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我们台湾这些年
887400000057

第57章 2007 (2)

“低价的”“名牌”自然会引起小家子气的消费者的浓厚兴趣,因为他们就是想用很少的钱,买到名牌商品。天底下哪有那么好的事?精品商看准这一点,设定了这个低价,但是,但是……是限量的。是的,限量是很残酷的,能买到便宜名牌包的机会是有限的,那么,如果有了这个限量包,是不是代表拿出去大家都对你另眼相看了呢?这些消费者如果这样想,这个行销策略就成功了。

其实当时 Anya Hindmarch对于他们的超级VIP,早就已经发了邀请函,可以直接到柜上购买。而会这样抢去排队的人,也只证明了自己穷酸的程度而已。富人与一般人买名牌的观念是不同的,富人买名牌,是不想花太多时间去挑选,是直接相信名牌的质量而买,对他们来说,买名牌只是方便而已。但对一般人来说,买名牌只不过是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好像有了名牌在身旁,就会吸引众人的目光,所以需要名牌。

所以啦!很多人抱怨精品店店员狗眼看人低,因为精品店店员就是很了解,一般人不用太多应付,就算得罪这些人,他们摸摸鼻子还是会买。相反的,有钱人就不一样啦!说不买损失可就大了,所以精品店店员的目光从来都不放在一般人身上的。

这次事件,还真是能从中清楚地看出台湾人的个性。有人说岛民的性格是“浅碟”文化,就如同碟子一样浅浅的没有深度。以前台湾也常出现这种“一窝蜂”,很容易引起话题、追随话题的事件,比如 1995年左右突然出现的蛋挞热,一时间冒出了一堆卖蛋挞的店,每间店都有一帮人在排队,等热潮一过,蛋挞店又几乎全部消失。后来麦当劳也推出 Hello Kitty限量组,又是一帮人彻夜排队去买,之后还不是都丢在家中的角落里。几年前又开始流行甜甜圈,也是一群人跟着排队,后来才知道最早排队的那些人是请来的托。台湾人个性里就是相信这种“炒作”起来的东西,并且又相信“限量”,算是一种很特殊的消费文化。所以啦,这种一窝蜂的性格,造就了一些生命周期很短的产品。在台湾有个专门名词——“蛋挞效应”来形容这种现象。

也许是历史及环境的因素,台湾一直以来都是外向型经济。结果,在这个小岛上讲些内需之类的政策,都让人感觉很虚浮,没有多少实质内涵,故通常称为“浅碟型经济”。虽然大家会说,台湾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其实就是台湾人没什么个性,很容易受外面环境影响,因此常常被人认为没有远见,只看眼前。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许就是因为台湾人有这种性格,台湾的经济发展中才会有这么多不怕死,拼命向前冲的人吧!

高铁通车,台北到高雄 90分钟

2007年 1月,大家期盼已久的高铁通车了,这条路线从台北到高雄,全长约 350公里。到现在为止,往南往北每天最多各有 140班车,往来台湾南北可说是越来越方便,台北高雄最快 90分钟就可以到达。

台湾高铁兴建是用 BOT的方式,就是指将当局所规划的工程交由民间投资兴建并经营一段时间后,再由当局回收经营的意思。现在在台湾公共工程上,BOT是一种很常见的营运模式,但一些地方性的 BOT也常常引起地方人民反弹,总觉得当局图利大型财团,而侵害了本地人自己的权利,所以这种做法也常是争议不断。

不过在高铁的兴建过程中也不是那么顺利,问题也是一大堆。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事可能就是硬体跟软体是用不同的规格系统。高铁主要用日本新干线系统作为总体基础,这也是新干线系统首次向海外输出,但是在部分细节设计以及号志、机电系统方面则酌采欧洲规格,所以当时有很多人觉得会有问题,当然有没有问题还要多看几年。但是台湾人的个性就是这样,什么东西还没做好之前就喜欢一直唱衰、讲风凉话,一旦开始用了,看大家都在用,也一窝蜂跟着跑去用。

所以,当高铁开通时,天天都是新闻的热点,媒体恨不得抓到高铁的小辫子。不过高铁真的不错啦!蛮方便的,又快又舒服,车上服务员又够可爱,所以使用率越来越高,几乎是现买现走。我想这就是 BOT的精神吧!想要怎么收获,就先要怎么栽,如果想在兴建阶段省钱,经营阶段就会自尝苦果,最后也无法转移给当局,所以在服务方面也比过去的台铁好很多。

因为高铁现在越来越普及,受高铁影响最严重的可能就是台铁。跟高铁不同,台铁算是公营事业,营运的铁路网已经环绕全台,但长久下来就会有种官僚习气,就跟大陆说的“铁老大”差不多。但是台铁西半部在高铁的冲击下亏损越来越多,也不得不开始转型。台湾许多大城市里的上班族,许多都是住在周边卫星城市,每天都是搭乘台铁的“通勤列车”去上班,所以现在台铁在想办法“捷运化”,就是把以前的长途改为以中短途运输为主,从而增加了很多市区小站及通勤列车。

另一个受冲击的是航空业的岛内航线,尤其是西半部,因为高铁太方便了,随买随走,价钱又比机票便宜。高铁车站虽然也都在市郊,但都有免费的接驳车到市区,所以现在大家也都改搭高铁了。

当然,客运也被冲击到,但客运还是有一批死忠的支持者。大概是台湾的客运实在是太舒服了,三排座的宽座位已经是常态,现在很多车子是两排座跟飞机头等舱一样的按摩坐椅,再加上一人一台的视讯随选,如果时间不是那么赶,很多人还是宁愿坐高速大巴。

不过话说回来,对很多常出差的人来说,高铁建好后,路途遥远在外县市过一夜再也不是借口,公司也有更多理由让你当天来回。之前宣传高铁的口号就是“一日生活圈”,大概也产生了许多始料未及的现象,比如就有小偷坐高铁跑到外县市作案的事情传出。

到上海工作

9月,我辞掉做了两年的工作,去克罗地亚玩了一趟。其实本来的计划是要穿越整个巴尔干半岛的几个国家,所以在行前一个月也把市面上能找到的有关巴尔干历史及情势等的书籍全部读了一遍,本以为这是一次精彩绝伦的苦行记,没想到,我才刚要离开克罗地亚往蒙特内哥罗去,就在边境被赶回来了,非常不爽,只好回克国继续往一些去过的地方,草草结束这次行程,差不多待了一个月。

回来后,刚好有个到上海工作的机会,我就去了,就跟前面说的,自有了第一次到上海的不爽经验后,对上海一直有种欲求不满的感觉,非想要在那边做出些什么事才满足。其实另一个原因是,当时有个上海女朋友,所以“为爱走天涯”啦!但没想到,到上海后不久反而分手了。

一到上海我马上就开始工作,所以忙得连住的地方都没时间找,又不想住公司提供的地方,所以第一个月我都住在青年旅馆里。巧的是与三年多前在上海时住的是同一间房间同一张床,所以对环境也没有太陌生的感觉,只求一个晚上睡觉的地方而已。当时旅游的旺季过了,上海天气也冷了起来,旅馆里冷冷清清,住客不多,几乎都是来上海培训的外地学生,曾经有八人间只住两个人的纪录。

于是,当时的生活就很单纯。我下班吃完饭,或者外面逛一逛,就回来看书,或者跟旁边的人聊天。住宿的旅客人来人往,也认识不少人,每个人都抱着不同的理由来上海。

有来找工作的人,过了几天还找不到工作,就悻悻然地离开了。也有来寻求投资方的,找到了还很开心地请大家吃东西。还有来上海旅游的,每天见他回来兴冲冲地告诉大家他今天又去哪里了。也有人半夜在你蒙眬之间住进来,等早上醒来又已不见人影的。当然还有一种人,根本就是喜欢在这里长住下去,也没有理由。各式各样的人,有些深交,有些都没见过长什么样子。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个法国人,他一路骑自行车从欧洲大陆进入中亚,再从新疆下西藏,最后从广西来到上海。他把那一张大大的世界地图铺在地板上给大家看,让人羡慕不已。

过了一个月,我终于找到一个住的地方,开始了租屋过日子的生活,依然是上班及回家两点一线。我以前一直很不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都说他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视,现在我理解了,原来是为了让孤寂的房间有点儿声音,假装热闹一点儿。

到了 12月 31日那天,我带了一些零食饮料回那个旅馆,与当初认识的朋友在房间一起“跨年”聊天,大家一起聊着自己来上海的理想梦想。当晚,大家还是跟以前一样,10点半几乎都睡了。在这里,晚上也没什么娱乐,大家也都不是来玩的,所以都习惯早睡。

到了半夜某时,房间里每个人的手机都传来短信声,我突然意识到,大概是零点整,大家都同时收到“新年快乐”的短信吧!突然,我心里不知道哪里来的一阵心酸:那么多人现在都还在外面跨年玩着,但在这里一切都跟跨年无关。接下来,就听到大家开始回短信的声音,然后,除了窗外的烟火声,房间内一切又安静下来。

那是我最后一次去那家旅馆。后来,那家旅馆也拆了,我每次经过那里,总还要再望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