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微软王国里的华人领袖
8902000000028

第28章 微软最高层华人——李开复(2)

汇报结束时,他情不自禁地说道:“Superimpressive(太出色了)!”这句话无疑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总结和最大鼓励。在我离开会议室时,他亲切地问我:“能够聘用那么多杰出的人才并与他们一起工作一定是其乐无穷吧!”其实,这正是我在微软工作所追求的。

三、我的成功路:做最好的自己

2005年11月30日新浪名人堂和《读书有用》推出对李开复的独家在线访谈,与网友畅谈其新作,分享其成功理念。以下为聊天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参加今天的在线访谈,今天我们的嘉宾是来自Google公司的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博士,李博士你好!

李开复:你好!

主持人:我们今天聊你的新书《做最好的自己》,这本书是不是你写的第一本书?

李开复:是我写的第一本中文书。

主持人:作为总裁级的人物,以前是一个技术天才,很多网友会认为你的第一本书应该是技术方面的书或者管理方面的书,为什么会想到出一本励志的书?

李开复:虽然我的工作跟技术有关,但是我一直在帮助中国青年学生。比如,从我写的《给中国大学生的五封信》,还有在网上办的“开复学生网”,和学生交流、回答学生的邮件,这是我过去十几年来一直在做的工作。这是一份个人兴趣的延伸,和我的工作并没有太大直接的关系。

主持人:为什么你特别喜欢帮助中国的学生呢?中国青年人很多,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也需要帮助,而你为什么特别注重学生这一块呢?

李开复:因为学生的可塑性最大。多年来我花了不少的工夫,他们看到了我的诚意,他们也有这份诚意愿意听我的教导和帮助,所以我也更希望花时间帮助中国的学生。

还有就是中国未来的成长,很大程度是看中国的学生。学生在过去两百年来第一次有足够的资源、足够好的学校、足够的就业机会,还有互联网可以帮助他们,他们是潜力最大的,也是我能够帮助发挥最多的一批人。

没有时间是借口

主持人:又有问题来了,作为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是很忙的,在访谈开始还有记者围着你问这样那样的问题,你怎么会有时间写作呢?而且还写了30万字?

李开复:其实是差不多20万字,时间是有的,很多时候是看你要不要选择做一件事情。我写的时候一个月请三四天假,专门为了写这本书,在平时我把周末或者是晚上的时间空出来。当你对自己做一个承诺,而把自己当做别人一样认真对待时,就可以把自己的时间空出来,无论有其他多急迫的事情都可以等,重要的事情是不可以等的。

主持人:就像在书里面写的,其实没有时间是借口,是因为你认为它不重要,重要的事是可以挤出时间来的。我知道你为学生作的贡献,不仅仅是这本书,还有开复学生网,我知道你办开复学生网之前曾经给中国的学生回复2000多封信,办了开复学生网之后,几乎每隔一两天都有在上面发帖子,你怎么会用这么多时间?

李开复:时间是有的,虽然可以利用的时间没有想象的那么多,但可以利用时间的碎片。比如,在开会之间回复几个帖子,或者在开车的时候想一些主意——下一封信写什么,或者是坐车的时候,想想能否有其他人帮助你,或者让版主把最需要回答的帖子尽快先替我回答了。所以如果有效率的话,花的时间可能会很少。

主持人:你在书里写到一个细节,如果每个人一天节约20多分钟,一年下来就是73000多分钟,是个巨大的数字。各位网友,现在除了在开复学生网发帖子,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通过新浪网问。请问您之所以喜欢帮助学生,是因为您自己在当学生的时候,受过什么样挫折或是教训吗?

学会怎样沟通

李开复:我最大的挫折是我在读研二的时候,我教一批天才高中生,我以为自己教得很好,我在8个星期教会他们大三、大四才能学会的课程。后来,我发现他们学会是因为他们是天才,我却以为是我教得好,而且我发现他们对老师的回馈是很负面的,我的挫折是他们把我批评成最不会沟通表达、最不会讲课的老师。

主持人:当时觉得非常沮丧?

李开复:非常沮丧是一两个小时,然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怎样沟通,怎样做一个优秀的演讲者,学会怎样做一个老师。

主持人:那你从那时候开始学习与人交流和沟通的方法?

李开复:当然还有,比如问一些讲课很好的老师,问他们一些秘诀。

主持人:我知道你是生在中国台湾,而且11岁到了美国人口很少的一个小镇上,你那时候是初中生,那你是怎样克服生活困难的呢?因为没有家人陪伴,应当是非常孤独的吧?

李开复:还可以,美国人很热情,虽然我不会讲英语,但是校长每天中午亲自来教我英语,到了下课的时间,同学请我到他们家里玩,讲话讲不清楚就比手画脚。

主持人:你被认为是数学天才。老师在上面写了1/7,你就说出了那是多少数字,那现在记得吗?

李开复:记得,0142857。

主持人:太厉害了,后来你参加加州作文比赛得了一等奖,信心一点点足起来了?

李开复:是的。

主持人:你是什么时候决定从事这样的技术工作?我们看到你上大学首先学习的是法学和政治学。

李开复:那时候我以为自己想做一个律师或者是法官、政治家,但是并没有想得很清楚。上了大一以后才发现,我并不喜欢学政治或法律,同时我发现自己很喜欢计算机,于是我离开了排名很高的法律系,进入了排名很低的哥伦比亚的计算机系。有人认为我怎么把这些学分都放弃了,很可惜,但是我感觉我做了律师,这一辈子白活了才是最大的损失。

主持人:请问你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技术之外的公益方面的事情呢?

李开复:应该是在1990年,联合国提供了一个很特殊的奖学金。那时候我是一个大学的助理教授,我拿了这个奖学金来到中国做了一份工作,我在北京四五所高校还有中科院作了很多场演讲。我感触最大的是当时我29岁,可学生大都是25岁、26岁,几乎是同年龄的人,但我的感觉是我们的差别为什么这么大,他们和我一样的聪明,比我更努力,同样是炎黄子孙,只是我个人有幸在美国接受了最先进的教育,我觉得这是很不公平的事情,希望尽我的力量让所有的炎黄子孙都能够尽快发挥他们的潜力,这也可能是我感触最大的事情。

主持人:你刚才讲感觉差别很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开复:比如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思考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创新能力。

主持人:可能是因为还有一些硬件落后的地方吧?

李开复:那是造成这些原因的基本理由,当时的教学、老师、设备等都和美国有相当大的差别。

主持人:这本书所有的理论都很全面,像一个成功的同心圆,从里面的核心价值观,到外围态度和执行方面的东西。我想知道这些看上去非常圆满的成功者理论,从什么时候开始成形的?肯定不会是一朝一夕的。

李开复:不是的,这里面每一点都是我个人多年的体会和经验得出来的结论,但是我从来没有把它整合成一个同心圆,并没有系统化地想这些问题。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才把它慢慢整理出来。

主持人:怎么会诞生这本书?你工作那么忙,有点像奇迹。

李开复:奇迹当然没有了,我做了一个网站,那时候每天有200、300个帖子需要我在上面回答。

主持人:这样回答很好,又有互动,又很及时,那为什么想到写书?

李开复:是因为人民出版社的李编辑到我网上问我:开复老师,你为什么不写书?因为有的同学没有接触到互联网,或者是家庭比较贫困,没有宽带,写一本书可以更大发挥你的影响力。

主持人:原来是这样,我们再来看看网友最新的问题。

网友:开复博士有没有想过来军校演讲?军校是很特殊的团队,需要您的指导。

李开复:我最近差不多到了20个学校作了演讲,演讲这一轮已经告个段落了,明年再有机会,我很愿意考虑去任何学校,包括军校。

主持人:去演讲过的学校当中,有没有给你印象比较深刻的回忆呢?

李开复:其实每一次都很深刻,但是最深刻的可能有几次,一次是在西安作演讲,那时候校长跟我说:开复,大礼堂挤满了3000个人,外面还有3000个人。我想怎么有这么多人,一去看,果然外面有3000人听,里面有3000多人,而且那天非常冷,同学们在那么寒冷的情况下听,我很感动。

网友:请问你11岁不会英语就上了美国中学,那你是怎么样渡过语言难关的?

李开复:那时候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考试拿回家做,回家查字典,很信任我。第一年每天中午校长来教我英语,上课的时候老师问我有没有听懂,学英语中觉得什么比较困难,而且我没有跟上他们,跟低一年级一起上。他们帮我量身定做了一个课程,在整个课程中没有对我不懂英语进行批评,反而是鼓励,让我得到了自信,喜欢学习,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当你喜欢学习的时候,比如说那时候因为数学得到夸奖,就得到一种自信,觉得把数学真的学好就是最好的。英语如果学不好,那我就想把英语学好,牵动了我学习的动力,可能这是最主要的理由,我想,应该就是这种环境促成了我渡过语言难关。

另外我想在11岁的时候,学习语言还是比较容易的,我记得大概三四个月以后就可以跟同学交谈,五六个月以后,上课都可以听懂了,一年以后,特殊的照顾全都不需要了,可以和他们一样的上课。

主持人:这位同学不要灰心,即使11岁不会英语也来得及,李博士在书里面说到他的父亲50多岁才学会了英语。

李开复:是的,他是四川人,连普通话讲得都不是特别好,但是他知道自己要进行历史研究方面的工作,必须看懂英文的论文。他花了很多的时间查字典,和我们用英语交谈,开会的时候也用英语交谈。

主持人:带有四川口音的英语,你们帮他解释的时候他还会特别不高兴?

李开复:是的。

主持人:后来,李博士父亲的英语好到什么程度,好到解释电影里面男主角说比较偏僻的名词都没问题了。

李开复:是的。

成功的定义

主持人:我看到这本书的开篇就反对一元论的观点,您推崇的是多元化,每个人有自己的成功,所以这个书名字就叫《做最好的自己》,所谓的多元化成功,或者你自己对成功的定义是怎样的?

李开复:成功的定义其实就是让自己快乐,让自己认为活得有价值,这样而已。每一个人的成功,绝对不是一元化的,如果说钱赚得多就是成功了,地位坐得高就是成功了,或者说成绩得第一名就是成功了,那一个社会照这样一元化的文化排队,只能有一个人成功,这样的社会肯定是不快乐的。实际上每一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有自己的爱好、不同的背景、激励自己的东西。比如说我喜欢学计算机,我太太却很痛恨学计算机;有些人喜欢唱歌,有些人不喜欢唱歌;有些人喜欢语言,有些人不喜欢语言。其实做最好的自己是让你能够发挥出你的潜力,做你喜爱的事情,让你对世界有最大的贡献,让你有一种满足感。无论你是书读得好,还是工作做得好,或是做你喜爱的工作,还是做了很淡泊名利的事情,只要你快乐,觉得对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就是好的事情,就是成功了。

主持人:虽然你反对一元论的成功,但肯定一元论的成功在社会上有很多人认可。我想你走了这么多地方,包括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内地,也包括美国,是不是一元论成功的观点是很多人认可的?

李开复:我觉得是。在亚洲,一般来说一元论比在欧美更多一些。在一个发展中国家,一元论可能又会更严重一些,这是可以理解的——当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资源的时候,想要有更多的钱,这是合理的事情。

主持人:是不是所谓的穷怕了?

李开复:对,但是我这种多元化的成功并不是只追求理想,而是可以找到双赢的机会。

主持人:李先生自己就是一个榜样。

网友:很喜欢这样的访谈栏目,与成功人士视频面对面,有种零距离的感觉。

主持人:希望大家接着提问题。这本书里讲到了很多核心的因素,挑几条来说,首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价值观、诚信的问题。特别列举了两个例子,可能很有普遍性,现在很多美国学校不喜欢招中国的留学生,因为说他们的推荐信的资料很多都是假的,有这样的例子吗?

李开复:有的,我一个当教授的朋友就是这样跟我说的。但我想这不是很普遍,有一些教授有这样的成见。有些例子,比较严重的是做假的成绩单,或者是推荐信,更多的例子是学生写了推荐信,而老师可能没有看就签了字,所以每一封推荐信写的内容差不多,彼此抄来抄去,作为推荐信就没有意义了。其实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区分工具,所以这样不但会造成一个申请者不被看中,而且可能使所有教授都不看中国来的学生的推荐信了,如果竞争起来,不见得赢得过印度的学生。

主持人:推荐信本身失去了诚信,可能让人觉得拿推荐信的人,或者是签这个推荐信的人出现问题了。

李开复:对,可能会牵扯到这个学生。

主持人:书里不光是说了别人,也承认了自己曾经的错误,比如有件事情,小时候你偷了家里的钱买玩具,最后父亲跟你说了一句非常重的话?

李开复:对,他说“希望你以后不要让自己失望”。

主持人:这个话听起来比较绕,一般家庭会说不许再偷钱了、不许怎么样,为什么你父亲说了这句话“不要让自己失望”?

李开复:这是很好的教导方式,有自己的启发形式。当你做事情是为别人做的时候总是有牵强的心态,如果一件事是为了自己做,你就会更愿意做这件事,而当我做了不好的事情之后,我对自己是很失望的,当父亲提出来不要让自己失望了,更加强了我对自己的一种感觉,不只是父母亲失望,而且是自己失望。

主持人:自己的失望才是最大的失望。

李开复:一个积极的人是应该有这样的感觉的。

做人的态度

主持人:还有一件事情能说明李先生的价值观或是做人的态度。有一次你必须要在两个人之间裁掉一个人,一个是你同窗若干年的师兄,一个是新进的员工,这个新的员工,虽然你对他不熟悉,你却觉得他是有潜力的员工,但是你的师兄有时候表现得并不出色。你要裁员,是把师兄裁掉,做一个无情的李开复;还是把新进的员工裁掉,做一个徇私的李开复?你最后做出了什么样的抉择?

李开复:我觉得诚信和公正对我是最重要的。我把这两个不好的结果,假设成了第二天报纸的标题,最后认为不能让师兄留下来,裁了更有潜力的新员工,我不能作这样的决定。其实裁掉新员工是最容易的,他刚加入社会,也不会抱怨;而裁掉了师兄可能会遭到很多人的批评,包括师兄和老师。

主持人:师兄跟您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