滑趋势。此外,报纸招聘在时效性和与应聘者的互动性方面都不及网络。因此,中华英才网与其在报纸招聘领域去“鸡蛋碰石头”,不如彻底放弃,做一家“单纯”和“专注”的网络招聘公司。

这样的市场定位需要勇气,因为两个主要竞争对手,都是使用线上和线下传统媒体结合的发展思路。我却认为与其双拳出击,不如练好自己的“一指禅”,只要练到家,就可以无往而不胜。

“专注”其实是一个不断选择和放弃的过程!要把那些和网络招聘“主业”不相关的业务全部剥离出去,不能让这些业务分散公司的精力,要把公司全部的资源拿来,投入到网络招聘这一根指头上来,集全身之力,攻其一点!

为了让中华英才网更加“专注”,我砍掉了公司的培训和人事外包两个业务部门,而这两个部门每年可以为公司分别带来几百万和上千万的现金流。

为了从市场和竞争对手那里找到突破口,中华英才网必须炼就自己的“专注”与“专业”。作为服务类的企业,中华英才网只有不断了解客户的最新需求,不断推出令他们满意的新产品,整合优势资源缔造核心能力,才能赢得市场。

中华英才网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招聘解决方案。针对高端人才,我们建立了“英才网猎”。对于中小企业,我们提供“英才招聘宝”,企业可以在上面发布职位信息,也可以收购简历,价格也很便宜。

2007年 4月,我们推出了第四代招聘产品,采用多媒体手段的视频招聘,企业可以将简介拍成视频,供应聘者在线观看,给予求职者更好的应聘体验和感受。

客户体验不是一种技术概念,不可能像技术那样有很大的突破,但细节是魔鬼,产品和服务的每一个细节汇集在一起,决定了客户对我们的综合评价。我们经常让研发人员站在客户的角度去发现问题,不断推出创新性的产品。

为了保证中华英才网具备持续性的创新能力,我们建立了“人才研究中心”,成员都是做管理出身的,他们的作用就是不断研究客户的需求。我们有这样一个理念,就是不会跟着竞争对手走,我们要做的是抓牢客户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执市场之牛耳。

第一,从智慧管理到管理智慧。

目前,很多企业更擅长应用管理的“术”,即通过一些技巧性手段达到管理目的。与此同时,却忽视了管理的“道”。于是,形成了只重智慧管理,而不善管理智慧的态势。

智慧管理主要是通过若干技巧、手段达到管理的目的,它是以管理者为中心的。而管理智慧则是尽量把员工的智慧发挥到极致,以此为目的进行创新管理,它是以员工为核心的,因此结果自然不同。前者使员工进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状态;后者则最大化地发挥了员工的智慧,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利润。那么,如何做到管理智慧呢?

第二,研究优缺点 VS研究特点。

很多管理者习惯总结、分析每个员工的优点和缺点,通过两张表来实施管理之策。对优点自然是鼓励和推广,甚至在企业中不断复制一些所谓的优点,对缺点则竭力地予以修正、消灭,甚至还会做成负面的标本来展览。在这种束缚式管理中,员工失去了鲜活性,缺乏积极性。实际上,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动力,也不容易管理。

作为新时代的管理者,不能单一地在所谓的优劣上聚焦,应更宽泛地研究每个员工、每个部门、每个年龄层的特点,而不是简单地划分优缺点。这样,就会针对他们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调整管理策略——增加更多与时俱进的管理方法。同时,为员工提供动力资源,搭建更多、更大的舞台,促使他们做得更好。比如,我们作为网络公司,基层人员基本都是 80后,我们就通过研究他们的特点进行了培训和管理,还通过让 80后管理 80后的创新模式提高效率。

第三,从激情释放 VS激情回归。

企业需要激情,从而让企业迸发活力。也因此,在企业文化的激情塑造上,各个企业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问题是,激情虽然爆发力极强,但是其过程往往是短暂的,如果任其发展,激情后就会出现迷惘、倦怠等症状。因此,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具有激发本领,还要有转化能力——把感情色彩积极地转变为理性色彩。那么,如何达到呢?首先,要在激情中融入理性成分。比如,你可以把某一个会议室叫做桃花岛,但是你要告诉员工这个名字的意义、武侠带来的积极方面等。其次,塑造理性的管理制度。比如,员工的晋升制度等。

第四,关注结果 VS因果并重。

企业作为盈利机构,当然需要关注结果。但是,如果一味地看重结果,从而放任过程,则会带来很多管理的漏洞和陷阱。企业要从结果导向向过程、结果并重的管理转变。比如,企业进来了更高水平的人,结果导向的企业一般会优秀者出任,旧人出局——降薪、降职。而作为过程管理者,往往对旧人不会降薪,甚至还会加薪。过程管理看到的是:让出职位是一种美德,是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这就是过程、结果并重的不同。

第五,智慧借鉴 VS点滴积累。

管理不能单纯地进行借鉴,还要做好自己的实践与积累。首先,管理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所以中国企业既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管理,更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比如借鉴西方的规范化管理工具,而在实践中融入儒家文化的思想。其次,改变重外因轻内因的管理取向。学标杆、做咨询、引进职业经理人,都没有错,但不能从根本上全面提升管理,更不能替代内部管理的全部要素。管理不是强加给组织的外力、硬塞进组织的他物,而是组织内生的有机部分,需要有一个诞生、生长和壮大的进程。这就是内部培养、提升机制。再次,杜绝管理上一抓就灵的急躁心理,唯有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坚持不懈地进行实践、思考、沉淀和突破。

要衡量一个企业所从事的工作是否为真正的知识经济,关键在于所产生的“智慧利润”是否替代了“技巧利润”。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也是检验结果的一个关键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