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筑巢记
89023100000003

第3章 山川风物

纵情正阳大草甸

大草甸位于陕西省平利县正阳乡与重庆城口县交界的地方。我看过许多资料,知道那地方很遥远,遥远到一切现代文明都与那里无关,就连电话线、电线都无法牵到那里。但那一直是我神往的地方,是在梦中游历过好多次的地方。7月下旬的一天,终于下定决心,带上家人,邀了朋友,开始了我的寻梦之旅。

第一次驾车走这么远的路,第一次在如此惊险而又充满神秘的道路上行走。路,在陡峭的崖壁上缠绕着,一个马虎眼,也许就会掉下深渊;全是弯,急弯,急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全是坡,陡坡,陡得让人一直仰躺着身子。不停地绕来绕去,如走迷宫,每到一处,你都无法想象前面将是怎样一幅奇异的光景。一直就那么忽左忽右地打着转,早已分不清东西南北。不知道拐了多少弯,越过了几座山,渐渐地,眼前的视野变得开阔起来。然而,当走过一段平坦的道路,又转过一道急弯之后,前面却又面临着更陡峭的坡,一直上,一直上,当车子即将爬上最高处的时候,有个女孩禁不住惊呼起来:“哇,我感觉我们离天堂越来越近啦!”

终于上到最高处了,真的有了进入天堂的感觉,或者我们已经就在天上了。走下车,伸出手,就能扯下一片白云;双脚踩踏在草地上,也像踩着云朵似的柔软。映入眼帘的,已不再是陡峭险峻的崖壁,茂密原始的森林,而是辽阔的原野,无际的草甸。抬头仰望,眼里是云朵;低头四顾,眼里也是一片片白色的云层,远处的峰峦若隐若现。

风是神奇的。正是炎热的七月天呀,那风轻轻拂来,竟是如此凉爽,又是那般轻柔,就像孩子细嫩的手掌在脸上轻轻抚过。太阳也变成了孩子,在云层里飘来隐去,跟我们玩着捉迷藏的游戏。

水也是神奇的。有道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海拔两千五百多米的高原,竟然湖泊点点,犹如五彩珍珠镶嵌在无边的草地上;溪流纵横,就像银色的飘带在山间环绕,引人生发无尽的遐想。

最神奇的当然是一望无际的大草甸了。那草哪里是草呀,那分明是一根根五颜六色的花丝线呀,否则,怎么会那般纤细,那般柔软呢?那草甸哪里是草甸呀,那分明是硕大无朋的、绣满了花朵且绽放着馨香的地毯呀,而那地毯一定是天女所织呢,人类怎么能创下如此奇迹呢?

来这里之前,我曾多次观看过来过这里的人拍下的图片及视频。当我看到他们在这里高呼,在这里放歌,在草地上翻滚的时候,不仅不以为然,而且还骂他们是疯子。然而,当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神奇的境地,早已不再年轻的我却跟他们一样疯狂,一样高呼呐喊,一样在草地上翻滚。而那几个女孩早已禁不住放开了歌喉,唱起了《刘三姐》里面的曲子:“唱山歌唉,这边唱罢那边和,那边和……”悠扬的歌声在原野上回荡,竟立即招来对面山包上一阵粗犷的男声:“山歌好比春江水唉,不怕滩险弯又多喽弯又多……”在他们的感染下,从不唱歌的我也禁不住扯起嗓子,跟他们一起吼了起来。

怎么能不纵情啊!在人生的长河中,在职场,我们经历了太久的循规蹈矩;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们也一直那么小心翼翼,就是回到家里,我们想得更多的也许还是生活的压力,肩上的责任,我们能有多少展露真性情的机会呀?然而,当你置身于这样一个全新的境地,人间的一切艰难困苦、喜怒哀乐似乎都与你无关了,一切世俗杂念、功名利禄都离你远去,你怎么能不尽情地高歌,不尽情地放纵一把啊!

(发表于2013年8月21日《渭南晚报》及2013年10月24日《安康日报》)

芍药谷赏石

在中国最美丽的乡村陕西南部平利县,有一个叫芍药谷的地方,那里青山环抱,叠翠千仞,溪流潺潺,空气清新如洗,而最吸引人的则是那里奇特的石头,怪异的山峰。

芍药谷距平利县城西约六公里,距女娲山不到五公里。相传远古时候雷公劈山石供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就扔在了这个山谷里。女娲补天的石头呀,能不奇特吗?而那些石头堆放在山谷里,又恰似那盛开的芍药花,因此,那峡谷便有了“芍药谷”这名字了。

说那里的石头奇特,首先奇在造型——有的如桌,有的如凳,有的如椅。有的像动物,有的像农具,有的像兵器,有的像房子,什么样的都有。其次,奇在石头上各种各样的图案,有的如格,有的如字,有的如花。有似斑马线的,有像一弯明月的,有像中国地图的,千姿百态,无奇不有。

在芍药谷上部的公路边,一面硕大无朋的巨石坐落,状如三角,顶端如锥,它牢牢地扎在公路边,而整个身躯却斜过公路,极其威武地向上挺拔着,就像一门架在公路边的大炮,直指苍穹!

那些石头似乎都是有生命的。有的如龟在爬行,有的如牛在静卧,有的如蛇在游动。你看,那个叫“蟒蛇吐箭”的石峰,多么像一条巨大的蟒蛇张大着嘴巴,伸长着舌头?还有青龙潭中的那只“神龟”,正探出头,有滋有味地观看着前面的瀑布,煞是有趣!

那里的山也是有生命的呢!站在北坡遥望对面的山峰,恰似巨大的雄鹰在展翅飞翔;还有那个叫“蛤蟆爬坡”的地方,孤零零一块巨石,酷似一只硕大的蛤蟆在艰难地向山顶爬行着,也不知爬了多少年了,却还在那半山腰上;那个酷似老人头的山峰,眼睛鼻子和嘴巴,无不栩栩如生,那一定是这座山的山神了;还有那个叫作“童子拜观音”的,但见那小童子跪拜在观音老母面前,多么虔诚呀!

能造化出如此奇山奇石的地方,水,自然也不一般了。那水是真正的矿泉水,是从石缝里流淌出来的,是大山的汁液啊。它们像调皮的孩子,时而隐匿不见,时而又从沟壑处或石缝里探出脑袋,在空中画着银色的弧线,唱着悠扬的小曲,以最浪漫的姿势跳入浅滩,激荡起一朵朵银色的浪花。它们或许玩累了,在浅滩里歇会儿,又开始下一个捉迷藏的游戏。

芍药谷有大片的竹林和四季常青树,奇花异卉漫山遍野,阵阵芬芳使人醉,处处奇观让人迷。芍药谷,奇石赏不完,美景看不够!

(发表于2014年9月17日《西安日报》)

老县史话

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陕西南部有个叫作老县的地方,但他们大都晓得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而老县就紧靠着女娲治所——女娲山下;人们也许对老县境内的稻草街比较陌生,但却没有几个不知道车厢峡的,因为清初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兵困车厢峡的故事早已传遍神州大地,而古关隘车厢峡就紧挨着稻草街。

说到车厢峡,细心的朋友也许注意到了:从陕南安康一进入平利县地界,就是一道长长的峡谷,两岸奇峰林立,峭壁悬崖,一线云天,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也!据史料记载:明崇祯七年夏,李自成率四余万农民起义军误入此地,在面临全军覆没的情况下,他们采取假投降的办法,同时贿赂明军将领,当走出南栈道后,起义军一举劫杀了押送的安抚军官,紧接着攻麟游,破永寿、白水等县,直抵凤翔府击败总兵贺人龙、张天礼军。从此,李自成军威大振,为推翻明王朝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车厢峡因此而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古关隘。

而女娲山的名气就更大了。相传,女娲采金州(现安康)南山五色石炼之补天,救民于水火,从此百姓康泰,风调雨顺。女娲在此地修造了一座土地庙,教南山民众种桑养蚕,取丝纺绸,福祉于民。当地民众为祭祀女娲的贤能圣德,将土地庙改建为女娲庙,供奉香火,顶礼膜拜。也因此,位于巴山深处的平利县便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女娲故里”。

前面说,稻草街这地方知道的人可能不多,这只是相对于车厢峡、女娲山而言。其实,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骚客都来过这里,并为之题词作赋。宋代大诗人郭正祥沿“金房古道”灌溪河上女娲山,就曾留下五言律诗:

揽辔金房道,崎岖难具陈。

浮岚常作雨,冷气不入春。

少见宽平野,多逢臃肿民。

欲知来处远,巫峡是西邻。

康熙四十二年,即1703年,兴安州守刘德新到平利巡视,看到这里的地形地貌后,即兴赋诗一首:

岭障层围黑子城,溪流如带石如撑;

竹篱茅舍人称市,野鸟闲花自识名;

地僻不闻黎犬吠,山深只许白云耕;

仆夫叱驭穿林度,几片红霞映日明。

近年来这地方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了呢!著名作家贾平凹多次来到这里,并写下脍炙人口的散文《锦屏山记》。锦屏,也就是稻草街。安康知名作家李茂询一篇《细雨霏霏稻草街》上了全国发行量较大的报纸《人民日报》。朋友们也许会问:看起来如此平常的稻草街为什么还会引起大名鼎鼎的作家贾平凹的青睐,并为之著文立说?

因为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它不仅放眼望去青山叠翠,茂林修竹,自然风光十分美丽,而且有着丰富的地下宝藏:据考古发现,秦末汉初,老县稻草街一带为罪臣流放之地,所出土的大量绳纹、菱纹砖和陶器、铜器,以及西汉新莽“始建国三年”纪年砖、“八千万岁”铭文砖等,工艺之精,品位之高为国内罕见。特别是大幅画像砖——西城虎,引起史学界的高度关注,其画像拓片不胫而走,被许多文史界大家珍藏。

再说,在这样一个“少见宽平野”的地方,为什么会叫作“老县”?原来,早在唐武德元年,即公元618年,平利县治所就设在老县,直至嘉庆十年,也就是1805年,才将县城迁往现在的县城所在地。屈指算来,平利县治所设在老县的时间跨度达一千一百八十多年,可见老县历史之悠久。

也正是因为老县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富而稀有的地下文物,有着旖旎多姿的地上风光,才使得老县这个地方在人们的心目中变得神奇、神秘起来。

(发表于《安康日报》及《平利文学》)

巴山小镇稻草街

我的办公室在一幢坐北朝南的大楼里面,是不高不矮的三楼。闲了,或工作累了,我总喜欢探出脑袋,看看窗子外面的景致,似乎这是一种最好的休息方式,年复一年,养成了习惯。

窗子外面,是一个小镇,名字叫“稻草街”。

早些年,这里无非一条马路而已,路的两边仄仄斜斜高高矮矮的有那么一拉溜土坯房或稻草房,几十户人家。和马路并列着的是一条河,叫县河。说是“河”,其实也就丈把宽的小溪。这河虽小,却常常发生洪涝灾害,每当山洪暴发,一河两岸的庄稼和农舍就会受到严酷的摧残。

20世纪末,这里成了镇政府所在地。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看到的稻草街,才一天天在变着样子。

变了样子的稻草街,就更值得看了。这时候从窗外看出去,会看到房子多了,一排排,一行行,并且全部是那种徽派风格的,小青瓦,木格窗,马头墙。这些既现代又古色古香的建筑构成了小镇稻草街独特的风景。街道多了,随着集镇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现已建成“丰”字形的街市。“丰”字的每一个笔画两边都是高高的楼房,密密的店铺,一派热闹景象。人多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南来的,北往的,经商办厂的,旅游观光的,络绎不绝;车子也多了,大的,小的,五颜六色的,或一列一列地停着,或流水一样在大街小巷穿梭着,使小镇时刻充满着勃勃生机。也有了专门的风景区了。为把集镇建设成花园式乡间小镇,当地政府专门请来了外地的专家对集镇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该栽树的地方栽了树,该种花的地方种了花,经过几年的美化绿化,树成行,花草成荫,鸟儿在枝头欢唱,蜂蝶在花间飞舞,一副鸟语花香的景象。

到了夏天的黄昏,从窗外看出去,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小河边了。那本来是条毫无生机的河,现在却成为小镇人休闲的绝好去处了。为了使一河两岸的老百姓不再遭受洪水的侵扰,政府先后投入上千万元修筑了坚固的河堤,即使碰上百年不遇的大水也不必有丝毫的担忧。河滨路上,一排杨柳已长到碗口粗了,清风徐来,柳枝飘摇,美人发丝一般。有花枝招展的美女在河边洗衣,有光着屁股的孩童在水中嬉戏,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在岸边散步,有成双成对的小青年在柳树下私语……

看窗外,看得最多的是前面那道山梁。梁的那边,再往下三四里地,有一条河,黄洋河,陕南很著名的一条河,汉江的一条支流。黄洋河两岸青山苍翠,茂林修竹,风景异常优美,一河清水未受到丝毫污染,曾有外地考察人戏言:“这水只要装在瓶子里,贴上标签就能卖钱。”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黄洋河水的无比纯净,却是毋庸置疑的。

可是,这么好的一河清水,为什么偏偏生在山梁的那边呢?

稻草街啥都好,唯一的不好是缺水,虽有县河穿过,却天干不到十天,河水就断流了,人们吃的用的就成了大问题,就连镇机关的干部也经常提着水桶到处找水。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将黄洋河的水引过来,然而,三四公里的距离不说,还有那么高的一道山梁阻隔着,那可是要花好几百万元呀,这对一个小镇来说,谈何容易!梦想终归只是梦想,时间一长,人们便渐渐地淡忘了。

可是,县委政府一直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黄洋河引水工程终于立下了项目。起初听到这个消息,好多老百姓并不相信。直到前年8月底工程动工了,他们才相信这的的确确是真的!一年后的8月10日,是稻草街人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因为这一天,这项总投资近千万元、惠及全镇上万人的惠民工程终于竣工了!

这天上午,我从窗子的外面看出去,只见对面山坡上修建水厂的地方彩旗招展,人头攒动,鼓乐喧天。我知道这是举行通水仪式。仪式上,不仅县里的领导来了,就连市里的领导也来了,远远近近的老百姓听到这喜人的消息,也赶来了。后来听人说,在现场,好多老百姓的眼里都涌动着泉水般的泪花……

文章写到这里,我又禁不住将目光移向窗外。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还是那道山梁,那山梁是一个弧,也像一个横着的括号,更像是母亲张开的胳膊,将小镇紧紧地呵护在自己博大的怀抱里,让住在小镇里的人们感到无比的温馨。

(发表于2012年第3期《安康文化》、第6期《香溪》,并在全县首届电视散文大奖赛中获得三等奖)

巴山兰草

阳春三月,在陕南的山间小道行走,时常会有阵阵清香扑鼻而来,有时是浓浓的,热热烈烈,让人陶醉;有时是淡淡的,缥缥缈缈,让人思绪纷飞。常在巴山行走的人都知道,那是兰草给你带来的惊喜。或许你举目四顾,并没看到她们的身影,但她们是绝对存在的,就在离你不远的树林子里隐藏着。

巴山兰草的外表很平凡,墨绿色的叶子,细而长,如丝带,呈伞状披散开来。几场春雨,几度春风之后,绿叶中便会长出淡黄色的嫩芽,一支,两支,四支,五支,或者更多。没过几天,当初的芽已出落成茁壮的花茎,而状若蝌蚪的花蕾就密麻麻地爬了上去。在某个春雨后的清晨,或阳光灿烂的午后,蓄满的春情终于喷涌而出,兰草花开了。鹅黄色的花朵,在绿叶丛中巧笑嫣然,那淡紫色的花萼,好像调皮的小孩吐出舌头,向春天问好。兰草花的香味清而不淡,浓而不腻,清纯而悠远。

巴山兰草,她就是村姑的化身,她不羡慕牡丹的轰轰烈烈,也不眼馋玫瑰的激情满怀,就是同在大山里生长的百合花,也敢于张扬自己的个性,而巴山兰草却永远坚守着含蓄、内敛的秉性。正因为如此,以至真正了解、理解她们的人并不是很多。我因为特别喜欢兰草,所以拍摄过一些照片传到网站的论坛里,可不少网友看了,都说“没见过”,“不认识”。还有的,虽然认识兰草,却也仅仅只是认识而已,对她们的习性几乎毫无了解。因此我想,巴山兰草,她的根在山里,在陕南的大巴山里。她生长在不为人知的地方,只要有一抔土,就能生根开花。有山风抚育,有杂树为伴,有芳草为邻,有百鸟为亲,就足够了。外面的世界多么繁华多么热闹,她们都毫不在意。

喜欢巴山兰草的人,也常常把她们从山上挖回家,栽植在花盆里。可是,你分明看到她们在山上时,花枝是那么茁壮,花瓣是那么妩媚,可你栽植在盆里的兰草,到了来年却再也长不出花蕾,开不出花瓣了,尽管你精心侍候,百般呵护,也无济于事。我也喜欢栽植兰草,从城里买来花盆,从山上挖回一棵棵含苞待放的兰草母本,小心翼翼地把她们栽植在花盆里。当年,她们不负我望,朵朵花儿开得招展,开得烂漫,可到了第二年,盼星星盼月亮,也盼不出一朵花蕾。

有过几次失败之后,我便开始总结了。我想,兰草花一直生活在大山深处,那里的土壤虽然贫瘠,那里的环境虽然冷清,但千百年来,那里一直是滋养她们的家呀,她们对那里的一抔土、一棵小草小树都有着深深的感情;她们虽然身价低微,但她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也必须得到人们应有的尊重呀!因此,如果你想把她们搬回家培植,就必须创造适合她们生长的环境呀。

于是第二年,我在山上采集母本的时候,就连同兰草周围的土壤及她们身边的小草一同挖掉,然后装在一个大袋子里搬回来,栽植在花盆里。果然,如此栽植的兰草,年年都能长出四五朵花蕾,开出美丽的花瓣,带来满室清雅的芬芳。

由此,我更加坚信,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即便是生长在大巴山里的兰草,也坚守着自己固有的秉性,你尊重她们,她们就会给予你应有的回报。

(发表于2013年4月14日《淮海晚报》)

过秦岭记

寒冷驱醒了我的梦境,天已大亮,人们说,火车已爬上了三千多米高的秦岭。探头窗外,所见是一片银色的世界。

被大雪覆盖的山岭险峻而诡谲。高高低低的峰峦错落参差,现千种变化,呈万般雄姿。有肩并着肩、交头接耳作亲昵状的,有两相对峙、虎视眈眈的,有蛇一般曲盘回绕的,有暴虐地压迫于小丘之上的……突然,眼前呈现出一形若梭标的山峰凶狠地刺入一猪背山腹部,那“猪”也不示弱,蓦地掉头把又一山脉撞成两半,而后稳住足基,拔地而起,直插云霄。

视野并不开阔。眼见得雪峰林立,闪眼间便入了地府。于是耳畔响起惊心动魄的轰隆声,这便是穿洞。然而很快,眼前又一片光明,耳边又恢复了“咔嚓、咔嚓”的声音。如是数百次循环往复,使人心潮跌宕,产生一种迷宫神游的感觉。

(发表于1989年6月10日《安康日报》)

还想去桂林

那年从桂林回来,朋友们见面便问:桂林真那么迷人?我总是由衷地对他们说:“真的。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去。”

五年前的一个夏天,我们几个巴山汉子结伴旅行,曾在那里度过了半个月的时光,记忆是那么深刻,印象是那么美好,以至今天想起,其情其景仍然历历在目。

我记得,到桂林的那天,一下火车,便晕头晕脑,拿着地图,却怎么也找不到要去的地方——西湖饭店。身边不远处停着一辆出租车,但我们不敢轻易走近,因为一路上受了不少骗,挨了不少宰,我们还怎么敢轻易相信他人?后来,见车主是个女的,女人总使人放心些,我们才试着去搭讪。女司机的态度不冷不热,反倒让我们产生了信赖感。当我们说了要去的地方后,那女司机说,她也不知道那地方,不过可以带我们找找。开始,我们都以为这只是她为了“宰”我们而做的铺垫,但当我们坐上她的车,见她一次次下去问路的情景后,终于相信她说的是实情。西湖饭店是家才开业的旅馆,所在位置又很偏僻,费了许多周折,总算找到了。然而,心里的石头并没有落地,谁知道她会要多少钱?出乎意料的是,她只收了我们每人两块五毛钱。这是我们在沿途所坐出租车收费最低的,低得让我们都有些不好意思。

更难忘的是西湖饭店接待我们的小王姑娘,她并不漂亮,但举止得体,落落大方,把我们安排好之后,她说,有事就直接找她,她会尽力帮助我们。

初来乍到,一切都那么新鲜,一切又是那么陌生,小王便成了我们唯一的“熟人”。当天,我们就请她介绍桂林的山光水色,风土人情,只要有时间,她总是满足我们。在之后的十多天中,只要叫一声“小王”,她总会及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找她,除需要服务外,更多的时候则是闲聊,请她谈当地的风情民俗,讲有关桂林的美好传说,她从来没有厌烦过。有一天,她忽然问我们看过《刘三姐》没有,我们说看过。她便显出一副很自豪的样子说:“那电影就是在我们这儿拍的呢!”说着竟情不自禁地哼起了《采茶歌》:“采茶姑娘时时忙,早起采茶晚插秧。早起采茶顶露水,晚插秧苗伴月亮哟依哟……”

有天中午,我拉窗帘用劲太猛,将窗户上的木杠拉了下来,将头部砸伤,同伴慌忙将小王叫来。小王见状,就说要带我去医院。我说只破了点皮,没必要看医生,坚持不去。见我比较固执,她改变主意说:“那我去弄点药来行吗?”我点了点头,不一会儿,她便拿来了胶布及消炎药,给我包扎伤口。一边包一边问我是不是痛得很。那情形,就像温柔的姐姐对待淘气的弟弟。

很快就要离开桂林了。临走的头天晚上,她又陪我们谈了许久。第二天早上,她准时叫醒我们,帮我们收拾行李。我知道,在她心中,我们只是普通顾客,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她应该做的。然而,对我们这些漂泊者来说,却是一段美好难忘的经历。出门时,我在“留言簿”上写下:如有机会,我还想来桂林。

真的,还想去桂林。我常想,桂林之所以那么令人向往,独特的山水风光固然是主要因素,但纯朴的民风,浓浓的人情味,难道不是更珍贵么?

(发表于1996年1月30日《人生报》)

平安宫的美丽传说

平安宫位于陕西南部金盆山的峰顶上,南边归汉滨区管辖,北面归平利县管辖,是一脚踏两县的地方。平安宫是平利最早的宗教活动场所之一,每月初一十五,游人如织,香火十分旺盛,且常有四川、湖北、重庆、广西等外省游客慕名而来。平安宫不仅自然景观令人心驰神往,而且还有不少美丽的传说。

平安宫始建于汉光武帝年间。据传,山南贫民姚期、马武在此占山为王,除暴安良,杀富济贫,威震一方。时有王莽叛乱追杀刘秀于山前,姚期、马武奋勇救驾,方解刘秀之困。刘感念二人救驾有功,便封姚马为将。二人之后又受骊山圣母点化,采取“明攻牛蹄岭,暗袭金州城(即安康)”之计,一举夺取金州,后姚马二将乘胜追击,终于将叛乱平息,姚马二人也因此成为一代名将。为感念骊山圣母点化之恩,就在金盆山顶建造了庙宇,因这里恰巧位于平利与安康交界处,于是就取了平安宫这名儿,平安平安,平平安安,寄托了人们追求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望。

平安宫正殿前方约百米处的一个峰尖上有一个亭子,叫望风亭。站在望风亭鸟瞰山川,“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油然而生,这里能看到古战场车厢峡两岸,奇峰林立,层峦叠翠,雄鹰在半空盘旋,云雾在山间缭绕,公路上的车辆甲壳虫似的往来穿梭,公路两边的房屋也变得只有烟盒一般大小了。

从望风亭下来,上完七十七级水泥台阶,便来到平安宫的正殿。正殿里面供奉的首位神仙便是骊山圣母,此外还供有送子观音、地母药王、袁仙姑等诸神塑像。

说到袁仙姑,也有一个美丽传说——

清光绪年间,袁仙姑出生于距平安宫仅两里多路的广沟村,因家境贫寒,被人收为童养媳。小姑娘聪明贤惠,从小便跟着公爹学医,为人治病,深受乡邻爱戴。因受婆婆的虐待,加上病魔缠身,十四岁便离开人世。她死后,那些经她治过病的人便经常到坟前祭拜。一日,祭拜的人群当中突然出现了一位操外地口音的陌生人。经一番询问,那人便道出了原委。原来这位陌生男子家住四川云阳,三代单传,仅有一子,却患不治之症,求医无数却不得治。一日,门前忽然走来一位披素袍骑红马的姑娘,于堂前下马后,手拈几样草药让公子煎服。公子服后,果见奇效。如此三日,公子病愈。主人欲重金酬谢,然而姑娘却分文不取。后在主人再三求告之下,姑娘才道出姓氏及住址,说自己是陕西骊山圣母弟子,姓袁,住平安宫下面的广沟村。于是,这家主人在姑娘离开后,便不远千里寻访到这里,在平安宫祭拜了骊山圣母之后,又来到广沟村姑娘的家里,方知姑娘已逝。于是恍然大悟,原来姑娘已被骊山圣母点化成仙了。此后,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向袁仙姑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

我因工作关系,曾多次到平安宫游览。一次,我骑着摩托在前往平安宫的途中,遇一年约六旬的老婆婆,正一步一步艰难地向上行走着。我问:“老人家,你从哪里来呀,为什么不坐车呢?”老人家告诉我,她是从洛河一路走来的,已经走了两天了。她说她有个儿子,在床上瘫痪了十几年。后来偶然听人说平安宫的袁仙姑非常灵验,想给儿子许个愿试试。她当时也不知道究竟是不是真的灵验,就在自己家里摆了香案,向着平安宫的方向烧了香,许了愿。结果,半年后她的儿子竟真的奇迹般地能够下床走路了。她说她今天是来给袁仙姑还愿的,为了表示她的虔诚,她不坐车,还愿后回家她也要一步一步地走回去。

老人家的故事其实更像是一个传说,它让我非常感动,同时也让我感到惊奇。这世上难道真有如此美好而又奇异的事情?不管事情的真相如何,我也在心里默默地祝福老人家,祝福她的儿子恢复健康。

平安宫正殿南边约五十米的一个小山梁上还新建了一座钟亭。亭子中央悬挂着巨大的金黄色铜钟,曰:平安钟。游客们往往在临走的时候会来到钟亭里,在心里默默许下一个美好的愿望,然后再轻轻地撞响平安钟,悠扬的钟声以及平安宫美丽的传说将伴随着你对生活的美好祈愿走进你的记忆。

(被收入《平利县文史资料》第六辑)

汝河山水

汝河是陕南平利坝河的一条支流。由于无梁殿的故事,马龙潭的传说,很小的时候,汝河便在我心中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我从汝河下游新场出发,沿着河岸的一条简易公路一步步走向神秘的汝河深处。时逢雨过天晴,河水清澈见底,河岸杨柳依依;河并不大,却变化无常,忽而缓缓流淌,忽而惊涛裂岸;宽处数丈之遥,窄时可飞步跨越。山很险,抬头望,帽子便掉在脑后;天很窄,却被两岸山峰割成锯齿般的条儿。太阳偶尔从山豁挤一缕阳光洒于对岸的崖畔,显得格外光灿夺目。过去人常说:“汝河三十六道弯,七十二道河。”果然,水从山转,山随水走,绳子般左缠右绕,数米之外便不知去向。待转过一弯,所见又是一番新奇的景象。

这里河水弯成一个月牙,月牙中有一座形若骆驼的山峰,无梁殿就坐落在这座山的峰尖上。好奇心促使我攀了上去。

相传,王母娘娘为试鲁班的神通,提出与鲁班打赌,说她一晚做一百双鞋,要鲁班一夜造一座宫殿。天一黑,二人暗中斗智,各显神通。然而眼看一座华丽的宫殿仅剩下压脊的时候,王母故意学了声鸡叫,鲁班以为天真的要亮了,心一慌,顺手拔了棵常青树补在了屋脊上。

传说是美丽的。可眼前的无梁殿已被“文革”破坏得面目全非。但通过仅存的轮廓仍能看出些许神秘之处。它不但无梁,而且全部采用青砖旋砌而成,顶部如扣了一口硕大的锅,锅底果真有一棵直径尺余的常青树悬空而生,其根如蛇之蜿蜒,分嵌于四周的砖缝。殿下是岩石,无水无土,真不知当初是怎么植活的,也许这便是神话产生的原因。

告别无梁殿,当又转过几道弯,耳际隐隐传来雷鸣般的轰响,以为将要下雨,可天上并无一丝云彩。不一会儿,轰鸣声已震耳欲聋,似战鼓齐鸣,如万马飞奔,两岸山峦抖动,参天古木战栗。果然,举目向前,但见一条银色的巨龙从数十米高的豁口扑将下来,大有吞天化地、颠倒乾坤之气概。它扑下来,扑入潭底,又抱起千万堆雪花,抛向半空……

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震撼了!汝河,汝河!我只知道你是神秘的,美丽的,可眼前的你竟如此剽悍勇猛!你诞生于巴山深处,为奔向远方,越千难,过万险,峭壁悬崖挡不住你,现在,你怒吼,你咆哮,你是在显示你奔腾中无坚不摧的力量啊!

这力量无形中感染了我,我加快了前行的脚步,前面,山更陡,天更窄……

(发表于《当代陕西》(1992年第10期)、《安康日报》《陕西邮电报》)

三潮洞

安康市紫荆乡的紫荆岭有一洞,每天早中晚三个时辰,都有一股清冽冽的水从洞中涌出,故名三潮洞。洞口有一古树,四季常青。那古树本来是相距三米左右的两棵,可它们长着长着就靠在一起,终于纽结成一棵了,很是奇怪。

提起三潮洞,这里的老人们便会不厌其烦地给你讲述一个遥远而又美好的故事。

相传,从前这地方的人们经常发瘟疫。一天,突然出现了一位天仙般的姑娘,随身带着一个瓶子,不论啥病,只要喝了瓶子里的水就水到病除。这事被当地的一个财主知道了,他假装生病,让仆人去请那姑娘。姑娘来后,老财主见是一位如此美丽的女子,便色眯眯地看傻了眼,继而欲对姑娘非礼,姑娘吓得转头就跑,财主就带着仆人追赶,后来,姑娘跑进了一个山洞就不见踪影了。

当晚,村里有位大娘梦见曾给她治过病的姑娘泪流满面地说:“以后我再无法给你们治病了,谁病了就到我进去的那个山洞里接水治病吧!”第二天,洞内果真有一股碗口粗的水往出涌,一日三次,涌流至今……

(发表于1994年6月11日《安康日报》)

神仙石

在安康(现汉滨区)与镇安县交界的紫荆乡,山高石头多,且形状千奇百怪,最怪的要算神仙山上的神仙石了。

神仙石位于紫荆乡以东约五公里的七井村境内。神仙山远看是一座完整的山,近看宛若是用大小不等的方形石头斜砌而成的。整座山上几乎没有树,偏偏山顶有不足十五平米的平台,从四周的石缝里挤出了一圈合抱粗的常青树,神仙石就坐落在绿树环绕的平台中央。

神仙石下部分是一个直径不足一尺的圆柱石,看似松软,但上面却支撑了由小到大两层至少有五立方米的巨石,极不平衡,呈欲倒状。用手轻轻摇晃,果然颤颤悠悠左右晃动,似乎稍一用力就会崩塌;然而当你拼力推之,却又纹丝不动。据村长介绍,“文革”期间为破除迷信,包括村长在内的红卫兵们找来几根碗口粗的木杠,也没将其撬翻。人们便以为这是神力在起作用。还奇的是在西侧四米左右有一茶杯粗的树枝平伸而来,如巨人的胳膊将神仙石从中部紧紧地揽住,不由得使人产生许多奇妙的想象。

(发表于1994年9月10日《陕西日报》)

老县美景杜家堰

平利老县镇,有一个非常美妙的去处,叫杜家堰。我在老县工作了几十年,一直没去过这地方,也不知道杜家堰这名字的来历。

这是一个很小的地方,虽然小,但很精致。这也是一个不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地方,尽管这地方距老县经济文化中心稻草街只有五公里左右的路程,距县城也就二三十公里,并且距安平二级公路仅数步之遥。但她却像一个羞羞答答的美丽少女,深待闺中,轻易不肯露面。

我是在今年的初夏,邀了几个朋友专程去探访这地方的。

她位于平利县老县镇的七里沟村菜溪河口,与大贵镇百家湾交界的地方。我们从稻草街出发,骑着摩托,十几分钟就到了大麻柳树隧道,穿过隧道,然后向南翻过一道小山梁,就立即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了。只见黄洋河水在这里画了一个大的半圆圈,然后又呈“S”形向东逶迤而去。圈内的蔬菜大棚在太阳光的映衬下银光闪闪,圆圈的周边密密麻麻长满了两人合抱粗的大麻柳树,铺排成大片浓荫,又如一道天然屏障,守护着圆圈内的农田。河的南岸是陡峭的山坡,灌木丛林绿得能滴出水来,其间却又布满了紫藤萝,一簇簇紫色的花朵,珍珠玛瑙般镶嵌其中,微风吹过,缥缥缈缈,如梦如幻。脚下,是新修的便道,便道的两边是岩石,石缝中挤出一株株绿绿的小青竹和一些不知名字的野花,有蜜蜂在吟唱,有彩蝶在飞舞,小鸟叽叽喳喳地在我们身边飞来飞去,看来他们都被这地方迷醉了呢。

这当然就是杜家堰了。我们下完十几米的坡路之后,便到了蔬菜大棚的前面。棚子里,辣椒、茄子、黄瓜、西红柿等各种时令蔬菜样样都有,绿的红的紫的,五颜六色的果实挂满枝头。城里来的小姑娘晓雨也许是第一次与庄稼零距离接触,激动得手舞足蹈,这个想感受一下,那个也想触摸一下,尤其看到那翠绿的黄瓜,就挪不开步子,主人便说:“想吃的话随便摘,多的是。”听到这话,小雨便毫不客气地摘下一条黄瓜,啃咬起来。吃下几口之后,才张大嘴巴说:“坏了,还没洗呢。”菜的主人却大笑着说道:“放心吧姑娘,我这菜也不上化肥,也没打农药,吃不坏你的。”听了这话,小雨才又接着大吃起来。

欣赏了大棚菜,我们便到了河边。那几个年轻的便脱了鞋袜,或在清冽的河水中扑腾,或爬到大麻柳树上拍照留影。玩累了,就在大树下面的青石上躺下休息,身边有哗啦啦的水声做伴,有五颜六色的鹅卵石做伴,有大麻柳树做伴,有树上的鸟儿做伴,神仙似的怡然。那一棵棵硕大的柳树,虽历尽沧桑,却仍旧枝繁叶茂,精神抖擞,焕发出无尽的活力。

那天从杜家堰回来,我的脑海里一直在想:那么好的一个地方,怎么以前就不知道呢?也许,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这样美丽的地方,只是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了,因为我们常常习惯于将目光投向远处。

咸阳小记

虽也万头攒动,车辆如梭,却不闻人们嘈杂的叫闹,也不闻汽车喇叭刺耳的嘶鸣。映入眼帘的是姑娘的脉脉温情,小伙子的和颜悦色,老人的慈祥,孩童的天真。

初到咸阳,东西不辨,路径不识,疑惑间,恰遇一红衣少女骑车缓缓而来,我忙伸手阻拦。那少女就刹车下车,就露出笑容。我说了原因,那女子比比画画,娓娓道来,东西南北说了一大串。可我还是稀里糊涂。恰又一少年脚踏三轮车飞速而至,那少女将手一招,少年便一个猛刹车停了下来,却并不言语,只是将眼睛不停地向少女眨着。少女就说:“这位同志从外地来,到××单位,你给带一下路吧。”少年便转向我,直爽地说:“上车吧,正好顺路。”见少年这般爽快,我便毫不客气地上了车。少年一边两脚忙忙地蹬车,一边吹着口哨,一边不住地回头。我也忍不住回头探望,但见那少女还在原地站着,脸上绽开了一朵鲜艳的桃花。

一日,友人托我到菜市买几斤莲菜,我便提了菜篮,怀着一种尝试尝试的心理走进了北街蔬菜市场。我先是站在一侧观望,但见人涌如潮,摩肩接踵,菠菜绿绿,白菜嫩嫩,葱蒜滴翠,莲藕泛光……品种繁多,应有尽有;卖菜的忙而不乱,买菜的行色匆匆,却少有在讨价还价上耗时间的;愿买则买,不买则走,干脆利落。更不见买卖者之间面红耳赤、大吵大叫的。匆忙中,“谢谢”“再见”之类字眼却不绝于耳。

我向一个卖莲菜的小男孩走去。虽然已经知道没有问价的必要,但我还是按照一贯的经验问:“多钱一斤?”“两毛四。”“两毛卖吗?”“不卖。”我又向一个姑娘走去。“莲菜多少钱一斤?”“两毛四。”“少两分卖吗?”“不卖。”看来我的经验在这里不灵了。一连问了三家,所答均为两毛四。第三家是一个精壮的小伙子。我说:“买两斤。”“好的。”随着答话,菜已经称好了,我顺手从上衣兜里掏给他五毛钱,说声“谢谢”后转身就走。但我走出几步之后,他连忙又追了上来,把两分钱给我找了。我再次向他说了声:“谢谢!”我觉得,我这一声“谢谢”既是向他,也是向咸阳整个菜农道出的。

我在咸阳一连呆了五日,一连逛了五日街市。所见所感,使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是一座热情的城,文明的城。

(发表于1988年9月20日《安康日报》)

牛山一路好风景

4月13日,应安康资深吧友之约,新朋旧友六七人共登牛山。是日,春正浓,青山碧水,蓝天白云,我等所到之处,千山竞秀,百花盛开,众鸟欢歌,游者无不心旷神怡。

原计划周六到《旅途》编辑部的,可晚上接航天君电话说:“如果你明天没什么安排,我们想邀你一起到石泉一游,如何?”我问:“有哪些人?”航天君说:“有海君,紫衣君、渔家女等。”我说:“那好呀,一定前往。”然而,不一会儿,航君又来电话说:“渔家女有事,去不了了,活动取消。”我说:“那也好,但我还是会到市里一趟,有别的事。”说实话,除渔家女外,其他诸君我都见过面的,紫衣说她是“美女+才女”,况且我也读了不少她的文章,真是个才女呢,当然想认识认识啦。既然活动取消,那就下次吧。

接着见紫衣君在线,聊了几句,我说:“明天可能下来,到《旅途》。”她就说:“如果确定下来,我们安排活动。”我说:“活动不是取消了吗?”她说:“如果你确定下来,我再联系。”结果经她“再联系”,就敲定了次日行程。于是,又接航天君电话:“你明天早起下来,8点30准时从安康出发。”

当时,我并不知道他们确定要到哪里。直到当日早上吃早点时,我才知道,今天要一起登山,登牛山。

牛山,又名牛头山,是安康四大名山之一,也是安康八景之一。位于安康市花园乡与谭坝乡交界处,距离市区四十五公里……是安康市中部最高的山脉。牛山山势高峻挺拔,奇峰突兀,形似牛头,因此得名。牛山林木青翠,景色优美,现存有牛山庙、金牛洞、防御石城、帅旗墩等遗迹和景点。

头天晚上,在网上跟渔家女说今天要见面。因问:“你打算给我什么见面礼?”我跟她开了个玩笑,发了个表情过去。她便发了三句“损”我的诗来。我说:“还有一句呢?”她说:“还有一句明天再说。”我就说:“损人还要留悬念!”今天早上,车子在城里拐了几个弯后,停下,等渔家女上车。我等从车窗看出去,见有两个身材高挑的美女同时出现,便问车上唯一认识渔家女的紫衣君:“哪个是?”紫衣说:“蓝衣服的。”蓝衣服上车后,第一件事就是让她猜车上坐着的谁谁谁。所幸车上人不多,几个轮回便对上号了。她拿了一本《汉阴文艺》给了我。我其实哪里有什么见面礼呀,只好拿出一块口香糖递给她说:“我的见面礼改了,就这个。”她接过,还是说了声谢谢。

车子出城,过三桥,直驱恒口方向,到了五茨(五里与茨沟)路口,向北拐去,不一阵儿,就开始爬坡了。弯急路陡,车子开得谨慎,我等坐在车上不停地向窗外张望,有知道的就指向窗外的远山说:“那就是牛头山。”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很远的地方,一座座巍峨的山峰高耸入云,似乎站在山顶上就可扯下洁白的云块,让人感到既雄伟又神秘莫测。汽车大约在山路上盘绕了一个多小时,感觉已身在牛山了,便停车问当地农民。农民说,如果走路,半个多小时便可到达景点。于是,大家一致表示:现在就步行登山,让司机先把车子开到上面的停车场里。真正意义上的登山算是正式开始了。

登山的路并不艰险,陡坡处是楼梯似的台阶,路的两旁是密密麻麻的灌木林,五颜六色的花草点缀其间,各种有名无名的小鸟用它们自己的语言欢迎着我们。同行的,航天君为拍照忙个不停。其间,敬山水先生不时发表一些建设性指导意见,让我这菜鸟级“摄影师”偷偷地学到不少的摄影知识。尤其海君,认真敬业的精神实为可贵,一朵映山红、一串羊奶子、一只漂亮的小昆虫都成为他猎取的目标。有时,面对目标,一站就是四五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同行的美女,紫衣君的笑声最具感染力,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非常动听。我说:“紫衣呀,像你这样的人,想没个好人缘都办不到呢。”渔家女说:“她呀,太具有亲和力了。”再说渔家女,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性情开朗,伶牙俐齿,能言善辩,不时讲一个笑话或故事出来,把我等弄得想不开心都不行啊!

一路忙忙碌碌或说说笑笑的,不知不觉便来到牛山庙前。那庙修建得很是雄伟,“威震牛山”四个大字,让人不由得敬而畏之。遇庙烧香,遇寺拜佛,我率先磕头作揖,接着两位美女也面对众神,十分虔诚地跪拜了。拜毕,再绕到大殿后面,便到了停车场,我们的车子早已在那里等候了。我等稍事休息,便准备前往金牛洞了。那里,是我们行程的最后一站。

在前往金牛洞的路上,不时遇到三三两两往回走的人,我们问他们:“你们见到金牛洞了吗?”都说没找到。我等自然心生疑问,便问在道路右侧采挖药材的山民,回答说:“一直往前走便可到达。”于是继续向前,先是一段平路,然后上坡,就在上完坡的一个山峁处,忽见一人,十分熟悉的面孔,又以为是相貌相同的陌生人,可那人却也向我走来,面部露出惊喜的表情,于是大惊道:“真的是你!竟然在这地方遇上你了,真是‘冤家路窄’呀。”既然能在这地方巧遇,也算有缘,于是双方闲扯几句之后,便让航天君给两个“冤家”照了张合影留作纪念。看官,你道那人是谁?故友冯先生也。他虽教师出身,但那几年却驻过村,下过队,跟我等一道收过粮、要过款、打过牌、喝过酒、吃过饭啊。他退休后据说迁往南方居住,已经多年未曾谋面了,能在这地方见到,怎能不让人感到惊喜!

冯先生的消息千真万确,他就是从金牛洞返回来的。并说,真的不远了。我们又根据他所描述的路径,向牛山深处进发。这时,紫衣君、渔家女忽然大惊道:“你们看天上出彩虹了!”我想,大晴天的,怎么会出现彩虹呢?但放眼望去,果见一道五颜六色的霞光横亘在前面的天空中,真如雨后彩虹无二,海君说:“这不是彩虹,而是佛光啊!”航天、敬山水等君都不断发出感慨:“多少年一遇的佛光,竟让我们碰上,何等幸运!”

顺着林中小路上了一面坡,忽见一群叽叽喳喳的初中生坐在石凳石椅上休息玩耍,他们的头上是五颜六色的花朵,在那些花朵的陪衬下,那群孩子显得更加可爱,于是摄影师们忙不迭地为她们拍下一张张美丽的照片。孩子们也非常热情,见到我们就介绍道:“金牛洞就在上面。”

那是一段陡峭的悬崖,晓船歌第一个爬了上去。峭壁间果有一洞,似有七八米深,钻进去,凉飕飕,森森然。洞的最前端是一个比较开阔的空间,能容下七八个人,并有生过火的痕迹,难道这就是金牛推磨的地方?

洞,其实很平常。是因为美丽的传说,给本来平常的洞罩上了神秘的光环。

牛山也是如此。牛山风景其实很平常。但在我等眼里,却又处处好风景。那是因为,我们的心里有风景啊!

陕南奇景天书峡

天书峡是陕西省平利县境内的一道奇特峡谷,位于县城东南端约七十公里处,八仙镇与正阳乡之间,峡谷长约十三公里。这里海拔一千六百米,年平均气温仅15摄氏度,即使六月酷暑,气温也只在30摄氏度以下,感受不到丝毫炎热,是避暑的最佳地方。

这真是一道奇特的峡谷。远看,是一片绿的海洋,是那种绒绒的绿,嫩嫩的绿,能滴下汁液的绿,能让人的五脏六腑感到湿润的绿。在那海洋的上面,间或有那么一块两块白色的云朵在飘来飘去,在太阳光的映射下,幻化出各种奇妙的色彩。从形态上看,又像是从天上扔下了无数张绿色的地毯,或斜斜的挂着,或毫无规则的折叠着。当你步入谷底,置身其中,你所见到的每一座山每一块石,全部都是书的造型,这时,你又仿佛置身于书的海洋了。那“书”有薄的有厚的,有大的有小的,有竖着排列的,有平平整整摞在一起的,有毫无规则地胡乱堆放在那里还没有进行整理的……万千姿态,无穷变化,不能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无字天书隐含着世人无法破解的天机,让人感到无限神秘,也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据传说,该峡谷曾是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等八位仙人修道的地方,八位仙人在大巴山中修炼时,汇集天上奇书万卷,阅尽人间世俗万象,修成正果而云游四海后,让这些天书化为奇石,堆放在山谷中,这便是“天书峡”的来历了。由于这里远离尘世,属于相对原始的深山老林,常有熊、豹出没,便没有人在这里居住,人们一般也不敢涉足这里,因而植被保护完好,空气更是未受到丝毫污染,溪水清澈得跟蒸馏水似的,喝入口中,神清气爽,心灵犹如用水洗过一般。在这里漫步,观赏风景,才真正让人感受到什么叫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发表于2013年7月31日《渭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