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夜晚注定是充满血腥的,屠戮还在继续。空气中布满了血的味道,整个世界仿佛在颤抖,山崩地裂。刹那间,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化为乌有。他们好像千刀万剐一样,透露,肢体崩裂着,躯干支离破碎。
千百年来,皇权衰弱,无疑不是外戚,阉宦,世家,三家轮流把持朝政,而显然这个时期外戚已经获得绝对的权利,
却说那孔光丞相,被囚禁于大理寺中的一座偏房, 数十名身负玄甲持长戈的士兵跟随在十丈外的两侧。安静异常,只能听见盔甲的磨砺声。
夜色已深,里面却是烛火通明。孔光撩起衣袍跪坐在长案前,两边堆满了系着不同颜色丝绸的竹简。
孔光抽出一捆系着红色丝带的竹简,翻开《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又往下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目光变得凛冽,原本勾着的唇角也悄无声息的抚平。
他几乎是面无表情的拨开竹简,对着摇晃的灯火看了许久。
短短几行字,却看了很久很久。他紧紧蹙起的眉头与因为用力过度而攥得发白的指尖。
半响,猛然用力将竹简卷起,重重拍在案上,露出一张愤怒与羞耻交织的面庞。
他咬紧牙关,狠狠吐出极重的两个字。
“王莽”
不知过了多久,他才从那险些失去理智的愤怒中抽出身来,深深吸了口气,平定了胸中的狂躁。
“陛下,托付与臣,臣必定守这江山”
烛火摇晃,点燃了孔光眉宇间气魄。那双眼眸像养在灯火沾染在他的下颌上,模糊了那道锋利的线条,将那老迈的面容,变的极为坚定……
恍惚间他记起,和先帝许下的诺言“老臣之所以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欲让他毁灭比让其膨胀。再说家人皆被王莽所控制,明日朝堂可也是。
良久之后,趴在长案睡着了…………
清晨,文武百官早早来到大殿内,身穿丧服,晚上那大的动静也已经知道,哀帝崩,时年二十五岁。在位六年。
上朝来的文武百官:宫博、王侯、将帅、校玉、司空、司扣、司通,一个个目睹这个宫中景象,都是心中辗转神色惊异呀。有的面面相关、有的交头接耳、也有的独自无言。
太皇太后早朝,立即驾往未央宫,对文武百官说道:“先帝驾崩,以后新帝登基后要先选辅政大臣
这时,中大夫章明手持笏板,首先从群臣中走了出来说道:“太皇太后,臣以为王莽过去曾任两任大司马,当年为避开丁氏、傅氏外家,主动辞去官职,贤德有才,是担任辅政大臣的人选。”
大司空彭宣也赞同说:“大司马王莽贤名称著于世,秉公执法,处置佞臣董贤残党有功,应当由他辅政。”满朝文武官员大都应声附和,认为只有王莽堪当重任。
这时,前将军何武和左将军公孙禄站在一起,二人商量了一阵,何武从群臣中走出,向太皇太后王政君顿首说道:“臣听说惠帝、昭帝为少主时,外戚吕氏、霍氏、上官氏把持朝政,几乎危及社稷。如今成帝、哀帝连着没有子嗣,因此臣认为应当选立和刘氏宗室关系亲密的大臣辅佐新天子,而不应再让外家专权,这对于社稷的未来是有好处的。
太皇太后心里有些不快,问道:“将军认为谁是最合适的人选?”
“臣以为左将军公孙禄是合适的人选。公孙将军身为两朝重臣,才能足以胜任要职,请太皇太后明察。”
王莽在旁听得极不是滋味,又不便出面说话。这时公孙禄也从群臣中走了出来,向王太后顿首说道:“太皇太后,臣虽然为仕两朝,但前将军何武爱惜人才,曾为朝廷多次荐贤选能,行为正直。
朝中名士龚胜和龚舍、唐林和唐尊都由何将军所荐。况且何将军在成帝和哀帝两朝都当过三公,因此臣认为何将军堪当辅政大任。”
尚书官员何晨,便在朝堂之上,指责何武和公孙禄互相推举对方,似有结党的嫌疑。
之后,朝中群臣一片喧哗。公孙禄起身说道:“辅政之职事关重大,还是请太皇太后亲自决定吧!”
根据众臣意见,哀家宣布大司马王莽。”为辅政大臣,掌管尚书事宜,参与商议皇位的继嗣人选。
“臣领旨。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当前处于国中无天子、天子无继嗣的特殊时期,臣愿意为大汉社稷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王莽信誓旦旦的说到。
“大司马的忠心哀家知道”
遂又说到:
“众位家卿,国不可一日无君,可有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