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裁思想-46位总裁的企业观点与经验主张
8864700000020

第20章 营销的普泛化与深化

零点调查有限公司总裁袁岳

在这个营销普泛化的时代,营销还应该怎么做?

首先是根据市场变化的特点,维护与完善营销的系统,让更多的人不是按照所谓出奇方式去追求制胜,而是以守正的方式得以协作长存;其次在于将组织的营销流程更为细致与专业化的基础上,选择、培养、锻炼更多的专业分工人才,形成专业化协同效应非常高的团队;再次是开阔见识,尊重营销专业技能的细分发展,挖掘与利用好专业的营销外包服务资源;最后关心社会人群中微妙的变迁,把握最前沿的社会脉动及其对于市场影响模式的刺激。

把营销当家常便饭

20年前说营销就是说外国话,10年前说营销是在说学问,5年前说营销是意味着不同凡响的传播策划与渠道管理,现在说营销仿佛就是挠自己的痒痒,有点用但是似乎不是那么吃香流行了。金融繁荣曾经开创了在资本市场的特殊的营销发展,导致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中的营销分化,但是也使得实体经济领域的营销管理显得吃力不讨好,因此而产生了强力的财务与人力资源的虹吸效应。不客气地说,营销意识与操作在过去的 3年5年中实际上是在退化。一定有不少做营销服务的人在纳闷:我们营销人的黄金时代是不是过去了?而当金融危机蔓延的时候,实体经济开始吃香,营销也开始冒出热气,我们又要给营销更多的看头了。

20年前我与大家在一起学习营销是什么,10年前我在给很多人讲营销研究什么内容,5年前我在给大家写营销可以有哪些创新,现在我坐在这里就事论事,给有具体营销问题者诊断处方。我曾经说过营销以系统取胜,系统与常规的营销管理其实就是明确的框架、繁琐的日常细致的工作还有一些基本的规则,我把这样的营销称为技能化的营销——它不再是大师讲演的玄学,不是一招制胜的绝学,不再是只有几个专门的部门领导明白的专学,也不是只有 MBA才会学的特学。营销开始与车工、钳工、泥瓦工一样,就是一门操作性技能工种。这就意味着关于营销的一般知识已经常规化、普遍化与操作化了。

在营销普泛化的时代如果你还不明白营销基本知识,还不依据消费者需求探询研发的基础,尊重消费者或者用户的新生的动态需求,还不在乎顾客的满意度,还不能有清晰的长线与短线结合的营销战略思想与策略模式,那么我们可以想见在这样企业工作的员工会觉得混乱,因为企业已经脱离了管理经营的主流,而且任何本来有优势的技术或者商业模式的生命周期更短。在这个时代懂营销不能确保一定能成功,但不懂营销或者不按营销的基本规矩做事情,胜算已经寥寥。

在这个营销普泛化的时代,营销还应该怎么做?首先是根据市场变化的特点,维护与完善营销的系统,让更多的人不是按照所谓出奇方式去追求制胜,而是以守正的方式得以协作长存;其次在于将组织的营销流程更为细致与专业化的基础上,选择、培养、锻炼更多的专业分工人才,形成专业化协同效应非常高的团队;再次是开阔见识,尊重营销专业技能的细分发展,挖掘与利用好专业的营销外包服务资源;最后关心社会人群中微妙的变迁,把握最前沿的社会脉动及其对于市场影响模式的刺激。

同样,营销服务的点子服务时代基本完结。在系统营销已经常规化的时代,专业的营销服务机构——市场研究、策略咨询、广告传播、公关与政府关系服务、渠道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环节的服务提供商,要能成为企业与其他组织的营销系统的诊断师,营销策略的多元解决方案的贡献者,组织专业营销人才缺环的补充者。而要做到这几点,就需要我们的营销服务机构管理者有崭新的知识、跨越多领域的见识、富有新意的洞察和具有想象力的探索,在超越个体智慧达成团队能力方面有更清醒的认识。营销这个领域一度是关门教师与江湖混混各自话事的时代,但是现在已经并将进一步整合成为更为实操型的知识体系;营销也曾经是英雄与自封的大师肆虐的领域,但现在将让位于具有科学思维能力的专业化协作人才;营销曾经是似是而非的概念横飞的领域,现在它将朝向精细化的管理时代进发;营销曾经就是一门由拍自己脑袋到拍点子大王脑袋的功夫,现在我们已经看到 IT技术、网络沟通、数据挖掘已经让大规模的消费者管理与内外营销整合能力得到超乎寻常的发展。我们已经可以说:营销的启蒙时代已经结束,深化将是现在的特点。

省悟的境界

我一向主张人要多读书、出远门,这样可以扩大见识;同时我也主张人要多行动、勤折腾、多总结,这样可以扩大经验。在这两样之外,我还主张我们要有时间去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个悟字,大概佛家讲得是最多的,而且似乎可以悟到一佛出窍二佛升天的地步。其实不只佛家,似乎凡宗教,对于以凝神聚想或者息思参省的方法都有描述与要求,这一些方法我都归到悟这一类中去。

我不想借用任何一个宗教门派对悟的定义。我自己觉得,所谓悟,就是我们的思想对于某个或者某几个主题有所聚焦,集中关注,于是我们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中对于与此相关的信息就敏感起来,而且集中起来,开始对于这些问题就有了新的见识,继续聚焦就会在一些新的信息或者来自其他领域的跨界知识的穿插下,又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再接着凝聚信息与揣摩其中的道理,在某个时候对于有些问题可能有突然之间的一种想通,这个想通可以算开悟。其实悟可以是自己在不断累积的思索中突然出现的顿悟,也可以是思索到某个时候被其他人点拨而得到的开窍,还可以是持续了很长时间的层层叠叠的渐悟。与见识是见他人之识,经验是自己体验过的行动要点不同,悟往往带有一定的深度洞察的特点,带有一点思辨,往往带有我们自己色彩的道理。而要达到悟,在这里起码需要选择主题,相对聚焦,持续关注,甚至日思夜梦。我自己曾经聚焦问题到达一个程度,以至于在梦中想到了对待某个问题的很好的解决方案。作为一种方法,悟需要我们专门辟出点时间,规划出问题的重点,对待一个问题中的点的关注到达超越寻常的程度,在这个意义上,悟很像是对于大问题的关键穴位的用力。当然,不是所有的悟都能得到究底,但是因为悟,我们对于一个问题点的突破能力有极大的主观资源投入,因此被突破的可能性远远超过了注意力分散的随心状态。

见识、经验、省悟代表了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动静结合的基本模式,而如果说见识与经验是收集高级思考的原材料的行为,那么省悟代表的是将更多的原材料在我们的内部思维机制中梳理、交叉、融合、消化、精炼、萃取的过程。省悟的过程可能看似静一些,但是就思维内容的变化而论可能很具风暴特点;省悟可能是默想,但也不尽然,它也可能是朋友的有心交谈,或者是自言自语,或者是与人的激烈辩论,或者是画图构象,或者是以文辨析。能悟者,即使不曾得大道,也离大道不会太远。

智者无怨

前段时间给东方卫视的“波士堂”节目做观察员,期间房地产业的嘉宾河南建业集团的老总胡葆森说出了“智者无怨”这四个字,非常吻合我一向倡导的乐观主义精神,即凡事应从正面看待,积极应对。

7月 17日在伟志集团做一个员工测试,让大家找出自己的 15个缺点,但是我最主要的测试目的是为了试图向大家说明,每一个人的缺点同时也就是优点,重点在于我们是否有效地意识到与传递出这样的特点,从而让人们能有意识地使用我们的特点;同时更把我们的特点与岗位的需要结合,从而使得我们真正人尽其用。但是我更想说明的是,我们遇到的任何一个事件不管它表面上看起来多么负面,它总是有它积极的意义的——我们已经有太多的例子与道理来给我们说明不好的境遇与条件如何产生了很多有影响力的人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那样的境遇与条件也使很多人湮没不彰,这说明不好的条件也可以以压力机制的形式成为那些积极选择者的成才驱动力。同样,即使条件非常好的情况下,有一些人仍然日日发现很多问题与毛病,并抱怨自己的环境不是那么的完美——本来任何的优点也是缺点,任何的好事也有坏的方面,所以你要真想抱怨是完全有可抱怨的问题的。

问题在于抱怨的不良效应:其一抱怨导致自己形成自以为是的负面行为习惯,从而加强了自己从负面看待事物的习惯,并会强化自己的负面感受的持续性与普遍性——在你的眼中世界真的变得那么负面了;其二抱怨导致纷争,领导不喜欢你只传递负面的信息,抱怨会让周围人觉得你可能在批评他们,亲人因为你老抱怨而为你担忧,朋友会因为你经常抱怨而来劝解你,但是如果你持续抱怨,人们就会认为你是个角度病态的人物;其三抱怨者很难扮演管理者角色,因为抱怨者缺乏面对问题镇静、果断、担当的特点,抱怨者也往往长于说而弱于行,长于批评而弱于建议,因此抱怨者虽有时可以同样助长出一些抱怨者,但即使那些抱怨者也不想追随抱怨者,抱怨者实在不能给人太多的安全感。

在我的同事与朋友中,我的确可以看到不少喜欢抱怨的人,其中女性还稍微多一点,他们的意见特别多,喜欢把问题的责任归之于他人与客观,顺便也爱说点道听途说与八卦。对于我来说,区分抱怨与建议的区别是能否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提供足够的事实与配有建设性的意见,而我也很容易把那些经常抱怨的人归为小男人与小女人,我也不爱与这样的人共事,说实话,重用这样的人对我来说也相当困难。我欣赏那些能发现问题,能发现问题之间的脉络,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能有对于问题解决措施的知识贡献,能知道如果自己处在解决问题的位置上如何行动的人。无论遇到怎样的问题,即使那是天大的问题,最好的选择也是停止喋喋不休的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