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多舛的密西西比河
8876800000022

第22章 路易斯安那州:(1)

“法国移民的子孙州”

在即将注入墨西哥湾之际,密西西比阿缔造了一大块肥沃的平原。也就是著名密西西比三角洲。在该三角洲的最南端,也就是濒临墨西哥湾的地区,便是著名的路易斯安那州。由于在历史上,前来北美的首批法国移民较集中地定居于这里,因此该州又被称为“法国移民的子孙州”。实际上。路易斯安那当初泛指一大块土地。而今天的路易斯安那州只是其中一部分,而路易斯安那地区又曾是美国与法国之间的重要纽带。

一、购买路易斯安那:

美国历史上最划算的交易

广义上的路易斯安那包括现在的路易斯安那州但却远远大于该州,它东临密西西比河,西到落基山脉、南达墨西哥湾,北可延伸至加拿大,总面积超过210万平方公里。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早在公元前就有印第安人定居。文献上记载,第一个发现路易斯安那州北方的河谷是西班牙人赫南多·迪·索多。1682年,法国人探险家拉萨尔宣布路易斯安那州是法国的属地,并以当时法国国王名字命名。1731年,这里成为法国殖民地。但在1762年,西班牙又从法国手中得到了路易斯安那。

1776年7月4日,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独立。此时,美国领土只有大西洋沿岸13个州的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并先后把13个州以外大西洋沿岸的大部分土地划归美国,美国领土达到230万平方公里,约占现在美国本土面积的30%。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随后,美国很快就走上了领土扩张的道路,除了用战争,金钱也是他们获得领土的常用方式。

1800年,法国刚刚上台执政的拿破仑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路易斯安那地区。

强大法国的存在使得刚刚成立的美国感到非常不安,因为拿破仑极有可能会盘算北方的加拿大,然后还会让美洲印第安土著人骚扰美国边境。

除了担心自己的安全外,美国人对路易斯安那可谓是垂涎三尺。于是当时的美国总统杰斐逊发表声明,如果法国继续占领路易斯安那,美国就肯定将和英国舰队及政府联合起来。而且,欧洲战争一旦爆发,英美联军就马上进入新奥尔良。

1901年3月,杰斐逊就开始与法国谈判,渴望购得路易斯安那。然而,拿破仑却断然拒绝了他。因为此时法英关系转向缓和,他不仅不想让出路易斯安那,而且还要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佛罗里达。

不过很快,法英关系再次恶化,开战在即。为了最终在世界范围内摧毁英国的霸权地位,拿破仑决定转变对美态度。

1803年1月11日,杰斐逊派门罗作为特使前往法国进行谈判。就在这时,法国的另一块殖民地——拉丁美洲的海地爆发了独立运动。

虽然拿破仑迅即派兵前去镇压,但是由于不适应海地的热带气候,不可一世的法国大军被海地军民打得大败而归。消息传到巴黎,拿破仑感到十分震惊。无奈之下,这位法国皇帝对一年前从西班牙手中得到的路易斯安那也失去了兴趣,彻底放弃了建立法国的美洲帝国计划。所以,当美国代表前来谈判时,拿破仑命令其外交部长塔列朗以相当于1500万美元的价钱把整个辽阔的路易斯安那卖给美国人。

这样,1803年4月,法美签订《路易斯安那条约》,美国仅用1500万美元就从法国手中“购得”路易斯安那这片从密西西比河直达落基山的广大平原,面积约21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当时美国全部版图的一倍,从而使美国领土猛翻一番,而这片买来的土地,每英亩只花了约三美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路易斯安那购买”,成为美国“天赐”的“横财”。

低价购买路易斯安那后,更加刺激了美国领土扩张的野心。

1810年美国乘拿破仑侵入西班牙之机,利用武装移民强行侵占了西班牙殖民地佛罗里达的西部;1918年出兵侵入东佛罗里达;1919年又以500万美元将东佛罗里达强行购买。

1846年美国又以战争相威胁,迫使英国放弃北纬49度以南、英美有争议的西北部俄勒冈地区。

1846年一1848年,美国借口边界纠纷,对墨西哥发动侵略战争,墨西哥战败,正式割让格兰德河以北的墨西哥全部领土。这片辽阔的土地,超过了法、德两国面积总和,包括了今天的加里福尼亚、内华达、亚利桑那、新墨西哥4州以及科罗拉多和怀俄明州的一部分。美国仅以“补偿金”形式付给墨西哥1500万美元。1853年,美国又以修建南部铁路为由,以1000万美元的代价又从墨西哥“购买”了亚利桑那州南部希拉河流域。

这样,到19世纪中期,美国的领土已从大西洋延伸到太平洋,约占北美大陆的一半。美国向这些新领土上不断移民,新州一一建立,并先后加入联邦,到1912年在本土共建立了48个州。

美国在向大陆西部扩张的同时,也开始向海外扩张。1876年,美国利用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削弱、以及俄国与英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乘机用720万美元,从俄国手中买得了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1889年美国发动美西战争,西班牙战败,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夏威夷群岛、波多黎各和关岛。1898—1899年美国占领了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如东萨摩亚、中途岛及威克岛等。1903年美国取得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和运河区的特权。1917年,以2500万美元的出让费,从丹麦手中得到维尔京群岛。其中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分别于1959年成为美国第49州和第50州。

美国在100多年中,只用了87007/美元的所谓“补偿金”,却夺取了近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美国独立初期领土的三倍多,成为世界大国之一。

二、新奥尔良:见证生死之战

新奥尔良位于美国南部,濒临墨西哥湾,是路易斯安那州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以爵士乐和法国殖民地文化闻名。

新奥尔良一带原为印第安人的居住地。1718年由法国人始建城镇,并以当时法国摄政王奥尔良的名字命名。1722年成为法属殖民地路易斯安那的首府。1762年后归属西班牙。1800年又复归法国管辖。

1803年,作为路易斯安那购买地的一部分,随同整个路易斯安那以1500万美元的价钱卖给了美国。1812年以后,随着棉花带的初步形成,新奥尔良逐渐成为棉花集散地和黑奴市场中心,商业繁荣起来,成为“南部的皇后城”。到1840年,这座城市的人口达到10.2万,成为当时美国第4大城市。1896年,新奥尔良开始开凿运河,整治航道,扩大港口水域,尤其是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后,这里的船只可以直抵拉丁美洲西海岸、亚洲、非洲东海岸及大洋洲港。随着贸易范围的扩大,港口吞吐量的上升大大促进了这座城市的发展。

因为密西西比河从新奥尔良市流过,北面紧临庞恰特雷恩湖,所以新奥尔良市区内陆地面积与水面比例大约为3与2.5,部分地区低于密西西比河与庞恰特雷恩湖的水位,每当河水水位上升的时候,就会出现游艇在人们头顶上驶过的奇景。为此,人们称新奥尔良是美国的“水城”。

与美国其他城市不同的是,这里的外来移民为该城引入了丰富多变的文化,以爵士乐发源地和法国区克里奥文化闻名,居住人口大多是黑人及欧裔人士。

法国区克里奥人是早期法国殖民者后代,克里奥人保存祖先的语言与文化,新奥尔良也因此是美国最有异国情调的城市,有人称新奥尔良为“美国的巴黎”。

由于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在历史上,新奥尔良还曾发生过多次战役。尤其在1812年一1814年的第二次英美战争期间,在这里进行的一场关键性战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美国的命运。

1.第二次英美战争

美国在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获胜后,英国不甘心其失败,一直在虎视眈眈,妄图卷土重来,使美国重新沦为自己的殖民地。

从1783年后,英国不断从经济、军事和政治上对美国施加压力。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还在公海上任意劫持美国商船,捕捉美国水手。美国有近6000艘商船和近万名水手被英国扣押,损失惨重。而在另一方面,美国统治集团也对富饶广袤的加拿大垂涎三尺,想以武力吞并。

于是,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第二次美英战争爆发了。

战争初期,美国通过紧急扩军,使正规军和民兵改编的志愿兵达到6.5万人,海军拥有10艘军舰、150艘快艇和318艘私掠船。而英国正在欧洲与法国打得难分难解,无暇顾及美洲。在加拿大,只有7000名英军和1万民兵,还拉拢了一些印第安人作为同盟者。

美国在天时、地利、人和上占了绝对优势。从理论上,美国打败英军夺取加拿大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战争发展却出人意料。

1812年6月至1813年初,是美国战略进攻时期。在海上,美国战舰和私掠船在大西洋上全面出击,战果辉煌,仅几个月时间,便击沉英舰3艘,俘获英舰船500艘以上。

但在陆地上,美军却连吃败仗。陆战主要在美加边境的西北部展开。美军发动了3路攻势,企图入侵加拿大。

英将布罗克率军于7、8月击退了美军的西路进攻,并攻占了美国西部的几个重要堡垒。美军不堪一击,底特律的2500名守军不发一枪,便向700名英军缴械投降。

接着,英军转到中路,于10月12日夜,以1000军队击溃了美军的进攻,许多美军士兵还未交火,便四散逃跑,而纽约民兵则袖手旁观,按兵不动。

11月,东路美军的攻势也因民兵不配合半途而废。美军的失利,除了作战计划有误外,主要原因是军事将领老朽无能。

美军的高级将领平均年龄60岁以上,总统麦迪逊身为总司令却不懂军事,陆军部长尤斯蒂斯也指挥不力。如宣战当天,让赫尔赶到底特律,却不告诉他战争已经开始,使他被英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迪尔伯恩已经60岁,还从未指挥过一个团,却让他担任西北战区司令,他连底特律是否属自己管辖都不知道。

此外,美军缺乏训练、纪律松弛,民兵本位思想严重,只想守家卫土,不愿支援正规军作战。后勤供应不足也大大影响了美军的战斗力。

从1813年初至1814年初,英军转守为攻,大批英国海军赶到北美,控制了制海权。英国海军封锁了美国东海岸,1813年捕获了美国船只200多艘。美国舰船避在港内,难有作为,仅有个别美舰突破了封锁在外海作战。这期间,双方主要在通往加拿大的门户——五大湖区展开激烈争夺。

这时,美国吸取了前一阶段的经验教训,改组了指挥机构,由阿姆斯特朗担任陆军部长,成立了总参谋部,提高了指挥效率。

1813年初,美军三路反攻底特律,英军击溃了其中两路,美军损失900人。在五大湖区,9月10日,美军司令佩理率9艘军舰组成的舰队在伊利湖同英国舰队激战,迫使由6艘军舰组成的英国舰队竖起白旗,这是英国海军史上仅有的一次舰队投降事件。

美军控制了伊利湖后,打开了通往安大略湖的通道,切断了英军供应线,英军被迫撤出底特律。美将哈利逊指挥3500人乘胜追击,10月5日在泰晤士河畔的莫拉维安追上了英国同印第安人联军,该联队共有1600人。

经激战,美军歼敌500多人,生俘英军600人。接着,美军兵分两路,共1.3万人向加拿大首府蒙特利尔发起钳形攻势,但被2000名英印联军击溃。到年终,英军反攻,把美军赶出了加拿大。

这期间,战争还扩大到美国东海岸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区。

1813年春天,英国陆海军对缅因州至弗吉尼亚的沿海地区进行骚扰和攻击。美军在诺福克保卫战中获胜,击退了2000英军的进攻。但在佛罗里达的米克斯堡之战中,美军被印第安人打败,死400多人,被俘500多人。

1814年一1815年1月,美军粉碎了英军的进攻,取得战争胜利。1814年初。美军进一步改组指挥机构,大胆提拔年轻军官取代老朽无能的将领,立有战功的布朗、伊泽比、斯科特、杰克逊等人被委以要职,高级将领年龄从60岁降至36岁。

此外,美军加紧了对军队的训练。北部军区副司令斯科特认为,战胜英国,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训练。他从3月至6月对3000名军人进行了严格而紧张的训练,使部队的战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这期间,英国从欧洲战场脱身,大举增兵北美。一方面继续用海军严密封锁美国沿海,使美国的外贸和渔业几乎全部中断。另一方面,双方在各战场展开激战。在五大湖区,美军7月5日和7月25日在奇普瓦和隆迪斯兰两次同英正规军正面交锋,并展开白刃战。

美军经强化训练,战斗素质大大提高,把英军打得溃不成军,英军大为震惊。两战美军伤亡近1200人,英军损失近1500人。

9月11日,美五大湖区舰队司令麦克多诺指挥14艘美舰同两倍于己的英舰队交战,击毙英舰队司令,俘英舰4艘,取得“麦克多诺大捷”(又称普拉茨堡战役),从而消除了英军从加拿大入侵的威胁。

在东海岸,英将罗斯8月19日率军4000人登陆,直奔首都华盛顿。美军集中正规军和民兵’1000人迎击。但英军300人的先头部队一发起冲锋,美军便溃不成军。麦迪逊总统仓皇出逃。英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华盛顿,将白宫等建筑付之一炬。

9月12日至14日,英军又进攻巴尔的摩。美军冒着枪林弹雨奋勇抗击。这时,有一个美国律师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被关在英军营中。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目睹了麦克亨利堡垒激战的场面,特别是看到了堡垒上空硝烟中飘扬的星条旗,不禁热血沸腾,以激动的心情谱写出了传世之曲《星条旗永不落》,“我们一定得胜,正义属于我方……星条旗将永远高高飘扬在这自由的国家,勇士的家乡”。

这首歌曲使军民受到极大的鼓舞,他们奋勇战斗,击退了英军进攻,并击毙了英军司令罗斯。后来这首歌又传遍美国各地,并成为美国的国歌。

2.安德鲁·杰克逊与新奥尔良之役

英军在战场上连连失败,被迫求和。根据双方1814年12月签订的《根特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同时,美国也放弃对加拿大的领土要求。

美国胜利的原因,在于这场战争具有捍卫民族独立、反抗殖民侵略的正义性,也在于美国军民英勇奋战的结果。

这场战争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美国彻底摆脱了英国政治和经济的压迫,赢得了真正独立,从而为工业革命深入开展扫清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