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一、“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认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当前,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发展战略、确立发展重点任务举措,首先要辨明大势、把握大局,认清我们所处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这对于我们把握“十三五”发展的大逻辑,主动适应环境变化,主动全面深化改革,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三五”时期我国国际环境的基本特征
“十三五”期间,我国外部发展环境有望总体保持和平稳定,这是当前继续发展的外部有利条件。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存在,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首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一是经济全球化整体趋势没有改变,世界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加深。二是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三是文化多样性受到更多尊重,各国坚持探索自身发展道路,展现更多制度和文化自信,发展模式多元化态势增强。四是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信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世界范围流动,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其次,对我国发展的不利影响和挑战上升。一是经济低迷成为全球经济新常态。国际金融危机严重损害了世界经济原有的增长格局和增长机制,新的增长动力没有形成,经济复苏仍主要依赖政策刺激。二是技术和产业大变革背景下国家竞争力不进则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既面临迎头赶上的机遇,也不排除传统产业被技术性淘汰的风险。三是国际经济规则主导权之争强化。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贸新规则制定,提高知识产权、劳工、环境保护、政府采购等方面标准,并向服务贸易和跨境投资拓展,对全球贸易投资发展格局将产生深刻影响。四是各类安全威胁增加。一些国家贫富差距、失业等问题严重,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抬头,引发社会动荡和国家间冲突。五是大国合作竞争关系更为复杂。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发生变化,一些国家对我国的遏制和施压等不利因素可能上升,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安全形势更趋复杂。
(二)“十三五”时期我国国内环境的基本特征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未来发展前景持续光明,这是由发展的长期支撑条件决定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了明显的趋势性变化,中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风险挑战,国民经济将经历调整转型的考验。
一方面,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一是我国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等物质技术基础比较完备,人力资本丰富,总储蓄率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具有进一步推动发展的较好条件和雄厚基础。二是我国“大国经济”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巨大,有利于培育形成发展的强大动力。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更加明显的制度优势,能够有效应对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更加明显。“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传统动力弱化而新动力生成的调整期,面临经济下行和转型升级双重压力,周期性和结构性双重矛盾特征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一是原有低成本要素优势逐步减弱。二是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三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四是经济运行潜在风险增多。五是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相对滞后。
(三)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发展条件的新特征
准确把握经济增速换挡的新变化。生产要素供给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决定经济增速的重要因素。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目前生产要素供给、资源环境条件已发生新变化。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求状况难以长期支撑高速增长,资源环境也难以继续维系粗放式发展。当前,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高速发展。只要就业比较充分、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一点也符合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来说,我们要准确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新特征。
准确把握结构调整优化的新趋势。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正在逐步成为推进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十三五”时期信息、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新的消费需求将持续增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将更加凸显;同时,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将形成新的投资空间,投资将继续发挥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准确把握增长动力转换的新机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和热情高涨,创新资源逐步得到更灵活、更有效率的配置,以创新驱动实现动力转换的氛围正在加快形成,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面临实现新突破或产业化发展的契机,科学技术正在发挥越来越强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准确把握当前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伴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一些领域深层次问题正在显露,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风险隐患增多。大学毕业生、化解严重过剩产能企业失业人员就业等矛盾凸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公共文化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以及收入增加、公平分配等,不断涌现新的期待。
总的来说,“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的变化,既增强信心,坚定不移地执行既定的长期发展战略,又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策略调整,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将机遇和潜力化为现实,将风险和挑战化为动力,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二、“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一个党、一个国家,举什么样的旗帜,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原则问题。我们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旗帜,既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巨大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经济、国防、科技、文化实力大大增强,社会总体稳定。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转变,物质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大大发展,公民素质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深入,社会文明建设不断有新的进步。对外关系方面,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巨大成功,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总之,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党心民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而没有别的什么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人们的智慧和力量,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引领广大人民群众万众一心,开拓进取,不懈奋斗,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和归宿,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它是完备而严谨的工人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总结,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进行解放斗争的旗帜。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列宁主义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同一切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思潮和派别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新创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必须明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五)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讲话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围绕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围绕从严管党治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的集中反映,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六)“四个全面”是新时期治国理政总方略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四个全面”顺应历史潮流、紧扣时代脉搏,围绕如何发展、如何改革、如何治国、如何管党,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交集、国内与国际的联系上,深刻阐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是党治国理政方略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四个全面”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勾勒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四个全面”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的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全面小康来自人民,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1979年,邓小平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代表了人民的意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小康依靠人民,是亿万群众共同创造的事业。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现象依然存在。要推动制度创新、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更加需要凝心聚力、集思广益,从人民的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小康为了人民,是人人共享的幸福社会。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实现“十三五”时期新的目标要求,十几亿人民将以“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主人翁姿态,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当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充分发扬民主。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人民主人翁精神的充分发挥,是全面小康取得决胜的不竭动力。要充分发扬民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激发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坚持科学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十三五”时期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完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要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是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将创新提升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高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加大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力度。要加快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步伐,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与信息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同时,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加快形成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新优势。
二是实现更有效率的发展。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加快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企业诚信守法,推动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体系,以公平竞争促进效率提升。
三是实现更加公平的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统筹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民生改善,以共享发展促进公平正义。要在扶贫、教育、社保、医疗、住房等方面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深入推进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和就业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发挥新型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照区域发展整体战略要求,继续以“四大板块”辐射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三大战略,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四是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增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统筹经济结构调整、民生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坚持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部署。我们要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作用,坚定不移推进各领域改革,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一方面,坚持深化改革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思路、总纲领、总方略。“十三五”期间,能不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看我们能不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另一方面,坚持深化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因为发展没有止境,发展必须依靠改革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发展过程中层出不穷的问题必须靠不断深化改革来解决。当前,我们的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改革和发展一样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深刻认识到,我们搞改革、搞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为改革而改革,而是深刻认识到唯有改革、唯有深化改革才能推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向全党全国人民摆出了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确立起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运用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这既是成功的历史经验,更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具体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之一就是“各方面制度更加定型”,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具体展开。
当前,必须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关于深化改革的部署统筹起来落实,紧紧扭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突出抓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和“构建发展新体制”的贯彻落实,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四)坚持依法治国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时期,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时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十三五”时期,应当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进一步强化中央对国家法治建设的领导、协调、促进、评价和监督,尽快建立健全中央层面统一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领导体制,建立国家级法治建设的高端核心智库,研究制定与“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相匹配的法治中国建设的整体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切实加强对地方、区域和领域法治建设的领导,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高效地落到实处。
二是要更加重视提升“国家法治实力”。和平时期,法治实力不仅是国家的软实力,也是国家的硬实力,更是国家的巧实力。运用法治思维、法律武器和法治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核心利益,是现代国家和社会有效治理、依法解决国际矛盾冲突的最高境界,也是大国和平崛起的最高艺术。“十三五”时期,应当更加重视国家法治实力建设,努力提升国家的法治软实力、硬实力和巧实力,充分发挥我国现代法治文明的新功能。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宪法实施监督的制度建设。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至高地位和权威。宪法强则国家强,宪法弱则国家弱。把我国宪法从“闲法”变为真正有效的“宪法”,使宪法能够长满“牙齿”进而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强宪法实施监督的制度建设。
四是要大力推进国家“良法体系”建设。法是善治的前提,良法体系是法治体系的基础。“十三五”时期应当更加重视和推进国家良法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充分参与立法过程、有效表达立法诉求提供更为便捷的条件,使立法真正成为“分配正义”的过程,使法律体系真正成为人民利益的“保护神”。
五是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体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实现法治建设从形成法律体系向建设法治体系的根本转变。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体系,应当牢固树立法治经济的理念,形成更加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构建更加严密的市场经济执法体系,打造更加公正的市场经济司法体系,创立更加有效的市场经济护法体系,培育更加文明的市场经济法治环境,为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提供公平、公正、高效、权威的市场经济法治体系保障。
六是要通过法治引领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党、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因此,“十三五”时期应当将事关人民群众公平正义的利益需求,尽可能纳入法律调整范围,转化为法律意义上的公平正义,使其具有明确性、规范性、统一性;要把社会上关于公平正义的不同认知及其诉求尽可能纳入法治轨道,通过法治方式、法治途径和法治程序实现公平正义。
七是要切实把尊重和保障人权落到实处。我们党和国家的一切事业,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必须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权不仅是一个政治话语,更是一个法律概念。人权是人民根本利益和普遍利益的法律化表现形式,是人民幸福的具体化、条文化和法治化。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承诺表达为法治话语,就是充分保障和实现人权。
(五)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既立足国内,充分运用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重视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这样要求,既是对过去30多年我国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为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首先,要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既是对外开放大战略,也是国内区域发展大战略。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沿线相关国家共商建设大计,共推建设项目,共享建设成果。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越是统筹兼顾得好,“一带一路”建设就越能够顺利推进。
其次,要在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快速调整,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很大,企业的工程承包能力强,通常还有融资支持,这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带来了机遇,提供了条件。国际产能合作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要抓手和契合点。推进国际产能合作,要把适应国内外两方面需要结合起来,还可开展三方合作,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在国际产能合作中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再次,要在协调推进内外贸易和双向投资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当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紧密地连通在一起,相互之间的影响既很快捷,也很直接。必须树立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的意识,通过合理调节进出口,保障国内市场稳健运行,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趋向均衡。要更加重视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努力形成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最后,要在推进自贸区建设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自贸区是当前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重要载体。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落实好已生效的自贸协定,在条件成熟时推出已有自贸协定的升级版,抓紧打造新的自贸区,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致力于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六)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我国发展航船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进。”回望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把民族复兴推进到今天这样的境界。当前,我们党要带领13亿多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对新的历史使命,只有肩负起共产党人的责任,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才能以最坚强的政治保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
首先,要明确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能不能驾驭好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取决于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党对发展的领导,至关重要的是主动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着力加强制度化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和专业化能力。
其次,要明确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现在,我国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分工日益精细、形态更加高级、国际国内联动更加紧密,对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分析形势还是作出决策,都需要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那种习惯于拍脑袋决策、靠行政命令或超越法律规则制定特殊政策的做法,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必须加以改进。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就要更加注重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和研判,完善决策机制,注重发挥智库和专业研究机构的作用,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确保制定的重大战略、出台的重要政策符合客观规律;就要更加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依法治理经济,依法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问题,避免留下隐患;就要发挥政治优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及时了解群众利益诉求,及时解决群众思想认识问题和现实利益问题。
党的领导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增强改革创新精神,增强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的勇气,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着力解决一些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让那些想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有更好用武之地,激发全党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不断创造活力。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各项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等新的目标要求,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反映了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当前,要根据这些目标,细化指标体系,更好地体现引领性和指导性。既要安排好各项预期性指标,还要增加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把人民群众的向往变成美好现实。
(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位快速上升:1990年居世界经济第10位,1995年超过巴西、西班牙、加拿大上升到第7位,2000年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6位,2005年超过法国和英国居世界第4位,2007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3位,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一个既强调增长质量,又有增长数量要求的目标。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十三五”之初,面临着稳增长难度加大的复杂局面。一是面临明显的经济下行压力。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在外需下降的同时,制约内需增长的因素也在增加,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企业投资能力和意愿下降,扩大民间投资还存在不少障碍。尤其是结构调整阵痛显现,很多产业面临着一个去库存化的过程。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国际需求不振,世界银行、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最近都纷纷下调了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二是规划期间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困难,需要强力转向的挑战明显多。三是要完成的任务目标崇高伟大——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十三五”期间,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挥好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其中,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无论是从应对当前挑战的实际需要看,还是从长远发展的根本目的看,都必须把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放到扩大内需更加突出的位置。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同样不容忽视。必须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单纯依靠消费拉动是不可能实现必要的中高速增长的。我们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解决好投多少、投到哪儿和谁来投的问题,充分发挥好投资对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作用。在出口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当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需要做好以下各方面的工作。一是更积极主动地调整经济结构,只有经济结构合理,才有有效率的增长。二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这是保证效率的根本,特别是在保持稳定经济增长方面。三是不断调整和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从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同时控制不同阶层收入差距扩大,实现共同富裕。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力度,实现可持续增长,在更广义的意义上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二)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出的具体要求包括: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主要以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否普遍提高为衡量标准。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第一,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要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好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培训,着力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其他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努力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使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得到明显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继续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第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做好这一点,既是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创新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特许经营等市场化办法,引导社会资本及外商投资参与,使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公平性和可及性明显增强。按照保基本、建机制原则,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筑牢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
第三,加大扶贫力度。“十三五”期间,要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让中低收入群众和困难群众居住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我们要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多渠道增加投入,确保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与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四,推动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城乡收入差距大是收入分配中的突出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今后五年,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完成这一任务,仅靠“二次分配”是不够的,主要得靠“一次分配”。很重要的在于推进“双创”,让更多的人富起来,畅通社会纵向流动渠道,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逐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
(三)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全面小康不仅是物质的小康,更是精神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强盛为根基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在十八大提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基础上,提出“人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的新要求: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为此,一方面要加强文化产业的创新。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国过去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可以说是规模宏大的社会创业创新行动的结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更好发挥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要积极倡导创业创新文化、理念和社会氛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新动能。一方面也要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构建起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政府主要是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创新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要围绕“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同时,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持续扩大感召力和影响力。
(四)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良好生态环境,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达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的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政府要有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决心和行动。决心和行动是胜利的前提,具有巨大的支撑作用。只要政府下大决心和加大行动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是梦,是能够实现的。
其次,良好的生态环境要有长效的治理机制。生态环境保护仅仅搞“运动战”是不够的,还要搞好“持久战”,长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才是良好环境的“灵丹妙药”,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持续。
再次,生态环境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重要之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对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是不可避免的,对于生态环境严峻地区牺牲部分经济保护环境也是不得不进行的战略抉择,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升级转型,发展绿色经济是不二的选择,我们必须向这个方向转变,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责无旁贷!
最后,生态环境保护要重视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也是公众的事情,公众参与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未来在生态环境保卫战中,公众的贡献将更大,公众绿色消费将推动污染企业保护生态环境,公众的监督将令污染企业难以遁行,要重视生态环境公众参与。
(五)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十三五”规划对我国制度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法律体系等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之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基本形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但一些领域的具体制度仍不完善,存在着不少体制机制弊端。改革开放既是推动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推动制度建设的重要动力。我们要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到2020年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一方面,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内容,要不断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十三五”时期,要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健全既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又能保障公平竞争,也能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要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创新外贸发展机制、推动“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推动向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转变,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创新内陆开放机制、推动形成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新格局。
另一方面,还要协调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党的建设等领域的具体制度建设。促使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促使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受到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得到发挥。促使中国特色现代军事组织体系更加完善,支撑国家安全发展能力增强。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的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系统全面的“五大发展理念”。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五化同步”,再到“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发展观在理论上的重大升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纲”与“魂”,也是“十三五”时期的发展“航标”,将引领我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进入新境界。
(一)深入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建议》的精髓和主线,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要正确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牢固树立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崇尚创新,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有蓬勃活力。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经济规模大而不强、经济增长快而不优,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没有创新发展,我们就难以摆脱过多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难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难以成为经济强国、创新大国。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强化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议》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十三五”时期,要切实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增强协调性才能使中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等矛盾仍很突出。这些既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重要原因,也将制约长期可持续发展。《建议》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十三五”时期,要紧扣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切实把调整比例、补齐短板、优化结构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十三五”时期,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坚持开放发展。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建立了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体系。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明显加深。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充分考虑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把我国开放型经济提升到新水平。“十三五”时期,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坚持共享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但仍存在收入差距较大、社会矛盾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不少“短板”要补。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十三五”时期,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正确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
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直接关乎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应当紧密联系大势和大局来把握。首先,从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来看,五大发展理念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厚植发展优势的战略抉择。其次,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来看,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最后,从党的理论创新的发展历程看,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
总而言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要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使之真正成为引领发展实践、开创美好未来的一面旗帜。
(三)认真落实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在未来一段时期,我们要不断增强自身素养和能力,提高发展水平,认真落实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第一,增强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素养和能力。理论优势是我们党的根本优势,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贯彻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增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首先要解决好理论武装问题,真正从思想上把推动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方法搞对头。第二,增强把握形势变化、把握发展趋势的素养和能力。定大局、谋大事,前提是观大势、明大势。贯彻好五大发展理念,应当认清发展形势、找准发展定位,把握好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第三,增强驾驭现代经济发展、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素养和能力。坚持五大发展理念,重要的是熟悉现代经济运行的特点,以符合经济规律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第四,增强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发展的素养和能力。现代经济是法治经济,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治理水平,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使各方面工作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第五,增强贯彻“三严三实”要求、落实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素养和能力。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抓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关键要有好的精神状态、好的工作作风。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对关于发展的目的、方式、路径、着力点、衡量和共享等方面的问题作出了全面回应,具体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我们只有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重大战略、政策和举措的实施,着眼于把五大发展理念实际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发展成果,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