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处世经典:糊涂大智慧
8907800000017

第17章 了心悟道运用自如——糊涂韬略二(2)

张角,字柔直,是宋代福州人。徽宗时代,在宰相蔡京家里作食客。后来成了蔡京家的私塾老师,他对学生非常严厉,常以老师自居,批评学生。

一天,张角把这些学生叫到私塾里,问:“你们会走路吗?”学生们回答说:“我们曾经听人说过,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愿您教导我们,不妨先请慢走几步作示范。”

张角认真地说:“如今天下被你们的主子搞得一蹋糊涂,早晚盗贼要起义,他们自然先到你们家。你们要是走得快,或许可以捡得一条小命。”学生们大吃一惊,十分不解。认为先生神经有毛病,赶紧告诉了蔡京。蔡京听说后,也很吃惊。他说:“这些不是小孩子知道的。

”后来来到书院,请求张角为他指点。张角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如今大势已去,再谈挽救,已是亡羊补牢,为时太晚。必须招引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到朝中来开导皇上。同时还必须广招天下有识之士,忠义之人,布置在京城内外。”蔡京又问张角哪些人可用,因此张角推荐了杨时。蔡京即将杨时推荐给了宋徽宗,被封为秘书郎。

商汤看见渔夫在撒网时,祷告说:“从天上掉下来的,从地上飞出来的,从四面飞过来的,都陷在我张的网中。”商汤听了,说:“唉,这样的话所有的鸟都被你网尽了。不是夏桀谁会这样做呢?”汤于是解开三面的网,只安置其中的一面,教他改了祝辞说:“一向是蜘蛛织网捕虫,现在人们按法作网捕鸟。鸟儿想往左边的到左边去,想往右边的到右边去,想高飞的高飞,想下飞的下飞,我只捕获那些命该陷入我的网里的。”汉水南岸各国听到了这件事,都说:“商汤的仁德已经照顾到鸟兽了!”于是有四十个国家归顺了他。捕鸟的人四面张网,不一定捕到鸟,商汤去掉三面,一面张网,却网到了四十个国家,不仅仅是网鸟啊!

6尽小者大积微者著

势利者以利为大,得不到“一”时以“一”为大,得到“一”时以“二”为大,得了“二”时又以“三”为大……推延之,直到死时,尚不知以何为大。

糊涂者以“我”为大。厚禄高官,没有我的人格尊贵;金玉满堂,不及我的智慧值钱;声名载誉,不及我的正义浩然;天地之大,尽为我心胸纳之。庙堂之上,官为大;乡村田野,民为大;懦夫眼中,力为大;贤者心中,理为大;常人心精明为大,圣人以糊涂为大。

《法句经·二○四》:“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佳的财产,信赖是最好的缘份,心安却是最大的幸福。”这句话的大意是:心安体健,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生活在飞跃发展的时代里,我们中间有人患上了一种称之为“文明病”的病症。“文明病”包括范围广,如神经衰弱、高血压、脑中风等,都是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而产生的一些顽疾。

“文明病”的现象令人担忧,之所以有这种病产生,都是由于大脑神经的过度使用,人们普遍缺乏运动,加上空气的污染,大量的噪音等各种社会公害。

然而,社会不发展,人类就不可能进步,在处处带着危机但处处都透着生机的社会环境中,道一句“心安体健,我幸之大”。

“欲当大任,须是笃实”,突出的是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要担当重要的职责,在做人方面必须诚实忠厚,躬行践履,不尚空谈,更不可口是心非。

担大任,就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大局出发,从具体小事做起,而且,只有通过具体着手,每一件事情才可具体地表现出来,决不是泛泛而谈。

唐太宗贞观九年,长孙皇后与李世民一起去九成宫,患了重病,眼看不行了。太子李治想通过宽赦天下,度人入道等办法来修福去灾,皇后没有同意。

长孙皇后说:“生死有命,人力无可违。如果积德修福能长寿,那我一辈子并没有做什么恶事,行善无效,还能修什么福?何况,大赦是国家大事,皇上也不大提倡儒道仙,哪能为了我一个女人家而乱了国家大法呢?”皇上李世民与众大臣听后,都非常受感动。

荀子说:“能够容纳所有微小的东西,才能变得巨大;积累了很多微不足道的努力,才能显出业绩卓著。”说明伟大的事业是由无数小事凑成的,显赫的名声,是由无数微小的努力聚合形成的。

不知有心人是否发现,世人常在小事上特别精细小心,对大事则含糊不清。按理讲,小事精细,大事自然就不会糊涂。然而,越是在小事上过于精细,大事上必定糊涂。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小事过于精细,就会用考虑小事的思维方式来论理大事,而大事与小事的处理方式迥然不同。

商鞅,又名公孙鞅,在秦国施行改革,从而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他年轻时曾在魏国国相公叔痤家做管家。对于商鞅,公叔座非常欣赏他,准备将他推荐给魏王。一天,公叔痤因病不能上朝,魏王来探望他,看过大夫的诊断忧虑地说:“爱卿的病不轻啊,你作为国相若有三长两短,魏国该到何处去呢?”

公叔痤见机不可失,赶忙向魏王荐举商鞅,他说:“大王,生老病死人所难免。微臣这几天反复思考着一件事,我有一位管家公孙鞅,虽然年轻,但才华盖世,他可以代臣料理国家大事。”魏王不禁惊呆了,公叔痤竟保举一个管家来治理国家,岂不是笑话,但他努力控制着自己,未作答复。公叔痤又说:“大王若不接受微臣的建议,不举用公孙鞅,那一定要杀了他,他是一个很能干的年轻人,到了别的国家,对魏国是一个后患。”魏王点了点头。

等魏王离开后,公叔痤对商鞅说:“魏王刚来过,我向他保举你代我做国相料理国事,但大王没有同意。”后来,公叔痤将自己对魏王说的话重复了一遍,并说:“商鞅啊,你赶快离开魏国,不然就危险了。”商鞅摇摇头,说道:“我不走,魏王不愿任用我,表明他不听您的话,不相信您,如此他又怎么会杀掉我呢?”公叔痤认为有理,认为商鞅的分析与判断是正确的。后来,魏王真的没有派人来抓商鞅,经过一段时间,商鞅离开魏国,来到了秦国。魏王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劝告,从而在以后的日子里,为自己留下了最大的劲敌。

秦朝有一位读书人,非常爱好古董文物,价格即使昂贵,也一定设法买回来。

有一天,有个人带着一张破席亲自上门对他说:“从前,鲁哀公命孔子坐席问政,这就是孔子用过的席子呀!”

秦人非常高兴,认为很古老,因此用靠近外城的田地换回破席子。

过了一些时候,又有一个人拄着一根古老的拐杖来要卖给他,那人说道:“这便是周太王避开狄人,拄着拐杖离开豳地时所用的那根拐杖呀!它大约比孔子的坐席还早数百年之久。你用什么来报偿我呢?”秦氏便把家里的钱财都给了那人。

后来,又有一个人擎着一只破碗来,说:“坐席与拐杖都不算古老,这只碗却是夏桀制造的,大约又比周朝古远了吧!”秦人愈加认为古老久远了,就腾出所住的房子来给了那人。坐席、拐杖、破碗,这是乞丐的家当,秦人爱好古董,竟到了连家也不要的地步,可谓一个不折不扣的糊涂蛋。

7外乱内整内精外钝

“外乱内整,内精外钝”,是兵法的韬略,同时它不仅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又是人生大谋略。就前者而言,这种人来去无踪,无拘无束,俗世的一切皆是身外;就后者而言,这种人是在收敛自己的智慧,一副混混沌沌的样子:这些正是城府深的表现。

假装糊涂,让人认为你的无能,让人忽略你的存在,而在必要时,能够不动声色,先发制人,让人失败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是兵家的谋略,也是处世的良方。

《长老偈》:“你是否为衣服之事而绞尽脑汁?是否为饰物而感到喜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企图用自己所有的物品来装饰自己的欲望,是人之常情。当自己拥有他人所没有的东西,人的自尊心或虚荣心就大大满足了。但是,当你把身外物之美和自己的内在美混为一谈,并且以身外物之价值来衡量自己人格的价值,有一天当失去身外之物时,就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凄凉、悲惨。

释迦牟尼佛在修行时,有一天遇到一群年轻人,他们与艺妓们玩乐,身上所有的贵重物品不知什么时候被人偷走了。于是前来请教释迦牟尼,想讨到找回物品的方法。

不料,佛陀却反问他们:“那些身外之物和你们自己相比,哪一样比较重要呢?”

这群年轻人哑口无言。

日常生活中,切不可以服饰等身外之物为荣,因为那些东西绝不能提高一个人的身份。

赞美别人,即使是自己的亲人也不避讳;荐举人才,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不排挤。“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是古人留下的选任人才的一条重要原则。这一直到今天仍有其意义,但关键是要出于公心。只有具备下面两种品质的人才能做到:一、必然是大公无私的人,治国安邦之才应是国家社会的财富,而非一人一己之私,为国为民举荐人才,不论亲与怨。

二是举荐者还必然是聪明人,独具伯乐之慧眼,善于识别人才,故“识才还得有才子”,不善于识别人才的人是断然举荐不出优秀人才的。

二、镜正须眉道知迷惑

1糊涂难得

有人或许会说:我原本是一个聪明的人,才华超群,办事有能力,却说什么要人去硬装糊涂,做别人不愿做的事,世人难道不笑我是傻瓜?我干吗违背自我,去装那份所谓的糊涂,干别人不愿干的傻事,那就太愚蠢了?

其实不然,要知道,该装糊涂的时候不能装糊涂,该干别人以为是傻事的时候不干这样的傻事,那才是真正的傻瓜!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辜负了自己优越的天赋,是因为他太聪明;轻视埋头苦干的人,嘲笑那些想走上成功之路的人才是傻瓜,由于他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全用在耍弄小聪明上去了。

为什么说“处世之士,糊涂为好”?由于这种糊涂,只是一种表象,只是一种策略,而非真正的愚蠢。在“糊涂”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大学问。这种人,仅仅是在表面上显得不知不懂不明不白罢了。

最澄《山家学生式》:“能言能行,国之宝,不能言不能行,国之贼也。”

在《牟子理惑论》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有一次,老子指责一位高僧说道:“知者不多言。多言者乃表示其无知。君子恒以多言甚于实行为耻。你是只坐而言是非曲直,但从未起而行之。因此可以说是德之贼。”

高僧闻言,答道:“看来,你才是多嘴多舌的人嘛!不过你要知道,知而不言,是毫无用处可言的。不知而不言,乃是愚者;多言而不行者,是国师;行而不言者,是国用;能言并且又能行者,则是国宝;不能言,也不能行者,才是国之贼呀!”最澄有感于这个故事的启示,因此在《山家学生式》中引用了高僧的话,他认为士人,即能言能行者,是具有高尚志向与节操、勇敢而又刚毅的人,这种人正是国家栋梁。他们正为国家的兴盛积极贡献着。

《论语·卫灵公》有言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句话的意思是: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仅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志士,就是指胸怀大志、有仁德的人。当碰到危难之际,志士决不会为了生存舍弃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必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孔子所提倡的要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当公共的利益与私利发生矛盾时,宁愿牺牲个人利益的思想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杀身成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章。

2后发制人

“有所不为,而后有为”,就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最好解释,它是一个容易让人上当的计策,是不动声色的装糊涂,具有这种能力的,是需要过人的忍耐力的。

表面上无所作为,温文尔雅,背后正是力量的积蓄,当你成功了,别人觉得你真了不起。偶然有失败的时候,人们就会同情你,尽管你是伪装的,只要积蓄了力量,待时机成熟时,就会大有所为。

《法句经·一一七》说:“即使为恶,也不可再为之。不可从为恶之中感到乐趣。”这话是说:即便犯了错误,以后也不能再发生同样的错误,更不能从所犯错误中感到乐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许多事情常由于犯错误而遭到失败,试看古今中外的伟人或天才,没有一个未尝过失败的滋味的,可贵的是,他们从失败中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吸取教训,不犯相同的错误。

话说回来,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改正而再犯类似的错误,这样的人,永远是个失败者。

为,就是要求人们懂得知过能改,记取教训,由糊涂而变为聪明。

为人处世,当自己得到满足时,必须要冷静地想一想,自己所得的利益是否高于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时刻需要深思的问题。

顺从道义就能昌盛,违背道义终归要失败。在为人处世中顺从道义行动,就会取得多数人的赞助,就会使事业有成。此处的“德”,都是指能够从全局或整体利益,而不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这样就能被人尊敬。

唐代大将郭子仪、李光弼,二人原本在节度使史思顺手下听职,但二人长期意见分歧,水火不容。

史思顺被调,郭子仪才华出众,作了节度使,李光弼害怕郭子仪公报私仇,欲带兵逃走,可是又有点模棱两可,犹豫不决。这时,唐玄宗命郭子仪领兵讨伐安禄山、史思明发起的叛乱。

身为大将,此时正是报效祖国的时候,李光弼找到郭子仪,对他说:“我们虽共事一君,可是形同仇敌,如今你大权在握,要死要活,你看着办吧!”

大厅内的气氛立刻紧张起来,全体将士都看着二人。在这种情形下,若是郭子仪感情用事,后果不堪设想,但郭子仪毕竟具备大将风度,他立刻走下来,握紧李光弼的手,流着眼泪说:“国难当头,皇上不理朝政,我们怎能考虑私仇呢,应以江山社稷为重啊!”说完倒地便拜。李光弼被郭子仪的诚心感动了。以后,二人携起手来,共同谋划,打败了叛军,为大唐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姜太公,本名吕尚。年轻时家境贫寒,以卖肉卖酒为生,可是他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希望有朝一日可以一展宏图,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姜太公八十三岁高龄时,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天,他在渭水河边钓鱼。

此狩经此的西伯侯姬昌发现,这位垂钓渭水的老人,鱼钩居然是直的。他走上前好奇地问:“这位老人,别人钓鱼要诱饵,而您怎能不用诱饵就将鱼钓上来呢?”说话间,西伯侯意识到,眼前这位老人,高深莫测,肯定不是等闲之辈。面对西伯侯的提问,姜太公福至心灵,他说:“休道钩无饵,自有愿上者。世人皆知纣王无道,可是西伯侯就甘愿上钩,跑到朝歌去朝拜,被囚狱里;世人皆知商朝气数已尽,但是各路诸侯也甘愿上钩,宁可臣服,为钩上肉。”

姬昌终于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二人重新见过,西伯侯真诚地说:“如今天下纷争,百姓离散,如果先生不弃,望助姬昌匡扶天下,救黎民于水火之中。”

姜太公与西伯侯一同回宫,姬昌拜他为太师,共商国家大计。姜太公直钩钓鱼,成为千古佳话。

石才叔,字苍舒,雍州人。时常跟着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黄庭坚来往。他最擅长写文章,家里收藏了非常丰富的图书。

文潞公做长安长官的时候,曾经从石才叔那里借阅他所收藏的褚遂良亲笔写的《圣教序》。文潞公玩赏了好一阵子,仍爱不释手。于是叫家里的后生临摹了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