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太空宇航知识篇(一)
8936400000002

第2章 瑰奇的天空(1)

擦天而过的不明飞行物

前几年报纸上曾有这么一条报道,说有一天凌晨2点50分,一组发亮的不明飞行物穿过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上空,有几百人都亲眼看到了这一天空奇观。但是,当地国际机场的雷达装置却没有测出这一现象。据驻在该市各地的消防队值班人员说,八九个飞行物高速擦天而过,喷射出绿、黄、白三种不同颜色的光束,随后消失在西部天空。

1981年7月24日夜里,在我国四川省的灌县和理塘县等地上空,同时有许多人看到天空中一个螺旋状的发光体,外包几圈光环,光环色彩缤纷,由东向西移动,持续11分钟。有人认为这就是不明飞行物,即不知名的飞行物。

这一类从外形、飞行和发光情形无法得到一般的合理解释的不明飞行物,是一种目前还无法确切辨明是何物的奇怪东西,因为多数形状呈圆盖形,像个倒扣的碟子,所以通常叫它飞碟。据观察研究,这类不明飞行物有这样一些特点:飞行速度快,有的能直升或直降,还能停留在空中,飞无声去无影,有时运动违反一般科学原理,如飞行中能作90度直角急转弯。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开始,无论国内国外,这类不明飞行物不断有人发现,成千上万的人亲眼见过,有的飞行员、宇航员和天文学家亲眼见过,有的名人也亲眼见过。比如美国前总统卡特,就曾亲眼目睹过这类不明飞行物,并在1977年2月发表过《飞碟目击报告》。

有人认为,我国古书里也有过关于不明飞行物的记载。比如宋代学者沈括的名著《梦溪笔谈》里,就有这样的记载:“于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微开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线,俄顷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灿然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倏然远去,其行如飞……此珠色不类月,荧荧有芒焰……”大意是说,有一天夜里,忽然看见一个带壳的不明飞行物(珠),外壳开处发出耀眼的白光,方圆十多里的林木都可以被照出树影,后来突然远去,飞得很快,并且发出荧荧的光芒。

据1997年8月4日英国路透社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说,在冷战的高潮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机构在解释关于不明飞行物的传言时故意说了谎。这项调查报告说,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流传的关于不明飞行物的多数说法,都是由于人们无意中看到了美国绝密的U-2和SR-71黑鸟间谍飞机。早期的U-2间谍飞机有着在阳光下闪烁的银白色机身,从下面看上去就像是燃烧的物体。U-2飞机后来同SR-71黑鸟飞机一样被漆成黑色。美国国家安全机构通常把人们见到的间谍飞机解释为冰晶或逆温这类大气现象造成的结果。

扫帚星横扫天空

平时,我们在夜空看到的星星,都只是亮晶晶的小点儿,要是突然看到一颗拖着长尾巴的扫帚星——慧星,慢慢在天空移动,扰乱了天空的正常秩序,人们难免会感到惶恐不安。尤其在文化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对彗星的出现得不到叫人信服的解释,于是由惶恐而引出一些迷信的说法。从前,这类迷信说法无论国内或者国外都有。在国内,有过“扫帚星是灾星,它的出现是灾荒、瘟疫、战争的预兆”这样的迷信传说。在国外,说得更离奇,说“它的头在哪个国家,这个国家不会有什么灾难;而它的尾巴在哪个国家,这个国家就会有骚乱、流血……”

现在,可以这样说,人们对于彗星的行踪和真面目,已经基本上弄清楚;只是对于彗星的来历和起源,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说清楚了彗星的底细,那些迷信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原来,彗星也是宇宙间的一种天体,数量极多,有的高速穿过太阳系就一去不回,有的沿着一定的轨道在太阳系内绕太阳公转,成为我们太阳系大家庭中的成员。其实年年有一些彗星接近太阳和地球,只是因为多数比较小,只有用天文望远镜才能看见,一般人见不到。沿着椭圆轨道作周期性绕太阳运行的彗星,有些每隔五六年转一圈,有些得隔十多年、几十年,甚至更多年转一圈。1986年有的地方人们用肉眼看到的大彗星,是英国一个名叫哈雷的天文学家最先算出了它的运行轨道,因此取名叫哈雷彗星,它的运行周期大约是76年,也就是每隔大约76年能见到它一次,下次接近地球预计是在2062年。在古代,欧洲人没有认识到彗星是天体,而认为是大气层中的燃烧现象,因此没有把彗星作为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到16世纪,丹麦天文学第谷·布拉赫在试图测量1577年出现的一颗大彗星跟地球之间的距离时,才认识到这个距离无论如何要比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大得多,才确认彗星是天体而不是大气中的火球。

中国古代对彗星的认识就比较正确,早就认为是“星”。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慧星最早记录的国家。4世纪《晋书·天文志》上有这样的记载:“彗体无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在日南北,皆随日光而指,顿挫其芒,或长或短。”在我国古代史书中,对彗星的位置、运动和出现时期都有详细的记录,并为中外天文学家重视和利用。从大约公元前2300年到1911年,我国史书上关于彗星有554次记载,其中记为“彗星”的有256次,记为“孛星”、“星孛”的有103次。孛星、星孛都是古人对彗星的别称。关于哈雷管星,从春秋战国到清末的两千多年中,它的一次次出现,史书上大多都有记载。公元前613年的《春秋》史书上,就有“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载。彗星的分裂是比较少见的现象,在《新唐书·天文志》上已有记载;“唐昭宗乾宁三年十月,有客星三,一大二小,在虚、危间,乍合乍离,相随东行,状如斗,经三日而二小星没,其大星后没虚、危。”虚和危是古代星宿名称。这些都是对世界天文科学研究很有价值的宝贵资料,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对人类作出的贡献。

火流星和流星雨

晴天的夜晚,有时候会看到一道亮光划破夜空,一眨眼就不见了。这道闪光是流星落下来留下的痕迹。

记得儿时在乡间场院乘凉的时候,听老人们说起过关于流星的传说。四十多年过去了,当时话是怎么说的,已记不清楚了,不过主要意思是忘不了的,那就是“地上一个人,天上一颗星”,是说每个人都相应的有一颗星。大人物的星星特别亮,老百姓的星星就比较暗淡。天上落下一颗星,地上就要死掉一个人。让人吃惊的是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的一些民间传说——包括关于流星的传说,跟我们的传说竟是那么惊人地类似。比如俄罗斯民间就有这么一种传说:每个人都有一颗代表自己的星星在天上,人一生下来,这颗星就亮了起来,等到人一死,这颗星也就坠落下来了。传说如此类似的原因,我想大概是由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对自然的认识,大体上经历了一个类似的过程的缘故。

一人一颗星的说法当然只是传说而已,不足信。因为天上的星星数量确实很多很多,何止千百亿,但是满天星斗能够用眼睛看见的,总共只有6000多颗,而且地球上北半球和南半球的人们都还只能够看见其中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说只能各看到3000颗上下。你想想,全世界人口少说也有50多亿,天上哪有那么多亮星?此外,天上看得见的6000多颗亮星,也从来没有落下来过。肉眼看得见的星星中有的是金星、火星那样的行星,靠太阳照射发亮;而绝大多数都是像太阳那样的恒星,都是自己会发光的大火球,有的比太阳还大好多倍,只是因为离开我们实在太远了,所以看起来没有我们的太阳那么大。

说起来这跟彗星还有一定的关系。原来彗星的彗核跟别的天体相撞的时候,有可能发生瓦解崩溃,一大部分碎粒在太阳系中形成了流星群,这种流星群慢慢扩散,分布在整个彗星轨道上,成为椭圆形的流星群环。另一部分碎粒可能被抛出太阳系之外。流星群像彗星一样,沿着十分扁长的椭圆轨道(即流星群环)在太阳系内作周期性的运行,每次跟地球相遇,就会有大批碎粒落向地球大气层,人们就有可能看到流星雨。

每年地球在它自己轨道的同一点上跟扁长的椭圆形流星群环相交,按理每年应在同一个时期里出现流星雨。可是因为流星群在流星群环上的疏密分布不是完全一样的,如果相交在流星群环碎粒十分稀疏的环带上,基本上碰不到流星群,就看不到流星雨;如果相交在流星群环碎粒比较密集的环带上,就能碰到流星群,于是出现流星雨。

已经知道的比较密集的流星群有五百多个,其中有的流星群每年跟地球相遇一次,有的流星群三五年或者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跟地球相遇一次。每次相遇,才出现流星雨。出现流星雨的地方如果在海洋或沙漠地带上空,就几乎没有人看到,而出现在城市上空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际上人们很少能看到壮观的流星雨。

闪烁灼人的极光

几年前的《北京晚报》上,刊载了一位中国人到北极圈观测和拍摄极光的亲身经历,描述生动具体,节录如下:

……北极区的冬夜是十分寒冷的,在山坡小松林里,我一个人在等待极光,支在雪地里的照相机架已结满白霜。晚上8点过后,突然在北方的天空出现一抹淡淡的白色光带,离我很远,几分钟后,它慢慢地消失了。一会儿,在方才出现光带的附近,又出现一抹光带,也是东西走向,在开始出现的一头有个亮边,似乎在变化,变亮。粗看整个光带像中国书法那漫不经心的一抹,头重尾轻。细看光带中间有发亮的竖纹,在慢慢移动,也是几分钟左右开始变暗。这两次极光像是一段序曲,似乎告诉站在雪地里的人不要离开,精彩的演出马上就要开始。没有想到它的到来是那么惊心动魄。突然,几乎就在头顶上,一片宏大的光幕垂了下来,强烈的黄白色的光把地面灌木丛的影子都显出来了。想象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色,霎时山坡的森林,地面的楼房,都显得渺小了。它横贯半个天空,看它远处一端,好像直落地面。这个带状的巨大光幕在慢慢地游动,一些细小的光束又在整个光带内扭动、弯曲和飘移。大光带一边运动,一边改变容貌,一会儿折叠起来,一会儿又展开,再一会儿分成了两束。一束由一条像游龙似的光带变成垂满半个天空的卷曲的幕布,幕布下部边缘还像镶了一个亮边。在10分钟内整个演出可以由左半个天空移到右半侧,但是无论怎样变化,它连成一体并不破裂。整个过程历时约20分钟。随后它慢慢变淡、消失,最后在夜空留下谈得几乎看不出来的一片白色的残迹……

在高纬度的地球两极附近地区,比如欧洲北部的挪威、瑞典等国家,一年之中能见到极光几十次,见多不怪。在中纬度的我国东北、内蒙、新疆一带,有时偶尔也出现极光,这往往引起人们的恐慌与议论。

那么,极光到底是怎么引起的呢?

这还得从太阳说起。

我们的太阳是一个庞大而炽热的气体球,它的表面温度在6000℃以上,中心温度高达155万℃以上。太阳的内部进行着像氢弹爆炸那样的热核反应,经常处在激烈的活动中。组成太阳的物质元素在发生热核反应的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光能和热能,同时也产生强大的带电粒子流,并从太阳向四面八方发射出来,以大约每秒400千米的极大的速度喷向宇宙空间。太阳内部活动特别激烈的时候,太阳表面能激起很高很高的旋涡,远远看去,太阳上出现了点点黑影,人们叫它太阳黑子。出现太阳黑子或者太阳黑子特别多的日子,这种带电粒子流会大量产生。当这些带电粒子流的一部分射进地球外围稀薄的高空大气层时,大气中的氧、氮、氢、氖、氦等气体分子或原子受到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流的冲击和激发,就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于是出现了极光。

气体原子受冲击而发光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原来,任何化学元素的原子都由一个原子核和核外若干电子组成。比如氧原子,它的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它们各自按本身能量大小都占据一条“许可”的轨道绕原子核旋转。轨道高原子核的远近各不相同,有的轨道上还不一定有电子,是空着的。在受到外力影响的时候,比如受到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流的冲击,氧原子的内层轨道上的电子得到能量后会自动跳向外层轨道。但是这种跳向外层轨道的电子很不稳定,很快就会跳回内层原来的轨道上去,同时以光子的形式把刚得到的能量又释放了出来,于是人们见到了光。

由于高空各种气体受到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流冲击而发出的光波频率各不相同,这种不同频率的光波射入人们的眼睛,视觉上就产生不同的颜色。极光中的绿色光是高空氧原子受冲击而生成的,极光中的红色光是高空氮原子受冲击而生成的,极光中的黄色光是高空钠原子受冲击而生成的。所以从极光的光谱中,反过来也可以了解地球外层的高空大气中到底存在哪些化学元素。

那么,为什么极光大多出现在地球上高纬度的南、北两极附近,为什么有时候就不限于两极地区,别的地方也会出现呢?

极光出现在地球北极附近上空的叫北极光,出现在地球南极附近上空的叫南极光。极光一般出现在离地面80千米到1000千米以上的空气十分稀薄的高空大气层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