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陶业,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兴起的化学工业之一。据考古发现,在一个大约是公元前1500年前后留下的古人遗址上,出土的破碎陶器,总计有数十万片之多。把这些碎片估算成整陶器,其数目可能超过万件。在不足一个省那样大的地区里,前后也只有三、五百年,实际制成比上述估算要多得多的陶器,必然有一大批人在从事制陶的劳作,有的备料,有的制坯,有的烧窑,哪怕是个小作坊,会是一人身兼数职,也必是一个有相当专业技能的制陶工,或许他们的经济地位是奴隶,但他们的身份是工人。这样来说,制陶业是最早的工业之一,大概不会有什么问题。
陶器业不仅本身是一个古老的工业,能够存在和发展到今天,而且由它派生出来了几种新工业,这就是瓷器业、玻璃业和搪瓷业,也都在现今的工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连同水泥业在内,今天统称为硅酸盐工业。
硅酸盐工业的名称,来源于它们产品的主要成分都有硅酸盐,都要经过高温才能制出成品。实际上它们本是一脉相承,只是配料有所不同而已。为什么又把制陶说成是发起者呢?其根源是不同于动物的人,都有一个要把经手的事情,越做越好、越做越精的脾气。
人类最早制陶器,用的是泥团,做法是手捏,烧的是柴草,成品粗糙,渗漏易碎不经用。后来改用沉滤过的细胶泥,以转盘旋塑,在窑内烧成,产品质地坚实,造型美观轻巧。再后来又讲究用瓷土,还上了釉,增添了器皿的色彩,这就出现了最初的粗瓷制品。从最初的粗陶,到进步成粗瓷,我国古人用了大约5000年的时间。若用现今人的感觉,这5000年的时间实在太长了,但跟古猿人从用火始到进化得能制陶器止,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漫长岁月来比,应该说,这样的进步速度,已是快得相当惊人的了。这一进步速度的加快,是人类进入到动手动脑的高级阶段,相互之间接受文化影响的必然结果,可见文化的精神作用十分巨大。
人们为了精选陶土,从而发现瓷土,为了烧好陶器提高窑内温度,从而制出瓷器,为了使器皿表面光滑,选用涂料,从而得到各色彩釉。接触众多的原料,一一分清它们在烧成时有不同表现,造窑试烧,摸透了窑形和温度的关系。这一切不知要实践多少回,要费多长的时间,要付出多大的心血,按今人的经验,是无法计算的。古人切身体会到收获来之不易,常在制瓷器皿时,用釉料在上面写了年号,让后人一看便知,所以瓷器常是文化年代中,文物加文字的最好史料。
传世的古代青瓷,其中一件上写有“太平戊寅”的字样,一查历史纪年表,便知它是公元258年阴历十月以前制成的。又有一件上刻有“赤鸟十四年(公元251年)会稽上虞国袁宜作”的字样,就更清楚的连作人名都写了出来。这些青瓷算是我国第一代的瓷器产品的话,那么,我国能生产出优质瓷器的工业的兴起,当不会晚于上述的年代,尽管那时的汉字中,还没有出现“瓷”
这个字。
从上述年代青瓷碎片的化学分析中,发现二氧化硅的含量相当高,金属元素的含量相当少,按照这样的成分配料,青瓷的烧成温度必须在一千度以上。这更从科学上证明了青瓷出现是瓷器生产进入一个新时代的标志。
瓷器上都要布釉,釉比瓷器本身素瓷原料不同的是多放了金属氧化物,最早用氧化钙,后来有时用氧化铅,增加了釉的透明度。若用其他金属氧化物,按不同比例配合,又会使釉呈现出五颜六色,外观效果更好,但制作的精度要求就更高了。如釉中含铁,为百分之一上下,在烧成时用还原焰,使铁变成亚铁,则瓷釉会有深浅不同的绿色,如含铁稍多或还原不好,则会变成褐色或黑色。
我国在各个历史朝代,都生产了各具特色的瓷器,有如唐代的“千峰翠”瓷,宋代有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出有“莹白”、“牙白”、“百圾碎”
、“紫口铁足”等色彩斑斓的瓷器,明代的“釉下彩”青花瓷;“鲜红”、“宝石红”红釉瓷;各色分陈的“斗彩”瓷、“五彩”瓷;清朝的康熙窑、乾隆窑等更是在宋瓷、明瓷等基础上发展起来,使造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造出了有名的“素三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等瓷器,等等,都是文物中的珍品。瓷器,不仅是生活用品,而且又是绝好的工艺品。我国是最早生产和出口瓷器的国家,从初唐到明清,一直是主要出口货品之一。英文中的“中国”和“瓷器”,用的是同一个词“China”,说明中国的瓷器和瓷器工业,在世界文化、经济生活中,曾在历史上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在现代,化工生产,电子元器件制造,也离不开陶器和瓷器,另外精细陶瓷已作为硅酸盐工业的特殊生产部门,广泛的为科研、航空、航天、军工、电子等方面,制造各种陶瓷器件。磁器、瓷器、陶器的生产技术,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文化,而且还标志着科学的发展水平了。现在人们的居住和生活中,离不开的玻璃和搪瓷,它的成分一般跟瓷釉差不多,它们也有数不清的品种,这些都是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都是以二氧化硅为主要原料发展起来的,只是在成型的做法上,跟制陶器具大不相同。陶、瓷、玻璃和搪瓷的制品,永远不会被金属或塑料所代替。硅酸盐工业,永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