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千秋智谋上
8901800000015

第15章 卷四(3)

本篇以《谷战》为题,旨在阐述山谷地带作战如何择地安营布阵问题。它认为,凡是途经山地而与敌交战时,必须选择地势险要且有水草可资利用的谷地安营布阵,这样对敌作战就能取得胜利。“绝山依谷”,是孙子提出的在山地条件下行军作战选择地形应注意掌握的原则。其意思是,部队在山地作战,必须沿着山谷行进,依傍谷地安营布阵。实际上,这在古代战争中,是常被兵家所采用的作战指导原则。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反击参狼羌的作战,就是较好体现“绝山依谷”原则的一个战例。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马援率军反击参狼羌(羌族一个部落)而自陇西南下进至氏道县境后,他根据“羌在山上”设阵的敌情实际,立即指挥部队占领了水草丰盛且地势险要的谷地,采取围而不击的战法,陷羌兵于困敝的境地,迫使其最后不得不弃山溃逃或投降,收到了“不战而胜”

的效果,羌兵“不知依谷之利”,竟把兵力集中于山上,失去了赖以生存和作战的水草。这无疑是导致参狼羌兵失败的一个直接的重要原因。

【译文】

大凡行军跨越险峻山岭地带而安营布阵时,必须依托山涧谷地,一者可得水草之利,一者可以凭险固守。这样,对敌作战就能取胜。诚如兵法所说:“部队在山地行军作战,必须沿着山谷行进,依托谷地设阵。”

东汉将领马援出任陇西太守期间,居于武都境内的参狼羌与塞外的其它部族寇掠边民,杀害地方官吏。马援亲率部队四千余人进行反击,抵达氏道县境。当时,羌兵驻扎在山上,马援率军占据山下有利地形,夺取了羌兵的水源草地,采取围而不打的战法,迫使羌兵陷于穷困境地,其首领被迫率领数十万户羌人逃往塞外,而其它部族万金人全部归降马援。羌兵由于不懂得依托山谷安营布阵的好处,所以遭到了失败。

【原文】

凡行军越过山险而阵,必依附山谷,一则利水草,一则附险固,以战则胜。法曰:“绝山依谷。”①后汉②将马援③为陇西太守,三降羌④与塞外诸种为寇,杀长吏。援将四千余人击之,至氐道县⑤。羌在山上,援军据便地⑥,夺其水草,不与战,羌遂穷困,豪帅数十万户亡出塞外,诸种万余人悉降。

羌不知依谷之利,而取败焉。⑦

【注释】

①绝山依谷: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意思是:沿着山地行进,依傍溪谷设阵。绝,横渡,穿越;依,依傍,凭借。

②后汉:即东汉。

③马援:东汉名将。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文渊。本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后裔,其先世以奢封号“马服君”而改赵姓为马姓。王莽执政时期,曾任新城太尹(太守),莽败,依附于割据陇西的隗嚣,后归刘秀。他在东汉朝廷任将二十二年,曾参加北击匈奴、乌桓,西平隗嚣、先零羌,南定交趾、武陵等战争,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

④三降羌:史载原作“参狼羌”,《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太祖赵匡胤始祖嫌名(“玄朗”之“朗”),援引时而改“狼”为“降”。参,同“三”。参狼羌,即汉代时羌族的一种,主要分布于武都郡(今甘肃武都地区),故又称武都羌。

⑤氏道县: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礼县西北。

⑥便地:谓便利之地,亦即有利地形。

⑦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攻战三十七

【提示】

本篇以《攻战》为题,旨在阐述采用进攻方式作战时所应掌握的原则。它认为,进攻作战是以“知彼”为前提条件的。

就是说,一旦了解到敌人有被我打败的可能时,就要不失时机地向敌人发动进攻,这样作战没有不胜。本篇引自《孙子兵法·形篇》的“可胜者,攻也”句,意思是说,敌人有可能被战胜的时候,就应果断采取进攻战。显而易见,本篇以孙子的论述为理论依据,不仅从力量对比上阐明了进攻作战所应具备的条件,而且从作战时机上阐明了发动进攻的时机选择问题。

这无疑是对孙子思想的弘扬,值得肯定。

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五月,孙权率军同曹操争夺皖城之战,就是体现进攻作战原则的一个战例。当时,曹操派遣朱光率军屯驻皖城,并“大开稻田”作持久打算。孙权在吕蒙的积极建议下,亲率大军前来进攻,企图夺取皖城。他在召集诸将研究计策时,“诸将皆劝作高垒”,采取长围久困之策。

唯独大将吕蒙却主张乘敌城备“不甚固”、外援未至以及雨季水涨未落之前,“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这样,既能乘敌城防空虚而迅速拔城,又能乘水涨未落而顺利于水上还军。吕蒙认为,只有采用进攻战才能达成全胜之功。孙权听后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不失时机地向皖城发动了进攻,结果只在吃顿饭的功夫,就攻克了皖城,并迫使曹操援军不得不回撤。

【译文】

大凡战争中所说的进攻,是指在了解了敌情之后所采取的作战行动。即是说当了解到敌人确有被打败的可能时,就要出兵进攻它,这样作战便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敌人有被我战胜的时候,就要实施进攻作战。”

三国时期,魏公曹操派遣朱光为庐江太守,朱光率兵驻屯在皖县,大力开田种稻,同时又使令间谍到吴地鄱阳联络起义首领,让他们充当内应。东吴大将吕蒙说:“皖县田地肥美,如果稻禾一旦成熟收割,魏军必定扩充兵员,像这样搞上几年,曹操强大的态势一形成便难以制服了。因此,应当尽早拔掉朱光这颗钉子。”进而他又详细地陈述了该地的情况。于是,孙权亲自出征皖县、一昼夜就到达这里。孙权接见众将,征询攻城之策,大家都建议采取构筑攻城土山高垒之法,只有吕蒙提出不同看法,说:“构筑土山高垒必须经过好多天才能完成,等到那时,敌人的城防已经整修加固,外部的救兵必将赶到,该城就无法攻破了。况且我军是乘着雨季从水道而来,倘若在此停留而耽搁时日,上涨的江水必将退尽,返回时道路就会非常艰难,我觉得这是很危险的。据我观察,现今该城并不很坚固,凭借我军锐不可当的士气,从四面实施围攻,不用多久就可破城,然后乘着水位高涨而还军,这才是全胜无损之策啊。

”吴主孙权听后采纳了他的意见。吕蒙就推荐甘宁担任登城都督,率兵进攻在前,吕蒙率领精锐主力随后跟进。天刚亮时吴军发起进攻,吕蒙手持鼓槌擂鼓督战,士兵们个个龙腾虎跃,奋勇登城,仅到吃早饭时候就攻克了该城。接着不久,魏将张辽率领援兵进至夹石时,听说皖城已被攻破,不得不率兵退回。

孙权为了奖赏吕蒙此战所建功勋,当即任命他为庐江太守。

【原文】

凡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可胜者,攻也。”①三国魏曹公②遣朱光③为庐江太守,屯皖④,大开稻田,又令间人⑤招诱鄱阳⑥贼帅⑦,使作内应。吴将吕蒙曰:“野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

乃具陈其状。于是,孙权亲征〔皖〕,一朝夜至⑧,问诸将计策,诸将皆劝作高垒⑨。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⑩,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经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危之。今观此城,不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拔,及水以归,全胜之术也。

”吴主权从之。蒙乃荐甘宁为升城都督,率兵攻其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进攻,蒙手执桴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权嘉蒙功,即拜庐江太守。

【注释】

①可胜者,攻也:语出《孙子兵法·形篇》。

②曹公:即曹操。

③朱光:马本及唐本皆误作“朱公”,今从王本及汪本。

④皖:即皖县,庐江郡治,位于今安徽潜山。

⑤间人:即间谍。

⑥鄱阳:郡名。三国吴置。治所在今江西波阳。

⑦贼帅:马本作“败归”,唐本作“叛归”,汪本作“贼师”,皆与史载不符,今从王本。贼帅,旧史对人民起义首领的诬称。

⑧一朝夜至:犹言一昼夜至。

⑨作高垒:王本及汪本作“作土山攻具”,义同。

⑩治垒必历日乃成:马本及唐本皆将此句置于“蒙曰”之前,但据史载,此句实为吕蒙向孙权进言的话,故应置于“蒙曰”之后。

淹留经日:谓停留数日。经日,一日或数日之谓,这里指数日。

水必向尽:马本及唐本皆误作“必须尽还”,今据史校改。此句意为上涨的江水必然退尽。

窃: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切”,今据史校改。窃,犹私,这里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今:马本及唐本误作“徐”,今从王本及汪本。

甘宁:巴郡临江(今四川忠县)人,字兴霸。初附刘表,后归孙权。作战勇敢,为孙权所推重,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

升城都督:马本及诸本皆误作“外城都督”,今据史校改。升城都督,系作战临时任命的统兵攻城的长官。

侵晨:天刚亮。

桴鼓:谓以槌击鼓。桴,鼓槌,这里作动词。

夹石:地名。位于今安徽桐城北。

本篇史倒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吴书》。

守战三十八

【提示】

本篇以《守战》为题,旨在阐述采用防御方式作战所应掌握的原则。它认为,防御作战是以“知己”为前提条件的。就是说,当在知道自己力量尚未达到足以马上战胜敌人的时候,要取防御作战方式以消耗和疲惫敌人,待敌出现有被我打败的条件时,再转入进攻,便没有不胜利的。联系前篇《攻战》所阐述的观点,不难看出,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实际出发,能攻则攻,不能攻则守,此种依据不同态势采取不同作战方式,以及根据事态的发展变化而适时转换攻守作战方式的思想,这正是作战谋略的鲜明特点之一。毫无疑义,这是完全符合战争实际和作战需要的正确指导。更难能可贵的是,本篇《守战》所论内容,已经明显包含有先守后攻、攻守结合的积极防御的重要思想。

西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大将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叛乱的战争,便是运用先守后攻、攻守结合的积极防御战略的成功战例。当时,吴、楚联军是七诸侯王所属部队中力量最为强大的军队。因此,战胜吴、楚联军,是平定七国叛军的关键。大将周亚夫受命后,他基于对楚军剽轻、吴军精锐的实际情况的正确分析,采取了“以梁委之”、坚守昌邑不战,伺敌疲弊而后击的先守后攻的作战指导方针。梁国地处吴、楚联军西进而夺取关中的必经之路,亚夫以梁为饵,实施坚守,这既可以吸引、迟滞和消耗吴、楚联军,又为汉军主力据守昌邑要地、进行决战的充分准备,提供了可靠保障。故周亚夫率军进据昌邑以后,不为吴、楚军的多次挑战所动,他一方面凭据深沟高垒,坚壁不出,以保存决战的足够兵力,一方面及时派兵截断了吴、楚军的运粮道路,从而使敌人立即陷入粮绝力疲的困境,最后不得不引兵后撤。在此决战时机已经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周亚夫不失时机地率军猛烈追击,终于大败吴、楚联军,取得了平定七国叛乱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译文】

大凡战争中所说的防守,是指在了解了己方情况后所采取的作战行动。就是说,当了解到自己没有立即战胜敌人的条件时,我就坚守不与敌人交战,等到敌人出现可以被我战胜的条件时,就不失时机地出兵进攻它,这样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

诚如兵法所说:“了解到自己不能立即战胜敌人时,就要采取防守作战。”

西汉景帝时期,吴、楚等七诸侯国发动武装叛乱,景帝命以周亚夫为太尉,率军东向进击吴、楚等七国叛军。周亚夫因此而亲自请示景帝说:“楚国等军队凶悍轻捷,一时难以与它正面交锋。我打算暂时把梁国舍弃给他们,但要派兵断绝他们的运粮道路,这样才可以制服它。”景帝同意了这个意见。周亚夫受任后调集部队至荥阳时,吴国军队正在进攻梁国,梁国危急乃向周亚夫请求援救。周亚夫却率军进至东北方向的昌邑,高筑壁垒而坚守不出战。梁王派遣使者前往请求亚夫出援,亚夫以采取坚守不出的战略为有利,而不肯前往救援梁国。梁王无奈,又上书于景帝,景帝诏令周亚夫救援梁国,亚夫拒不奉命,仍然坚守壁垒而不出兵救梁,同时却派遣弓高侯韩颓当等人率领轻骑切断了吴、楚军后方的运粮道路。吴、楚军由于缺粮饥饿,想要退兵,并多次向亚夫部队挑战,但亚夫始终坚守壁垒而不出兵应战。一天夜里,亚夫军营突然惊乱,互相攻扰,竟至闹到亚夫帐前,但他却不动声色地静卧不起。不一会,惊乱自息,部队重新稳定下来。其后,吴军奔袭亚夫军营的东南角,周亚夫却令部队防备西北角以调动敌人就范。不久,吴军精锐主力果然奔向西北角,但却无法攻入。吴、楚军实在饥饿难奈,便引兵撤退了。周亚夫乘机出动精锐部队跟踪追击,大破吴军。吴王刘濞丢弃大部队,只带数千名精壮亲兵逃走,逃往江南的丹徒,企图负隅顽抗。汉军乘胜追击,全部俘获了刘濞所丢弃的部队,降服了吴国所辖之郡县。周亚夫下悬赏令说:“有谁能抓获吴王的,重赏千金。”一个多月以后,东越人便斩了吴王首级前来报功请赏。此役,周亚夫率军同叛军相攻守历时三个月,吴、楚叛乱就被全部平定了。

【原文】

凡战,所谓守者,知己者也。知己有未可胜之理,则我且固守,待敌有可胜之理,则出兵以击之,无有不胜。法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