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世界上每一条热门客运航线上,几乎都有波音客机在大展雄风,其制造者波音公司的股票价格一直持续上涨,盈利逐季明显增加,势头之旺。旧的订单尚未交货,新的订单又不断涌到。在过去的数年里,始终没有一个对手能够取代波音公司在商用喷射客机市场上一枝独秀的地位。不少的企业家都羡慕波音公司的成功,但其创始人威廉·波音却不会忘记,他的“波音”是如何陷入、又如何冲出“死亡飞行区”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波音公司设计并制造了C型水上飞机,由于该机种兼具巡逻艇和教练机的双重功能,颇得美国海军青睐,一下子就订购了9架。刚从事军工生产的波音公司,顿时在飞机制造业中扮演了一个有份量的角色。好景不长,战争结束了,美国海军取消了尚未交货的全部订单,整个美国飞机制造业顿时陷于瘫痪状态。波音也不例外,陷入了“死亡飞行区”中。1920年,波音公司亏损20万美元,部分员工不得不重操旧业,依赖制造金属家具艰难维持生活。
遇此困境,威廉·波音并没有因此垂头丧气,而是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以求良策。威廉·波音深刻地认识到陷入“死亡飞行区”的原因虽然和客观情势的转变有关,但也是由于自己过分依赖军方的结果。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他果断地调整经营方向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方面继续保持和军方的联系,随时了解军用飞机发展的趋势、军方的要求,以便加以满足,一旦有机会,其他飞机制造商也难以乘虚而入;另一方面考虑到军方暂时不会有大量的订货,可以抽出主要人力、财力来开发民用客机。为了顺利实施这个策略,还必须吸收、培养人才。他们深谙民用飞机市场是一个竞争无比激烈的战场,惟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计,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产品,才能生存并取胜。其实,也正是这一系列“一流”的措施,奠定了波音品牌的辉煌史。
从此以后,波音公司注意吸收培养人才,并授予他们充分的权力,把主要的力量投入民用飞机的研制,从单一生产军用飞机的旧壳里脱颖而出。如威廉·波音所预见的一样,战后经济的复苏刺激了民用客机的需求,波音公司推出的40型商用运输机,以及波音707、727客机正好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从而冲出“死亡飞行区”。以后波音公司又陆续推出波音737、747、757、767、777,同时替陆、海军推出波音军陆战队设计、制造各式教练机、驱逐机、侦察机、鱼雷机、巡逻轰炸机和远程重型轰炸机等,波音公司日益发展壮大起来。威廉·波音有感而发地说:“我们的使命就是要矢志不渝地从事研究和试验,并且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改善飞行设备的机会。”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地储备力量,随时准备冲破不适应形势的旧框框的束缚。波音就是凭借这种精神飞出了“死亡飞行区”,树立了高大的品牌形象。
“只要活着,就有历经不完的磨难。”这句话也适用于企业,波音就历经了重重磨难。1988年4月27日,美国阿哈罗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客机自檀香山机场起飞不久,便发生事故,部件爆炸,飞机前舱顶盖被掀开一个直径达6米的大洞,机舱地板严重变形,一名空姐当即被掀出机舱外。驾驶员采取紧急措施,把飞机降落在邻近的机场上。令人惊异的是:除了那名不幸的空中小姐外,全机89名乘客和其他机组人员无一伤亡,有关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对飞机发生事故的原因进行调查。波音飞机是世界上知名品牌飞机,发生如此事故,众人都会认为波音飞机的质量也不过如此,会使波音飞机的销售量大减,同样,乘坐波音飞机的乘客也会锐减。
波音公司面对严峻的考验,毫不惊慌,他们派出高级技术人员参与调查。对于这次本来会影响声誉的空中事故,波音公司并没有默不作声,避开媒体,被动等待,反之,随着深入的调查,波音公司抓住这次事故,大做文章。他们的在事故调查答辩中这样解释:这次事故主要是因飞机太旧,金属疲劳所致。这架飞机已经飞了20年,起落9万多次,大大超过了保险系数,然而飞机在空中发生事故后,仍然平安生还,这也说明本公司的飞机是过硬的。
经过波音公司此番辩解,此次事故不但没有损伤波音公司的形象,反而在航空业的声望更高,使公司因“祸”得“福”,赢得了更广泛的市场。事故之后,波音公司的订货成倍增加,仅国际金融集团和美国航空公司两家就订购了130架波音737,公司在5月份的订货高达70亿美元。订货单如雪花般飞来,乘坐波音客机的乘客也有增无减!
波音公司虽为世界航空制造业巨头之一,但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死亡飞行区”也不乏少之。在1990年的一次军事合同竞标当中,为了能够击败竞争对手洛克西德·马丁公司,公司中的某些高层管理者采取了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从而使波音公司顺利获得了一笔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军事火箭合同。然而,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情最终还是被人给揭晓了,顿时波音公司成为了各界“口诛笔伐”的对象之一,波音公司的企业道德也受到社会的广泛批评和置疑,巨大的社会和舆论压力让波音公司陷入了巨大的危机当中。同时,在股票市场上,波音公司的股票也大幅度下跌,仅在信息披露的当天就下跌了4.8个百分点。
面对这一丑闻危机,时任波音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司菲利浦·康迪并没有选择被动的让此丑闻肆意扩散,而是勇敢地站了出来,在公众面前亲自揭开波音公司的伤疤。在事发当日康迪就通过几家美国大报,用整版篇幅刊登了波音公司澄清此次竞争丑闻的声明,声明中康迪承认,波音公司并不完美。同时,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数家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上,刊登出了波音公司的一封公开信,信中这样写道:“少数人在波音公司获取一项18.8亿美元的合约过程中所做的事,并不能代表公司的意愿。”康迪所采取的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挽回了公司的名誉。
原本是一件影响公司名誉的丑闻报光,经波音公司这么一转化,便使其波音公司最终获得一个正直、坦诚、诚信的美名,波音公司的“敢于承认错误”挽回了社会的认同和接受,此事件,并未影响倒波音公司在其商界的声誉。对于“航空业的巨头”的称谓,波音公司当之无愧。在公司每一次陷入“死亡飞行区”时,它都能奋进飞出,飞向更高、更广阔的蓝天。波音的品牌不仅翱翔于蓝天之上,更深扎消费者之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