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吾: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吴”,今据史校改。吾,为孟达自言其驻地上庸城。
⑧一千二百里: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一百二十里”,今据史校改。
⑨上庸:县名。故城位于今湖北竹山西南。
⑩旬有六日: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旬月”,今据史校改。李辅:孟达部将。司马懿率军围攻上庸时,他与达甥邓贤斩达首后开城投降。
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
整战六九
【提示】
本篇以《整战》为题,旨在阐述对于阵势严整之敌作战时应当注意掌握的指导原则。它认为,作战中如果遇到行阵严整、士卒镇静的敌人,不可轻率与之交战,应当等待其发生变化之时,再不失时机地攻击它,就能打败敌人。这里引自《孙子兵法》的“无邀正正之旗”,邀,阻截;正正,谓整齐严密之状。
整个句意是,不要去截击旗帜整齐、队伍严密的敌人。显而易见,本篇依据孙子的思想,通过对阵势严整之敌作战问题的论述,进一步揭示了避实击虚和因变制敌重要作战原则的实践性。三国时期魏将司马懿平定公孙渊的辽东之战,便是较好体现上述指导原则的成功战例。
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六月,司马懿奉魏明帝之命率领大军秘密渡过辽河之后,他发现公孙渊集重兵于辽隧城,企图凭据坚城固守以阻截魏军,于是采取了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作战方针,舍弃行阵严整、部署周密的辽隧不攻,而直捣防守空虚的敌巢襄平,迫使辽隧的敌守军急速回救,司马懿乘机挥军迎击,大败敌军,进而包围了襄平,为取得整个平叛作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综观此战,司马懿在作战指导上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能够根据敌情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作战方针和有效战法,调动敌人脱离坚城固垒而于运动之中歼灭之。此种因情制敌、灵活用兵的作战指导,是值得人们效法的。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军行列严整有序,士卒情绪安稳平静,不可轻率与其交战,等到敌人内部发生变化时,再出兵进攻它,就有利于我军取胜。诚如兵法所说:“不要拦击旗帜整齐、队伍严密的敌人。”
三国时期,魏国大将司马懿奉命率军征讨公孙渊,而进至辽水。公逊渊果然派遣数万步骑兵凭据辽隧,企图固守坚城壁垒以抵御司马懿进攻。司马懿率军乘船偷偷渡过辽水后,依傍辽水构筑一道长围(摆出一付攻打辽隧的架势),然后又命令部队放弃该城不攻,而向其老巢襄平进发。众将对此决策十分不解地说:“我们不攻打辽隧城,却又构筑长围,这不是显示我们兵多军威的办法。”司马懿解释说:“敌人现在凭据辽隧坚固而高大的城防设施,企图把我军拖垮在这里。我们进攻它,恰好中了敌人的诡计。敌人的主力都集中在这里,其老巢必定非常空虚,我军直驱襄平,这里的敌人一定会心怀恐惧,他们恐惧就会离开坚城固垒而向我求战,那时我们集中兵力打败他们是必定无疑的。”于是,司马懿率领严整有序的魏军,越过辽隧而向襄平长驱直进。敌人发现魏军所向直指其后方老巢,果然脱离坚城辽隧而去拦截魏军。司马懿乘机挥军迎头痛击,大破敌人,三战三捷。公孙渊退保襄平,司马懿乘胜挥军包围了他。
【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整齐,士卒安静,未可轻战,伺其变动击之,则利。法曰:“无邀正正之旗。”①三国魏司马懿征公孙渊②〔次于辽水③。渊遣步骑数万,阻辽隧④,坚壁而守,以距帝⑤。〕懿泛舟潜济辽水,〔傍辽水〕作〔长〕围,弃城而向襄平⑥诸将曰:“不攻城而作围,非所以示众也。”懿曰:“贼坚营高垒,欲以老吾军也。攻之,正堕其计。贼大众在此,其巢穴虚失,我直指襄平,必人怀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遂整阵而过。贼见兵出其后,果邀之,乃纵兵逆击,大破之,〔三战皆捷。贼保襄平,进军围之。〕⑦【注释】
①无邀正正之旗: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公孙渊:《晋书》称之“公孙文懿”,三国时襄平(今辽宁辽阳)人。魏明帝时,任辽东太守、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叛魏自立为燕王。次年,被司马懿率军所攻杀。
③辽水:今辽宁之辽河。
④辽隧:地名。故址在今辽宁鞍山西之辽河东岸。
⑤帝:指司马懿。魏元帝咸熙二年(公元265年),懿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后,追尊其为宣皇帝。
⑥襄平:三国魏辽东郡治。公孙渊叛魏后据此自称燕王。
⑦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
乱战七十
【提示】
本篇以《乱战》为题,旨在阐述对于行阵紊乱不整之敌应采取的作战指导原则。它认为,作战中如果遇到行阵不整、士卒混乱的敌人,应当乘乱而不失时机地迅速出兵攻击它,就能取得胜利。本篇所引“乱而取之”,是孙子著名的用兵“诡道十二法”之一,它是古代作战中常为兵家所采用的有效战法。
战争的经验表明,敌人处于混乱之际,恰恰是我出兵击敌的最好时机。因此,本篇所论旨在揭示作战中如何选择有利战机击敌的问题。这对用兵者是不无启发意义的。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唐将段志玄击败隋将屈突通的潼关之战,就是较好体现“乱而取之”战法的成功战例。当时,段志玄随刘文静同隋将屈突通战于潼关,文静所部为隋将桑显和袭击而败溃。在此十分危急的时候,段志玄率领少数骑兵及时赴救,击杀数十敌人,但不幸在返还时足部为敌流矢所伤。然而,为了使部队的高昂斗志不受挫折和影响,段志玄对自己的伤痛竟“忍而不言,更入贼阵者再三”,以其自身的英勇奋战,给隋军以很大杀伤,使敌人立即陷入极大混乱,鼓舞了自己部队的士气。之后,他又乘敌混乱溃逃之机,适时组织指挥部队实施猛烈追击,大败隋军,活捉敌将屈突通。段志玄身为将领,能够临危不惧,率先冲锋陷阵,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然而更为可贵的是,他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创造歼敌的有利战机,并且不失时机地指挥部队进行反击。这是促使唐军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乱而取之”的重要原因。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人行列阵势紊乱不齐,士卒喧哗混乱不堪,应当立即出兵进攻它,就有利于我军取胜。诚如兵法所说:“敌人混乱不堪时,我就乘机攻取它。”
(隋末李渊起兵之初),其部将段志玄随同刘文静率军于潼关抵抗隋将屈突通的进攻。刘文静所部被屈突通的部将桑显和打败,军营已经溃散。这时,段志玄率领二十名骑兵赶来救援,奋力冲杀,击斩隋军数十人;但在回身返还之时,脚部为敌人乱箭所伤。因怕引起部众思想波动,所以段志玄不但忍受伤痛不言,而且三番五次地率先冲入敌阵,奋力拚杀,致使桑显和军大乱,刘文静部队士气重新振作,并乘敌军大乱,勇猛冲击,大破之。屈突通兵败而逃,段志玄与众将跟踪追击,将他活捉过来。
【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不整,十卒喧哗,宜急出兵以击之,则利。法曰:“乱而取之。”①唐段志玄②从刘文静③拒屈突通④于潼关⑤,文静为通将桑显和所败,军营已溃,志玄率二十骑赴之,击杀数十人而还;还为流矢中足,虑众心动,忍而不言,更入贼阵者再三。显和军乱,大军因而复振,击大破之。〔及屈突通之遁,志玄与诸将追而擒之。〕⑥【注释】
①乱而取之: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段志玄:唐将。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隋末从李渊起兵,官至郢州刺史。唐朝建立后,随李世民讨王世充、破窦建德等作战有功,升任左骁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封褒国公。
③刘文静: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肇仁。隋末为晋阳令。李渊于太原起兵,他参与定计。唐朝建立后,任民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后因不满位居裴寂之下,李渊听信裴寂谗言而将其杀害。
④屈突通: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朝时任右武候车骑将军、左骁卫大将军。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在潼关与李渊部队作战中,被段志玄所俘。唐建国后,任兵部尚书,封蒋国公。
⑤潼关:关隘名。位于今陕西潼关县北,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
⑥本篇《乱战》马本及唐本均无史例引文,今据汪本《乱战》补入,其史例出自《旧唐书·段志玄传》又见《新唐书·段志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