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15]世界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而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体现形式的政党政治,已有300多年历史,它在人类文明历史上成为一道绚烂的风景。政党政治是复杂多样的,比如同样是两党制,在英国和美国其表现形式、运作方式也各不相同。我们研究政党权威,要从政党破题立在权威,这就意味着不研究政党及政党政治,我们对政党权威的研究就无从谈起。
一、政党的含义
研究政党与政党有关的问题,必须首先弄明白政党的含义,也就是概念问题。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政党”一词在英语中表示为party,在法文中为parti,德文是partei,西班牙语是partido,俄语为Jiap,其实都来自于拉丁语中的pars,原意是“部分”。最早把西方语系中的表示政党的词汇翻译成汉语中政党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开始学习西方文化时,日本的学者把德语中“partei”由汉字翻译过来,后为中国的书刊所接受,并开始使用。19世纪末,“政党”一词在中国才开始广泛流行与传播开来。
原意为“部分”的政党作为一种政治组织形式又有什么样的含义呢?自从政党出现以来,学者们对政党就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阐释。
西方学者柏克认为:“政党乃为基于大家所一致同意的某些特定主义,以共同奋斗来促进国家利益而结合的人们的团体。”
魏尔克:“政党为一个对于公共问题具有相当理想之选民所组成的团体,彼等企图透过各种公职之提名与选举,以实现其共同的理想。”
穆尔斯:“政党乃一社会组织,其结构有繁有简,其最简单之结构,乃由具有共同理想与主义所结合而成之单一团体所组成;其复杂之结构,则系由两个以上之类似团体所组成,并以共同之政策为细节,故能团结在一起。”
中国台湾地区学者对政党涵义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葛永光:“政党的主要任务就是参选,凡是能在选举中提供政党标签给候选人参选团体,就是政党。——从不参选的政党不能称作政党。”[16]
张金鉴对政党下的定义为:“政党就是一部分人以集体的努力奋斗,去争取民众、控制政府藉以实现其共同的主张时,依志愿结合成功的一种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团体”。[17]
谈子民对政党的界说是:“政党乃一部分国民依据其自愿,所组成的政治团体,彼等欲以其共同的智慧的努力,透过各种公职候选人之提名与选举,掠取政府权力,以实现其共同之政治理想与主张,并促进国家利益。”[18]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虽然并没有直接对政党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但是他们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政党做出了自己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大工业生产,不仅造就了庞大的资产阶级,同时也造就了与其尖锐对立的日益强大的无产阶级,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全部政治历史基础。”恩格斯指出:“这些经济事实形成了现代阶级对立所由产生的基础;这些阶级对立,在它们因大工业而得到充分发展的国家里,因而特别是在英国,又是政党形成的基础,党派斗争的基础,因而也是全部政治历史的基础。”[19]
列宁在著作中直接阐述了政党的阶级实质:“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只有把一般并不按照社会生产地位区分的绝大多数人同那些在社会生产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集团对立时,才可以把群众和阶级对立起来;在多数情况下,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20]
列宁认为:“在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势必变成政治斗争。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21]毛泽东在其著中也曾经提出过政党是一种政治社会,党是阶级的组织。这是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类似的观点。
从以上所陈述的三派观点可以看出,西方学者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着眼于政党活动和发挥作用的现实,偏重于政党的外部特征,未能指示出政党的本质特征——阶级性,否认了政党与阶级的密切关系,显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我国台湾地区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所以他们的学者对政党的定义与西方学者定义是大同小异,如出一辙,并无新意。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显然对政党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并直接参与创造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但他们并没有给政党下一个科学的规范的定义。我们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自己的最高理想,我们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长期的指导思想。以此为依据我们将政党定义为政党是代表特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以执政或参政为手段借以实现其政治纲领的政治组织。
二、政党的特征与功能
(一)政党的特征
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这一点是不能抹杀的,但是在现代政党中也有一些并不具有严格意义的阶级性的政党。如绿党,当然作为政治组织的一种形式的政党和其它的政治社团和利益集团具有一定的联系的,但政党与社会团体之间的区别较为明显,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1.有明确的政纲
政纲就是一个政党的纲领,它是对一个政党的指导思想、总的政治主张的理论概括。政纲规定一个政党的奋斗目标和实现这个目标所采取的行动路线、方针、政策。不同的政党由于它们所各自依靠和代表的阶级、阶层不同,所以它们的纲领也不一样,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表明了党的性质,反映了无产阶级的崇高理想、指明了达到理想境界的必由之路。一般而言,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分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高纲领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使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最低纲领体现本国无产阶级一定时期的利益和要求,是为最高纲领服务的。由于各国党所处的革命和建设的阶段不同,面临的客观情况也有差异,因此最低纲领也各不相同。具体说,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最低纲领是维护和保障无产阶级的基本生存权利,在政治上获得更多的自由,提高无产阶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等,在殖民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是进行民族民主革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
资本主义国家里的政党纲领情况比较复杂,一般而言,资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没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分。它们的党纲实际上是一些具体的政党活动准则和所要实施的方针、政策。而且纲领的表现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成文的、固定的党纲;一种是不成文的不固定的党纲,这主要体现在政党领袖的演讲、报告中。美国两大政党的纲领更是可笑,它们往往在竞选前才制定本党的纲领,其目的只是为了获得选民的支持。至于达到目的之后,是否实施这个纲领就另当别论了。
但是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中,一些社会党团如社会党、工党都是例外,它们的党纲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分。它们把民主社会主义当作自己的长远奋斗目标,反对贫富悬殊和社会分配不公,主张社会公正、合理、公平。而在具体竞选时都又根据当时历史条件制定具体的竞选纲领,以获得更多选民的支持。
2.政党都以执政或参政议政作为实现纲领的重要手段
要想实现政党自己的纲领,政党必须掌握政权。而谋取政权也是政治斗争的核心环节。如果一个政治团体不以执政或参政议政作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手段。它就不能称之为政党。这就是政党与一般政治社团的根本区别。由于各个政党的性质、地位不同,所以它们执政或参政议政的方式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在专制国家被当权者宣布处于非法状态或受到压制的政党会选择革命或暴力的手段武装夺取政权。无产阶级政党往往采取这种手段。它们夺取政权后,采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以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在实行民主政治的国家,政党一般情况下会在议会和政府中争夺权力,在这些国家政党往往要通过选举的方式,获得足够多的选票,成为议会中的多数党,能够组织自己的内阁,这样才能获得立法权、财政预算批准权、行政官员的批准权、弹劾权等各种权力,从而能够控制议会,利用议会为本党谋利益,使本党在国家政治发挥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里,如果政党通过推荐总统候选人并支持帮助其顺利当选,该党就等于获得了执政的权力。在实行议会制和总统制的国家中,获得组阁权和当选总统的政党就成为执政党,与之竞争的政党成为在野党。虽然落选,它们往往也不甘寂寞,继续通过议会中的少数席位和在政府中任职的本党委员对国家政治施加自己的影响。
3.政党具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
制定了纲领,找到了实现奋斗目标的手段,政党必须建立一套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系统。这既包括政党要招募一定数量的党员,并建立相应的职能部门以保证把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行下去,落到实处。为了保证政党对其各级组织和成员的约束力,政党还必须制定严格的纪律用以表扬和惩罚党员,宣扬组织的严肃性,使各级党组织与中央组织保持一致,使党员对党组织有高度的忠诚。
从总体上看,资产阶级政党的组织系统比较松散。这一方面由于资产阶级崇尚自由、民主,这种观念无疑会体现在政党体制上;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政党的主要活动是竞选议员和总统,非选举年,它们的活动非常稀少,无需用严密的组织章程和党纪来约束和控制本党成员。表现最为明显的是美国的两大党。它们招募党员方式是靠竞选纲领和本党提名总统候选人的威信,一些选民往往在投票前才决定自己投哪个党的票,并且可以既投民主党的票又投共和党的票。全国党的代表大会每4年举行一次,完成了选举任务之后,这个党的中央组织似乎就销声匿迹了。通常情况下,全国的党组织缺乏统一有效的领导,各州可以自行其是。而全党最高领袖总统或总统候选人对党组织也无法控制。中央和各州之间的联系并不经常。在非选举期间,党的机关形同虚设,党务人员的工作松松垮垮。但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大多数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和有些保守党的组织体系比较严密,通常用正规的组织章程来规定本党的组织机构、党员组成、活动机制、党费收缴等内容,并有较严肃的纪律惩罚违反党章和党纲党纪的党员。
无产阶级按一定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起本党权威的组织体系,并建立健全党的职能部门,各级地方组织。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员入党程序非常严格,往往是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它们制定的党规,要求党员必须严格遵守。无产阶级政党正是靠严密的组织系统和党纲党纪,使党在组织上统一、方法上一致、战斗力增强,顺利地完成党提出的各项任务。
4.政党一般由稳定的领袖来主持
这里指的领袖既指个人又指领导集体。列宁指出“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22]并且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假设没有‘十来个’富有天才(而天才人物不是成千成百地产生出来的),经过考验、受过专门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彼此配合得很好的领袖,无论哪个阶级都无法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这说明领袖对于一个政党是非常重要的。它通常在本阶级或阶层中最有威信、最有经验和组织才能才被推举出来,所以他能够协调本阶级、阶层内部的各种矛盾,整合各方面的利益,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本阶级、阶层在政治斗争中达到执掌政权或参政议政的目的。
5.政党一般具有法律地位
这一特征在现代民主政治中表现最为明显,因为政党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国家逐渐对政党的法律地位、活动内容做出规定,使政党政治合法化、正规化。二战以后,一些国家还给予政党经常性的国家拨款,特别是在选举时期给予特别经费支持。韩国、德国、阿根廷、土耳其等国家还制定专门的政党法,确定政党的合法地位,规范政党的政治行为,使政党之间具有平等法律地位,政党的运作符合民主的原则,增加政治的透明度。
(二)政党的功能
政党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代表本阶级、阶层的利益,执政或参政议政。因此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这种影响和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又是有差异的,总的来说,作为政治组织形式的政党在政治系统中的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1.制定政治目标及路线、方针、政策
为了在执政前招募党员和获得民众的认同与支持,任何政党都必须制定自己的政治目标,这些政治目标往往是以意识形态作为依据的,它们向党员及民众展示了本党奋斗的宗旨和本党要带领党员和民众走进什么样的未来世界。在获取政权后,政党往往会制定具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目标,政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不同的。世界各国政党发展的历史表明,政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它们奋斗时就能顺利实现;反之,政党采取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正确,它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挫折,甚至失败,这样它就会失去更多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2.整合民众利益,协调内部冲突
在一个民主社会中,人们从事的职业不同,社会分配的方式不同,使人们形成不同的阶级和阶层,阶级和阶层的多元化,导致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这主要是因为每个阶级、阶层都有各自特殊的利益需求。这些千差万别的利益要求就可能使社会变得混乱和不稳定。各利益主体的政治斗争,也很难在全国形成全体国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目标和意识形态。而政党就可以发挥整合利益的作用,它把各个不同的利益需求进行筛选,以形成各阶级、阶层共同的利益和愿望,使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这样不但会平息各个利益集团的冲突而且还会使各个利益集团相互妥协、互相合作,为政党的利益服务。作为回报,利益集团也会至少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
事实上政党如果能采取某种公平的方式解决社会各利益主体的争端,它就会受到理所当然的称赞和欢迎。在美国,每当全国性的罢工或工厂关闭已威胁到经济的时候,人们对总统更加期待。各大政党的领袖们也时常被邀请调解各行业之间、各商号之间、劳资双方之间、各民族主义集团之间、各种族之间、各宗教集团之间、以及各种拥有特殊利益的集团之间的纠纷。他们越快地制定出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他们的威信就越高。[23]
3.政治动员和政治社会化
政治动员是指两个含义:一方面,政党制定了纲领、目标以后,为了按照规定的方针实现这个目标,它必须动员和组成本党党员和它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成员去完成各个时期的任务;另一方面,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就是让更多的民众参与政治,但并不是每一个民众对于政治的规则、程序、法律等都了如指掌,并且每个民众都关心政治。而且民众的知识文化素质也参差不齐。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政治,了解本党的主张,认同它的纲领,提高民众的参政能力,政党必须承担起政治教育的作用,以此强化民众对政治、对政党的认同。
依据上面的分析,政党应对本党的成员及他们所在的阶级、阶层进行教育和培训,以灌输自己的意识形态。列宁曾经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24]还说“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25]并且列宁还认为“社会民主党人应当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应当派出自己的队伍分赴各个方面履行自己的职责”。[26]
4.政治录用与遴选精英
在现代社会里要参与政治必须参加一个政党,接受政党的培训,积极参加政党组织的各项活动,以期在这些活动中脱颖而出并显示自己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才能,逐渐成为政党中的精英分子。这样如果政党在总统选举中获胜,本党的精英分子就可能担任总统及政府各部门的要职。如果政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本党的精英分子就会成为议会议员,在议会活动中,为本党摇旗呐喊,代表和维护本党的利益,从而使本党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除了想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的人积极介入政党政治以外,政党本身也在积极吸收、动员社会上的知名人士、优秀分子入党,加入自己的党组织。因为这些知名人士和优秀分子或者已在现有的政治体系担任一定的职务,或者在社会上已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他们都各自联系和代表一部分民众,通过积极吸收这些人入党,使他们成为党的形象代表,对加强扩大党的影响树立党的威信,赢得更多民众的支持起着重要作用。
5.组织政府和监督政府
对于政党来说,一旦在选举中获胜,它就获得了组织政府的权力。它就会利用政府的各项权力为自己政党纲领服务。组织政府的突出表现就是获胜政党可以在政府中任命自己的党员担任政府职能的负责人。在美国,如果政党在选举中获胜,它可以在政府机关中获得3000多个高级职位,并且可以在四年内执政,如果连选就可以获得连任。在众议院和参议院中,如果政党取得多数席位,它就可以任命众议院和参议院的首领。在实行议会制的国家中,如果政党在选举中获胜,它还可以控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另外它在维持政府的稳定和议会活动的秩序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执政党通常在组阁和调整内阁成员时,会尽可能平衡内阁各派和各党之间的利益关系。比如在美国,民主党成员当选为总统,可能会任命自己的冤家对头——一位共和党领袖(在选举中,这个领袖可能就是当选总统的冤家对头)担任副总统或国务卿等重要岗位,执政党也会吸收一些在选举中落败的政党的政治主张,以获得对方的一些支持。执政党内的各派领袖和执政联盟各党领袖之间会经常进行会商,以防止在议会中形成较大的分歧和冲突,从而影响政局的稳定。
政党监督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选举期间,各个政党对自己竞争对手的候选人资格、选民、选举经费的来源和选举程序进行监督,以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保证选举的公正、公平。二是选举落败的政党会成为反对党,它要对执政党组成的政府进行监督,包括监督执政党提出竞选纲领的落实、人事任免、政策制定、政府成员的廉政情况等。政党监督的作用是使权力受到了制约,保障了民主机制的有效运作。
三、政党制度
(一)政党制度的含义
政党制度是指“国家法律规定或实际生活中形成的政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27]政党制度和议会制度、政府制度构成了一个国家政治制度。
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通常是指三个方面的内容:国家对政党的政治地位、活动规范和执政参政的法律规定;事实上形成的政党活动方式、执政参政方式、党际关系,政党与社会团体的关系,以及社会对政党的认同程度;政党自身的政治纲领、组织原则和组织体系。
(二)政党制度的类型
研究政党制度首先要对其进行分类,而如何对政党制度进行分类又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如按照政党制度的阶级性质可分为资产阶级政党制度、无产阶级政党制度;按照政党的数目可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按照政党的互动状态可分为竞争性政党制度,非竞争性政党制度;按照政党分化指数,可将政党制度划分为分化政党制度,较少分化政党制度等等。由于按照政党的数目划分政党制度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认可,所以本书以政党的数目为基础综合其它因素将政党制度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一党制
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掌握在单一的政党手中,在法律上不允许其它政党存在,在事实上不存在与之争夺政权的其他政党的政治制度。一党制有下列几种情况出现:
第一,一党极权制。法西斯主义的政党是典型的一党极权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意大利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和德国希特勒的纳粹党都实行一党独裁,他们完全抛弃资产阶级民主的外衣,制定法律取缔一切政党,迫害进步组织,对人民实行公开的镇压。
第二,一党威权制。指在一个国家内由一个政党长期执政,该党实行威权体制,突出强调政党领袖权威,但在法律上并不限制其他小党在允许的范围内活动。这种公开活动的前提是不能对执政党产生威胁。主要有西班牙的长枪党,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
第三,一党居优制,又称一党独大制。在这种政党制度中,有一个力量强大的政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能够长期赢得选举胜利而连续执政。法律上允许其它政党的存在,它们的执政、参政机会是均等的,可以平等参加竞选,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它们都从未赢得选举的胜利。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日本的自民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都属于一党居优制。另外在美国的几个州中民主党人几十年里一直控制该地区,而在大部分新英格兰地区和中西部的带状区域,民主党人却很少能赢得担任州主要职务的机会。这也可谓是一党居优势的缩影。
2.两党制
指在一个国家中存在两个势力相当的政党,它们通过在议会选举中胜出而获得组阁权或在总统选举中胜出赢得总统职位和政府其他部门的负责人的任命权而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两党制最早产生于英国,后来逐渐为其它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接受,并形成稳定的政党制度,两党制目前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英国的两党制。英国是实行议会君主制的国家。因此,两党制与议会君主制密切相关。国王是国家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议会的上院一般由贵族世袭或国王任命(直到1999年改革以前),政党无权参与。政党主要角逐下院议员席位,由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织内阁掌握内阁权力。获得少数席位的政党成为反对党,他们组成影子内阁,监督执政当局的行为,并为下届选举作准备。英国的两大党纪律严明,政治分野明显,投票时不会出现跨党投票,这种情况能保证本党的精诚团结,只要不内讧,一党连续执政的可能性很大。在19世纪末以前,英国一直由保守党和自由党轮流执政。从1920年起,工党取代自由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
第二,美国的两党制。美国是总统制的国家,两党制主要体现在总统选举中:当选总统的党为执政党,竞选总统失败的党为在野党。美国两大政党的政治组织松散、纪律松弛。党员入党无须手续,只在投票时声明自己倾向哪一个政党即可成为该党的成员。跨党投票现象经常出现。从美国的政党历史上看,民主党和共和党一直轮流执政。虽然也有第三党出现,但并未对两党制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第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仿效英国实行两党制。在这些国家的议会中小党也占席位,发挥着不小的作用,有时两大党不能赢得多数席位时,常常要靠赢得小党的支持而获得组阁权。加拿大由自由党和进步保守党轮流执政。新西兰由国民党和工党轮流执政,澳大利亚由工党和自由党轮流执政。
3.多党制
指在多党并立的国家里,各党单独或几个党联合参加议会选举或总统选举,然后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一个政党或几个政党联合组成政府。一般来说多党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政党。这些政党的数目有时可达几十个。这些政党虽然经过分化组合,力量此消彼长,但多党局面并未改变。这些政党在政治上比较活跃,在议会中常常会获得席位。第二,该国的法律允许政党单独或联合执政。第三,参加选举的政党数目众多而导致议席分散,因此,很少有一个政党大获全胜而单独执政。所以,政党联合起来共同执政就成了主要的执政形式。第四,由于组成联合政府的政党联盟十分复杂,矛盾斗争十分激烈,因此联合政府很不稳定,政权更迭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4.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既不同于多党制又不同于一党专政制。在这些国家里,允许一个以上的合法政党存在,它们可以参政、议政。但他们的参政、议政不能以谋求执政地位为前提,因为它们必须承认共产党是执政党、领导党。原波兰实行过这样的政党制度,而中国则是实行典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国家。
在中国大陆,除了中国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共产党同这八个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政治协商。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而是同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国家重大问题上进行民主协商,科学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促进共产党领导方式的改善和督促党的建设的加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党制度的一大优势,它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维护国家政局稳定、增进人民团结、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这种政党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而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加快,人民物质文化水平显著提高,保持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这也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正确有效的政党制度。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保持这项制度。
四、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政党政治的新变化
冷战结束后,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扑面而来,促进了世界经济逐渐向一体化发展。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会要求政治体制调适自己的运行机制与之相适应,所以政党政治必然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第一,世界范围内政党数量比以前大大增加,但许多政党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力量彼消此长,且不同地区发展不均衡。目前全世界有6200多个政党,其中35%是冷战后新建的。随着苏联解体,多党制横扫全球,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政党数量迅速增加。从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前苏东地区、非洲大部和拉美地区。在非洲,政党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末130个增加到90年代的1800多个;而在前苏东地区,政党数量曾一度达到近千个;在拉美,很多游击队组织在国家内部和解之后,摇身一变,纷纷组建政党参加合法竞选。“从政党类型来看,新增政党包括民族主义政党、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绿党、右翼政党等各种类型。”[28]世界政党数量增多但政党政治在全球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政党政治较为成熟;政党政治在苏东地区取得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代议制民主在拉美进一步的确立和巩固,拉美国家的政党政治也日趋成熟;在非洲,以政党为载体的部族势力仍干预着国家事务,导致党派斗争激化,造成政局动荡;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又有新进展,政党政治也进一步成熟。
第二,通过创新民主形式巩固政党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创新民主形式是在冷战后世界政党强调最多的,这既是社会信息化给政党提出的一个要求,也是各党在吸取法西斯主义泛滥教训的一个自我革新。国外政党通过创新民主实践形式,将普通党员和公民作为民主实践的主体,增加他们参政议政的机会,进一步改善他们对政党的认识,巩固政党的社会基础。某些一党执政的国家通过改善党内民主的形式来巩固政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越南共产党在党内民主建设上,采取了诸多办法:一是强化中央委员会对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的监督;二是越共在中央全会上实行质询制度;三是提前公布党代会政治报告草案,广泛吸收党内外智慧;四是实行中央委员和重要领导职务的差额选举和信息公开化[29]。
第三,通过政党立法规范政党行为。政党是某一个阶级的代表,随着社会阶级分层和阶层流动加快,新产生的社会阶层会组织成利益集团并以政党为载体提出利益诉求。因而政党只有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才能保证宪政的健康发展。从另一个方面讲,将政党活动法制化也是为了规范政党运行的行为,使不同的政党都能有序参与国家事务和经济社会事务,防止政策决策的随意性,避免政党腐败等现象。“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有规范政党的基本法律。”[30]
第四,左右翼政党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日益缩小,传统的左右两极政党政治格局逐渐向中左、中右对垒的方向演进。政党意识形态是一个政党区别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是一个政党存在的思想基础。在中产阶级越来越成为西方社会选民群体的重要力量的情况下,西方国家“左右政党相互借鉴,相互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31]。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美国的自由党和民主党,现在很难区分他们的异同,他们往往采用实用主义的做法,根据现实政治需要灵活地变换策略,在保持其基本政治属性的前提下调整理论和主张,努力使自己的纲领、政策体现中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这种做法体现在意识形态上,就是尽可能地模糊党的意识形态特性。这种适时变换不仅增加了意识形态在政党体制内外的吸引力,而且有利于党内和谐和促进政党价值观向社会的渗透。
第五,为了争取更多民众的支持,世界政党出现“全民化”倾向。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随着国家社会阶级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很多国家的政党都出现了“全民化”倾向。有影响力的政党特别是执政党,为了扩大群众基础,在不失去原有群众条件下,尽可能的顾及不同利益集团,特别是中间阶层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在各种利益间找到平衡点。国家职能要求政党担负更多的社会协调功能,这也加强了“全民化”的取向。如“英国新工党提出不仅要成为‘人民的党’,也要成为‘商业界和企业界’的党;瑞典民主党主张建设一个跨越阶级与集团利益的多元化的‘现代政党’;法国社会党要实现建立‘跨阶级联盟’的目的,就是要联合所有阶级、阶层,成为‘一个公民与多种不同的政治和社会机构之间中介者’;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也宣称要作为人民全部价值观的代表者,占领革命的和理想主义的、中间的和稳健的、发达的和进步的一切政治空间。”[32]从本质上看,“全民化”实际上是传统政党为了适应社会多元化趋势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为了争取国民支持,确保本党利益的一种策略。
第六,现代新媒体在政党活动中的作用加强,政党运作方式和组织方式将逐步的改变。伴随着因特网应用于信息交流,这对政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众媒体大大改变了政党的生存方式与政治运作模式,使政党活动更加媒体化”[33]。政党的媒体化将改变传统政党的运作方式和组织方式。一方面表现在政党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意识的传播上,以往是通过报刊、书籍或庞大的党员队伍来实现党的意志传递,现在往往被政党领袖在大众媒体的表演所取代。德国社民党甚至提出了建立“网络党”的口号,把党的6000个基层组织联网,通过计算机构建了一个党员共同参与的网络平台,形成“网上社会民主党”,并实施了“红色电脑”、“红色手机”计划等等。另一方面表现在政党领袖在大众媒体的表演在政党活动中作用分量加重。很多的政党领袖由于出了各种各样的丑闻而导致身败名裂,而其代表的政党也丧失了执政党的地位。
第七,绿党异军突起。在20世纪后半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以反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的契机,西欧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绿色组织形成,进而发展为绿党。它所信奉的绿色生态主义是其意识形态的反映。在价值观上绿党主要强调生态优先、人权、基层民主、非暴力、女权主义。绿党以价值观为基础制定了自己的各项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起来,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五、冷战后世界政党政治新变化的原因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和力量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各国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迁,世界政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其中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信息网络技术的飞快发展、公众舆论和现代媒体、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对政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来说,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苏联解体与政党困境是政党数量增加和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苏联虽已解体,但苏联解体的影响仍将长期存在,世界政党格局也就在这种剧烈变动的冲击下发生了很大变化。多党制的浪潮在原苏东地区、非洲以及拉美和亚洲等地区此起彼伏,西方民主政治思潮在全球泛滥,一党执政遭到广泛诟病,而西方多党竞争制一时成为“潮流”,被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原社会主义国家所效仿。使得一时间遍地都是政党,现在有35%的政党都是冷战后新建的,在“仅有40万人口的苏里南就有30多个政党”[34]。但有些国家直接僵硬地套用西方政党制度而导致水土不服,同时在冷战的特殊背景下,传统政党在很多方面的问题被掩盖了,如腐败问题。“冷战结束后,世界发生了大的变化,这些党不仅失去了借以吸引中间阶层和广大群众的反共旗帜,而且政党本身的许多问题也凸显出来,有的学者把这些问题的总和称之为‘政党的困境’。政党的困境不仅表现为政党的腐败问题严重,更表现为传统政党在组织运行体制上、工作手段上、政策上和意识形态上对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的不适应。”[35]当很多国家发现西方多党制解决不了政党困境而感到失望之时,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新价值取向的边缘政党、新社会运动等。
第二,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指的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信息化使得三大产业结构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在就业结构中,脑力劳动者数量迅猛增加,受过良好教育的就业者队伍构成的中产阶级不断壮大,对政党的活动也产生了新的影响。求稳、怕变是中产阶级的一个显著特征,他们厌恶无聊的党派和意识形态之争,自由、稳定是他们的生活追求。很多政党为了取得政治活动中的有利地位都想争取这一阶层,他们把争取这个阶层的支持和认同作为活动的基点。近年来英、德提出了“第三条道路”、“新中间道路”的纲领,瑞典社会民主党人为社民党的第三条道路注入了新的内容,实行把市场与社会公正结合起来的政策,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建立起令世人瞩目的福利国家,成为社民党走“第三条道路”的一个突出的样板。与此相适应的是意识形态的中间化,抛弃过时的意识形态的束缚,采用实用主义立场而非意识形态来制定务实政策。这些都是适应上述变化而做出的调整。社会信息化同时也改变了政党活动和组织方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也进一步地应用在政党政治中,如现在的政治微博、网络反腐等。
第三,经济全球化。随着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相互影响日渐增大使得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全球范围有机经济整体逐步形成。全球化一方面对于提高全球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有很大的帮助,但另一方面它又引发了新的问题,如全球经济安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主权让渡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传统政党很难解决的问题,因此涌现出一些新思潮的政党,最具典型的是绿党的发展。“绿党的理论核心是生态保护。它高举生态环保的旗帜,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反对政府和资本不顾环境破坏生态,单纯追求利润和经济成长,主张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利用资源,节约能源,保护自然环境,追求生态效益,实现人和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36]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促使了绿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促进了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在若干国家出现,并随着经济全球化对其他国家产生带动效用。政党只有契合政治发展民主化才能彰显政党本质,只有引领政治发展民主化才能实现政党价值。经济发展全球化促进政党民主化,成为现代政党政治发展的一条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