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皇权的战争
8889100000010

第10章 三国与两晋(2)

曹操是个英雄,对这套封建礼法不大重视,他选择人才时把“才”放在第一位,选择继承人时也流露出这种倾向。曹丕虽然也很有才,但不如曹植才思敏捷,不如庶弟曹冲机智聪明。在曹操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三个儿子曹丕、曹植、曹冲的关系是很紧张的。

曹冲是环夫人的儿子,五六岁时就智过成人,解决过称象这个难题。除聪明外,曹冲还很仁慈博爱,曹操特别喜欢他,曾打算立他为继承人,但曹冲不幸早亡,13岁就离开了人间。对曹冲的死,曹操非常悲伤,以至饮食俱废,曹丕较为虚伪,曾泪流满面地去劝慰父亲。曹操认为他有些做作,对他说:“冲儿死了,我自然要悲伤,而你们应当高兴才是。”

曹冲一死,对曹丕继位构成威胁的只剩曹植了。

从文才上讲,曹植应在曹丕之上。曹植十多岁,就读了几十万字的诗、论、辞、赋,文章写得很美。曹操的铜雀台筑好后,曾让自己所有儿子登台作赋,曹植拿起笔来,不假思索,马上写了一篇《登台赋》,使曹操惊讶不已。曹植风度潇洒,气质神逸,给人一种飘逸超俗的感觉,他谈吐得体,应对异常敏捷,受到曹操的特别宠爱。

汉末,上层社会流行过一种交友之风,有社会地位、有政治抱负的人都要网罗一批名士朋友,作为自己的羽翼。丁仪、杨修、贾逵、王凌都是当时的名士,曹植的朋友。他们全力拥戴曹植,为曹植争承继承权出谋划策,而且常在曹操面前称赞曹植的品行、才学。

曹丕非常焦急,不知如何是好,但曹丕也有一些朋友,其中一个最老谋深算的,叫作吴质,他告诉曹丕一条对付曹植的办法:“您不是才华不如曹植吗,那就不要在才华上和他竞争,而要突出表现您在品德上的长处,要用您的品德盖过他的才华。”

其实,曹丕在品德上也并不比曹植美多少,他们二人都沾染有当时名士中流行的放荡任性、不拘礼法的习性。吴质的意思,是让曹丕约束自己,以此反衬曹植的不检点,从而贬低曹植的为人,达到争当继承人的目的。

有一次,曹操出征,曹丕、曹植一起到路旁送行。辞行宴上,曹植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称颂曹操功德的话,因为他才思敏捷,言词优美得体,旁边的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曹操也很得意。这样一来,曹丕相形见绌,心里不是滋味,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吴质悄悄走到曹丕身旁,偷偷告诉他:“您什么也别说,只要表现出伤心的样子就行了。”

于是,曹丕做出一副不胜悲伤的样子,一言不发,当曹操上马将要启行时,曹丕跪倒在路边,放声痛哭。曹操命左右随从劝阻,曹丕反而哭得更加厉害,弄得大家都跟着哭起来,曹操这个铮铮铁汉也掉了眼泪。路途上,大家一再夸赞曹丕的纯孝,而曹植的华美的送行辞早被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2.曹植落败,被赶出京城

曹丕、曹植两派势力之间的勾心斗角发展得越来越厉害。

在曹植一边,大约聪明的人多些,所出的点子也多,开始时比较得势,但这些人多是一些耍小聪明的人,不如曹丕的拥护者老谋深算,所以渐渐曹丕一派占了上风。

有一次,由于丁仪兄弟和杨修的游说,曹操打算确定曹植为继承人。消息传到曹丕耳朵里,他大惊失色,却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于是用车子载了许多废竹笼,把吴质偷偷装在笼里拉进王宫,向他请教对策。

吴质当时是朝歌长,属于外官,曹丕私通外官是有罪的。不知消息怎么传到杨修耳朵里,他马上去曹操面前告状。曹操很生气,因为时间晚了,决定第二天再追查。

在曹操身边自然也有曹丕的耳目,他们马上将消息报给曹丕,曹丕一听就慌了,不知如何是好,只得又请教吴质。吴质微微一笑说:“这还不好办!明天您再派车拉空笼进宫就行了。”

第二天,杨修的耳目发现又有拉竹笼的车进宫,喜出望外,飞快地跑去报告曹操。曹操派人一查,都是空竹笼。曹操很不高兴,疑心杨修一伙在陷害曹丕,由此对曹植怀疑起来。

杨修、贾逵、王凌为了使曹植更讨曹操的欢心,经常揣度曹操的心思,替曹植预先做出许多答辞,只要曹操有问,马上就抄录合适的答案送上,有几次甚至把原来写好的送进去了。

这引起了曹操的怀疑:就是现写也没有这样快呀!曹操逐层追问,才知道是杨修等预先作的弊。这件事的泄露,使曹操对曹植的才华也发生了怀疑:既然答案能预先作成,那么以前的送别辞和铜雀台作的赋是否也是预先作的?曹植平时的言行是否也是杨修一伙人预先教的?曹操决定验证一下。

他让曹丕、曹植各从邺城一个城门出去办事,而自己预先嘱咐守门人不得放出,他要看看两人到底如何行事。结果曹丕走到城门口,被守门人拦住,百般解释也未能出城只好垂头丧气地返回。而曹植预先得到杨修的教示:“如果守门人不让出城,就以他不遵奉魏王命令为由,把他杀掉。”曹植杀了守门人,顺利地出城办了事。

曹操一了解,又是杨修事先出的主意,越发认为曹丕朴实厚道而曹植虚华不实。虽然曹操本人也是个诡计多端、事不厌诈的人物,但曹丕、曹植都是他自己的儿子,他本能地对在两个儿子之间制造矛盾的杨修等人产生憎恶。这样一来,渐渐地对杨修等人捧起来的曹植也就越来越不喜欢了。

与此同时,曹丕买通了曹操左右的随从和宫人,他们在曹操面前一味称颂曹丕如何忠厚贤孝。终于使曹操下定决心立曹丕为世子,并杀掉了杨修。

曹丕的得立与杨修等人的被杀,使曹植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他明白,自己并非没有才华,只不过被杨修等人弄巧成拙了;而曹丕也并非真正忠厚仁慈,只不过权术比自己更加高明罢了。曹植的羽翼已经除掉,没有人敢再来出谋划策了,从此,曹植在政治上毫无出路,只有借酒消愁、放浪形骸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仁受到关羽围困,曹操派曹植为南中郎将、征虏将军,出发援救曹仁。出发前曹操派人去叫曹植,准备嘱咐他一些注意事项,但曹植恰好被曹丕拉去喝得烂醉,百般呼唤不醒,这使曹操大怒,越发觉得曹植不可救药而不再任用了。

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王位。他即位后,马上找借口杀掉了早已恨之入骨的丁仪一伙人。

据说他还逼迫曹植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否则就杀掉曹植,但因为曹植吟出了本文开头的那首《七步诗》才免于一死。不久,曹植被赶到远离京城的封国。

曹丕称帝的第二年,大封诸弟为公,唯独曹植低一等,被封为侯。一年之后,曹丕进诸弟为王时,才改封曹植也为王。曹丕对诸弟都存有戒心,而对曹植尤其嫉恨,就因为曹植惟一能与他争夺并且是曾经与他争夺过继承权的人。

从曹丕起,魏的君主都猜忌诸王。诸王成年后一般不许留在京城,要远远地打发到封国去,并派人监视。为了防止诸王发展势力,封国几年就要更换一次,诸王平时不能随便进京,进京或返回途中不能同道而行,不能同舍居住,否则都算犯法。诸王虽有王侯之号,而实际如同匹夫,甚至想做个普通百姓都不可能,简直就像囚犯。

在这种禁锢压抑之下,曹植满怀忧愤,只有借写诗作文来排解自己的郁闷。

三、司马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当曹操开创的曹魏政权传到曹髦时,曹家的皇权已小得可怜了。朝中当权的几乎都是司马家族。司马师病死后,其弟司马昭接着做了大将军。此后,曹魏朝廷的大臣几乎全是司马昭的心腹。在这种情况下,小皇帝毫无对策,只能做个傀儡皇帝。

1.宫廷政变:杀死小皇帝

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春正月,有人报告宁陵井中出现黄龙,这个传说出来,满朝大臣认为是吉祥之兆,纷纷上表道贺。曹髦却不以为然,他看到的是司马昭那样专横无度,自己被控制,心情闷闷不乐地说:

“龙者,君德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屈居井中,并非是吉祥之兆。”

曹髦感叹地把井中出现黄龙的传言,和自己的处境联系起来,激愤而作了一首《潜龙诗》:

伤哉龙受困,不能卧深渊。

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

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

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

于是,他把几个信得过的大臣召来宫内,有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曹髦对他们低声地说: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朕不能束手等他废掉,今召公等来,商议共讨司马昭的计策。”

三人听完这番话,不觉得大吃一惊。没想到皇上把他们召来,为的是这等非同小可的大事,弄不好要杀头的。

曹髦从怀中掏出一张早已写好的诏书,往地下一扔,气冲冲地说:

“你们拿去看!我已经下了决心,死也不怕!再说,谁死谁活还不一定!”

年轻、少谋、气盛的曹髦下完了诏令,就往永宁宫禀报太后去了。

没有多大工夫,司马昭就得到了密报,知道形势紧迫。他立即命中护军贾充加强戒备,以防事变。这时曹髦已集合了宫内卫兵,大喊大叫从宫内杀出来,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早已准备好军队从对面迎上来。曹髦把宝剑“唰”地抽出来,举过头顶高声喊道:

“你们反了吗?我是皇帝!”

曹髦这一声喊叫,把前来迎战的大伙给吓住了,有不少士兵就准备后退。

贾充立即用劲大声喊:

“什么皇帝不皇帝,上!”

他把手一挥,拍马上前,顿时双方动手,冲杀在一起。手下将军成济心中有底,快马加鞭杀到曹髦跟前,曹髦正挥剑指挥冲杀,没提防成济一枪照他刺过来,曹髦要以剑抵挡,枪头已经刺进胸膛。只听他大叫一声摔了下来,当场丧命。皇帝一死,宫廷卫队一哄而散,东跑西窜全都逃命去了。

这时,宫内乱成一团,文武百官听说皇帝被杀了,都大为震惊,纷纷进宫来探听。

司马昭得知皇帝已被杀了,心中暗喜。但表面却故作紧张、激动,一边急忙奔走,一边直打哆嗦,走到曹髦尸首跟前,趴在地下痛哭不已,直到有人硬扶他才起来。

司马昭即刻命人以皇太后的名义起草诏书,公告天下杀皇帝有理。说曹髦大逆不孝,罪当该死,应废为庶人,以民礼安葬了事。

曹髦年轻气盛,少谋不慎,人单势孤,轻举妄动。只靠宫内少数卫队,讨伐重兵在握的司马昭,必遭失败身亡之祸。曹髦丧命时,年仅20岁。

司马昭对王经也不放过,因知情不向他告密,处以满门抄斩之罪,连他老母也给杀死。

司马昭看到人心不服,为稳定局势,过了几天,又想一招,令人写个奏章呈上,说成济大逆不道,杀了皇上,该灭门死罪。成济不服,登高拒捕,并当场大喊大叫地说,杀皇上是贾充指使干的!可是这也无济于事,成济还是被推出去斩首了。就这样,带兵冲进宫内,为司马昭杀皇上的成济,结果做了替死鬼。

2.逼皇帝“禅让”,司马家族篡位

曹髦已死,魏武帝孙子,15岁的曹奂于甘露三年(公元258年)即皇帝位,就是魏元帝。

司马昭重兵在手,朝政在握,军政大权集于一身谁敢说他个不是就杀谁。但是,还是有些正直的文人学士,敢于批评朝政。这些人中最有名的是“竹林七贤”,他们是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由于这七人经常在竹林里喝酒,谈论天下大事,什么话都敢说。人们就叫他们“竹林七贤”。特别是嵇康,从小好学,喜欢博览群书、作诗,性格很豪爽。

当时,有个史书侍郎(中书省长官中的副职官)叫钟会,为司马昭重用,有权有势,谁都不敢惹他。他听说嵇康才华出众,性格又很古怪,就去访他。可嵇康正在抡锤打铁,上身光着,直流汗,手在忙着,头也不抬。有人告诉他,大官钟会来看你了,他好似没听见的样子,照旧在打铁,根本就不理会,钟会站那等了好久,嵇康也不答理他,钟会遭到如此冷遇,恼羞成怒,一甩袖子,转身走了。从此钟会对嵇康就怨恨在心。

嵇康有位好友名叫吕安。他哥哥诬告吕安不孝敬父母,打了官司。吕安请嵇康给作证,申诉论理,嵇康出来为吕安抱不平。司马昭认为这会儿可有机会整他了。那个曾被嵇康冷落而结怨的钟会,早就想对嵇康报复,此时乘机跑到司马昭面前说:“听说嵇康要联络外面的人造反,这个人要是留着,以后可不得了呀!”

司马昭一狠心,就下令把嵇康给抓起来判了死罪。

这个事件轰动了全洛阳城。有三千多名太学生联名上书,请求不要杀嵇康,让他当老师。可是,全没用。嵇康蒙冤受屈,给押赴刑场。临死前,他还弹了琴,曲子叫《广陵散》。据说这支曲子,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弹。他弹完《广陵散》,长叹一口气说:

“当时有人要向我学这个曲子,我没教他。今后,它可就失传了!”

嵇康到死也没有求饶过,始终没向司马昭强权低头。

司马昭心狠手辣,杀了皇帝曹髦,又杀了嵇康这样敢批评朝政的人,所以朝野上下再没有敢公开出来反对他的人。当魏元帝曹奂封他为晋王、相国后,就有些大臣劝他当皇帝。司马昭几次拒而不受,在他看来时机未到。可是,他却让自己的儿子司马炎做了副相国。

太始元年(公元265年)八月,司马昭病死了。晋王、相国重权,当然是司马炎继承。他可不像他父亲那样冷静,不到年底,就迫不及待地逼曹奂让位。当时,曹奂有病不能上朝,正在后宫养病。而司马炎身带利剑率卫士突然闯进宫内,曹奂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吓得目瞪口呆,正在手足无措之际,司马炎厉声地说:

“你既不能文,又不能武,何不把皇位让给有才能的人!”

曹奂一看来势不妙,赶忙点头应允:

“我让位,我让位。”

于是,武帝太始元年(公元265年)十二月,司马炎在南郊,登上高坛,举行了禅让礼,取代曹魏,自己当上皇帝,国号晋,就是西晋开国皇上晋武帝。

曹奂在司马昭的强权控制下,提心吊胆地只当了6年皇帝。他被废为陈留主,满怀悲愤离了宫廷,心情憋屈无诉,被迁居金墉城,后又居邺城。晋太安元年(公元302年),年老多病的曹奂死去了,终年58岁。

四、司马衷:白痴皇帝任人欺

晋惠帝司马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痴到什么程度呢?

据说,司马衷长到10岁时,按宫内规矩,司马炎为他找了个东宫侍读,专门辅导皇太子读书。可司马衷哪是读书的料?老师教他读《诗经》,老师念一句,他就发笑,嘿嘿地不停。当念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时,司马衷拍掌大笑:“好玩!”并问侍读:“你‘关关’于我听听。”弄得侍读哭笑不得。因皇父司马炎要定期了解儿子的学习情况,侍读官员又不能说不行,只好变着法儿绕弯子:“太子智慧过人,有淳古之风,当循序渐进,必能识博宏富。”以骗皇帝。

司马衷这样的白痴做皇帝,自然是给身边的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先是夫人专权,后是“八王之乱”,天下乱得可以。

1.太子原来是白痴

据野史《魏晋春秋》载:司马衷长到15岁时,按周礼,应加冕了,表示已经长大成人,可以娶妻生子了。于是司马炎为他聘选了大臣陈峻之女为妻。陈小姐生性和善,知书达理,面目姣好。新婚之夜,司马衷在洞房里见到陈小姐之后,就问:“你来干什么?”陈小姐羞羞答答地说:“为太子执箒耳。”司马衷道:“你是不是以后每天都陪我睡。”很快就呼噜声大起。陈小姐以为他害羞,只好和衣而卧。以后几天,司马衷还是这样,陈小姐试图挑逗之,司马衷道:“汝何为?”羞得陈小姐满脸通红,她知道了:皇太子原来是个白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