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把品牌做大:20家著名企业的品牌成长谋略
8944600000009

第9章 品牌国际化——一种生活方式的全球读本

15年前,舒尔茨买下西雅图一家名叫星巴克的小咖啡馆,然后像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窈窕淑女》中的教授一样,把丑小鸭调教成全美“领先的零售商、美味蛋糕的提供者及独具魅力的咖啡品牌”。如今,星巴克的全球化扩张速度最让《财富》、《福布斯》等顶级刊物津津乐道,仅仅15年的时间,就从小作坊变成在全球四大洲有万余家连锁店的企业,成为国际最著名的咖啡连锁店品牌,创造了一个企业扩张的奇迹。

星巴克国际化扩张的速度确实是非同寻常,但是更特殊的是其推动品牌走向国际化扩张的方法,靠的不是大规模的市场宣传,也不是高额的投入,而是添加在咖啡豆中的一种特殊的配料:人情味儿。

星巴克一直以来十分强调与顾客的沟通,建立良好关系,传递人情味儿。它与顾客建立关系的地点就是星巴克咖啡店,这里不仅有优质咖啡、糕点,更有热情的伙伴,真诚的服务,优雅的设计,精致的壁画,柔和的音乐等。每一杯咖啡都表现了星巴克的品质、真诚和交流,这是典型的个人化沟通,是一种相向的感觉及文化经验。

咖啡馆是一个很好的角色,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这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受欢迎。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把星巴克称为“我”的“第三生活空间”,可以独自享受,也可以与最亲密的朋友一起享受,可以随意谈笑,可以歇息,可以讨论商业话题……现代人需要这样的一个空间来整理心情,来接触有着相同人生情调及社会价值观的文化体验,而星巴克的咖啡文化恰恰适应了现代社会的这种需要。

1996年,星巴克开始向全球扩张,它第一个海外连锁店选址在日本的东京。在日本这个全民皆习惯饮用绿茶的地方,星巴克靠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的理念再次获得成功,日本的成功证明,这个理念适用于不同的文化。之后,星巴克大力开拓亚洲市场,随后延伸至包括中国台湾和大陆的亚洲13个区域市场。

1998年,星巴克并掉了英国的“西雅图咖啡公司”,并接收了该公司的60家店,现已扩增至300家。

2001年,星巴克首度跨入欧洲大陆,在瑞士苏黎世开设欧洲第一店,不久,又进入已拥有300年以上咖啡馆历史和“咖啡文化”的维也纳。2002年,陆续挺进西班牙、德国。

2001财年,星巴克的利润攀升了32%,达到1.812亿美元,销售收入为26亿美元。这其中84%是由星巴克公司直接操作的连锁店赚取的。其余的利润主要是来自商业结盟、颁海外经营许可证、进入食品超市和仓储市场、直销等业务。

2002年上半年,星巴克平均每周服务的顾客高达1800万人次,几乎每天都有一家新店开张,已经在四大洲拥有分店。

要想确切地知道全球到底有多少家星巴克咖啡店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全球每天都有新的咖啡店开张——光在中国的上海,每月就有一家新的星巴克咖啡店开张。

在国际化拓展过程中,星巴克也会在国际化和本地化体验之间寻求一个自然的融合。例如:在东京、维也纳、或雪梨,无论是咖啡产品组合,或是其它饮品,星巴克所提供的服务,基本上差别不大。典型的星巴克产品组合约有20~25种咖啡,每种咖啡都赋以诱人的名称,如:巴西伊波尼玛、波本咖啡、可摩多龙调合咖啡……等等。产品来源则由盛产阿拉伯高级咖啡豆的原产地进口,如:拉丁美洲、非洲和印度尼西亚。店内亦提供各种不同的高档调合咖啡、茶饮料和点心,如:法布奇诺咖啡、大佐茶…等。在中国,比如成都等城市,它在星巴克原来的气氛框架下加入一些当地的文化特色,在糕点、饮料上也会加强当地因素的体现。

与此同时,星巴克对开店选址也极为重视。例如:星巴克在维也纳的店,设于市中心老区,隔邻即为闻名全国的歌剧院;在东京则设于最精华热闹的银座区,现在该区已有14家店;在上海只要是最繁华的地段,就能找到星巴克的影子。美国达特茂兹商学院教授卡文·凯勒,曾于90年代中期担任星巴克的顾问,他评论道:“选对开店地点是星巴克成功的关键之一。在澳洲,他们采用的策略跟在美国如出一辙,而且十分成功,也就是在市区精华地段密集展店,直至毫无空间让竞争者介入。”

由于星巴克的全球性品牌背景特殊,无论到哪个国家或区域市场,往往都能吸引到当地最有实力、且能凝聚共识的合作伙伴。例如:在瑞士、奥地利和亚培提特集团(Appetit Group)合作,在以色列和德雷克集团(Delek Group),在韩国和兴思格百货集团(Shinsegae Group)、在台湾和统一企业集团(President Enterprise Group)合作。不管星巴克的合作伙伴是谁,每位店经理都必须接受为期13周的专业训练。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学习倒杯咖啡何须花13个星期,但要彻底了解一个品牌的成长文化和内在个性,花上13周的时间,一点也不过份。

在星巴克的早期扩张中,舒尔茨一直坚决反对“加盟”,他主张直营。在这样的逻辑之下,星巴克主要依靠积累的自有资金进行扩张,很少举债筹资,绝少向“散户”开放。随着时间的推移,吸引更多的新顾客的机会太诱人了,窗子不可能不打开,星巴克开始根据不同市场情况采取不同的合作形式。目前有四种合作方式:独资自营、合资公司、许可协议、授权经营。第一种方式星巴克通常持有100%股权,如在英国、泰国等地的业务开拓;第二种星巴克占50%股权,如在日本等地的合作;第三种星巴克占股权较少,一般在5%左右,如在中国台湾、香港以及上海等地的合作;而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北京等地市场,星巴克采用的是第四种方式,不占股份,纯粹授权经营。

20世纪90年代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之初,是以合资和特许加盟的方式开店。1999年1月,经星巴克授权的北京美大在京开设了星巴克在华的第一家咖啡店。接着,星巴克与台湾统一公司合作成立了上海统一星巴克公司。随后,与美心食品国际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美心星巴克咖啡餐饮(南中国)有限公司,进军华南市场。星巴克很快意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香港星巴克分店开业第一个月就实现盈利,创下全球最快盈利纪录;上海、深圳等地单店盈利能力也相当惊人。

面对中国市场的庞大利润,星巴克很快意识到了持有更多股份的重要性。于是,星巴克不得不重新审视其投资行为。自2003年起,星巴克开始在华启动独资计划。2003年至2005年,其分别增持上海统一星巴克股权和广东美心星巴克股权至50%和51%,合作方式从授权关系转变为合作伙伴关系。随后,星巴克总部又与上海达成一致,收回上海统一星巴克剩余50%的股份。2005年4月份,星巴克在青岛成立独资公司并开设新店,10月份大连的星巴克分店也以独资的身份出现。

以直营代替授权,向不占股权的公司注资,这是星巴克面对中国市场如此庞大的利润,不得不重新审视其投资行为所做出的一种选择。家乐福、沃尔玛等零售巨头不搞特许经营,是因为他们规模太大,难以成立特许经营的团队。星巴克竟然掉头从特许经营变直营,而直营的管理、经验、团队与特许经营模式有天壤之别,以其在海外市场的人力、后备资源能否适应直营模式,对于星巴克来说将是一次重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