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他的儿子拿了19个拒绝。他沮丧地跑回家,不肯再试。他建议儿子把妹妹带去,结果两个人都败得很惨。他从当中得到一个教训:沮丧时,别向别人诉苦,别人只能给你同情,而你给自己的同情已经够多了,无需再向外求,只有继续苦干才是治本之道。
他不得不拿出最后的法宝——亲自出马。他和朋友串通好,先让儿子碰两个钉子,等到敲他家的门时,请他朋友务必慷慨解囊。
于是他们出发了。第一家居然点头,第二家也是,他儿子简直乐坏了。儿子勇气大增,再也不需要他撑腰了。去年他儿子利用暑假赚钱,被拒绝了30多次,始终没有退缩。现在他知道,只要坚持到底,再多的拒绝也无法打倒他。
有一个故事,有个足球队员非常懒惰。他喜欢穿漂亮的球衣,喜欢出风头,喜欢听欢呼声,但始终不爱练球,不爱锻炼体力,比赛时也不肯全力以赴。
一天,教练拿着一封电报来找这个球员,是他母亲发来的。“念给我听吧。”他说,他甚至懒得自己看。教练念了:“你父亲病故,速回。”这个球员呆住了,当夜他便离队回家。
不久之后,他归队了,这时球队正忙着参加一项重要的比赛,冠军决战日那天队上伤兵累累,教练正苦于无法调度,这位球员竟一反常态,不断争取上场的机会。教练对他并没有信心,但碍于情势,只好勉为其难地让他上场。
不料这位球员上场后,竟然犹如神助,连连得分,为队上赢得了胜利。赛后教练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表现,他说:“我父亲是个盲人,生前他看不到我的球赛,现在他可以看到了。”
人生若能像球赛,两旁有人欢呼加油,我们一定会更加振奋。有时我们饱受折磨,只想停下来大呼:“我不干了。”如果此时有人给我们打气(不管他在哪里),该有多好。
然而,人生毕竟不是球赛,反倒像是个战场,你没有观众和啦啦队,有的只是敌人和同志。我们都在生命中奋斗,知道如何行动的人不需要啦啦队,他的心里自有鼓励的声音。让你自己的心鞭策你向前进,这才是最可靠的。了解白己到底想要干什么。
有一个25岁的小伙子,因为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他跑来向柯维咨询。他对自己的生活目标是: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他生活的动机似乎不全是出自私心,而且是完全有价值的。
“那么,你到底想做点什么呢,”柯维问。
“我也说不太清楚,”年轻人犹豫不决地说,“我还从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我只知道我的目标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
“那么你的爱好和特长是什么呢,”柯维接着问,“对于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也不知道,”年轻人回答说,“这一点我也没有仔细考虑过。”
“如果让你选择,你想做什么呢,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柯维对这个话题穷追不舍。
“我真的说不准,”年轻人困惑地说,“我真的不知道我究竟喜欢什么,我从没有仔细考虑这个问题,我想我确实应该好好考虑考虑了。”
“那么,你看看这里吧,”柯维说,“你想离开你现在所在的位置,到其他地方去。但是,你不知道你想去哪里,你不知道你喜欢做什么,也不知道你到底能做什么。如果你真的想做点什么的话,那么,现在你必须拿定主意。”
柯维和年轻人一起进行了彻底的分析。柯维对这个年轻人的能力进行了测试,他发现这个年轻人对自己所具备的才能并不了解。柯维知道,对每一个人来说,前进的动力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他教给年轻人培养信心的技巧。现在,这位年轻人已经满怀信心踏上了成功的征途。
现在,他已经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知道他应该怎么做。他懂得怎样才能事半功倍,他期待着收获,他也一定能获得成功,因为没有什么困难能挡住他前进的脚步。
许多人之所以在生活中一事无成,最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在生活和工作中,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知道你的目标是什么、你到底想做什么之后,你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你的梦想才会变成现实。
在人生旅途中,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只有不断鞭策自己,鼓励自己……才能面对困难和挑战,才能步上坦途。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要不断地磨砺自己、提升自己,同时也用智慧、才华和不懈的奋斗,来丰盈自己的人生。
成功的“秘诀”
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康德
1912年,班·费德雯出生于美国。
1942年,费德雯加入纽约人寿保险公司。单件保单销售,他曾做到2500万美元,一个年度的业绩超过1亿美元。
费德雯一生中售出数十亿美元的保单,这个金额比全美80%的保险公司的销售总额还高。
在这个以专业化为导向的行业里,连续数年达到10万美元的业绩,便能成为众人追求的,卓越超群的百万圆桌协会会员,而费德雯却做到近50年,平均每年的销售额达到近300万美元的业绩。
放眼寿险史上,没有任何一位业务员能赶上他。而他的一切,仅是在他家住方圆40里内,一个人口只有1.7万人的东利物浦小镇中创造出来的。
1955年,没有人敢去想,一名寿险业务员的年度业绩竟能超过1000万美元。
1956年,费德雯超过了。
1959年,2000万美元的年度业绩被认为是遥不可及的梦,它是那样不可思议,以致从业人员连想都没想过,除了费德雯以外。
1960年,他把梦想变成了事实。
1966年,费德雯冲破了5000万美元的大关。
1969年,他缔造1亿美元的年度业绩,往后更是屡见不鲜。
1984年,他获得保险业的最高荣誉。
虽然费德雯说自己没有任何秘诀,但其实他已把他的“秘诀”公诸于世了。多年来,他总是从早上到晚上,从周一到周日,从不间断地努力工作。
费德雯认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完全满意的人,已陷入常规。假如他们没有鞭策力,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或使自己的工作更杰出,那么他们便是在原地踏步。而正如任何一位业务员会告诉你的,原地踏步就等于退步。”
把目标看得遥不可及,从而不去争取的人是永远不会成功的。在成功者的词典里,没有“不可能”三个字,不断挑战自我的极限,就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
愤怒时请闭嘴
如果在愤怒时说话,将会做出最出色的演讲,但却会令你终生感到悔恨。
——安布罗斯·比尔斯
一个人因为一件小事和邻居争吵起来,争论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肯让谁。最后,那人气呼呼地跑去找牧师,牧师是当地最有智慧、最公道的人。
“牧师,您来帮我们评评理吧!我那邻居简直是一堆狗屎!他竟然……”那个人怒气冲冲,一见到牧师就开始了他的抱怨和指责,正要大肆指责邻居的不对时,就被牧师打断了。
牧师说:“对不起,正巧我现在有事,麻烦你先回去,明天再说吧。”
第二天一大早,那人又愤愤不平地来了,不过,显然没有昨天那么生气了。
“今天,您一定要帮我评出个是非对错,那个人简直是……”他又开始数落起别人的劣行。
牧师不快不慢地说:“你的怒气还是没有消除,等你心平气和后再说吧!正好我的事情还没有办好。”
一连好几天,那个人都没有来找牧师了。牧师在前往布道的路上遇到了那个人,他正在农田里忙碌着,他的心情显然平静了许多。
牧师问道:“现在,你还需要我来评理吗?”说完,微笑地看着对方。
那个人羞愧地笑了笑,说:“我已经心平气和了!现在想来也不是什么大事,不值得生气的。”
牧师仍然不紧不慢地说:“这就对了,我不急于和你说这件事情,就是想给你时间消消气啊!记住:不要在气头上轻易说话或行动。”
常言道:戒郁制怒,健体延年。制怒不仅是一种理智的处世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体现。
世界上没有笨蛋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卡尔
沃斯一直觉得生活很压抑。他父亲是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而他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学生,甚至要在家庭教师的帮助下才勉强读完学习课程。
“我怎么办?为什么不能像父亲那样出色?”沃斯这样问自己。每一天,他都不快乐,因为他从没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安妮是父亲为他请来的家庭教师,她很奇怪沃斯总是沉默寡言。
“能告诉我为什么你不快乐吗?”安妮问道。
“我没有个性,也从没有获得过成功。”沃斯对安妮说,“你知道,我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而我作为他的儿子,却非常平凡。我对学习不感兴趣,几乎找不到可以让我感到自豪的事情。我是个笨蛋。”
“哦,沃斯,你听过一句话吗?”安妮问。
“什么话?”沃斯抬起了头,看着安妮。
“世界上没有笨蛋!”安妮说,“这是我的老师告诉我的,而我现在把这句话告诉你!”
“每个人的智商都不一样,但是上帝是公平的,或许你不擅长某些东西,但总有你擅长的,只不过有的时候,你自己没有发现而已。”安妮接着说,“所以你要去寻找你所擅长的,也就是你所感兴趣的东西。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带你去一个好玩的地方。你一定还没有尝试过飞翔的感觉吧?”
“好吧,也许你说的对。”沃斯轻轻地说。
“好棒的感觉!”他兴奋的对安妮说道,“我擅长于飞行,仿佛我天生就有这种本领。我把一切都投入到这疯狂的追求中,并由此获得了自信心。”沃斯终于找到自己所擅长的东西,他也从此获得了自信和快乐。
“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但我有一个不同寻常的能力,我会飞翔。”他常常这么对别人说。
长大的沃斯后来接替了父亲的公司,并把公司带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阶段,比他父亲那时候还要好。公司的规模已经是当时父亲公司的20倍。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全身心投入,表现出自己的专注和热忱。
乔伊·柯斯曼出身贫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从军中退役,在宾州匹兹堡一家出口公司工作。他不是大学毕业生,又没有什么专门技术,每周只有35美元的薪水。
他急着想自己做生意。每天晚餐后,他就在厨房的桌子上,写信和全世界至交联络。在一年时间里,他发出了几百封信,但是由于地址错误,全都投递无门,这就耗尽了他所有的休闲时间。
有一天,他在《纽约时报》上看到一幅卖洗衣肥皂的广告,这类的肥皂当时还很稀少,他以电话证实了这项广告后,又开始对国外的至交发信。
几个星期以后,他的银行通知他,有一封18万美元的信用状给他。这表示只要他能将肥皂运上船,这张信用状就可以兑现。信用状的有效期限只有30天,假若他在30天内不能装上船,信用状就作废。
柯斯曼的肥皂批发商告诉他在纽约有货。他所要做的事只是到纽约去安排肥皂装船事宜,当然还要处理一些财务上的问题。柯斯曼找到他的老板,向他请几个星期的假,但老板不准。柯斯曼只得找到一些匹兹堡的朋友,问谁愿意到纽约去办这件事,就可得到这项交易的一半利润。但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去。
柯斯曼最后无办法可想,又去找老板,声明假若不准他假的话,他只有辞职,老板看他这样专注,只有让步。柯斯曼和妻子在银行里只存了300美元,但妻子也尊重他的专注,她对他有信心。他们提出这仅有300美元,让柯斯曼带着上纽约去。
住进旅馆以后,柯斯曼又打电话找批发商。结果电话号码弄错了,也就没有地方去找这批发商。但柯斯曼仍然坚持不放弃。
他到图书馆找到一份肥皂公司的名录,回到旅馆后,他打电话问美国电话公司,仅电话费就用了80美元,最后他找到一家阿拉巴马的肥皂公司有这种肥皂,但必须由他自己去阿拉巴马提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