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博弈论的诡计全集
8945600000142

第142章 信息无价

信息承载着价值吗?毫无疑问,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在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博弈的人生大舞台上,你掌握信息的优劣和多寡,将直接左右着你采取决策胜算的大校

现在让我们来看《三国演义》中一个经典的信息不对称的博弈案例“空城计”博弈。在不对称信息博弈中,如何充分利用好信息这一变量来隐藏我方的弱点,限制对方的优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策略。

诸葛亮因误用马谡为将,致使街亭失守。驻守西城的诸葛亮惊闻街亭失守的消息,料想司马懿定会乘胜来攻西城,因此内心焦急万分。果然如此,司马懿率领大军15万来攻。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一员武将,精锐部队均被遣出,西城空虚、无兵可守,城中只有一班文官和2500名老弱军士。

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杀来。孔明传令众将旌旗尽皆藏匿,打开城门,每一门用20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而孔明羽扇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司马懿自马上远远望之,见诸葛亮神态自若,顿时心生疑忌,犹豫再三,难下决断。又接到远山中可能埋伏敌军的情报,于是叫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急速退去。司马懿之子司马昭问:“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司马懿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孔明见魏军退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诸葛亮说,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若弃城而去,必为之所擒”。这就是为后人广为传诵的空城计。

“空城计”博弈说到底是一种心理战术,即在自己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部分真实存在的弱点,使摸不着头绪的敌方产生错觉,就会犹豫不前,以致作出错误的决策。这一场不流血的心理较量最终以处于劣势的诸葛亮的胜利而告终。

当然,“空城计”不过是小说家言,就如博弈论中的游戏一样,未必会在现实中出现。但是作为一个博弈模型,这个故事还是很有启发性的。在“空城计”博弈中,司马懿兵多将广,几乎所有“好牌”都抓在手里,而诸葛亮的“好牌”只有一张:那就是“信息”。

问题的关键在于:司马懿不知道自己和对方在不同行动策略下的行动,而诸葛亮是知道的,他们对博弈结构的了解是不对称的。诸葛亮拥有比司马懿更多的信息,他知道自己兵力微薄,但是司马懿并不知道。因此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在这里,孔明可以选择的策略是,“弃城”或“守城”。无论是“弃”还是“守”,只要司马懿明确知道他自己的支付,那么孔明均要被其所擒。孔明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让司马懿知道他自己的策略结果。他的空城计是降低司马懿进攻的可能收益,使得司马懿认为,后退比进攻要好。

空城计早已是被人广为传颂、人尽皆知的经典故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此计通常只能使用一次,连续运用两次恐怕就失去其应有的效果了。下面我们就来讲一个有关“空城计失灵”的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三国迷”。有一天,“三国迷”所在的村子里请了个戏班子,唱的正好是他做梦都想看的《空城计》。他特别想去看,可家里没人看家怎么办呢?总不能因看戏而使家里失窃吧?他在屋里踱过来又踱过去,左脑想着日夜想看的《空城计》,右脑想着怎么做才能看戏、看家两不误?猛然间,他茅塞顿开,放着“空城计”为何不用啊!鉴于前人诸葛孔明先生成功的先例,他敞开大门,把两只大红灯笼高挑在大门口两侧,屋上屋下也是明灯烛火的。然后袖子一甩,安心地看戏去了。

“三国迷”看完《空城计》回来,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清点了一遍,线没少一条,针也没短一根,“诸葛亮实乃神人啊1他赞不绝口地感慨到。

时隔不久,他村里又来了班唱戏的。这回“三国迷”想也没想,敞开大门,点起蜡烛灯笼,就背着手看戏去了,边走还边得意,自己真是聪明极了。

同上次一样,他看完戏之后就回家了。可同上次不一样的是,这次屋里屋外被人倒腾个底朝天,连家里的大门都被小偷卸掉了。他见此情景,不禁放声大哭起来,一边哭还一边不停地大骂诸葛亮是害人精。他的动静如此之大,引来了很多街坊邻居。邻居中有一个讲三国的说书人,在明白事情的缘由后,开解道:“别骂了,诸葛亮哪里是害人精啊,你仔细看看,诸葛亮什么时候用过两回空城计啊1

“三国迷”听了,不知道如何对答,愣愣地站在那里……

博弈智慧

空城计玩的就是信息不对称,这种博弈策略是“一次性”的,只可成功使用一次,对方可能看不出你的破绽。当你第二次再运用时,恐怕“空城计”的真谛——信息不对称就会被打破了,而你也就必败无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