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固原市原州区东郊雷祖庙村发现一夫妇合葬砖室墓。墓葬内女棺无漆,男棺有漆,上绘精美漆画,出土时大多已脱落。经考古人员精心修复、临摹,除棺木后档被毁外,其他部分漆画基本复原。
出土的漆棺彩画被认为是北朝画迹最重要的发现,其确切年代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公元489年),是我国继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于山西大同石寨的北魏司马金龙墓之后,对南北朝考古的又一重要发现。漆棺上精美的漆画引起了中外考古界、美术史界的广泛兴趣。
漆棺形制为前高宽,后低窄,棺盖平面展开最宽为105厘米,残长180厘米。漆棺盖边缘画有宽约7.5厘米的忍冬纹饰带,正中从顶端而下直通棺尾画有一条宽7~9厘米呈波曲状饰有水涡纹的金色长河,象征着天上与地下的沟通,与墓主人的飞升有关。长河中点缀有白鹤、鱼、鸭等。天河两侧有两座屋宇,檐下悬垂帷幔。左右屋顶上方正中各画有一只金翅鸟,昂首张翅作欲飞状。左屋顶右上方绘有一红色太阳,中有三足乌,表现了墓主人生时长生、死后升仙的神仙思想。右屋顶左上方画有一白色月亮。左边屋内榻上坐一中年男子盘腿袖手,头戴黑色高冠,角巾披肩,身着红袍,左右各站立侍女。右边屋内为一中年女子,室内陈设、服饰及人物姿态与左室相同,只是在屋外两侧各站立一名高冠长衣袖手侍从。左屋左侧榜题“东王父”,右屋榜题已残缺,有可能是“西王母”。这是因为西汉以来墓葬画上的人物大多是墓主人的形象,也有以伏羲、女娲、东王父、西王母来表现墓主人形象的。其余天河两侧图案为缠枝双结卷草图,中间点缀有珍禽、怪兽、仙人等,与金色天河配合,完美地表现出祭奠墓主人亡灵的思想。
漆棺前档画面残高52厘米,残宽66厘米。画面内容为墓主人生前的饮宴图。正中有一屋宇,人字形斗拱。屋内长方形榻上屈膝斜坐一中年男子,头戴高冠,身着宽袖圆领长袍,窄口裤,腰束带,足穿尖头黑靴,是鲜卑贵族的装束。右手执耳杯,左手执麈尾,这种画面在北朝同期绘画中较为罕见。主人两边各有男女侍从,也是鲜卑族装束,与墓主人有大小的区别。画面下部左右各有一人物,束发无冠,后有头光,耳大带环,裸胸佩饰璎珞,颈有项圈,手臂戴钏,长眉大眼,有胡须,侧身斜立,天衣绕臂而下,为佛教故事中的菩萨形象。这种背光人物的菩萨形象在北魏墓葬中首次出现,与同时代的菩萨形象有所不同,却与新疆早期石窟的菩萨形象相似,可能是受西亚佛教艺术影响所致。
棺侧板漆画右侧残高27厘米,残长195厘米,左侧残高61厘米,残长175厘米。两侧内容可分为上、中、下三栏。上栏为孝子故事图,中间是绘有侍从的直棂窗,下栏为狩猎图。孝子故事由数幅具有连续性的单幅画面构成,每幅故事有榜题。右侧有蔡顺、丁兰、尹伯奇等孝子故事,其中以尹吉甫之子尹伯奇的故事最为少见。左侧是3幅郭巨与11幅舜的故事画,其中舜的故事最为完整、有趣,构成了一连环故事画。每幅画都有说明内容的榜题,规矩整齐,可以说是我国连环画的雏形。下栏的狩猎图残毁较重,画面中有山峦突兀、猛兽狂奔、武士射猎,反映了鲜卑族“射猎为业”的民族特点和生活风俗。
北魏漆棺画整体设计周密,彩画严谨,内容虽庞杂,但组织疏密有致,色线安排主次分明,整体绘画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化特色。在边远的西北地区发现了和中原同样精美的漆画作品,这不仅说明在漆器工艺和绘画技艺上边远的民族地区与中原汉族地区具有相同的水平,而且在表现内容与题材上都出现了新的因素。漆棺彩画中所描绘的人物脚掌相对而坐的坐姿、以联珠纹为边框的图案、三角形火焰纹饰、宴饮图等内容风格,明显受到萨珊风格的强烈影响。而“东王父”“西王母”像与孝子故事连环图画,说明中原的道教神祇和孝道观念已被鲜卑族墓主人接受。这是游牧民族在不断迁徙同中亚和西亚的贡使、商客、僧团频繁往来的结果。尤其是连续的漆画孝子故事,是早期出现的连环画精品。汉族的传统故事,却以鲜卑装束的人物来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反映当时地区风土人情的作用。漆画所反映出的中原传统佛道思想和西方文化风格相糅合的内容,揭示出途经固原的丝绸之路上,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史实,从而证明固原在丝绸之路上具有重要地位。漆棺画属国家级文物,现收藏于固原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