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龙文化中国玉文化(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8948600000013

第13章 龙文化和龙的节日

八千年的龙文化,在中国民间也有深厚的积淀。数不清的民风与民俗及民族节日与龙有关。

在浓郁的民风与民俗及民族节日中,处处可见龙的踪迹:

正月十五元宵节有龙的祝福,“烛龙神物传山海,浪说红云露爪牙”(清《龙灯斗》)描写的正是元宵舞龙,舞龙也称“龙舞”“耍龙”“闹龙灯”“玩龙灯”“龙灯会”,元宵夜舞龙灯可谓盛况空前。

二月初二为“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春分时节,大地逐渐转暖,民俗认为蛰伏一冬的龙正是在这一天抬头活动的,以后雨水也就多了起来。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有“二月引龙,熏百虫”的记载:“宛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蜿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还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北方一些人家在这一天还用彩纸、草节、细秫稭等穿成串悬于房梁之上,称“穿龙尾”,也是留龙在家之意。民俗认为这一天人们的食物都为龙身上之物,如:面条是龙须、烙饼是龙鳞、饺子是龙耳等等。于是人们在二月二多吃面条、烙饼,因食龙之须、鳞对龙无多大伤害;最忌的是吃米饭,因为米饭是龙子。闺中妇女还忌用针线,以免不小心扎伤龙目。小童在这一天开始入书房读书,称为“占鳌头”。读书人在这一天要理发,以取龙抬头的吉祥之意。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更是龙声鼎沸,龙影热闹。今天的龙舟竞渡不仅成为我国南方水乡端午节一项盛大的庆祝活动,而且已走向世界,成了海内外龙的传人和谐奋进、振兴中华的精神标志。

据有关考证,龙文化为少数民族所敬仰,龙的庆典与祭祀别具一格。

正月初五,云南瑶族要祭祀龙王过“龙头节”;农历二月,哀牢山区的哈尼族要过“祭龙”节,哈尼族语为“昂玛突”(意为祭寨神),举行盛大的“街心酒宴”,历时三天的“祭龙”是该族宗教气息浓烈的节日。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红河一带的哈尼族有“吃新谷”的习俗。

二月初二,贵州侗族要“接龙”,杀牛分食,称为“吃龙肉”,并唱“五龙归位”的酒歌。

农历五月初五,湘、黔交界地区的苗族要过“龙船节”,清水江上龙舟竞发。

云南河口的瑶族有农历八月二十日的“龙公上天节”和农历七月二十日的“龙母上天节”。

农历六月初六,鄂西土家族要过为“晒龙袍节”,家家都要将新衣物放在太阳下曝晒,同时还要有祭祀活动,并依据这一天的阴晴来判断下半年的雨水情况。

云南普米族有祭祀“龙潭”的习俗,到祭潭之时,每家都要到自己的龙潭边上住三日,用木棍、木板搭成高台称“龙塔”,龙塔前树百尺标竿,上挂七个用鸡毛麻线拴成的七角斗架,为龙神住处;然后以酒、牛奶、酥油、乳饼、茶叶、鸡蛋等食物祭于龙塔之上;请巫师登坛祭祀,求龙神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祷毕,将涂有酥油的五十个面偶投入龙潭。

我国各民族与龙有关的节日及风俗各有不同,各有特色,但又都是建立在对龙的共同崇拜与祭祀上,寄托民族的精神信仰与美好祈祷,反映了龙文化善良和谐、神圣吉祥的基本元素。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与龙有关的节日与民俗更是举不胜举。

云南普米族每家都在深山密林处有自家的龙潭,搭成一个龙塔,作为龙神居住的宫殿,然后将祭品献于塔前,再由巫师祈祷,求龙神福佑。仪式结束后,向龙潭投入用面和酥油制成的面人五十个。我国各民族与龙有关的节日及风俗各有不同,各有特色,但又都是建立在上古时的龙能施水布雨、能福祸人间这一概念之上的,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中的同一性,个性中的共性。

龙文化的影响龙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无处无之。在中国的各个省区,都有与龙相关的名胜古迹或山川湖泊,每处又都有一段美妙的传说故事。龙与不少行业也有联系,这些行业往往以与龙有关的对联作为行业的标志。这些对联对仗工整、音律和谐,用语精巧,读来妙趣横生。这里仅举几例:

广搜百代遗编,迹追虎观;嘉惠四方来学,价重龙门。

书店联

海市云深,蛟人衔宝;蓝田玉暖,龙女量珠。

珠宝店联

技擅雕龙,是君子器;功成刻鹄,有高人风。

竹刻店联

金匾秘书藏万卷,龙宫禁方有卅篇。

医家联

白雪纷坛磨雀麦,黄龙变幻化龙须。

面食店联

名山藏麝友,雅座揖龙宾。

纸墨店联

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龙团,茶叶店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