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我们台湾这些年
887400000040

第40章 2000 (2)

那这两个小时里,相关单位在干吗呢?就是因为他们之间的权责沟通不良而造成迟滞。可能甲单位说这是乙单位的管区,乙单位又说这是丙单位的职责范围,丙单位又说要跟甲单位沟通协调,而真正等到甲单位要出

发时,人已经被冲走了。

那几天,电视新闻一直不断回放二人被冲走一瞬间的几个画面,很不可思议地在社会上变成一种人溺己溺的痛苦,这也造成许多民众心理的阴影,甚至还有些人看太多次回放受不了,被迫前往医院向精神科求医。

最后,在媒体与舆论的不断指责下,这件事终于演变成一发不可收拾的政治洪流,使刚上任不久的陈水扁的支持率一度严重下滑,陈水扁也因此两次道歉。当时的“行政院”副院长游锡堃因此辞职,“消防署”和“警政署”的署长也自动请辞,一堆人被记了大小处分,这件事对当时的新“政府”可是一大打击。后来,台湾每次一有这种该救未救或可能会发生危机又不补救的类似事件,媒体几乎都喜欢用“八掌溪事件翻版”来作为标题。

八掌溪事件让人记忆犹新,尤其是当初那四个人被困在河中惊恐的表情,一直到被冲走时的最后一幕,都还清楚地记在民众脑海里,一想到就让人不舒服。这件事也让人开始注意到媒体 SNG现场转播的影响力。在灾难事故和重大事件面前,SNG的方式是否有滥用来过度报道及炒作新闻的嫌疑,引发不少学者及社会民众的批判。

台湾掀起的“上海热”

2000年的 9月,台湾某知名商业杂志的封面,用了上海的那张经典照片——隔黄浦江远眺陆家嘴大厦群。照片上面写着豪迈的五个大字作为标题——“前进大上海”,好不震撼。当期用着大量的篇幅报道上海这几年来的巨大变化,咨询了许多的上海官员对上海的未来规划,访问了许多上海台商对上海与台湾比较的看法,走访了许多上海进步繁荣的地方。最后,结论就是,上海越来越繁荣,到上海发展肯定机会无穷,创造美丽前景与人生……当然,以大家对这家杂志的印象来说,这样的报道手法倒是很符合他们的风格。

而这一年稍早以前,有个在上海做生意的台商陈彬,写了一本《我的上海经验》,描述他近十年来高不成低不就的事业,生意中遇到的种种以及上海与台湾生活习惯的不同。本来是极普通的描述,没想到这本书一夕火爆,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陈彬,突然变成名人。而当时媒体也号称,台湾经香港转上海的班机上,几乎人手一本《我的上海经验》。

从那时候开始,台湾掀起了一股“上海热”,市面上出现一堆与上海相关的书籍,教你怎么在上海买房子,怎么在上海做生意,怎么在上海生活等。媒体也开始讨论上海好在哪里,开始大力吹捧上海,上海一切都好啊!所有有关上海的资讯铺天盖地般席卷而来,“前进上海”成了新显学。

当然,在那几年上海的硬件是有很大的翻新变化的,快得让人目不暇接。但是,在台湾社会,又是什么力量推动这股流行与热潮的呢?我一直觉得这要从陈水扁当选后开始说起。

当时民进党虽然取得“执政”地位,但是,国民党仍在“国会”中掌握多数,而且,沦为反对党的国民党,似乎又常为反对而反对,所以台湾政局基本上还是属于动荡不安的。再加上民进党当初突然决定停止建设第四核能发电场,又造成股市大跌,媒体又整天报道负面新闻,民众简直对台湾就失去信心了。

而那几年的大陆,经济快速发展,上海尤其突出。所以,在台湾发展看似停滞不前,而上海似乎又一飞冲天的对比下,“上海热”可以说是结合了不满现实、追求发展、媒体大力吹捧、民众心理集体焦虑之下出现的如宗教神话般的造神运动。

上海热的高潮甚至可以在一些综艺节目里看到。比如说啦,当时有个政治模仿秀的节目,里面有个单元,就由艺人大炳来模仿当时的民进党主席谢长廷,搭配一个上海姑娘夏帏老师,将一些经典的闽南语歌曲改编后用上海话来唱,顺便做上海话教学,这个节目还一度引起轰动。

我对这次上海热的第一印象是,拿起一本讲上海的书,里面刚好讲到古北,配了一张图片——仰角拍摄一位穿着时髦、戴着墨镜的女人在高档住宅大楼的中庭花园中散步的镜头。由此我对那一带有了个大概的印象。没想到,过了几年我会经常在那里出没。

早期到上海的台湾人都算是比较有钱的台商阶层,群聚效应的结果,使得他们几乎都在古北那一带居住。所以,这里一些专做台湾人的生意,或台湾人开的餐厅、商店应运而生。

当然,也不是所有台湾人在上海做生意都那么顺利。有时候在一些台湾人开的餐厅里吃东西,会突然有台湾人跑过来跟你攀亲带故地搭讪,跟他聊起来后,他还会告诉你一些此地人心险恶、投资风险之类的事情,最后免不了留下一句要投资找他,一副古道热肠的样子。等到他走后,餐厅老板又会过来跟你说那个人有多坏,专门骗台湾人,不要相信他之类的警告。原来,这一带也是所谓“台流”的出没地,尤其是仙霞、水城路一带的餐厅。这些人大多数是早年就来上海经商,但失败后又无颜见江东父老,不敢回台湾的。好一点儿的,就乖乖地留在这等家里微薄的接济,恶劣一点儿的,就专门欺骗更后来的台湾人,造成了不少的问题与纠纷。

但换一个角度讲,台湾人对上海也常有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比如大多数人的记忆都还停留在“十里洋场”的风华上,要不就是类似老式留声机传来的“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那种情调当中,非要亲自到这里来才体会到,真实的上海,也是一样柴米油盐的社会。

其实上海本身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一直觉得,《长恨歌》的最后其实是一个隐喻:长脚代表的是一切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现代社会,杀死了王琦瑶代表的旧十里洋场的风华,不仅杀死她,还要继续消费“老上海情调”的最后记忆——李先生送她的首饰。

话说回来,那本杂志在几年后,又在封面大做一次文章,不过标题改为“上海大撤退”,鼓动大家往二三线城市发展。不过这时,大家也比较能一笑置之了。

亲民党成立

亲民党是在 2000年“大选”后成立的,党主席是宋楚瑜。虽然说宋楚瑜在当初参选“总统”时是以无党籍候选人参选,但竞选班底团队也都是当初在省政府里的那些人马子弟兵。再换个角度来说,就算你以无党籍身份当选,没有政党奥援 ,你的这些政策要谁替你背书呢?对于没选上的宋楚瑜来说,若要延续他的政治生命,组党当然是他唯一的选择了;就算选

上了,这也是不得不走的一条路。

宋楚瑜在省长任内,一直强调自己是“新台湾人”,在选举时的团队也叫“新台湾人服务团队”,其实就已经有政党雏形了。后来几经波折,在“大选”后不到两个礼拜,这个新成立的政党终于定名为“亲民党”。

亲民党在草创之初,延续了宋楚瑜省府团队的魅力,享有较高的支持度,除了原本他的手下外,许多成员也来自国民党与新党——亲民党成立后,新党又被边缘化了不少。不过这些脱党加入亲民党的,也大多是一些墙头草。基本上,这是国民党泛蓝分裂之下的产物,也是一个以宋楚瑜个人魅力在支撑的政党。

到了 2004年“大选”,连战与宋楚瑜搭配竞选,再不幸落败,亲民党及宋楚瑜的声势也大不如从前了。再加上宋楚瑜参加 2006年的台北市长竞选时,得票数居然只有 6万票,怎一个惨字了得。果然,以前那些墙头草们为了自己的选举考虑,纷纷又跑回国民党。元气大伤的亲民党,现在也正面临着泡沫化的危机。

那几年,有好事者将台湾政坛上几个主要政党比喻为古典四大名著:

国民党──《红楼梦》:《红楼梦》里的贾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只剩空壳子。民进党──《水浒传》:《水浒传》的梁山泊,山头分布,以造反起家,谁也不服谁。亲民党──《西游记》:《西游记》中以孙悟空撑场面,其余均为跑龙套的。台联党──《聊斋》:《聊斋》是鬼话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