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四人帮”,迎来了我国科学的春天。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会议上,邓小平精辟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重要论述。大会的召开,对我国科技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大提高了科学技术在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82年,中央领导同志深刻阐述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思想。1985年3月,中央又召开了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并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内容涉及科技体制、组织结构、人事制度诸方面。
1995年5月,国务院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决定》的核心内容是全面落实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在以上战略方针的指导下,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20年的努力,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一、科技力量迅速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为祖国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使我国的科技力量大大增强。到1996年底,全国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就已达1985.6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68万人,占28.6%;农业技术人员57.9万人,占2.9%;卫生技术人员313万人,占15.8%;科学研究人员30.3万人,占1.5%;教学人员1016万人,占51.2%。除科学研究人员没有增加外,其他各类技术人员均有大幅度增加。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2.6倍、1倍、1.5倍和10倍。
研究与开发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到1996年底,全国县级以上政府部门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及情报文献机构有5826个,拥有职工99.1万人。在5826个研究与开发机构中,属自然科学领域的有5101个,职工94.74万人,科技活动人员59.83万人;属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领域的有305个,职工1.84万人,科技活动人员1.52万人。科技情报和文献机构420个,职工2.5万人,科技活动人员1.9万人。与1980年相比,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增加88个,职工增加了15.4万人。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工作得到加强。到1996年底,全国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8179个,占全部企业的34%。技术开发机构12033个,企业技术人员总计113.6万人,科学家、工程师47.7万人。高等院校已拥有科技机构达4400个,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60多万,占全国比重的24%。约18万在校研究生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充满活力的重要科研力量。
二、科技活动广泛展开
为了贯彻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加快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党有针对性地制订了一系列科技计划。以科技计划项目为龙头的科技活动在全国开展起来,“六五”时期,为贯彻“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战略方针,国务院决定选择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科研项目,集中各方面的优势力量,联合攻关,制定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划。其宗旨是要推进大规模生产的产业技术和装备现代化,使农业、能源、原材料、交通、通讯、机械制造等重点产业的主干部分的技术面貌有明显改善。通过“六五”科技攻关,已获得近4000项主要成果,并有3100多项应用于生产建设,收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投入产出之比约为1:5.“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划又有了新的发展,该计划是以我国科技长远规划为基础,继“六五”攻关项目计划而安排的,主要对行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和装备,重点新产品开发,新兴技术领域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科技攻关。共安排了76个攻关项目,国家投资35亿元,分别比“六五”期间增长了1倍和1.3倍。90年代,国家从追赶世界科技发展水平的高度出发,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精心组织了各种不同层次的科技活动。“八五”科技攻关计划共安排农业、资源勘探、重大装备、能源、交通、原材料、机械电子、高新技术、社会发展等179个项目。
各种科技计划进展情况良好,收效巨大。
以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地方经济为目的的“星火计划”自1986年实施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已建成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40多个,共完成项目4万余项,为农村培训技术管理人才达3000多万人。“星火计划”在推动乡镇企业的科技进步,提高产品档次和经济效益上做出了突出贡献。还为农村一亿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数千万农民的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起了重要作用。
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缩小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我国政府于1986年3月,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并于1987年开始组织实施。《纲要》根据我国国情,决定集中部分精干的科技力量,拨出专款,在今后十几年内,选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和原材料等7个领域,作为发展高技术的重点。“863计划”高技术研究经过十几年艰苦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生物、信息、自动化、能源、原材料诸领域共取得研究成果1200多项,获国内外专利244项,有10%的成果转化成产品进入市场。
为了能同“863计划”相衔接,促进高技术、新技术研究成果商品化,推动高技术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从1988年8月起,国务院又批准实施“火炬计划”。决定加快微电子和计算机、信息、激光、新型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与高科能、机电一体化等一系列高新技术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到目前,全国已建成53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5万家,遍布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996年全国“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42亿元,技工贸总收入2300亿元,年出口创汇43亿元,利税总额达258亿元。一大批机制灵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现有产业超亿元的企业达405家,超1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42家。“火炬计划”的实施大大密切了科技与产业的关系,有力地推动了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除以上计划外,我国还制订了旨在加快和推广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农、牧、渔业增产增收的综合性计划—“丰收计划”;加快发展基础科学的指导性计划—“攀登计划”等。
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顺利进行的同时,我国各类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工业企业面向社会发展,面向经济建设广泛展开了研究与开发活动。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已有600多家科研机构成为企业技术开发的重要依托,500多家科研机构直接进入企业,科研机构创办的科技企业已达50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5万多家。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在经济和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的科技研究与开发活动。据统计,从1990年到1996年,高校共有393项成果进入国家级“火炬计划”,422项进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79项进入国家的“星火计划”。有418项高校研制开发的新产品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1996年高校科技经费中60%来自企业和社会。充分发挥优势与潜力,积极主动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已成为高校科技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一批大中型企业资金雄厚,实力较强,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不断增强。1996年国有大中型业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达8179个,科技机构达12033个。本年度承揽技术开发项目81218项,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总额达384.9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1.1%。
这种“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的实施,对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了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一年一度的科学普及活动如火如茶,收效巨大。目前,作为科普活动的重要组织机构的中国科协系统已初步形成了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普网络体系和运行机制。截至1996年底,我国已建立全国性科协组织389个,拥有会员数百万。据不完全统计,自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以来,参加各级科协组织科技下乡活动的科技人员已达53.26万人,活动遍及全国1019个县,10601个乡镇,各级科协组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18797次,受益农民达2802.71万人。活动中共举办科普集市10937次,科技讲座培训37941场次,放映录相科教电影36738场次,在科技下乡活动中共推广各类实用技术14894项次,签订技术合同9972份,为1273.48万农民进行了科技咨询。除此之外,共青团中央组织的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假期科技下乡活动也丰富了科普活动的内容。
三、科技体制改革成绩喜人
我国原有的科技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大科学”体制。50、60年代,它在我国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曾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这种“大科学”体制中存在的条块分割,缺乏发展上的自主性和经济上的自我发展能力,科研与生产和市场严重脱节等弱点已极大阻碍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1985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决定》精神指引下,我国在拨款制度、技术市场和科技人员的人事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拨款制度方面:根据1986年国务院的有关规定,从“七五”计划开始,由财政部会同计委安排科技三项费用(中间试验、新产品试制,重大科研项目补助费)和科研事业费的预算拨款额度。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面向全国招标,实行合同制。国务院各部委的科研费,由财政部全部拨交科委统一管理。对从事技术开发和近期可望取得实用价值的应用研究的单位,科研费开始逐年减少至完全停拨,对从事基础研究和近期不能取得实用价值的研究单位,只拨一定的事业费,使其逐步过渡到主要依靠申请基金。与此相应,国家于1986年成立了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还设立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研究单位,科研费实行包干。拨款制度的改革既减少了国家事业费的支出,又使研究与开发机构增强了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活力,在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中取得了较好效益。
开拓技术市场方面:我国各部门,各地区根据《决定》精神,把市场机制引入科技领域,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进程,积极开拓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市场在“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方针指引下日益壮大,并随着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逐步进入法制轨道。最近十几年来,我国的技术市场交易额逐年大幅度增长。1983年只有0.5亿元,1986年上升为20多亿元,1996年则达到300亿元,是1983年的600倍。技术市场开放前,我国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为20%~30%,1996年,则达到80%,初步改变了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严重弊端。在开拓国际技术市场方面,技术出口势头看好。“八五”期间,我国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达到280亿美元,比“七五”时期增加2.8倍。
为了保障科技市场的正常运行,我国的科技立法工作大大加强。1985年4月,《专利法》开始实施;1987年11月,《技术合同法》正式实施;进入90年代后,又有一系列有关新法问世。如《著作权法》、《科技进步法》等。1992年7月,我国还加入了《世界版权公约》。这些法律的出台,承认了科技、艺术品的商品价值,适应了80年代以来科技市场形成知识商品化的需要和科技文化方面有效开展国际交流的需要。
科技人员管理制度方面:合理的人才流动会使人才增值。实行科技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对科技人员的限制大大放松了。国家本着“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原则,允许他们业余兼职或自己开办科研生产性事业。于是,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大潮中,一大批民办科技机构,科技企业应运而生。这是一个全新的事物。自从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陈春先抛掉铁饭碗,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民办科技实业机构—北京先进技术服务部以来,全国各地先后有为数众多的科技干部走出国营单位,开办民办科技事业。目前,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已达5万多家,它们均采取“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针,以市场为依托,以科技为依托,实行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并在市场和产品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此外,在科研单位内部,实行了改技术职称制为技术职务聘任制。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后,各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逐步趋向合理化。对有效地组织科学技术活动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四、科技成果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科技工作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得到蓬勃发展,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民族的振兴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80年,向太平洋发射第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大大振奋了人心;1981年,我国最先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合成,标志着我国在人工合成生物大分子的研究方面已居于世界先进地位;同年,我国成功地运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3颗卫星,成为苏美法之后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1988年,闻名于世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八五”时期,我国又成功地发射了15颗人造地球卫星,并能使卫星成功地返回地面,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回收技术的国家。目前我国的卫星技术已广泛用于国土普查、地质调查、石油勘探、环境检测等,尤其是通信卫星使电视、广播、通讯实现了对全国的覆盖。
5兆瓦低温核供热反应堆建成并运行,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建成发电,原子级操纵和原子级加工均居世界前列。高温气冷堆和快中子增殖反应堆、人工晶体、储氢材料等的研究开发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植物基因图谱研究、动植物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等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产“银河”111巨型计算机于1997年研制成功,使“银河”巨型计算机向量运算从最初的每秒1亿次提高到130亿次。
1997年,我国自行研制的6000米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洋底探测设备。它的研制成功,为下一世纪我国进军海洋,开发海洋资源提供了技术手段和工具。
1997年,世界首台旋转式伽玛刀在我国研制成功并获准进入国际市场。这对我国大型医疗器械出口来说还是第一次。
这些辉煌成就标志着我国在空间技术、计算科学技术、原子能、高能物理、通讯技术、生物科学等一些高科技领域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据统计,1979年以来,全国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约34万项,其中获奖的达7700多项。
为了鼓励发明创造,并促进其推广和应用,积极保护发明创造者的权益,我国于1980年成立了国家专利局。1984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并于1985年4月开始实施。《专利法》实施以来,进展顺利,成效显著。1997年全年,我国专利局共受理三种专利申请114208件,创历史最高纪录。其中国内申请90071件。占当年总量的78.8%;国外申请为24137件,占当年总量的21.2%。在全部专利申请中,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为50129件,占43.9%;发明专利申请为33661件,占29.5%;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为30413件,占26.6%。从1985年《专利法》实施到1997年底,三种专利申请总量已达739517件。仅1997年,我国专利局共批准三种专利50992件,其中国内专利46389件,国外专利4603件,在全部专利中,发明专利3494件,实用新型专利27338件,外观设计专利20160件。
截至1997年底,三种专利授权总量为362988件。《专利法》的实施对挖掘和利用我国丰富的智力资源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2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整个科技事业发展迅猛。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整体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仍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我党已经把科学技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并确立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在悠久的科技史上,中华民族曾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科技事业必定会再创历史的辉煌,展现出新的风采。