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习与迁移
8978600000016

第16章 早期学习理论的研究

19世纪末,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后,开始了自己独立的研究,走进科学的行列。学习的早期研究的代表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于1885年出版的记忆研究著作枟论记忆枠;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1896年从事动物学习研究的博士论文枟动物的智力:一项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枠;后来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20多年的实验基础上创立的条件反射理论。因此,早期与学习理论理论相关的艾宾浩斯和巴甫洛夫的研究值得我们关注。

一、艾宾浩斯的研究

艾宾浩斯(Hermarnn Ebbinghaus,1850—1909)是 19 世纪末 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首次进行人类记忆与联想的实验研究,首次将实验方法引入到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的研究,并得出了心理学的科学结论。艾宾浩斯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用实验方法进行高级心理活动研究的杰出心理学家。

艾宾浩斯的研究主要受到费希纳(Gustav T heodor Fechner,1801—1887)的启发。费希纳在1860 年出版的枟心理物理学纲要枠一书中涉及用物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感觉领域的研究,但没有涉及高级心理活动的研究。艾宾浩斯为了精确地研究联想的形成过程,用德文字母编造了2000多个无意义的章节。在实验中,这些无意义的音节随机排成长度不同的无意义音节系列,构成实验的主要学习材料。

经过多年的研究,艾宾浩斯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结论。

1.音节系列的长度与识记音节系列次数的关系:学习各种不同长度的音节系列所需要的重复次数,随着系列内音节数目的增加而增加,两者不呈线性关系。

2.重复识记的次数与保持效果的关系:重复识记的次数与保持的程度之间具有线性正比关系。

3.保持和遗忘与时间的关系: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中最初很快,以后逐渐减缓。根据这个实验结果绘出的曲线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4.“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的不同保持效果:分散学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学习。

5.音节系列中各音节的联想强度:观念之间不仅存在着直接联想,而且还存在着间隔联想;间隔联想的强度与间隔的距离成反比。

6.关于逆转联想的实验研究:学习逆转次序的音节系列可以比正向序列的音节减少12畅4%的时间。艾宾浩斯解释说,由于学习一个音节系列的结果,在它的各个成分之间实际上不仅形成了前进方向的连结,而且也形成了逆转方向的连结。

7.关于意义材料的联想实验研究:背诵诗人的诗歌要比识记无意义音节容易得多,需要用10倍的努力背下与一首诗歌长度相同的无意义音节。

二、巴甫洛夫的研究

巴甫洛夫(Pavlov,1849—1936)是俄国伟大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生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巴甫洛夫花了25年的时间认真从事条件反射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著有枟条件反射枠(1927)和枟条件反射演讲集枠(1928)等著作。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是相当细致而系统的,涉及条件反射的形成、消退、自然恢复和分化以及各种抑制现象。

1.条件反射的形成:条件反射是在某种先天的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基本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条件刺激(conditional stimu‐lus)稍前于或与无条件刺激(unconditional stimulus)同时出现,并经过多次结合后,当条件刺激再次出现时,便能引起动物的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条件反射的形成,而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

2 。条件刺激(CS)和无条件刺激(US)呈现的时间间隔:不同动物和不同种类的条件反射的时间间隔是不一样的,但都有一个最佳的间隔范围。例如,让猫缩回前爪这样的条件反射,最适当的时间间隔是0畅5秒;而让狗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时间间隔大致在5—30秒。

3.条件反射的消退: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让条件刺激单独出现,而不伴随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就逐渐在减弱以至消失。这就是条件反射的消退。

4.条件反射的自然消退:已经消退了的条件反射,当一段时间休息后,当条件刺激又重新单独出现,动物又作出相应的条件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的自然恢复。

5.条件反射的泛化:经过条件反射训练的动物对其他相近的刺激物也能作出条件反应,而且其反应程度由相似刺激物跟原刺激物的相似程度而定。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刺激的泛化。

6.条件刺激的分化:要让动物只对条件刺激作出反应,而对相似刺激物不反应,就需要对动物作相应的训练。即在条件刺激时重复出现无条件刺激,而在重复出现相似刺激物时从不出现无条件刺激。这样的重复训练可使动物只对条件刺激作出反应,而对相似刺激不会反应。这就是条件刺激的分化。

7.各种抑制现象:抑制分为外抑制和内抑制。外抑制是指由于外部的分心刺激所引起的条件反射现象的暂时消失现象。如当一个大的声音刺激分散动物注意时,就会减弱动物对条件刺激的反应。内抑制是一种习得性和抑制,又称为条件抑制。例如,当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不伴随无条件刺激时,条件反应就会出现所谓的消退现象,而这种消退现象本质上是条件刺激与一种抗反应的内抑制力量联系起来了。

三、格式塔理论

艾宾浩斯和巴甫洛夫的研究是属于早期的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探索,而格式塔理论则是早期的认知主义学习论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于1912年创立于德国柏林大学,故又称为“柏林学派”。后来,它在美国发展成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魏特海墨(M ax Wertheimer,1880—1943)、苛勒(Wolfgang 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urt Kolfka,1888—1941)。

格式塔(Gestalt)的涵义在德文里可被用为“形状”或“形式”的同义词,或更泛指方式,或甚至于实质。在我们的观点来看,格式塔的意义在于把心理现象看成是一个整体的现象来理解,把握心理现象必须从整体结构出发,而不能分裂地来看待。

1913年到1917年,苛勒在腾涅立夫岛的大猩猩研究站以大猩猩为研究对象,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他根据大量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高等动物是具有一定的智慧的。动物学习(或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顿悟,而不是“偶然的”。苛勒在实验中发现,动物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一段休止期,而正是这个休止期表现出动物有一定的“顿悟”能力。而这种观点与桑代克的“试误说”是有本质的区别的。“顿悟说”强调动物在学习过程中对情境的全面考察的重要性,而桑代克的“试误说”更看重动物在学习过程的不断地从错误中学习的过程。“试误说”与“顿悟说”曾经是心理学的争论焦点。但现在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事实上,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会用到“顿悟”与“试误”。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最早的认知学习理论。它对20世纪后半期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起了奠基和推动的作用。同时,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研究也为认知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起到方向引领作用。但格式塔理论对试误的否定是没有看到认知过程的两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