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王国忠
加急电报
甄一刚教授焦急地在书房里绕着圈子。正是炎夏天气,虽然上海这个城市地处海滨,一到晚上,多半是海风习习,把白天的热浪压了下去。不过,夏天究竟是夏天,教授还是不断用毛巾去擦拭花白头发下面的脸颊上的汗珠。这也可能是心里焦躁的缘故。
究竟已绕了多少圈,他没有计算,但是放在轻巧的塑料写字台上的“上海牌”挂表告诉他:时间已是深夜11:30.他记得当他坐在写字台旁写上最初几行字、自己又不满意这些枯燥乏味的句子但又想不出更好的词句时,才九点不到,正是这时他站起来绕着圈子,思考着明天的报告该怎样开头。
他走近写字台。柔和的台灯照着报告纸上两个半钟点前写的那几行字:
15世纪中叶以来,自然科学的分化现象越来越快。化学分化成为物理学与化学;生物学分化成为动物学与植物学;生理学分化成为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与解剖学……20世纪以后,又逐步出现了新的科学分支,这就是几个世纪以来所不断分化了的学科之间又产生了联系,出现了边缘学科,如物理化学、化学物理、生物物理、生物物理化学……远距离控制学也是这样一门边缘学科……
读到这里,他毅然地抓起钢笔,使劲地把这几行字划去了。“不行!这完全是写科学论文的口气,小孩子怎么能有耐心听这样的报告!”他自己嘀咕着。
于是,他又离开写字台绕起圈子来。“孩子喜欢听生动的故事,特别是报告的开头要富有吸引力。”前些天,少年宫的指导员客气地但是再三地提醒过他。是呀,自己在孩子时代也是喜爱听有趣的故事,不高兴听那些平铺直叙的报告,怎么年龄一大就忘了呢?再说,当自己年轻时曾经编过一个儿童科学杂志,也是一再提醒为杂志写稿的科学家:“要生动、活泼,避免科学论文式的叙述。”唉!报告究竟该怎么开头呀?他忽然埋怨起报纸的记者来了:这些记者也真会钻,海底潜泳机刚刚制造成功,报纸上就登出了消息,这一来,招来了多少麻烦,这里请去报告,那里请去报告,最后,少年宫的指导员也跑来了,请求他——海底潜泳机的发明人给3000个儿童讲讲发明海底潜泳机的故事……
窗外一声清脆的汽车喇叭声,打断了他的思绪。开头,他还在心里责怪这个汽车的司机:半夜里不该按喇叭,破坏城市的安宁。但当他听到汽车车轮跟柏油路面摩擦所起的“咝咝咝”的声音,好像在自己房子门口戛然而止时,他警觉起来:莫非是找我来的?
果然,电铃响了。
进来的是甄一刚工作的那个研究所——远距离控制研究所所长的秘书。
“甄教授,有你的加急电报。”秘书连一句问好的话也没有说,一见面就把一份电报纸递给甄一刚。甄一刚明白:一定有什么火急的事由。
电报纸上寥寥几个字:要事相商,劳驾于明日来海军司令部。详情面谈。明晨有专机接您。
“海军司令部跟我商量事情!”甄一刚用手抚摸着白发,用惊讶的口气对秘书说,“这事儿有点蹊跷!”他以为秘书可能了解这件事。
秘书摊开双手,脸上带着自己并不知道事情真相的、抱歉的笑容,说:“所长关照我把电报立即送给你,并要我转告:请你务必于明日到达目的地。”
甄一刚看看被柔和的台灯光线照着的报告纸,说:“可我明天的报告怎么办?有3000个孩子哩!”
“所长说,一切都由他去安排,请你不必担心。所长预祝你一切顺利。”秘书回答的口气说明海军司令部是取得所长的同意之后才发来这份电报的。
去向不明的2000万两黄金
甄一刚一生还从来没有跟军人打过交道。所以当司令部情报处长卫从武上校出现在他面前时,上校那魁伟、挺直的身姿,方正的前额下面一副倒八字的浓眉,浓眉下面一双闪着亮光的大眼睛,以及握手时使人感到粗糙而坚强有力的大手,浓厚的关外口音,都使甄一刚觉得上校是个典型的职业军人。甚至,上校头上的坚硬的头发,在甄一刚看来,也是一个真正的军人应该具备的。就连“卫从武”这个名字,也使甄教授觉得是个真正的军人名字。
“甄教授,这次真是冒昧,”上校把教授请进自己的办公室,请教授在沙发上坐下,“因为事情很紧迫,所以来不及跟你商量,就把你请到司令部来了。”
“是军事方面的事情吗?”教授迷惑不解地问,“上校同志,我是研究远距离控制的,对于军事,可连一点儿常识都没有。”
“不。”上校说,“正因为你是研究远距离控制的专家,我们才请求你帮助。”
“如果我能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当然……”
“报纸上登载了你发明海底潜泳机的消息,使我们不费什么时间就找到了你。说起来,还得感谢报纸的介绍哩!”上校说完,站起来,从裤袋中摸出一串钥匙,走向墙角的一个蓝色保险箱。
一提到海底潜泳机,甄一刚心里已猜想到海军司令部把自己请来的意图是什么了。“又是作报告,介绍海底潜泳机的性能、操纵设备、建造的技术措施,等等。”他心里嘀咕着,“报纸正是办了好事,害得人家坐立不安……不过,给海军介绍一下,似乎倒有必要。听说,海军的普通兵士都是高中毕业水平,介绍起来可比给红领巾作报告容易得多,至少那些专门性的技术名词可以不必避免……”
“甄教授,”上校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卷宗,回到教授旁边,“根据情报,”上校好像怕教授不相信似的,又重复地说,“根据可靠情报,在太平洋底,埋有我国一笔巨大的财富……”
“你说什么?”上校的话完全出乎甄一刚的意料,不自禁地问了这样一句。
上校一面翻弄着卷宗,好像要从几百页的档案中找出一份什么材料似的,实际上是在考虑如何把话讲得简明清楚些。“还是在抗日战争结束的前夕,有一艘战列舰‘黑龙号’停泊在离中国海岸很近的一个荒岛旁。舰顶上挂着日本国旗。”上校停了一下,看了看甄教授说,“军舰在荒岛旁足足停了一个月,什么事情也没有。偶尔,有一些汽艇来到军舰旁边,把什么东西搬进军舰。但这些汽艇的来去也没固定的时间。在一个漆黑的夜里,军舰偷偷地开走了,装走了2000多万两黄金。”
“2000多万两黄金?”教授用疑问的目光看着上校说,“都是从中国掠夺去的?”
“对,2000多万两。”上校说,“每一两黄金都是中国人民的财产。”
“运往日本去了?”教授问。显然,这一问题已激起了他的兴趣。
上校站起来了推开窗子,看着窗外。窗外是一片蓝蓝的大海,几只洁白的海鸥在海面上飞着。上校出神地望着海,隔了一会儿,才用为难的眼色望着教授说:“甄教授,问题就在这里:这艘战列舰开往何处,还是个谜……”
“去向不明?”教授怀疑地问。
“对,去向不明。这艘军舰失踪后,在当时日本海军高级军官中有两种传说。一说是开往太平洋中心地区某一孤岛时,遇到了美国飞机的袭击,被炸沉了。在船沉以前,美国飞机也被舰上的高射炮击落了,所以,这艘船究竟沉在何地,无人知道,因为船是突然遭到袭击,而且沉得很快,连电报也没来得及拍出。另一种说法是船行驶至事先指定的地点时,一颗事先设置好的定时炸弹爆炸了,上至舰长下至士兵都殉身天皇,没有一个人活着。这件事是按照天皇的秘密命令执行的,所以船究竟炸沉在哪里,仅有天皇及少数几个大臣知道。”
“这情报可靠吗?”教授脱口问道,但马上又纠正说,“不,我是说这件事实的可靠性怎样?”
上校眯着眼带着笑容倾听着教授的提问。此刻,上校原来那双闪着亮光的大眼睛,突然变得带着狡黠的神色。“大概上校当过侦察兵。”教授心里想。在不熟悉军队生活的教授看来,侦察兵的眼睛都应该是这样的。
“你看一看这份材料。”上校从卷宗里抽出两页打印好的纸片,递给教授。
甄一刚很快地把这份简短的情报看了一下。上校从教授的眼神中看出,教授的疑虑仍未打消。
“当然不能根据这份简短的情报,就下百分之百的断语。”上校解释说,“我们作了比较详细的调查。调查证明,1945年夏秋之交,日本部队曾在这一带的农村中,抓过上百名年轻的农民,去搬运一批十分沉重的木箱,当时搬运的人并不知道坚实的木箱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可是有一个材料却证明木箱里确是黄金。”上校又抽出一份打印好的纸片,递给教授,“这份材料上说到一个青年农民由于负担不了木箱的重量,加上又是在火热的阳光下搬运,在海滩上昏了过去,结果,木箱摔在岩石上裂开了,从木箱中暴出了浇铸好的金块。日本人当然不会饶过这个中国农民,立即把这个农民枪杀了。可是消息却传了开来。后来,当这艘‘黑龙号’开走时,这上百个年轻的中国农民也完全失踪了。至今信息杳然,不知去向,连尸体也没发现,十之八九可能被军舰带走了。”
教授像听到一个离奇的神话故事一样,简直难以相信,但上校的口气又是那样确凿,不容人怀疑。
教授站在窗前,出神地望着窗外水天一色的大海,像要找到“黑龙号”的踪迹似的。如果“黑龙号”真的沉没在太平洋底,它会在哪个角落呢?这真像俗话说的“大海捞针”呀!
“卫从武同志,”教授转身问上校,“我能为这件事做些什么呢?”
“用你的海底潜泳机找到这艘失踪的‘黑龙号’。”上校平静地回答。
荧光屏上的世界
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海底潜泳机在太平洋底巡视着。
这个机器的动力是一个高压原子储电器,行动完全由无线电操纵。甄一刚设计它的目的,一是为了海底探矿,它可以贴近海底行动,机器内装有超声波和雷达,可以测定海底矿藏的广度和深度。一是可以探索深海层的鱼群,为远洋捕捞提供可靠资料。其实,这架机器的工艺制造过程、雷达和超声波装置、动力设备等,在技术科学上早已不是什么先进的东西,哪一个国家都可制造。只是有一点还是目前科学上的机密问题,这就是无线电操纵。因为电磁波不能通过水。正像糖放到水里,会被水溶解一样,电磁波进入水,就会被吸收掉。被甄一刚所解决的科学问题,就是这一点。海洋中有许多鱼类,身体是带电的,它们常利用本身的生物电流发射电磁波,来给同类传递讯息,或者躲避敌人的袭击。为什么这些鱼类所发射的电磁波能在水中通过呢?甄一刚研究的结果,发现秘密在于电磁波的波长上面。一定长度的电磁波,不但能在水中通过,而且传递的速度和质量,比通过空中的情况还好。一条几米长的鲨鱼当然无法钻出坚牢的渔网,可是渔网对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来说,丝毫不起什么阻拦的作用。普通广播电台所用的短波,无法穿过高空中的电离层,短波一碰上电离层,就被折回地面。但射电天文望远镜所用的超短波,却可以无阻碍地穿过电离层飞向其他星球。操纵海底潜泳机所用的无线电电波,就是一种能通过水层的波长。而潜泳机在海底所“看”到的形象,也可变成无线电脉冲,传递到陆上的操纵室,在接收机的荧光屏上再现出来。人坐在荧光屏前,就像亲自走到几千公里以外的海洋深处一样,可以看到海底的一切景色。
早晨,卫从武上校来到教授的临时工作室。甄一刚满意地告诉上校说:“工作情况很正常。已进入120号地区。”
为了探寻“黑龙号”的踪迹,甄教授把18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太平洋分为1000个地区,使潜泳机按照地区编号循序进行探索。
“喏,美国人在造我们的谣。”上校拿出一迭国外出版的英文报纸交给教授。当教授正要接过报纸的时候,上校的手忽然又缩了回去,抽了一张报纸说:“你听,美国海军报的消息。”上校兴致十足地念着:
据太平洋舰队第七号潜艇艇长说,本月3日中午,该艇行经太平洋中部的无名岛时,潜艇左边突然出现了一只蓝色的潜水船只。该船长仅约5米,有双翼。船体上未发现任何国家的标志。
“这条消息倒是有根据的。”教授安详地说,“我们曾在58号地区发现过这艘潜艇,大概他们也发现了我们的潜泳机。”
“你听,还有更精彩的新闻哩!”上校又抽出一张报纸,说,“这是美国的《纽约时报》。通栏标题:《太平洋出现了海底导弹!》”
据可靠方面消息:太平洋出现新式海底导弹。这种由无线电控制的导弹,行程极远,可由红色中国海岸穿过太平洋,直至美国洛杉矶港。甚至可绕过南美洲,到纽约港爆炸。
上校没有念完,教授无法抑制地大笑起来:“真是胡扯淡!真亏《纽约时报》的记者想得出!”
“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新闻自由!”上校带着讽刺的口气说,“他们可以坐在五十层楼的屋顶花园里,大写其太平洋海底见闻!”
教授从上校手里接过报纸,把它往桌子上一掷,说:“走,我们看看去,”
海底潜泳机的自动控制室就在教授工作室的隔壁。一推进去,就可听到高压变压器的“嗡嗡”声,2米见方的荧光屏上,显现着海底的一切。一个年轻的少尉军官坐在荧光屏前,注视着屏上的变化。
“来,我们也来看一回电视吧!”教授对上校说。
少尉给他们拿来了两把椅子。
“没发现什么新的情况?”教授问少尉。
少尉一面注意荧光屏,一面回答说:“没有什么新的情况,可是奇形怪状的鱼倒看见了不少。”
“你看!”教授忽然拉着上校的手臂说,“这是大章鱼,海洋里的大强盗。”
荧光屏的左下角出现了章鱼群,它们迅速地向右上角游去。
“这些八只手的怪物,常常在海洋中弄翻木帆船。”教授兴致十足地讲起章鱼来,“古时候的航海者,在启航前,总要向上帝祈祷:别碰上这个海怪。”
章鱼群在荧光屏的右角消失了。一会儿,荧光屏的右下角忽然又出现了墨鱼群。
“鱼群非常清晰。它们离潜泳机多远?”上校问少尉。
少尉看了看仪表,说:“大约3000米。”
“潜泳机上的电视设备,与普通的电视设备不同。”教授对上校说,“普通的电视广播台,只有周围100公里的电视机才能收到。我们这个,却不受距离限制。普通电视广播台用的摄影管,只能摄制几十米远的物象,而且要在光度很好的条件下进行。我们的超声波光电摄影管,可以在墨黑的海底,摄制几米到十公里远的物象。”
教授在荧光屏的侧面开动了一个电钮。荧光屏的边上出现了一个亮点,亮点旁边有一行小字:11910.
“现在潜泳机离海面11910米,”教授指指亮点,对上校说,“世界各国公认太平洋最深处是11034米。根据潜泳机测量的深度来看,这数字显得保守了,应该是12110米,因为潜泳机离海底是200米。”
上校走到窗口,伏在窗台上,看着远天的白云。教授忙碌了一阵之后,也站到上校旁边。室内响着“嗡嗡”的变压器声音。
上校离开窗口,背剪着手,在室内踱步,眼睛不时地看一下荧光屏——他被这神秘的海洋迷住了。
荧光屏中心出现了个小黑点。小黑点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楚,还可隐约看到,黑点下面接着一根小绳子。黑点已占了荧光屏的四分之一。刚巧,上校的眼光看了看荧光屏,他看到了这么大的黑圆球,立刻怔住了,大喊一声:“甄教授……”就在这时,荧光屏上的海底世界消失了。荧光屏像死鱼的眼球一样,一片乳白色。
一开始,甄教授给上校的喊声吓呆了,但马上意识到出了什么问题,慌忙走到荧光屏前。
“你把它关上了?”教授轻声地问少尉。
“没有关。它自己……”少尉也怔住了,不知怎么回答好。
上校预料出了什么不幸事件。但还是抱着希望问:
“会不会是接收器出了什么故障?”
教授很熟练地检查起来。当教授按动一个什么电钮后,乳白色的荧光屏上出现了灰色和黑色小方格组成的影像。“接收系统一切正常,没有毛病。”他说。
“那末,会不会是潜泳机失去控制,和接收器失去联系?”上校又问。
“刚才一切都很正常,丝毫没有故障的迹象。”少尉对教授说,“我看不会是潜泳机失去控制。”
“如果真是这样,”上校觉得已证实了自己的不幸的预料,用低沉的口气说,“甄教授,潜泳机遇上水雷了。”上校把刚才荧光屏上的情形讲给教授听。
“水雷?!”教授又怀疑、又沮丧地坐在椅子上,像自言自语似的,“水雷?!在太平洋底,在一万米深处,会有水雷?!”他用左手梳理着灰白的头发,口里不断地说着:“水雷?!不可能……”
卫从武没有去干扰教授的思绪。他转向依旧坐在荧光屏前摆弄着电钮的少尉军官:“刚才黑圆球出现在几号地区?”
“124号,上校。”
“你把日期、时间、地区和刚才荧光屏上的详细情形记录下来。”上校命令少尉说。
随即,上校大步走出自动控制室,到教授的工作室里马上抓起直线电话机的听筒,用严厉的口气命令对方:“潜泳机在124号地区遭到水雷。尽一切力量立即组织空中探索和海面监视,不分昼夜。有什么情况马上向我报告。”
神秘的电波和一个鼠疫患者的尸体
甄一刚回上海去了。他受海军司令部的委托,制造第二架海底潜泳机。他答应卫从武上校,将尽快地制造成功,最多不超过两个月。
卫从武上校拿着一迭电报纸,一会儿在办公室里踱着步,一会儿站在窗前凝视着碧波荡漾的海面。办公桌上的烟灰缸里放满了烟蒂,一个没有熄灭的烟蒂正在冒着淡蓝色的轻烟,而他左手的食指与中指间夹着的香烟又只剩了半支。上校不时地用大拇指轻叩着太阳穴。眯缝着的眼睛周围出现了淡淡的黑圈。上校的脑海里正翻腾着、苦思着一些神秘的迹象,而且不止一天了。
“这些神秘的密码说明些什么呢?”上校看着手里一迭电报纸,自己大声问自己,“那具莫名其妙的尸体,又说明什么呢?”
上校坐在沙发上,头靠着沙发背,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卡住太阳穴,紧闭着眼,把最近获得的一些情报和发生的情况作系统的分析。
早在几年前,情报处的报务组就从空中收听到一些神秘的电波。电波很微弱。这种电波在空中出现的日期没有一定,有时隔四五天就可收听到一次,有时好像完全从太空中消失了一样,要经过两个多月才出现一次。但是电波出现的时间却总是在午夜12点07分,每次都是如此。电波的波长不断在变换,可也有规律,它的波长变化,总不超过电台刻度盘上向左10刻度和向右10刻度之间。发出电波的地点在遥远的太平洋中间。当时并没有注意这个问题。空中各种波长的电波还少吗?何况离祖国的海岸线那么远。从海底潜泳机出事的那天起,报务组加强了对太平洋124号地区周围太空的探索。结果证明,不该忽略几年来经常收听到的、太平洋中间的那种神秘的电波,因为最近的探索表明,这种电波正是从124号地区发射出来的。波长变化的规律和电波出现的时间,也还是跟过去一样。这说明太平洋中间这个神秘的电台与某地是有固定的时间、波长的联系的。麻烦的是这个电台用的密码,至今未能翻译出来。
两天前,太平洋渔业局的两只渔轮,在130号地区捕鱼时,在拖网里捞到了一具赤身露体的死尸。除了可以确定这具死尸属于东方人种外,没有任何线索可以弄清这具尸体的国籍,以及为什么会在太平洋中发现的原因。尸体正在司令部军医院解剖研究。能不能从解剖中查明一些线索,暂时也无法知道。
“报告!”一个响亮的声音打断了上校的沉静思考。
“进来!”
来人是军医院的一个通讯兵。通讯兵把一份上面盖有鲜红色的“绝密”两字的信件交给上校后,退了出去。
卫从武用剪刀小心地剪开信封,抽出一张报告纸。上面是两行简短的小字:
尸体解剖结果:确定系一个肺鼠疫患者。
死者日期在8-9天以前。
上校拿起电话话筒,接通了情报处的一个专门小组,把军医院的解剖报告转告他们后,就问:“国内有什么商船、渔轮在最近一星期之内经过130号地区附近吗?”
“没有。已经查询了所有有关单位,没有……”
“密码翻译有什么进度吗?”
“暂时还没有。”
上校搁上电话,点上香烟,又在办公室里踱起来。
太平洋底的水雷——潜泳机遭到破坏——神秘的密码电波——八九天前患肺鼠疫而死的尸体。这一连串事情都发生在124号地区周围几十海里的海底和海面,是偶然的巧合呢?还是互相联系着呢?
假自杀和突然失踪的人
甄一刚教授乘飞机到海军司令部的同一天,第二架海底潜泳机也从海上由轮船运到。
“人到,礼物也到!”卫从武上校与教授见面时,握着教授的手,眯着调皮的眼睛说。
“这是我们研究所所长的功劳。”教授客气地说,“他调动了全所的技术力量,所以前后不到一个半月,就把第二号装制完毕了。”第二号指的就是第二架潜泳机。
第二号与它的前身第一号,从外形到内部装置都一样,不过更大一些,这样可以使控制室接收机荧光屏上的形象更清晰。另外,多了一个新的设备:红外线扫雷器——利用红外线的热力,可以使潜泳机周围500米之内的一切爆炸物爆炸。
卫从武上校把情报处近来得到的情报简要地告诉了教授。
“最近又收到两份重要情报。”上校说,“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前夕,日本一批属于太平洋潜水艇队管辖的潜艇突然失踪了。艇数暂时无法查明。从那时开始,这批潜艇从未露过面。当时,日本海军司令部曾经宣布海军大将佐藤一郎在家中剖腹自杀尽忠天皇,佐藤一郎的尸体在自杀的当天就火葬了。但现在根据可靠情报证明,佐藤一郎的尸体是假的。可能,佐藤与那批潜艇在一起,干着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如果允许我问一句的话,”教授小心地说,“可知道这批潜艇大约在什么地方?只要它们在海底,我们的潜泳机迟早可以找到。”
上校摇摇头:“暂时还不知道。”
“还有一份情报。”上校眯着狡黠的眼睛看着教授,“你一定知道日本有过一个731部队?”
“知道。”教授回答说,“不就是准备细菌战的那个部队吗?”
“对!就是曾驻在东北哈尔滨平房地区的部队。”上校继续说,“731部队不仅是准备细菌战,实际上曾多次使用过细菌武器。他们在东北的一些村子中散布鼠疫、霍乱、伤寒、炭疽热等细菌,让居民大批传染死亡,然后借口防止疫病蔓延,把一些村子整个整个地烧光。731部队还在中国其他一些地方散布过毒性很强的传染病细菌。你看,”上校从办公桌的抽斗中拿出几份报纸杂志,并把它放到教授面前,“这份1940年的中国医学杂志上,详细登载了宁波一带发生鼠疫流行病的调查,可是把原因说成是自然疫病。这份1941年7月的《华中日报》刊登了湖南常德一带发生鼠疫病的消息,发病原因不明。这几份报纸,刊登了1942年8月底9月初浙江金华、玉山、浦江一带发生鼠疫、霍乱、伤寒等流行疫病的消息,但都把原因推说是农民太不注意卫生所造成。现在弄明白,这些都是731部队干的事。731部队用飞机散播鼠疫跳蚤,在池塘、水井、河流里散布各种剧毒的传染病菌。他们还把染上病菌的面包、糕点之类,带到农村送给小孩们吃……”
“听说这支部队回到日本后,被解散了?”教授插问了一句。
“是解散过。可是解散后不久,东京的美军总部又把这个部队的一些骨干集合来了。更奇怪的是,过去曾在731部队担任第四部部长的西尾,以前一直在美军总部任顾问,突然在一年多前失踪了,这位细菌战专家像接受了什么特殊任务,再不在公众场合露脸了。”
“这两份情报跟第一号潜泳机的失事有联系吗?”甄一刚认为上校不会毫无原因地讲这番话的,所以忍不住地问了。
但不知是出于军事保密呢,还是别的原因,上校对教授的问题,却摇摇头:“还没找到什么联系。不过,侦察员的直觉却提醒我:水雷、秘密电台、尸体、佐藤的假自杀、西尾的失踪,这些孤立的事情中间,有一根黑线串连着。”他热情地信赖地看着教授,说:“希望第二号能找到这根黑线。”
教授没有直接回答上校的话。他站起来向上校告别,回到自动控制室去。“一号在124号地区出了事故,这次还应该从124号地区开始侦察。”他看到上校点头同意了,又说:“第二号在今天傍晚发射,明天晚上8时即可到达124号地区。”
海底魔鬼
晚上7时50分,卫从武上校来到甄教授的自动控制室。
“快进入124号地区了。”少尉军官报告说。
“注意,如果再看到什么黑色圆球,立即把速度降低。”教授对少尉说。
上校站在荧光屏前,不安地注视着荧光屏上的海底世界。
海滨的夜,很静很静,海水的“吼——啦啦,吼——啦啦”的冲击声,不时传进控制室来。
“左上角出现黑色小点。”少尉报告说,声音多少带些慌张。
教授看了一会儿,等黑色小点变成墨水瓶底这么大时,便命令少尉把潜泳机的速度变慢,使它慢慢靠近水雷,准备使水雷炸开。
“甄教授,这里是太平洋中部,不是什么军港,竟敷设了水雷。两个月前已炸过一个,现在又发现一个,这不是值得怀疑吗?”上校看了看教授和少尉,又继续说,“干脆,我们先把这个情形搞清楚。”
“你是说不把水雷炸掉,先将周围情况弄明白再说?”教授问上校是否这个意思。
上校点点头。教授又向少尉点了点头。荧光屏上的影像又活跃起来。当第一个水雷在荧光屏上消失的时候,忽然又出现了另外一个小黑点。
“一只沉船!”上校和少尉差不多同时喊出这句话。就在小黑点的后面出现了一艘庞大的沉船。
教授自己来操纵潜泳机的活动了。潜泳机在靠近这艘沉船。沉船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楚了。
“黑龙号!”年轻的少尉首先叫了起来,“舰身差不多有四分之一陷进泥里了。”
“唔,原来如此!天皇把2000多万两的黄金埋在海底了。”上校俏皮地说,“天皇怕投降后中国人要追回这批财产,所以来了这一手。反正沉在海底,既不怕人拿走,又不怕鱼吃掉。”
潜泳机已与“黑龙号”靠得很近。荧光屏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这艘战列舰的一切设备都保持原来的样子,可见,它并没有挨到什么轰炸。“黑龙号”的沉没完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
“怎样才能把这笔黄金打捞上来,倒是个困难问题。”年轻人究竟心急些,少尉已在考虑如何打捞的问题了。
“这点暂时不急。黄金既然已给我们找到,就不怕拿不到。”上校沉着地对年轻人说。
“这么说,这些水雷是为了保护‘黑龙号’而设置的?”
“这还用说。”上校回答说,“天皇把它沉在海底,决不是表示他不爱黄金。”
大概是因为发现了“黑龙号”,上校和少尉愈谈愈兴奋,全然没有注意到教授在荧光屏前工作的情形。正当他们两人在商量怎样取回这笔财产时,教授忽然用惊奇的声调喊:
“上校同志,看,这是什么?”
上校立即回过头去看荧光屏。荧光屏上的景象把上校也怔住了:七艘有透明圆屋顶的潜水艇,排成一列伏在海底。每两艘潜艇之间有一个像钢管样的通道。圆屋顶下,可以看出有人在工作。第七艘潜艇的旁边,还有一艘比一般潜艇小得多的潜艇。这艘小潜艇没有圆屋顶,像死了一样静静地躺在海底。
这些潜艇的周围,可以看到许多黑色小球。无疑,这是用来保护潜艇的水雷网。
由于影像不大,因此圆屋顶下的设备和人物流动,不能看得很清楚。
“甄教授,现在潜泳机距离这些潜艇多远?”上校问。
“3500米。”教授回答说,“这里是海底高原,只有4700米深。”
“把潜泳机再向他们靠近些,怎么样?”上校说,“但是,千万别让他们发觉。”
教授点点头。立即,荧光屏上的影像在逐渐增大。“现在离开他们3000米,”教授说,“2500……2000……1500……1000……900……800……600……560米。”
教授把一个黑色按钮旋转了大半圈。荧光屏上的影像就像一张照片一样,停着不动了。影像很清楚,可以看到第一和第二两个圆屋顶下面,像一个化学实验室,成排的试管和大大小小的玻璃器皿放得井井有条。十几个穿白色工作服的日本人在忙碌地工作着。大概因为这两个屋顶下面是一片白色,显得特别明亮。第三第四个圆屋顶下面,是整套的机器设备,只有很少几个穿蓝色工作服的人管理着。有两根排气管通过海水伸向第五第六个圆屋顶。第五第六个圆屋顶下,则是一片绿色,这是草地和矮树丛的种植区。
“看!”上校指着第七个圆屋顶说。
三个人的眼光集中在第七个圆屋顶下。在圆屋顶下的入口处,有一块很大的字牌:“太平洋第一公司”。入口处旁边,有一排堆得整整齐齐的铁箱子。上面一层箱子上,可以隐约看到“东京”“美军总部”等字样。还有一些小字,则显得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教授的脸上显出从来没有过的激动。“上校同志,你要找的那根黑线找到了。”他用颤抖的声音说。“事情一清二楚,第一第二艘艇是培养细菌的工场。第三第四艘则是蒸馏、消毒的工场。两根排气管将碳酸气供给第五第六两个工场的绿色植物。绿色植物制造氧气供工作人员呼吸。这两个工场,又是饲养小动物进行细菌接种的场所。这艘潜艇,”教授指指那艘像死去的小型潜水艇,“是将细菌运往东京什么美军总部的秘密交通,那个神秘的电台也一定在这艘潜艇上。”
教授看看上校。上校也处在极度激动的情绪下。
“真是群魔鬼!”上校恶狠狠地说,“他们妄想在未来的战争中用上这些细菌,又害怕和平力量,所以只得躲到海底去干这些见不得人的无耻勾当。看来,自杀的佐藤大将和失踪的西尾专家都在这里。”
“应当把这批狗东西消灭在海底,喂那些鱼类!”教授说。
“但是,指挥这批狗东西的魔鬼还在地面上呢!”上校提醒教授说。
“那具尸体,大概就是他们实验的牺牲品。”教授这样推论说。他看看上校,上校点头同意。
年轻的少尉完全被这奇异的景象怔呆了,一动不动地看着。听到上校说的话,忽然说:“该把它拍摄下来吧!”
“对!”教授回答说。
“把‘黑龙号’也拍摄下来,”上校说,“我们要把它送到日本去的。”
立刻,房间里响起了电影机“嚓嚓嚓”的声音。
“大概他们不会想到,我们在给他们的‘伟大事业’作服务性的记录吧!”上校用讽刺的口吻说。
“大概不会。”教授回答说,“你看,他们工作很安静。”
海底潜泳机已暂时停止工作,安静地躺在海岸旁的发射架上。甄教授坐在办公桌前,低着头在整理关于海底潜泳机的技术资料,准备作一些改进。
那位年轻的少尉推开门,说:“甄教授,你的电报。研究所发来的。”
教授接过电报,拆开封口,一张薄薄的电报纸上写着:祝贺你工作胜利。
你准备去北京参加即将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日期另告。所摄影片,希由专人送往北京,将在理事会上放映,以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阴谋。
教授拿着所长发来的电报,走到窗口凝视着大海。窗外传来了远处沙滩上孩子们的嬉笑声。教授忽然记起了在两个月前为3000多孩子准备报告时的苦恼情形。“把这段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大概不会枯燥了吧!”他心里想,“对,去北京之前,一定先给孩子们讲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