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党的教育科技卫生制度及工作
8939200000001

第1章 科学与技术(1)

科技体制的改革

它是全面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建国以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存在着严重弊病的科学技术体制,不利于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现代化经济建设,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能力,束缚了科学技术人员的智慧和创造才能的发挥,影响了科研人才的脱颖而出,使科学技术的发展难以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必须加以改革。1985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技工作会议,讨论了科技体制改革问题,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科技体制的原则是,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尊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从我国实际出发。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坚决的有步骤的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运行机制方面克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学技术工作的弊病,在对国家重点项目实行计划管理的同时,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使科学技术机构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在组织结构方面,要改变过多的研究机构与企业相分离的状况;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的中间环节。在人事制度方面,要克服“左”的影响,扭转对科学技术人员限制过多等做法,造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科技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使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地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使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大解放科学技术生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高科技发展战略

我国主要体现在以下的高科技发展战略是:生物技术,为下世纪重点解决我国农业、医药存在的问题服务;信息技术,主要是智能计算机系统,光电子器件与系统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激光技术,把它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带动脉冲功率技术、等离子体技术新材料等科学的发展;航天技术,研究发展大型运载火箭及新型空间运输系统,提高卫星发射及商业服务能力;自动化技术,以计算机综合自动化制造系统和智能机器人为重点;能源技术,以烧煤流体发电和先进核反应堆为主要题目;新材料,发展光电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等。

新技术革命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随着传统工业的日益萎缩,以信息技术为主的一系列高技术工业获得了很快的发展。许多新兴技术,如光导纤维、空间技术、海洋开发、生物工程、新能源、机器人等,正在逐步取代电力机械性工艺和产品,使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过去的机械动力技术只是增强了人的体力,而当今的信息技术则是扩大了人的智能,这将引起科学技术的新的突破,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这一新的发展趋势,积极利用新的技术革命来加强和改善本国的经济力量。随着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源泉,成为建设现代化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技术进步

通过创新活动,改进现有生产方法以提高生产效率的过程,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技术进步会产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信息效益。从经济上看,技术进步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进步在不同部门的非同步发展还会导致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技术进步仅指生产工具、设备的改良,广义的技术进步包括劳动者技能、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技术进步依其形态可分为中性技术进步、节约劳动的技术进步和节省资本的技术进步三种类型。按照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的说法,凡是提高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际生产力的比率的技术进步都是节省劳动的技术进步,降低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际生产力的比率的技术进步,都是节省资本的技术进步,使这一比率保持不变的技术进步则是中性的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技术发明;2.技术革新;3.技术革新的扩散。技术发明是关于产品和工艺的一种新思想、新设计或新系统;技术革新是指技术发明的第一次实用化和商品化;技术革新的扩散指新技术的推广和新产品的发展,这三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的因素中,技术进步因素通常占50%以上。我国要取得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必须主要依靠技术进步。

科技成果商品化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是科技成果作为商品进入技术市场,从而转为实用的过程。

随着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研活动从科学家个人一般劳动发展为社会化的共同劳动,科研成果逐步与实物性商品相分离,独立成为一种特殊商品,即知识性商品,如专利权、制造权、图纸、技术文件、计算机应用软件等。随着科研工作社会化,现代科技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部门,知识性产品的价值已相当可观,知识技术在商品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也日益扩大,科技成果商品化成为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战后,发达国家的技术市场迅速发展,绝大部分科研成果从一开始就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过去我国不存在技术市场,科研成果也不是商品,不能进入市场,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在生产上的采用,从而阻碍了科学技术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发挥,也影响了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要加速科研成果向经济效益转化,发挥科技的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就必须实行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实行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就是要按科研工作客观规律,用经济办法来管理科研,实行科研单位的经济核算制,科研任务合同制以及科研成果的有偿使用;要使科研单位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实行科研成果商品化,必须促进技术市场的发展,建立健全有关的制度法规,使科研成果真正以商品形式进入市场,加速科研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化。为使科技工作进一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当前要在巩固过去各项改革特别是拨款制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技术市场,进一步放开搞活科研机构。在确保一部分科研力量进行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工作之外,对大部分科研力量,要引导他们走向技术市场,要鼓励一大批科研机构进入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进入高新技术开发区,利用自己的科技成果兴办高新技术企业。逐步改变过去那种依赖国家财政支持的独立科研机构过多、不少科研工作在低水平上分散重复和大量科技人员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的状况。要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继续鼓励和支持发展民办科技事业。要进一步加强科技立法,使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逐步走上法制化的道路。

科技投入

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指标,是生产要素投入的一种重要方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产品价值中,科技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科技投入也越来越大。从战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经验看,在各种生产要素投入中。科技投入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科技投入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科技投入包括的范围较广,涉及所有与科技发展推广及应用有关的费用,如政府和企业为发展科学技术所投入的科研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而付出的专利使用费、科技机构为推广科技成果花费的推广费,以及对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的物质奖励等。我国的科技投入一直不大,据估计,60年代到80年代初,用于科学研究和发展的经费,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6%~0.8%,近些年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对科技投入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当然,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下,难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科技发展。但是,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科技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所以,应当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增加科技投入,保证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后劲。

技术改造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指利用、改善和更新现有企业的物质技术基础,达到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提高质量、扩大品种、增加产量的目的。其主要内容是:采用先进技术,改进设备结构和性能,提高设备效率,加速生产设备和测试手段的更新,提高设备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改革旧的工艺设计和落后的操作方法,缩短生产过程,实现高速化、自动化生产线;用新产品替换陈旧的老产品,加速产品升级换代;开辟新能源、新材料,科学地采用代用品;改造厂房设施,调整工作场地以及改进和完善企业管理手段和研制手段;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消除或减少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妥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等。

企业的技术改造一般采取以下几种形式:在老厂里建立用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新车间;在老车间的一些关键工序上增加一些先进技术设备;在老设备上增加自动上下料、自动测量、自动控制等装置,实现单机自动化;广泛采用新工艺和新型材料,缩短工艺流程等。技术改造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时间短、效益高的特点。我国建设资金不足,发展经济不能完全依靠新建项目,同时,现存大量老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经济效益差,搞好企业的技术改造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扩大科研机构的自主权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独立的研究机构要面向社会,成为自主的研究开发实体。除国家委托的研究课题及由上级任命或聘任的院、所长外,计划、经费、人事的管理和内部的组织结构等,都由研究机构在国家法令规定范围内自主决定。研究机构在上级拨给的事业费以外的纯收入,应以大部分用于事业的发展,剩下的部分视事业费自立程度核定额度,用于集体福利和奖励。已经做到事业费完全自立的机构,可以享受国务院规定的企业自费发放奖金、改革工资的权利。国务院有关部委要简政放权,改善科学技术工作的决策程序,运用系统工程和其他现代管理手段,加强宏观管理。允许集体或个人建立科学研究或技术服务机构。地方政府要对它们进行管理,给予指导和帮助。凡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这类机构,要到工商管理部门申请注册。

科学技术的战略地位

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决定性的因素。随着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的源泉,成为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振兴经济,实现四化,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发展科学技术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

国家科委党组1988年2月23日在《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汇报提纲》中,提出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5个方面。即:1.科学技术应当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且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2.着重加强生产技术的研究,正确选择技术,形成合理的技术结构。3.

必须加强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开发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4.保证基础研究在稳定的基础上逐步有所发展。5.把学习、消化、吸收国外科学技术成就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国防科技体制改革

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是:改革国防科研试制费用的拨款管理办法,实行经费分类管理;武器装备的研制实行国家指令性计划下的合同制,调整国防科研能力,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方针,通过军品科研、生产能力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逐步形成军民结合的新体制。

“星火计划”

1985年5月我国提出的科技为农业和乡镇企业发展服务的技术开发计划的简称。“星火计划”以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山区和滩涂的开发、农用建设的开发为重点。在“七五”期间的具体目标主要有3个:1.为乡镇每年短期培训20万农村知识青年和基层干部,使每人学会一至二项本地区适用的技术。2.开发100种适用于农村的成套技术装备,供应农村。3.帮助建立500个技术示范性的乡镇小企业。这项计划受到地方各级干部、科技人员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火炬计划”

我国高技术、新技术的宏观指导性计划。1988年3月举行的第一次火炬计划工作会议,制定了头3年的目标。包括创办2000个高技术、新技术企业,使其与大、中型企业和乡镇企业联合;开发2000项高技术、新技术产品,10%以上形成规模生产,30%以上出口创汇;在沿海开放地区和内地中心城市建立50个左右的技术服务中心;办好几个开发试验区;为企业培训2万名管理人员,等等。这项计划对发展中国的高技术、新技术有重要作用。

发展农村科技

发展农业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村科技的主要任务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中心,增强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以推广良种、改进施肥、植保技术、旱作和节水农业技术、改进栽培制度等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广一批重点项目;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治贫与治愚相结合,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

要使农业迈上新台阶,必须建立科技支撑体系,依靠科学技术,发展规模经营。具体说,就是要大力推动成立各种技术公司、技术协会,开展各种技术服务。在科技的推动下,在技术公司和技术协会的基础上发展规模经营。建立各种形式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逐步形成科工贸、农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

科技人员的合理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