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庸王朝
89644800000044

第44章 新君登基,二次交锋

今日的宫门热闹无比,一众朝臣都穿上了新做的华丽朝服,三个一撮,五个一堆的聚在一起闲聊着。任何时候都是有人快乐,有人发愁,新君登基之时亦是如此。

杨叔子的马车缓缓停到了宫门旁,蒲仙玉跳下马车,扶着杨叔子下来。众人停止了议论,纷纷望向杨叔子,杨叔子低头细细又整理了一番朝服,昂首站到了一旁,静等吉时到来,他的身边只有蒲仙玉跟着,别的朝臣没有一个过来的,其原因也是不言而喻了。

终于,泰华门在一阵隆隆的鼓声中缓缓打开了,众朝臣排好序列一一进入,大家神情肃穆,丝毫不见前边谈笑时的快活样子。

新君桓胜身着黄色龙袍,头戴冕旒,十二根缫上贯着的五彩玉轻轻晃动着,时不时碰撞发出一声声清脆的鸣响。他的神情也如朝臣一样肃穆、庄重。

等大臣们都到了,由太仆带着大家前往天坛、地坛、太庙祭祀,所有这些结束已经是申时了。因为一直跪着和站着,其中有几个老臣渐感体力不支了,纷纷坐到了昭华殿外的台阶上,全然不顾所谓的君子之道,哪还有什么书生风度。

两边的乐队开始吹起长长的号角,声音清亮,中和韶乐响彻了整个皇城。

两班内庭中官低着头,快速走到昭华殿正门,从右至左依次打开了殿门。果然新君新气象,甚至连昭华殿里的样子都似乎大变了样,不似以前那般平和,处处透露着庄重的感觉。

桓胜坐在高高的龙椅上,众臣鱼贯而入,向其行三拜九叩大礼,“万岁”声响彻整个昭华大殿,回音不绝。龙椅旁站着的年轻中官宣读诏书:

天赋皇权,既寿永昌。先帝不幸崩殂,悲痛之至。然国赖长君,民依贤主,国不可无君,民不能无主。是故桓公讳胜谨遵先帝遗诏,登基即位,是年永昌。

桓公讳胜者,先帝之子,少时聪颖,先帝常叹曰:有古尧舜禹之贤德,有皇之形貌。

新帝初立,特大赦天下,免刑律,减赋税,以慰先帝广德之名,开万岁贤明之门。朕受命于天,继承大统,当以万民为本,鞠躬尽瘁。

故众卿朝位同往,加俸三石,以期助朕行国之大事,万勿推脱,众臣殚精竭虑,乃朕之幸事,百姓之幸事也。

敬贵妃刘氏,雍容大方,有母仪天下之姿,授其凤冠霞帔,尊奉太后。

此之天眷,咸使告知于太庙与天下。景泰四年秋,钦此。众臣接旨!

众大臣跪拜于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两班乐师开始奏起了雅乐。

直至戌时登基大典才宣告结束,众大臣缓缓离开。

杨叔子走出宫门,蒲仙玉又是扶着他坐上车。原本蒲仙玉为廷尉时尚还可以入朝议事,后来做了太尉府卫尉后,连入朝的资格都没有了,杨叔子也问过他,只是蒲仙玉每每都说:“我奉皇上诏令保护太尉大人,自当誓死遵从,无有他意!”

杨叔子回到府上,梓华还未回房,一个人站在府门外的台阶上,轻轻向杨叔子散朝后来的必经之路上踮着脚眺望着。

这深秋时节的晚上,冷风最是渗人,径直往骨头里钻。梓华的身影孤孤零零的,风将她身上披着的貂皮披风吹得狠狠扬起。

梓华终于看到杨叔子的马车了,急急忙忙地从台阶上跳下来。马车停稳,杨叔子下车将梓华搂紧怀里:“你不用担忧的,我无事,你安心在府上,莫要动了胎气,伤了咱们的孩儿了,不然又要追悔莫及了。”

两人缓缓走进了府门,府门两旁挂着的灯笼在风里左右晃动着,忽明忽暗,有时似乎立刻就要熄灭了一般。

“今日你看新君如何啊?”梓华轻声问着。两人坐在床边,梓华帮杨叔子脱着朝服。

杨叔子换了一个坐姿,好让梓华不用那么费力地够衣领。

“你不知道自己的这个侄儿么?”

“我哪会知道?我一直在宫外行走,进宫也只是前去拜见先皇太后,别的宫我可从来不曾去过。只是我听说这位皇子素来最是调皮呢,不时去招惹那些个侍女,想来也是好笑。”

“我观今日皇上之气象,颇为严肃,久后纵是不及先帝,也必定相去不远,他处理事务,井井有条,毫不慌乱。幸事啊幸事,若他能如秦孝公后的惠文王一般,则老赵国必会再度强盛,甚至可能超过以前的所有皇上。”

梓华看了一眼杨叔子:“你对他的评价不低嘛,但愿如此吧。对了,我们之事……”

“我尚未同皇上说,明日早朝吧,毕竟今日是他继位的吉时,我若说了想辞官归隐,只怕皇上会多想,是否是我不满于他登基即位,若有心之人撺掇,更不利于我们君臣和睦。变法若要成功,须得君臣不疑呐。”

杨叔子说着突然停下了,他不能确信这位新皇是否能像先帝那样相信自己,商君为国可以慷慨赴死,而他似乎做不到这样无私,他也要为自己考量,再说这先皇遗诏是黄公辅宣读的,如果新皇对黄公辅心存感激,事事听任黄公辅的,那自己一定离死不远了,先帝虽与他说过是不是应当重用黄公辅这样的话,可他并不觉得,这只能说明黄公辅太过于擅长伪装,将他们都骗过了。

杨叔子始终相信,没有人愿意一夜之间大权旁落,自己只做的个闲散之人,况且是黄公辅这种已经熬了近二十年的人,将满怀雄心早已熬成了如何活下来的心思的人。

第二日一早,地上铺着一层厚厚的像白雪一样的霜,天色清冷,迎面吹来的冷风直懂得人打颤。

朝会上,杨叔子站了出来,说:“皇上,臣因忙于变法诸事,操劳过甚,近日渐感身体乏力,偶尔头痛欲裂,只怕不能再为皇上尽心竭力了,盼皇上准臣辞官归隐。”

桓胜虽然不是很熟悉杨叔子,却也知道就是这个人一直在帮父皇主持朝政,甚至有些事父皇都不甚过问,任由他去做的,对这样的人,他素来好感欠佳,因为他觉得大臣就应当做好自己的事,莫要握着所有权柄,皇上从来都不喜欢这样的权臣。

就在桓胜刚要开口之时,黄公辅已经说:“太尉大人胸有包囊宇宙之大才,腹有吞吐天地之气度。如今皇上初登大宝,正是太尉大人这等大才施展拳脚之时,如何竟能辞官归隐,做一闲人尔。莫不是太尉大人嫌皇上给的官太小,俸禄太少?”

杨叔子作揖,说:“皇上,臣已是位极人臣,哪有官小之说,臣对俸禄也不曾上心,臣实是心力交瘁,只怕不能为皇上分忧解难了。”

“罢了,爱卿,朕刚登基,如今你若离去,凭白让天下人觉得朕容不下你。今后你官职不变,朝中大事尽皆交于各司去办吧。这件事就这样了,不用多说了。”

桓胜看了一眼黄公辅,他知道皇上虽然是一国之君,看起来尊贵无比,实际上这份尊贵是要别人抬着的,如今这满朝文武中,杨叔子一派的人与他关系寡淡,甚至有几个他都不认识。黄公辅一派的老氏贵族们他都认识,其中有几个还是与自己一起玩到大的。如此,他的心自然是偏向老旧贵族这一派的,再说他们确实也是一直在抬自己的。因而,黄公辅提出不让杨叔子辞官,那就先让他留着吧,只是把他手里的权柄先慢慢拿回来,至于以后的事以后再说也不迟,就算他是朝中第一臣,没了权柄,也就对自己毫无威胁了。

这是桓胜的打算,至于黄公辅的打算是什么,旁人无从得知,但想来恐怕对杨叔子并不怎么好。

杨叔子听完桓胜的话,颇为无奈,只得又退回了自己的序列。

“众卿还有何事么?有的话就一起说来吧,或是奏折也递上来吧。”桓胜一边说着,一边细细打量着朝中两班大臣,心里感到有些爽快,坐到这龙椅上看着平日里这些所谓的朝臣对自己毕恭毕敬,他的心里满是欢喜,脸上却丝毫没有显露出来。

“皇上,臣觉得有些刑律太过苛刻,不利于彰显国府仁德,久而久之,只怕会引起百姓怨言,”闫依帆走了出来,躬身说,“如那废俗令,皇上知晓那些民间习俗久已转播,百姓们早都习以为常,如今贸然废除,已经引得怨声载道,只怕长此以往,必生祸端。臣恳请皇上下令废除废俗令。”

闫依帆此言一出,令杨叔子颇为吃惊,皇上新近继位,竟已经有人对先皇所立新法提出异议,不过他又心念一转,其实这并不是针对于先帝所立新法,而是矛头直指他而来啊,先帝所立新法尽皆出自于他的手里。

杨叔子大声说:“皇上,先皇所立之法不可更改,百姓如今有些怨言,实属平常,乃未曾适应而已,不出三五年,必不会再有异议,新法于民有利,可使国富民强。况此等新法早已告知于天下,岂可朝令夕改,如此不利于国府之威严,难取信于民。望皇上谨守先皇之志,此天下百姓之福,众位大臣之幸。”

这算是变法派与贵族派的第二次交锋了。桓胜看着两班众臣,没有定论,只是说:“此事以后再论吧,如若百姓们一直有怨言,那便再改不迟。还有何事么?”

两班文武没人再说话,如此算是新君的第一次朝会就这样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