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于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通高2.6米,口径1.7米。体积浑大,造型古朴,敲击发出的声音纯厚圆润,悠扬洪亮。钟上铸各种图案及铭文436字。钟钮为桥形兽钮,由两条龙头背向组合而成,面部轮廓清晰,双目凝视前方,形象逼真。肩部铸有连瓣纹一周,并铸有流云纹朵和直径为11厘米的圆孔4个。腹部铸出上、中、下三层格,中、下层格内铸有大小相等的长方块状图形,块内有铭文。钟上铭文除个别地方锈蚀漫漶及“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为破坏不能辨识外,其余较清晰。此钟降世,与甘泉堡(今甘肃会宁)行香寺僧人智遇和尚密切相关。智遇本是一名狱史,当他看到宋夏两国常年大规模开战,百姓苦不堪言,为了挽救民众脱离苦海,过上安宁的日子,他决定半路出家,把这种向往寄托在佛教上,试图通过弘扬佛法实现自己的善良心愿。出家后,他又立下誓愿,要铸造一口佛钟来加大宣扬佛法的力度。他四处奔波,寻求捐助,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铸造出了流传至今的大铁钟。这是我国较早的铁钟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实属罕见,是研究北宋冶铁铸造工艺、区域佛学、地方史志等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据旧志记载,这口钟早年悬挂在固原内城的鼓楼上,后鼓楼拆除,此钟几经迁移,由于自身体大量重,不易损坏而得以保存至今为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固原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