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初,捷克宗教改革派胡司派领导了大规模的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斗争。1415年捷克宗教改革领袖约翰,胡司被害是这场战争的起因,但其更深刻的社会根源在于大贵族和德籍教会领主对捷克人民的剥削和压迫。1419年,城乡人民的反抗斗争终于汇成了胡司战争的洪流。参加战争的社会阶层十分广泛,有农民、小手工业者、市民和矿工,他们以塔波尔城为中心,实行财产公有,以保卫“上帝的正义”为口号,称塔波尔派。布拉格的起义群众则以中产阶级、市民和小贵族为主,他们于1419年掌握了政权,提出驱除德国人势力、实现民族独立、教俗平等的“布拉格四条款”。因其宗教主张中包括俗人可以用酒杯领圣餐,因而被称为“圣杯派”。为了镇压这场革命,罗马教皇、德国皇帝和捷克的封建主于10年之中组织了5次十字军(1420、1421、1422、1427、1431),向起义者进攻,但均遭失败。塔波尔派义军杰出统帅约翰·杰式卡在反击教廷及德皇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幸于1424年阵亡。塔波尔军在大、小普罗可普统率下继续抗战。1433年,教皇和德皇在巴塞尔宗教会议上收买了圣杯派,签署了布拉格协定。圣杯派遂于1434年倒戈,起兵参与镇压塔波尔派。在里旁大战中,塔波尔军败阵,胡司战争结束。但这场战争毕竟促进了捷克的政治独立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对后来西欧各国的宗教改革也有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