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间词话
8908100000045

第45章 苏轼词旷达,辛弃疾词豪宕

【原文】

东坡之词旷①,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②。

【注释】

①旷:意为开阔、明朗。

②东施之效捧心:出自《庄子·天运》:“西子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唉美,而不知唉之所以美。”

【译文】

苏轼的词风旷达,辛弃疾的词风豪宕。如果我们没有他们的胸襟而又想学习他们、模仿他们,就好像是东施学习西施捧心一样啊!

【评析】

在前一则,王国维说,南宋词人中唯有辛弃疾词具有与北宋词人相提并论的资格。在这一则,王国维选定了北宋词人中他眼中最有才华的苏轼与辛弃疾进行一并论述。王国维如此做,一则他同样欣赏苏轼和辛弃疾,一则苏轼和辛弃疾在词风方面非常接近,一则苏轼和辛弃疾与如今人的词风有关——近人学辛弃疾词,多侧重在粗犷、滑稽方面,而对于辛词中的性情、境界、气象,则不遑师法。于是,王国维提出“胸襟”以作师法辛弃疾的门径,师法辛弃疾仍可汇流到师法北宋的大方向中来。

所谓胸襟是指人的性格、气质、精神和学养凝合成的一种人格境界。胸襟高远,才能脱略凡俗,超越凡境,而成就自身的卓越。在王国维看来,苏轼与辛弃疾都属于胸襟高远之人,其人既非常人可以效法,其词也非常人可以模仿。如果要勉强效法模仿,不过如东施效颦而已。因为西施的“胸襟”在“病心”,因病心而捧心,故不失自然;东施既然没有病心之事,则在形式上“捧心”,就不免贻人以笑柄。

事实上,王国维所举东施和西施的事例,不一定十分契合其语境,但大方向是非常一致的。在词学史上,苏轼与辛弃疾被并列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两人的词风大体上一致。但是,他们生活年代不同,个人经历和性格内涵也有很大差异,表现在词中还是有一定差异的。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认为,苏轼心地磊落,有一种源于对天性的钟爱,他的词在豪放超旷的风格中表达出了平和之意;辛弃疾气概阔大,但没有实施的机会,他的词在豪雄风格中包含着悲郁之意。不难看出,苏轼和辛弃疾虽然同属于豪放派词人,但一个人的词显得心气平和,一个人的词显得悲愤郁闷。陈廷焯的分析,堪称精辟。王国维此论可能是受到陈廷焯的影响了。

【参阅作品】

南乡子

(北宋)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①。谁似临平山上塔②,亭亭③,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④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⑤,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释】

①不见居人只见城:取自唐·欧阳詹的《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此处稍微作了些变化。

②临平山,在杭州东北,此处指送别的地方。

③亭亭:直立的样子。

④归路:此处指回家的路上。

⑤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而又新颖。此处指残灯照射泪珠的闪光。

【鉴赏提示】

这首词将山塔和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了。这种手法体现了词人不凡的文学功力。而此词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衬托,“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这句中用塔之无情衬托人之有情,“秋雨晴时泪不晴”这句中用秋雨停衬托作者泪不停。因此,从这两处看来,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已经被苏轼运用得炉火纯青。读罢这首词,我们似乎会觉得它与我们印象中苏轼的那种豪放相差很远,但仔细分析,词中虽然悲情,但显得尤其心态平和。这与苏轼词多表现平和之心是非常吻合的。我们欣赏时,是否注意到了这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