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化学课程资源丛书-化学之声
8894200000003

第3章 燃素说与火

在文明社会里生活的人,几乎天天都要直接或间接的用到火,并从火那里取得了所需的热和电。但是,从古猿人会用火到现在经过了上万年,直到18世纪,关于火的争论又经历了100多年,在1774年才确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

现在人们已经时刻都离不开燃烧,但是尽管人们离不开燃烧,但是对燃烧的正确认识,又是那样的难以产生呢?

现在我们都知道,燃烧俗称是火的一种化学现象,但是古人却把火当成了一种实物,它与金、木、水、土等一起被列为“五行”,而且都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由它们组合构成的。在没有相关的什么化学知识之前,人们只能有这样荒唐的认识。

遗憾的是到了17世纪,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才刚刚诞生,却因为当时正流传着一种曲解的燃烧本质的“燃素说”,并且还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化学的进一步发展。

“燃素”是什么?“燃素说”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7世纪末,有个叫做贝歇尔的德国人,在1669年的时候他发表了一册《土质物理》的著作。书中却认为燃烧的过程是一个分解的过程,物体燃烧的时候,也就是其中能够成火的某种成分分解了出来,剩下的是土。

18世纪初,又有一个叫施塔尔的德国人,在1703年的时间,他发表了自己有关“燃素”的观点。

施塔尔所说的“燃素”和贝歇尔所说的“油土”,这两者是同一种东西,都是由火微粒构成的,并且在物体燃烧的时候又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施塔尔及其他的追随者描述的“燃素”是这样的:火是实物,是由细小而活泼的微粒所构成的,同时它和其他的元素所结合成的物质就可以燃烧,空气中有了它就会发生闪电,生物体中有了它,才能表现的有活性而富有生机。

现在我们知道,在燃烧的物质当中,必定有各种有关元素(其中也包括有氧,但不一定要有氧)的原子和分子(单质或化合物)等细小的微粒,这是事实,但是认为火是微粒或是火元素的观点是错误的。

用错误的“燃素说”该怎样解释燃烧过程呢?

他们说可燃物就是含有燃素的物质,例如木炭,当木炭在燃烧的时候,就可以把其中的“燃素”释放出来,也就剩下了失去“燃素”的死灰。他们还说金属的燃烧,也是因为金属中含有“燃素”,燃烧的时候金属里的“燃素”就会在高温的时候所释放出来,剩下的就是不能再燃烧的死灰(其实就是各种物质的氧化物的粉末)。

更可笑的是当人们把金属燃烧以后所剩下的“死灰”和木炭放在一齐再加热又可以得到金属,他们便把这一事实解释成为这是由于木炭中的“燃素”转移到了金属的死灰中的缘故。

我们现在都知道,金属燃烧是金属被氧化,金属灰(即金属氧化物)跟木炭共热又得金属,这是金属被木炭所还原。显然,这一氧化和还原的关系,完全被“燃素说”歪曲了。

有很多的人当时就被“燃素说”迷惑住了,他们都纷纷去做实验,希望有一天能够收集到纯净的“燃素”。他们甚至还认为其他的化学反应,会造成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也都和其中的“燃素”的吸收或释放有关,如把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放在燃烧着的木柴堆中,不久以后便会变成生石灰(主要成分氧化钙),这个便被他们说成是木柴或煤炭中所富有的“燃素”结合或者是转移到石灰石的成分中去了,所以生石灰有较强的活性,而且能够和水作用,对人的皮肤有腐蚀作用。并且当生石灰长时间的暴露在空气中时,就会慢慢地吸收二氧化碳而变成碳酸钙,又失去了他们所谓的活性时,他们便说是由于空气能够吸收燃素。

他们也就是这样牵强附会的用“燃素”的观点来说明当时所知道的许多化学现象,但是假的理论终究是站不住脚的,臆造的一切东西,都经不起实践的考验。

“燃素说”虽然是一种伪科学,但是它的寿命却长达百年之久。这又是为什么呢?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是独往独来的,它们会有一个继承、批判、吸收、发展直到创立的复杂过程。

在“燃素说”提出之前,炼金术等派别就提出了物有“灵气”的说法,而“燃素”跟“灵气”在说法和作用上还有许多的共同之处。炼金都是用火,当时在人们解释问题的时候,虽然口头上说的是“燃素”,但实质上在头脑里却出现的是“灵气”的影子,“灵气”就是“燃素”的遗传因子,“燃素”还不时的在“灵气”的陈尸腐肉上吸收营养。倡导“燃素说”的人是学者,他们是会做实验的,从行动上比炼金术士们接触到更多的实际。荒谬的理论如果能够巧妙地与实际相结合,产生的迷惑人的威力就会更大,“燃素说”的情况也正是这样。再加上当时科学技术的水平所限,在这样的土壤和实际的环境中,“燃素说”能够生存那么长的时间,也是历史的必然产物。

而且在大约近百年的时光中,“燃素说”的发生、发展和流行,虽然确实是阻碍了化学的发展,但从客观上来说,对化学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完全消极的。那些个信奉“燃素说”

的学者们,比前人们都接触更多的实际,而且他们还大量的积累实验资料,这样无疑是有价值的,也正是因为这些材料本身,给“燃素说”的毁灭准备了依据。

燃烧就必须要有空气,而且燃烧还会产生一些气体,这些都是事实,也引起了“燃素说”的学者们的注意,他们发现、收集、分离和研究了这些气体,并用“燃素说”的观点来认识它们,给罩上了形形色色的外衣,有的起名为“脱(无)燃素空气”(氧气);“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氮气);“易燃的空气”(氢气),等等,他们其实已经到了可以揭开“燃素”之谜的大门口,但是却还是把手又从门框上给移开了。

同样在事实的面前,有人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而有人得出的结论却是错误的,这样的差别绝不是偶然的机遇,关键是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不同。

俄国的罗蒙诺索夫,法国的贝岩在1756年和1774年,先后用实验证明了金属燃烧过后重量会增加,而且还说明这就是因为金属吸收了空气,而不是失去了燃素。

法国的拉瓦锡用五年的时间,这时候因为有人发现了氧气,就被他认识到了,但他十分慎重,又经过潜心的研究,于1777年,发表了题为《燃烧概论》的报告,用燃烧的氧化说,为“燃素”的毁灭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