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我的大明帝国
89452700000047

第47章 赋税

大明一朝崇尚红色,因此人力车的颜色也为红色。

当第一名苦哈哈领到第一辆人力车之后,外围百姓当中一名胖呼呼的年轻人高声笑道:“过来过来,哥哥我照顾你的第一单生意!”

拉车的苦哈哈也是爱说话的,听到招呼,万众瞩目下来到了年轻人的身边,也不管实际上自己的年龄比对方大很多,直接回答道:“那就谢过哥哥了。”

胖乎乎的年轻人哈哈一笑,在拉车的苦哈哈压低拉杆之后坐了上去。

三层的棉垫做着还是很舒服的,尤其脚下的铁板并不小,完全可以伸开腿,而当苦哈哈起身,拉着走了一圈,小风徐徐。

“有点冷啊!不过夏天坐着应当不错。”

胖乎乎的年轻人给予了肯定,而这时候第二辆、第三辆也都推了出来,不少喜欢热闹的年轻人纷纷尝试着坐了上去。

酒楼上,一名资深太监来到朱钲的身边。

“殿下,第一个坐人力车的是前宣府总兵杨洪的孙子杨志。”

杨洪?朱钲对这个人并不陌生,土木堡之战后朝廷里能征善战的将领不多,可是杨洪绝对算是其中之一。

如果他还在,那么方瑛和郭登在他面前都是弟弟的份,只可惜,两年前年也就是景泰二年九月的时候,得病死在了家里。

杨志的老爹也是今年没的,可以说现在整个昌平侯府就剩下这一个公子哥。

“文武怎么样?”

“文不成武不就,不过做的善事不少。”

朱钲点点头,虽然文武不行,但是人品可以就行了,只是武不行,袭爵就困难了一些。

这时候下面的杨志已经坐着人力车逛了一圈,非常满意的下了车,丢下一锭元宝,旁边自有仆人说了句赏!

周围百姓阵阵叫好。

现在的一锭元宝那是标准的一两,哪怕是京城,普通的百姓一个月也不过三两银子而已,有的甚至还赚不到三两。

说起来今天开衙,大都督府和内阁也都和朱钲简单的商讨了一下俸禄和饷银的问题,毕竟没有了禄米、饷粮。

说起俸禄和饷银之前,就要说一说,朱钲对银子的改革,一两银子等于1000大明通宝,银子、通宝的购买力那是直接同粮食挂钩的。

如果按照之前正卒年饷粮30石的价格来计算,现在他每个月的饷银应该还不到1.5两。

不过朱钲自然不会只让士兵赚这点钱,叫来大都督府和内阁的官员之后,朱钲最终商讨出来的结果便是,无论军营还是各衙门、皇庄皇商都设定一个基础的俸银,那就是2两。

无论是谁、无论是士兵还是衙门的官吏、劳工,一入职均为2两,职务不同的区别便是,士兵拥有武勋补贴、官员拥有品级补贴。

因为部分岗位处于高危,所以他们的基础俸银为双倍,如士兵、城道司的防火巡役、刑部的捕头捕快等等。

此之外,每上升一个品级(武勋)额外增加500大明通宝。

皇庄、粮行、工匠直接挂靠官员的品级,比如某粮行的掌柜享受正七品待遇,这个正七品待遇,就是正七品官员的俸禄和致仕养老金。

致仕养老金为为官时的一半。

总体而言,对于普通的官吏和士兵来说,现在是赚了,但是对于那些高官来说,正三品也不过才增加7两。

(7+2)*12一年也不过才108两。

虽然接下来京城的物价必然会持续降低,可是凭借一年108两的俸禄,怎么养活成群的奴婢?

岁银?一年增加100通宝的月岁银?那为官二十年也不过才增加24两,比起洪武、永乐包括现在俸禄是提高了没错,但不是高薪/养廉么!连家中的仆人都养活不起,还怎么高薪/养廉?更何况还不允许为官的家中经商。

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王直还是高谷都不好意思说些什么,也就是陈循,明白朱钲的心意,并知道朱钲不在意提高官员的俸禄,这才站出来当这个“奸臣”,提议到,要不要增加一个养廉银。

七品以上基本上就是县级的主官,这个时候算是大权在握,即便现在县衙、府衙的权利被分出去了不少。

七品官员,养廉银为一年50两,之后每提升一级,增加养廉银10两,如此到正一品那就是一年增加170两银子。

陈循的提议没错,但是朱钲却摇摇头,大门大户中的仆人总要比外面的人酬劳要高,京城的普通百姓月银尚且要提高到1.5两,大门大户的丫鬟、仆人怎么也要一个月2两吧!

家中不多说,三五个丫鬟仆人,那就是10两了,一年120两,一品的官员一半的俸禄都花了出去,其他的花销呢?这样一来所谓的养廉不过就是一句空话而已。

朱钲否决了陈循的提议,养廉银倒是好的,不过没必要这么细分,正七品以上的衙门一把手均为100两即可。

贪污主要来自底层,越高的官位贪污的可能性便越低,毕竟到了一定的位置上,钱财对于他们来说便只是一串数字,意义并不大。

当然,就是喜好这种黄白之物的例外。

按照现在的官制,一个七品的官员差不多要为官十年,而十年的岁银、养廉银、俸禄加起来,正正232两。

如果购买粮食,那至少400石,足够养活一家七八口人。

不同于文武官员,拥有爵位的,朱钲按照伯侯公分别给予一年1000两、2000两、3000两的俸银。

不过此外,他们并无养廉银、岁银等,但如果你出来为官,那又是额外的一份俸禄。

国丈、国舅、外戚,驸马、皇亲、二代皇亲分别参照公侯伯的俸禄,亲王、郡王、宗室例外,宗室每年可以领取30两,郡王5000两、亲王1万两。

宗室之所以给这么少,那是因为只要你是朱元璋的后代,那就是宗室的身份,爵位尽可传一脉,且今后封爵只会越来越难,爵位更会越来越少,如此多一些俸禄也没什么。

但如今宗室的数量也已经超过三千,这一年就是差不多十万两,这还仅仅是三千,按照历史上崇祯时期数十万的宗室,那便是上千万两。

30两不多,但也能够保证养活一家,只要你不胡乱花销。

最主要一点是,朱钲给宗室的待遇相当优厚,无论是从军还是进入仕途、经商,都要比普通人的起点高出太多,哪怕是能力不足,也有一个不错前途。

俸禄、军饷的事情定了下来,户部却很是愁苦,因为按照这个数字,光是京师3000多名官员、10万士兵,一年就是100多万两银子的支出。

这还不算各种其他的支出,不然一年铁定的超过300万两银子。

朱钲大方归大方了,但是户部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可当户部尚书李贤诉苦时,朱钲直接把赋税改革抛了出来。

关于赋税改革,无论是内阁大学士还是尚书们都有预料,但李贤从未想过这件事会因自己……

朱钲想起那天李贤难看的脸色就忍不住想笑,他也没有坑李贤,可是正巧他诉苦户部的难处了,朱钲自然也就顺势说了出来。

赋税改革非常的简单,取消一些闲杂赋税,只留一项,那便是个人所得的10%。

当然,如果一年你的收入抵于10两,可以免除赋税。

很明显,这样一来,发下的俸禄、军饷,直接就回来了10多万两,而算是内务府的这些铺子们……

光是京城的粮行一年就大约300万两银子的获益,10%的赋税那就是30万两,加上其他的铺子,一年怎么也能缴纳50万两。

这还仅仅只是内务府的铺子们,京城的一些酒楼、青艺坊之类的,那赚钱的速度可一点不比内务府的这些铺子少。

这些加起来一年怎么也有百万两的赋税。

还有外面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