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解体后,宁夏全境大约于夏朝时期跨入到文明的阶段。在夏商周三代,宁夏地区是北方众多游牧部落的天然牧场和活动的大舞台,许多部落在这里大进大出,率先对宁夏进行开发,使畜牧经济得到很快发展。
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固原中河乡孙家庄发掘清理了西周康王时期的车马坑和墓葬,出土了陶、骨、玉、蚌壳等随葬品以及大量的青铜器,有戈、戟、车轴、銮铃、当卢等器械,其中青铜礼器铜鼎和铜簋的出土最为引人注目。铜鼎,通高26厘米,口径21.4厘米,腹深11.6厘米,圆弧形立耳,口沿外折,上腹一周饰有带状饕餮纹,下腹圆鼓,三柱足,三足上部均饰有饕餮纹。属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复制品收藏于固原博物馆。铜簋,通高13.5厘米,口径19.7厘米,腹深10厘米,敛口,鼓腹,高圈足,腹中部两侧附半圆兽形耳,簋颈云雷纹上有一周带头兽面纹,圈足上部饰有一周带状夔纹。属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固原博物馆。
鼎始于远古,古之帝王常用铸鼎以收名德。黄帝铸三鼎,象征天、地、人。禹收九州之金铸大鼎九口,镌山川之形,铭九州之名。后世和天下者,方得九鼎。商周时期,鼎、簋为著名的食用礼器,多用于宗庙祭祠和宴饮,被看做是等级制度和权利的象征,以明尊卑、别贵贱、序长幼、分主臣。西周时有等级秩序鲜明的列鼎制度,等级越高,使用鼎的数量就越多。簋与鼎虽同为礼器,但用法不同。在祭祠或宴饮时,簋总是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据记载,西周天子九鼎八簋,诸候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鼎为王权重器的标志,贵族等级地位权利的象征。这两件具有典型西周特征的青铜器的出土,不仅填补了宁夏商周考古的空白,而且打破了以往考古学界普遍认为西周文化没有越过陇山的说法,结合史书记载,印证了西周初期的统治势力已达到宁夏南部的固原地区,固原就是西周王朝的北部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