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打动人心的68个说话技巧
8878900000067

第67章 说服要善于抓住关键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是劝导说服别人的最根本的原则。以理服人就是摆事实、讲道理,让人从你讲的道理中领悟到其正确性,从而接受你的意见,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需要注意的是劝导说服要抓住关键。大凡被说服者,往往对某一问题想不开,怀有成见。要说服之,非对准这个要害不可。否则,喋喋不休,磨破嘴皮,也是隔靴搔痒,不能解决问题。再就是劝导说理要具体实在,不能讲空话、套话和大话,需要的是实在的论证说理。

下面请看陈毅同志说服一个私营工商业者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天,陈毅市长来到一家纺织厂,他笑着说:“老板,我冒昧来访,欢迎吗?”

这位老板正为一件事发愁,便发起牢骚来:“陈市长,今天工会又来要我废除‘抄身制’。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工人下班有抄身婆搜身,还经常丢纱呢,如果取消抄身制度,纱厂不被偷光才怪呢!”

陈毅不紧不慢地说:“要说办工厂,我要拜你为师。因我只当过工人,没有经营过工厂嘛!要说管理工人,教育工人,你要向我学习哩!我参加了革命,就一直搞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在这方面我可以给你当参谋,还带‘长’呢!你倒是要我这参谋,还是不要?”

经理连声说:“要,要,请您快说。”

“我在法国当过工人。那个工厂大得很,老板也比你厉害得多。厂子四周筑起高墙,拉上电网,还雇了一大帮带枪的警察,对每个下班的工人,从头搜到脚,那过细的劲头,身上硬是连一颗钉子也藏不住。但结果呢甲原料、零件还是大量丢失,为什么呢?老板把工人只当成会说话的工具,劳动很重,工资很少,工人实在无法养家糊口,工厂赚了钱对工人毫无好处,他们为什么不拿呢?现在不同!工人翻身当了主人了,他们懂得生产经营搞得好,新中国才能富强起来,工人才能改善待遇。你们虽是私营企业,但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样可以有利于国、有利于民。所以,以我之见,你应该在纺织业带头,用我的办法试试看,废除抄身制,关心工人利益,待工人如朋友、如弟兄,有困难多与他们商量。我相信眼前的困难会克服的。”

经理听了连连点头:“想想是有些道理。”第二天,他就主动找工会研究,决定废除抄身制。

陈毅同志一番话,使资本家奉若神明的“抄身制”取消了,足见劝说有术,言之有力,这正是以理攻心的威力。

以理服人最重要的一点是摆事实,出言有据,事实确凿,对方的观点就会不攻自破。

以理服人还有许多技巧,比如从论据、论证、论点方面进行说理,都能达到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说服的事情几乎随处可见。母亲病了不肯到医院去动手术,要靠说服;痴情女失恋痛不欲生,要靠说服;年轻人不求上进作风浮躁,也要靠说服。

进行有效说服的一个较好的策略是采取迂回战术,不从正面入手。直接说服容易让对方产生抵抗心理。所以,不妨从侧面打开缺口。

俄国伟大的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象征沙皇反动统治的皇宫被革命军队攻占了。当时,俄国的农民们打着火把叫嚷,要点燃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将皇宫付之一炬,以解他们心中对沙皇的仇恨。一些有知识的革命工作人员出来劝说,但都无济于事。

列宁得知此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面对着那些义愤填膺的农民,列宁很恳切地说:“农民兄弟们,皇宫是可以烧的。但在点燃它之前,我有几句话要说,你们看可不可以呢?”

农民们一听这话,便知列宁并不反对他们烧,于是答道:“完全可以。”

列宁问:“请问这座房子原来住的是谁?”

“是沙皇统治者。”农民们大声地回答。

列宁又问:“那它又是谁修建起来的?”

农民们坚定地说:“是我们人民群众。”

“那么,既然是我们人民修建的,现在就让我们的人民代表住,你们说,可不可以呀?”

农民们纷纷点头。

列宁再问:“那还烧吗?”

“不烧了!”农民们齐声答道。

皇宫终于保住了。

迁怒于物往往是情感朴直、思维简单化的一种表现,这时关键在于疏导。面对激愤的群众,列宁的五句循循善诱的问话,理清了群众思路,保住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他采取的步骤是,首先理解和赞同群众的观点,这样可以争取到引导群众的时间和机会;其次,正本清源,使农民们懂得,皇宫原来是沙皇统治者居住的,但修建者却是人民群众,如今从沙皇手中夺过来回归人民群众,就应该让人民代表住,这个道理是可以说服人的,因此农民们点头表示同意。最后一问,是强化迂回诱导的结果,让群众明确表态“皇宫不烧了”,从而完全达到了目的。

在说服的过程中,不能只讲大道理,但并不是就可以不讲“理”,如果将道理讲得具体生动,引人思索,让他们觉得是这么个理儿,就能一步步循序渐进地将道理说明白。

采用迂回论证法往往是因为问题复杂,或对方深怀敌意、居心不良,不便用一般手段对付。

实践中,主要针对如下两种情形:

(1)对方提出问题明显,你不能如实答复,也不便直接否定,不妨借用对手的选择作出“迂回”的表象。

(2)若对方的论证没有理性,使你难以接受其观点,不妨也非理性地提出对抗性的命题,对方必然要质疑,于是你就可以借他来求证,以反驳他原来的结论。

需要提醒的是,在使用“迂回论证”时,切忌把反击简单地落在“乌鸦说猪黑”,猪也说“乌鸦不白”那样笨拙的反唇相讥上。

人难免因一时糊涂做一些不适当的事,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把握指责别人的分寸。既要指出对方的错误,又要保留对方的面子。这种情况下,如果分寸把握得不当,就会使对方很难堪,破坏了交往的气氛和基础,带来严重的后果。

一位干部到广州出差,在街头小货摊上买了几件衣服,付款时发现刚刚还在身上的一百多元外汇券不见了。货摊只有他和姑娘两人,明知与姑娘有关,但他没有抓住把柄。若他提及此事,姑娘定会翻脸说他诬陷人。

在这种情况下,这位干部没有和她来“硬”的,而是压低声音俏悄地说:“姑娘,我一下子照顾了你五六十元的生意,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呢?你在这个热闹街道摆摊,一个月收入几百上千,我想,你绝对看不上那几张外汇券的。再说,你们做生意的信誉要紧啊!”

他见姑娘似有所动,又恳求道:“人家托我买东西,好不容易换来百把块外汇券,丢了我真没法交代,你就替我仔细找找吧,或许忙乱中混到衣服里去了。我知道,你们个体户还是能体谅人的。”

姑娘终于被说动了,她就坡下驴,在衣服堆里找出了外汇券,不好意思地交给他。

说“软”话,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是在吃糖,心里甜甜的。在上述案例中,这位干部的一番至情至理的说辞,不但使钱失而复得,而且,还可能挽救了一个几乎沦为小偷的青年。

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着吃软不吃硬的心态。特别是性格刚烈、很有主见的人,你如果说“硬”话,比如以命令的口吻,对方不但会不理睬,还会产生抵触心理;你如果来“软”的,对方反倒会产生同情心,纵使自己为难,也会顺从你的请求。

恳求就属于“软”话的一种。有很多时候,你要想说服人,说软话要比说硬话效果好。然而,恳求并不是低三下四地哀求,而是一种“智斗”。是一种心理手段。通过恳求的语言启发、开导、暗示对方并使对方按你的意思行事。

哲理是智慧的结晶,令人回味,启人思考。一个人的话语中是否含有哲理,标志着说话者的思想成熟程度。因此,在说服时运用哲理,使道理具有深刻的意蕴,有助于对方从心底里信服。

说服的哲理有四种类型。

1.警策型

话语出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是警策型哲理的特点。例如,“有人活了一百岁时走向坟墓,但他生下来就已经死亡。”(卢梭)语中“活了一百岁”与“生下来就已经死亡”是矛盾的,它隐藏着深刻的思想,表明了生理的存在与精神死亡之间的辩证关系。

2.若愚型

这一类型的语言往往说出的是最平常的事情,而这些最平常的事情一经提示,却似乎是“点石成金”了,变成了耐人寻味的语言。例如,“光线最充足的地方,影子也特别黑。”(歌德)“一朵花做不成花圈。”(赫伯特)其意蕴相当深刻。

3.忠告型

长者的口气,明显的善意,少许的专断意味,是忠告型哲理的特点。例如,“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远。”(拿破仑)是语重心长的话语。

4.总结型

这类语言的明显特征是归纳经验,作出一种可能性的描述。例如,“长久迟疑不决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歌德)“财富往往像海水,你喝得越多,就越感到渴。”(叔本华)读后会让你不由自主地点头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