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年前,在长城沿线的广阔地区生活着以游牧和狩猎为主、兼营农业的马背民族匈奴族,创造出了一种适合自己需要及装饰用的生活用品——金属牌饰,用做代扣,考古专家称之为“北方系”青铜文化中最令人陶醉的艺术文化。这些小巧轻便、图案复杂、华丽璀璨的金、银、铜带扣,反映出其文化信仰、氏族关系以及社会等级。牌饰的特色图案为野兽和猛禽,如老虎、野猪、鹿、羊,也有一些被驯化的动物,如骆驼、马、驴、牛,它们均被以优美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
1977年,固原市原州区杨郎乡蒋河村战国墓葬中出土了多件表现动物博斗场面的透雕铜牌饰,多数是猫科动物吞噬驴、鹿、羊或狼食鹿等的场面。老虎是牌饰中最为常见的动物,表现为站立或将猎物擒于其利爪之下姿态。其中两件形制完全相同的透雕虎博驴铜牌,长13.7厘米,宽8.2厘米,图案为一猛虎与一野驴博斗。虎獠牙外露,形象十分威猛,站立着咬住驴的脖子。驴头下垂,前肢微屈,后肢腾空倒立弯曲搭在虎背上,栩栩如生地反映了驴挣扎时的形态。这两件铜牌饰构图完整,做工精细,反映了当时匈奴族经济、文化的特点,是宁夏首次发现的透雕铜牌饰。属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固原博物馆。
蜷曲成环的猛兽形象是欧亚大陆同草原地带古代青铜艺术中广泛流行的题材之一。1982年出土于固原市原州区杨郎乡大北山的子母豹透雕铜带扣就是典型器物。长宽各5.3厘米,底宽5厘米,厚0.4厘米,重50克。图案是母子豹相互偎抱,母豹弓背屈肢卷尾,前后足相叠,前额紧贴小豹的下颌,表现出母子相亲的情趣,形象生动。小豹腹侧有一凸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属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固原博物馆。
1981年出土于固原市原州区头营乡坪乐村的动物纹金扣饰,直径2.9厘米,高1.1厘米,重26.6克。圆浮雕,正面鼓起。整体纹饰为两虎两鹿,构成两组相同的虎鹿噬斗图案。两虎分别紧噬住两鹿颈部。鹿头弯曲,双眼圆睁,侧身仰卧,两只后肢分别搭于两虎背之上,作挣扎状。虎首有两个圆孔代替双眼,背饰一钮,应该是装饰物。现收藏于固原博物馆。
1980年出土于固原市原州区三营乡的翼马纹金牌饰,长6.7厘米,宽4.5厘米,重94.2克。主题为一凸纹飞行状翼马图案。马前肢着地,后两肢腾空作飞行状。马背上部与腹部饰有6只小鸟纹。工艺精巧,造型奇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北方系青铜器中的精品。现收藏于固原博物馆。这些令考古工作者赞叹的金属牌饰造型,其题材来自于当时生活在固原地区的匈奴族直接的生活体验。这是他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适合本地区、本民族审美情趣的艺术品。
西汉强盛时,大量匈奴人归附于汉。汉武帝分别在边塞北地、朔方、陇西、上郡、云中5郡辖区设立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安置这些游牧部落,并于内部实行自治管理的形式,史称“属国”。朝廷派“属国都尉”驻国进行监管。在今宁夏同心境内的三水县设有安定属国,又称三水属国。
经过调查发掘,宁夏境内发现有位于盐池县张家场的汉代朐衍县古城遗址和位于贺兰县暖泉的汉廉县古城址,还在银川市平吉堡、吴忠关马湖、固原市、灵武横城等地先后发掘了大批汉墓,出土了大量的黄釉陶器、铜器、铁器及少量的玉石制品、骨器。20世纪80年代同心倒墩子汉代匈奴墓葬的发掘,是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收获,出土遗物1500余件,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骨器、金器,还有五珠钱、珠、贝壳等。其中以长方形透(浮)雕铜牌饰及肩部饰一周波浪绝色或旋纹的陶器最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