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龙被人们附会出了一个繁盛的家庭。龙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而一,即汇集了多种怪异的兽形象而演化为龙。
然而并非所有的怪异兽像都百川归海,纳入了龙像之中,在与龙形象形成、发展的同时,一些怪异兽象也在发展,并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龙的某一种形象特征。因而有人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在民间,很久就流传着龙生九子的说法,但是九子为何物,并没有确切的记载。然而这一公案却由于“真龙天子”的好奇而有了结果。据说一次早朝,明孝宗朱佑樘突然心血来潮,间以饱学着称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
李东阳仓卒间不能回答,退朝后左思右想,又向几名同僚询问,糅合民间传说,七拼八凑,才拉出了一张清单,向皇帝交了差。按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是:
囚牛:性喜音乐,其形为胡琴琴杆上端的刻像;睚眦: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其形为刀柄上所刻之兽像,俗称龙吞口。
嘲风:喜好冒险,因而人铸其像,置于殿角;蒲牢:平生好鸣,它的头像被用做大钟的钟纽;狻猊:喜欢蹲坐,佛像座下的狮子是其造型;贔屃:喜欢负重,即石碑座上似龟的动物;狴犴:性喜诉讼,其形似虎,往往刻于狱门之上;螭吻: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赑子:平生好文,碑文两旁所刻的龙像。
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以九来表示极多,而且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九是个虚数,又是个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的九子也有与上述不同的名目,有记载说石碑下负重的是赑殿脊上的鲁像是螭吻;狴犴有威力,立于狱门,饕餮好饮食,成为鼎盖上的兽像;蚣虫夏第一章喜水,被雕成桥柱上的兽形;金猊似狮,喜好焚香之味,所以立于香炉;睚眦好杀,所以立于刀环;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因而立于门铺首;最后一子称金吾,状如美人鱼,有翼,机警且可以不眠,被用以警巡。
龙的九子名目有一些在明代之前已出现在典籍之中,不过并没有与龙挂钩,大都指某种怪异的海兽或陆兽,有的已成为某种器物的固定装饰,如蒲牢代钟,在唐代就已成典。唐诗人皮日休《寺钟暝》云:“白缘斗薮无尘土,寸地章煌欲布金,重击蒲牢哈山日,冥冥烟树睹栖禽。”狴犴在汉代就已是监狱的别名。但经明孝宗及其臣下的一番牵强附会,统统与龙扯上了关系。九子的形象大多与封建统治的工具、器物联系在一起,突出了专制皇权的威严与不可侵犯,这是九子说产生的政治根源。同时明代宗教艺术盛行,与佛、道、伊斯兰教、天主教有关的一些动植物甚至是文字都经过巧妙的艺术再造而出现在建筑和器物上。这些形象、特别是经过宗教艺术夸张后的动物形象,不仅神态怪异,而且给人以神秘之感。
人们很难把它们想象为一般动物的化身。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些动物造型的原型、来源和原来的宗教象征意义的不向已被滤去,剩下的只有那神秘而奇特的形体,于是人们便将它们与龙联系在一起,这是龙生九子说产生和被接受的文化根源。
龙与封建帝王结缘后,一方面因帝王的推崇褒扬而愈显尊贵,一方面又因帝王的骄横无道而遭人憎恶。闻一多先生曾说:
“我们记忆中的龙凤,只是帝王与后妃的符瑞,和他们及她们宫室舆服的装饰‘母题’,一言以蔽之,它们只是帝德与天威的标记。
……你记得复辟与龙旗的不可分离性,你便会原谅我看见龙凤二字而不禁怵目惊心的苦衷了。”所以,当封建王朝的丧钟敲啊后,作为帝王象征的龙也失去了曾罩在它躯体上的道道光环,走向了衰落,只能默默无闻地附在曾显赫一时的古代殿阁楼台与器具物品上,向人们展示它曾经历过的风风雨雨,让后人惊奇、感叹、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