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者文摘精粹版5:再苦也要乐一乐
8919400000019

第19章 沉醉清风 (4)

“我就是。可是,我好像并不认识你。我可以帮助你吗?”对于她的打搅,亨利其实非常恼怒。

而她依旧展示着一脸迷人的笑容,好脾气地对亨利讲起来。英文加上手势,亨利总算明白了她的来意。她是学校话剧团的剧务,为了欢迎新生,准备在下月上演一场名为《普林斯顿的香蕉树》的话剧,其中有一个华裔诗人的角色尚无适合的人选,他们在校园的网站上淘到了亨利的资料:“高中二年级曾在校文学社社刊上发表诗歌一首”……

老天,为了引起导师的注意,亨利才在简历上加了这么一条。可一个数学天才,和发表一首诗歌有什么关系呢?

可是,她的模样很温柔迷人,她对亨利的不加掩饰的赞誉让亨利稀里糊涂地答应下来。直到第二天晚上她打电话过来邀请亨利过去参加排练,亨利才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个多么糟糕的决定。

要知道,亨利从来没有演过话剧,更没有尝试过作为一个诗人的感觉,第一次的排练效果可想而知。但是那个名叫妮可的金发女孩始终笑容可掬地看着他,让他放松,放松,再放松。亨利渐渐忘记了自己的羞涩和拘谨,而是放松地去体会剧本中“诗人”的经历。他努力地想象、努力地体验、努力地大声念台词,从涨红了脸到镇定从容,从结结巴巴到流畅自如。在妮可的鼓励下,亨利每晚不落地参加排练,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认真改进。

半个月后,就是正式演出的日子,在几千人汇聚的大礼堂里,他们的表演赢得了空前的成功。亨利只有六句台词,六分半钟的出场时间,但是下台后还是赢得了不少同学欣赏的眼光。他骄傲地走在人群中,感觉从来没有哪一刻像现在这样自信过。

而此时,亨利的演讲还是空白的,他再也不能指望能有人替代自己上台了。

又过了两个礼拜,还是那个人头攒动的大礼堂,亨利已不再陌生。他昂首挺胸地站在麦克风前,看见妮可坐在台下第一排。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首先,对诸位的前来,我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今天讲演的题目是《普林斯顿的香蕉树》……”

亨利看到妮可的脸上有一丝丝的诧异,但是随后她的笑容愈发灿烂起来。因为他正在告诉大家,自己是如何变得自信,变得勇敢,是《普林斯顿的香蕉树》,是那个略带癫狂的华裔诗人的角色,是那个最终说服他的迷人的金发女孩,改变了自己的性格。

大学三年,亨利一直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他在那几年认识的朋友,比过去二十三年认识的所有朋友累计起来还要多得多。

亨利终于了解,其实每个人的性格、命运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遇到一棵属于自己的“香蕉树”;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绝对不可改变的,只要你想,就一定做得到。

脉搏每分钟52次

想升高,有两样东西,那就是必须作鹰,或者作爬行动物。

——巴尔扎克

每天早上,洛克菲勒9点一刻准时来公司上班。他衣着考究,墨玛瑙的衬衣袖口链扣上刻着一个漂亮的字母“R”。洛克菲勒尽管出身于生活节俭的农村家庭,对衣着却非常讲究,他非常看重皮鞋是否擦得干净,竟然为每个办公套间免费配备了一套擦鞋用具。洛克菲勒是个高个子,苍白的脸上蓄着精心修剪的金黄色连鬓胡子,每天早上都有一位理发师准时来给他修面,他每次赴约都非常准时,他说:“谁都没有权利无谓地占用别人的时间。”

每天早上,洛克菲勒都以他特有的沉稳轻声地与同事打招呼,询问他们的身体情况,然后消失在他简朴的办公室里。就连标准石油公司的员工们也觉得他行动诡秘。一位秘书说:“他不爱见人。我从来没亲眼见到他走进或离开办公楼。”另一位下属也说:“你总是看不见他,但总能感觉到他的存在。”洛克菲勒很少会见陌生人,喜欢别人用书面形式与他联系。他一向提防行业间谍活动,不愿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这使得他身边的助手觉得他难以理解。他善于保守秘密,把自己的脸磨练得像戴着一副毫无表情的面具一样,下属给他送来电报时,竟然无法从他的脸色上看出消息是好还是坏。

洛克菲勒认为沉默代表着力量:只有内心虚弱的人才会随口乱讲,对着记者喋喋不休,而谨慎的商人则守口如瓶。“成功来自多听少说”和“只说不做的人就像是长满荒草的花园”是洛克菲勒最喜欢的两则箴言。洛克菲勒在谈判中将他那中西部人典型的沉默寡言发挥得恰到好处,令对手们不知所措,只好对他的意图乱猜一气。洛克菲勒生气时更是沉默得让人觉得恐惧。有一次,一位气急败坏的承包商闯进洛克菲勒的办公室,对着他暴跳如雷、大喊大叫,他却无动于衷地低头伏在办公桌上继续他的工作,直到那个承包商精疲力竭时才抬起头来。这时,他靠在转椅里左右转着,看着对方冷冷地问道:“我没听清你刚才说了些什么。你能再说一遍吗?”

在创业初期,洛克菲勒见了面能叫得出每位员工的名字,并且不时会在办公楼里巡查。他走路时脚步很有节奏,像是节拍器一样稳定,总是在相同的时间走过相同的距离。他走起路来几乎没有声音,说话时声音也很轻,像是个殡仪馆老板。他悄然无声地在办公区走来走去,有时会突然停在某个员工的办公桌旁,彬彬有礼地柔声说要检查一下他的工作,吓对方一跳。员工们很少看见洛克菲勒,常常只能猜测他的行踪。

洛克菲勒以前曾做过簿记员,因此十分重视记账的作用。一位会计记得,有一回洛克菲勒在巡视时突然停在他办公桌旁,很有礼貌地说:“请让我看一下。”然后飞快地翻阅这人的账本。“记得很好,”他边看边说,“确实很好。”突然,他发现了一处小错。“这里有一个小错误,你把它改过来好吗?”洛克菲勒翻阅写满密密麻麻数字的账本的速度之快,令那个会计目瞪口呆。“我敢发誓,”会计说,“整个账本上就出了这么一个错。”

洛克菲勒尽管把自己的意志力磨练成了达到其目的的有效手段,仍然不失是个性情温和的人。正如他自己所说:“不管你现在说出或做了什么让人无法容忍的事情,也休想看出我有丝毫的冲动。”他总是以自己的脉搏低于常人为荣——每分钟只有52次。许多雇员都说洛克菲勒从来没有发过脾气、提高过嗓门、说过污言秽语或是有过什么不文雅的举止。员工们对他的评价普遍很高,觉得他做事公平,待人宽宏大度,没有大老板的架子。有件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洛克菲勒热衷于健身,在财务部摆了一架供他锻炼用的木头和橡胶做的健身器。有一天早上他来健身时,一名年轻的会计没认出他来,向他抱怨说那台健身器是个讨厌的累赘,要求把它拉走。洛克菲勒说了声“好吧”,就叫人把它拉走了。过了几天,那个年轻人知道他斥责的人是老板,心里害怕极了,但他并没有因为这件事受到任何训斥。即使是在处罚犯了大错的员工时,洛克菲克也会觉得不忍心。对于贪污的下属,洛克菲勒不会把他送上法庭,只是把他解雇了事。

最重要的是,洛克菲勒用自己狂热的完美主义观点激励着员工。洛克菲勒做事从不马虎,他写的几十万封商业信函都经过不厌其烦的修改,篇篇都是言简意赅、措辞讲究的典范。洛克菲勒每次给秘书口授完信函,都要修改五六遍,直到把每个多余的字都删掉,认为收信人能得到他想传递的信息后,才工工整整地签上自己的名字。一位高级助手回忆道:“我见过他一连在几百份文件上签的名字。他签每个名时都认认真真,好像那个签名将是他被后人怀念的信物似的。在他心目中,每一个签名都是一件艺术品。”这种追求卓越的激情感染了整个公司。标准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的业务都明显地体现出洛克菲勒的个性。

罗杰斯记得一些他的老板在金钱方面一丝不苟的趣事。一天,洛克菲勒离开办公室时,翻遍自己的口袋,发现没有带零钱,就向罗杰斯借一个5分硬币。罗杰斯主动表示这钱算送他了,洛克菲勒却谢绝道:“不,罗杰斯,别忘了问我要。这可是1元一年的利息呐。”

聪明的伊莎贝尔

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叔本华

伊莎贝尔一天辛苦之后酣然入睡。

一位玲珑的天使飞进窗口找上了她,说,聪明的伊莎贝尔,每个人都应该得到一份适量的聪明和一份适量的愚蠢,可是匆忙中上帝遗漏了你的愚蠢,现在我给你送来了这份礼物。

愚蠢礼物?伊莎贝尔很不理解。慑于上帝的威严,她接过天使包中的愚蠢,无可奈何地值入脑中。

第二天,她平生第一次讲话露出了破绽,第一次解题费了心思,她花了一个早晨记住了一组单词,三五天后却忘了将近一半。她痛恨这份“礼物”。深夜,她偷偷地取出了植脑不深的愚蠢,扔了。

事隔数天,天使来检查他自己做的那份工作,发现给伊莎贝尔的那份愚蠢已被扔进了垃圾箱。他第二次飞入伊莎贝尔的卧室,义正词严地对她说,这是每个人都必须有的配额,只是或多或少罢了,每一个完整的人都应该这样。

不得已,伊莎贝尔重新把那份讨厌的愚蠢捡了回来。但是,她太不愿意自己变成一个不太聪明的人。她把愚蠢嵌进头发,不让其进入思维,居然蒙过了天使的眼睛。以后,伊莎贝尔没有遇上一道难题,没有考过一次低分,一直保持着强盛的记忆,出色的思维和优异的成绩。

当然,她也没有了苦役获释的愉快和改正差错后的轻松。更奇怪的是,也没有一个同伴愿意与她一起组队去出席专题辩论,因为她的精彩使同伴全成木鸡;也没有哪个人愿意和她做买卖,因为得利赚钱的总是她,也没有人与她恋爱,男人们无不怕在她的光环里对比成傻瓜。连下棋打牌她都十分没劲,来者总是输得伤心。偶尔有一两次她给了点面子,卖个关子下个软着,也很容易看出是她在暗中放人一马,比她胜了还伤害人的自尊。

她越来越孤独、空乏,真的也希望有份愚蠢了。但是,聪明成性的脑袋,愚蠢是再也植不进去了。她希望能再见上一次天使,可天使也“黄鹤一去不复返”了。

因为只有聪明,伊莎贝尔在痛苦中熬过单调的一生。

这时,乐声响起

唯有恰如其分的感情才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所珍惜。

——蒙田

威利胡乱花钱,理应挨顿靴子——可是这时,音乐突然响了。

1921年,威利满13岁。一天,他从弗雷斯诺中心骑自行车回家,车上捎着一架胜利牌手摇留声机和一张胜利牌唱片。那架留声机在1935年威利去欧洲旅行时,把它送给了基督教救世军。可是,那张唱片威利始终保存着。对它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威利之所以特别喜爱它,是因为每当威利听到这张唱片的时候,就想起当初他挟着留声机和唱片走进家门的情景。留声机花了他10美元,唱片0.75美元,两样东西都是全新的。这笔费用来自于威利当电报员的头一个星期挣到的工资。买完这两样东西,还剩下4.25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